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豆秆黑潜蝇 [Me L anagromyza Sojae( zehnt-ner) ]属双翅目、潜蝇科 ,是危害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 2 0 0 1~ 2 0 0 2年阜宁县累计发生面积 60 0 0hm2 ,占大豆种植面积的 75 %左右 ,一般危害损失1 5 %~ 30 % ,严重的田块死苗率 80 %以上 ,为了摸清其在本地大豆田的发生规律及  相似文献   

2.
豆秆黑潜蝇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豆秆黑潜蝇,别名:豆秆蝇、豆秆穿心虫,属双翅目、潜蝇科。  相似文献   

3.
豆秆黑潜蝇[Melanagromyza sojae(Zehntner)]属潜蝇科害虫,为害大豆、豇豆、豌豆、四季豆等豆科作物。在仙游县过去几乎没有发生,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荷兰豆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5年种植面积达667 hm2),豆秆黑潜蝇在荷兰豆田严重发生,程度逐年加重。2001~2005年5年累计发生面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防治豆秆黑潜蝇,提高出口豆品质量安全,于2003年8~12月,开展调查研究并布置田间药效试验,总结报道了豆秆黑潜蝇对荷兰豆、甜豌豆的危害特点与发生因子的关系,提出农业与化学药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豆秆黑潜蝇发生规律及发生的原因,针对大豆豆秆黑潜蝇的发生规律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系统普查资料表明 ,豆秆黑潜蝇在江苏沿海地区大豆田每年发生 4代 ;不同熟期大豆的受害程度依次为秋大豆 >夏大豆>春大豆 ;该虫在本地大豆上的为害大体可分为过渡、扩散和重发 3个阶段 ;大豆营养期 (播种后 30d左右、主茎出现 9节)和花期(播后 50d左右、花开至顶部第 2节 )是其成虫选择产卵的最佳生育期。从夏大豆不同播期的被害量来看 ,表现为播种越迟 ,受害越重。针对豆秆黑潜蝇的发生特点和灾变规律 ,提出“农业防治为主 ,化学防治为辅 ,控前压后”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叙述了豆秆黑潜蝇危害大豆后的外部特征,以及虫害的特征特性,以便豆农准确、及时进行防治,并介绍豆秆黑潜蝇的防治指标和防治方法,提出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  相似文献   

8.
系统普查资料表明 ,豆秆黑潜蝇在江苏沿海地区大豆田每年发生 4代 ;不同熟期大豆的受害程度依次为秋大豆 >夏大豆 >春大豆 ;该虫在本地大豆上的为害大体可分为过渡、扩散和重发三个阶段 ;大豆营养期 (播种后 30d左右、主茎出现 9节 )和花期 (播后 5 0d左右、花开至顶部第 2节 )是其成虫选择产卵的最佳生育期。从夏大豆不同播期的被害量来看 ,表现为播种越迟 ,受害越重。针对豆秆黑潜蝇的发生特点和灾变规律 ,提出“农业防治为主 ,化学防治为辅 ,控前压后”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豆秆黑潜蝇[Melanagromyzas ojae(Zehntner0)]属潜蝇科害虫。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荷兰豆订单农业不断进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2年种植面积达2000hm以上,豆秆黑潜蝇在荷兰豆田严重发生,程度逐年加重,占荷兰豆种植面积的30%左右,一般为害损失率为32.5%-59.3%,严重田块甚至绝收。已成为荷兰豆生产上主要害虫之一。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豆秆黑潜蝇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生活习性、为害症状及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黑潜蝇对大豆危害很大,发生严重田块可造成严重减产或绝收。做好大豆黑潜蝇的防治工作是确保大豆生产优质高产的重要一环。1传播途径黑潜蝇是一种蛀茎性害虫,对大豆、黑豆都造成危害。黑潜蝇虫体特小,活动隐蔽,容易被忽视。据两年来对南阳邓州市、镇平县柳泉铺乡两地大豆生产田苗期、中期调查,2003年度大豆黑潜蝇发生面积约占两地大豆总面积的13%-15%,2004年度发生面积约占两地大豆总面积的20%-30%,以春播大豆、夏早播大豆危害较重。黑潜蝇发生呈现上升态势。大豆苗期受害幼苗发黄,苗小细  相似文献   

12.
应用软X射线拍摄结合人工接种和系统剥查方法,查明豆秆黑潜蝇在7月下旬至8月份发生期间的各虫态历期,幼虫蛀入主茎的节位与途径,各日龄幼虫为害主茎的虫道长度与形状以及各日龄幼虫的特征。所有这些可供大豆品种抗蝇性鉴定之用。  相似文献   

13.
魏杰 《农技服务》2013,30(2):153
阐述了皖北地区豆秆黑潜蝇的形态特征、为害症状、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 作者在进行福建省豆类害虫及天敌种类调查中,采得我省潜蛀为害豆秆的四种潜蝇,它们是豆秆黑潜蝇 Melanagromyza sojae(Zehntner),长气门黑潜蝇(豆梢黑潜蝇)Melanagromyza dolichostigma(de Meijere),豆根皮蛇潜蝇(豆秆蛇潜蝇)Ophiomyiacentrosematis(de Meijere)和菜豆蛇潜蝇 Ophiomyia phaseoli(Tryon)。前三种为害大豆,后者为害长豇豆,其中以豆秆黑潜蝇发生最为普遍。考虑到前人所报道的我省潜  相似文献   

15.
在南京地区寄生于豆秆黑潜蝇的寄生蜂计有8种,其中寄生率最高的是豆秆蝇瘿蜂与豆秆蝇茧蜂。若将寄当年滞育至翌年羽化的被寄生的蝇蛹计算在内,寄生蜂在后期(9月)对存活蝇的寄生率接近于100%。各种寄生蜂的寄生数量与大豆植株不同部位之间的联系十分显著。豆秆蝇瘿蜂在大豆主茎内最多,叶柄内最少;长腹金小蜂与两色金小蜂则在叶柄内最多,主茎内最少;其他蜂种在植株各部位的数量差异不显著。8种寄生蜂在田间的分布型经卡方检验与Taylor指数法则的测定,在各个时期和大、小样本均属泊松型。  相似文献   

16.
调查结果表明,豆杆黑潜蝇在江苏沿海地区大豆田一年发生4代,不同熟期大豆的受害程度依次为秋大豆>夏大豆>春大豆;该虫的为害大体可分为过渡、扩散和重发3个阶段。豆杆黑潜蝇在大豆播后30~40d首先侵入大豆主茎,播后50~60d才钻入叶柄和分枝,豆株各部位受害程度表现为主茎>叶柄>分枝;从大豆不同播期的虫株率、虫孔数、单株虫道数以及虫道长度等来看,均表现为春大豆<夏大豆<秋大豆,即播种越迟,受害越重;对于同样的品种和播期而言,前茬为空白茬口豆田的受害程度要显著低于前茬有作物的豆田。  相似文献   

17.
豆秆黑潜蝇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江苏省一年发生5—6代,在夏大豆生长中后期的蛀茎率每年均达100%。经调查,江苏省目前尚不存在完全无蝇害的品种及完全无蝇害的地区。1981年作者承担了江苏省豆秆蝇协作组的豆秆黑潜蝇呋喃丹防治试验与危害损失率测定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全期防治蝇害的比不用药防治蝇害的豆株含虫量减少26.4—35.3%;大豆产量随豆株含虫量上升而减少,呈负相关,r=-0.882,达显著水平;因蝇害而引起的产量损失达20—30%。  相似文献   

18.
豆秆黑潜蝇,别名豆秆蛇潜蝇、豆秆穿心虫、豆秆蝇、钻心虫等,属于双翅目潜蝇科。本文介绍了豆秆黑潜蝇分布与危害识别特征、发生规律、虫情调查和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9.
四川大豆根腐病和豆秆黑潜蝇de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四川大豆生产在国家农业部、全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的大力支撑和带动下,播种面积逐年迅速扩大,至2009年达到480万亩,发展形势十分喜人.但是,近年四川大豆病虫危害日益加重,尤其以根腐病和豆秆黑潜蝇发生严重,对大豆产量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0.
豌豆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豌豆又名荷兰豆、金豆。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和面积的增加,病虫害发生越来越重。主要为白粉病、根腐病、豆秆黑潜蝇。特别是豆秆黑潜蝇,由于为害较隐蔽。厂大农户认识不足,防治不当,致使产量降低,收入减少,一些地区的部分田地甚至绝收。为此,综合防治豌豆的病虫害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