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湖南冬插亚麻生长发育特性及其苗期耐低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结果表明,亚麻(numusitatissimum L)枞形期能耐短期-10℃的低温,在南方冬季种植可安全越冬;亚麻南移冬种全生育期长达150天以上,较东北地区延长约70天,亚麻茎高、茎粗、茎重和花果重增长的高峰期集中于开花期。  相似文献   

2.
试验结果表明 ,亚麻 (numusitatissimum L)枞形期能耐短期 - 1 0℃的低温 ,在南方冬季种植可安全越冬 ;亚麻南移冬种全生育期长达 1 5 0天以上 ,较东北地区延长约 70天 ,亚麻茎高、茎粗、茎重和花果重增长的高峰期集中于开花期  相似文献   

3.
亚麻纤维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亚麻纤维产量是由茎粗、工艺长度、株重、植株木质部重与韧皮重比值(以下简称植株比值)等因素构成。统计分析表明,各因素对纤维产量的贡献大小为亚麻植株比值〉茎粗〉株重〉工艺长度。选用高麻率品种,采用有效的栽培措施,在单位面积内使亚麻个体与群体的均衡发展,防止倒伏,控制茎粗,降低植株比值,是提高亚麻纤维产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亚麻纤维产量是由茎粗、工艺长度、株重、植株木质部重与韧皮重比值(以下简称植株比值)等因素构成。统计分析表明,各因素对纤维产量的贡献大小为亚麻植株比值>茎粗>株重>工艺长度。选用高麻率品种,采用有效的栽培措施,在单位面积内使亚麻个体与群体均衡发展,防止倒伏,控制茎粗,降低植株比值,是提高亚麻纤维产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2004-2006年通过对宾川县亚麻白粉病发病的6个级别进行多点取样调查的结果表明。白粉病发病程度对亚麻经济性状和产量、质量的影响较大。随着发病程度的上升,亚麻株高、工艺长度、单株重、千粒重相应下降,原茎色泽逐渐变差,1级、2级和3级优质原茎比例逐渐下降,严重影响亚麻原茎产量、质量、原茎均价及种子产量的提高,降低了亚麻的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氮肥水平对亚麻主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氮肥的施用量与株高、工艺长度、茎粗和单株茎重呈显著正相关,增施氮肥可以有效促进亚麻株高、工艺长度、茎粗和单株茎重的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亚麻原茎产量。在新疆亚麻主产区每666.7 m2施用N 3 kg可以保证较高的原茎产量和最高的纤维含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免耕对亚麻干物质形成的影响,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调查了免耕和翻耕条件下亚麻株高、茎粗、单茎重的增长规律,对亚麻原茎产量、种子产量、收获密度、生育期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在该免耕栽培模式下,亚麻株高、茎粗、单茎重的增长曲线与对照基本一致,亚麻原茎产量增长1.5%,种子产量增长2.69%,密度降低3.98%;亚麻生育期推迟3 d左右,而土壤水分含量一直高于对照。总体来说,免耕条件下亚麻单株株高、茎粗、单株干重均与对照具有相似的累积规律,原茎及种子产量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8.
不同原茎产量亚麻植株生长动态均呈“S”型曲线,而植株生长速度动态均呈二次抛物线型;亚麻植株株高和干物重增长速度随原茎产量的提高而增大,速度最大值随原茎产量的提高而提早出现;干物质积累速度最大值比株高生长速度最大值出现晚7天左右;株高生长和干物质积累速度最大值时株高和干物重占生育期最后株高和干物重的1/2。  相似文献   

9.
徐庆海 《中国麻业》2002,24(4):29-30
为了调整大兴安岭地区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自2000年开始试种纤维用亚麻,2001年种植面积达0.2万hm2,获得了丰收,原茎平均亩产近400kg,位于黑龙江省之首。大兴安岭地区的无霜期短,90~110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气候冷凉湿润,适合亚麻生长。根据亚麻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大兴安岭地区的土壤、气候等特点,结合两年的实际栽培经验,对大兴安岭地区纤维用亚麻栽培技术措施归纳如下。1选地选择集中连片的平川地或排水良好的二洼地,以大豆和小麦茬为宜,避免重迎茬。重迎茬种植亚麻易发生病害造成减产和…  相似文献   

10.
如何保证亚麻正常生长和亚麻地土壤肥力稳定及养分平衡,是亚麻新产区非常关注的问题。以氮、磷、钾和几种主要微量元素进行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的结果显示.不同肥料处理组合对亚麻农艺性状的影响各不相同,对有效株数影响最大.单茎重、株高与工艺长度居其次,而茎粗所受影响最小,且大量元素对亚麻生长的影响要比微量元素更大。依据亚麻综合性状表现,配合施肥以A381、A2BO、A382、A282处理组合比较理想,亚麻原茎产量达到13.3t/hm^2以上。在配合适量施肥前提下.亚麻地土壤肥力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1.
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和食味品质抗旱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选用上育397和绥粳3号两个水稻品种,于分蘖期、穗分化期、抽穗后1~10 d、抽穗后11~20 d、抽穗后21~30 d、抽穗后1~30 d分别进行土壤水势为-30~-35 kPa和-60~-65 kPa的控水处理,两品种的产量抗旱系数为穗分化期<分蘖期<抽穗后1~10 d处理,其他时期差异不大。 两品种的食味品质抗旱系数均以穗分化期最低,其他时期差异不大。 穗分化期不仅是产量的水分敏感期,也是食味品质的水分敏感期。 食味的抗旱系数大于产量的抗旱系数,尤其是抽穗前和抽穗后1~10 d 的处理,表明控水对产量的影响大于对食味品质的影响,节水栽培中要充分注意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抗线大豆生育期结构与农艺性状及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50份抗线大豆品种(系)进行生育期结构与农艺性状及产量关系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供试的抗线品种(品系),生育前期天数主要集中在33~35 d,占供试材料的80%;生育后期天数主要集中在77~85 d,占供试材料的76%;全生育期天数在102~123 d之间,其中112~120 d的占供试材料的80%;(2)...  相似文献   

13.
Micromineral contents were estimated in commonly consumed green leafy vegetables: Koyyathotakura and Peddathotakura (varieties of Amaranthus species); Erragogu and Tellagogu (variety of Hibiscus species) Gangabayalakura and palak at three different stages of maturity. Varietal differences were also observe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as the plant matured from stage I (15 days) to stage II (30 days), iron and manganese contents increased whereas zinc and copper contents decreased as the plant matured. Varietal differences were also observe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maturity.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consumption of green leafy vegetables at stage I and stage II potentially provides the greatest amount of a mineral.  相似文献   

14.
为提供更合理的氮肥运筹和适宜播期以促进大麦的优质高产,以蒙啤1号、蒙啤3号、甘啤4号、垦啤7号4个春大麦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和播期处理下内蒙古东部灌区春大麦灌浆期间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其与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相同灌浆期4个品种的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呈升高的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相同灌浆期4个品种的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与花后7d、28d和35d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最大的是花后28d籽粒蛋白质含量,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对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影响最大的是花后14d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与灌浆期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对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影响最大的是花后7d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其次是花后21d的游离氨基酸含量。  相似文献   

15.
张孟臣 《大豆科学》1998,17(3):236-241
通过对17个有限、亚有限型夏大豆品种的研究结果,鼓粒前的花荚期长短是选择夏大豆品种生育期长短的重要因素。不同熟期类型品种间生殖器官发育规律存在差异,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花、荚形成发育快、时间短、脱落也快。当早熟品种生育重心进入鼓粒前的中、大荚形成发育过程中(相当于R4阶段)时,晚熟品种的相对时期还处在花和幼小英  相似文献   

16.
为了给小麦品质改良的基因工程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以小麦醇溶-谷蛋白盒结合因子(Wheat Prolamin-Box Binding Factor, WPBF)基因为研究对象,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利用RT-PCR与Real Time PCR系统地研究了WPBF基因在小麦不同组织器官中以及在小麦胚乳整个发育过程中表达的时空特异性.结果表明,WPBF基因的表达是胚乳特异性的,表达跨胚乳的整个发育过程,在其表达的高峰阶段,表达强度为参照基因β-Actin的43%.  相似文献   

17.
对长春地区玉米大斑病流行指数增长期的病情增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年份长春地区中等感病品种玉米大斑病的指数增长期大约为田间病害开始产生至8月初,是病害预测和防治的关键期。玉米大斑病的日增长率在0.02~0.2左右,降雨与随后第10天左右的病害日增长率高度正相关。单个玉米大斑病病斑增长时间可持续2个月左右,病斑长度可达20cm以上,宽度可达1.5cm以上,单个病斑增长(长、宽、面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均接近直线。雨后转连续数日晴天有利于病斑扩展。  相似文献   

18.
谢振伦 《茶叶科学》1987,7(2):29-34
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Hood是华南茶树上的重要害虫。一年可发生10—11代。5—10月份,11—21天便可完成一代,虫口高峰出现在9—10月,无明显越冬,成虫寿命7—25天,若虫期1—2龄4—10天,预蛹和蛹期2—6天;每雌产卵量平均35—62粒。成虫活跃,无趋光性,对黄色板和绿色板有正趋性。大叶种茶树虫口数量较多。少雨、干燥有利此虫发生。及时分批采摘和用高效灭百可或速灭杀丁6000倍液、喹硫磷1000倍液、水胺硫磷1500倍液对防治本虫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试验采用深松35 cm(S35)和深松25 cm(S25)及不深松(CK)3个处理,比较分析各处理间吐丝后地上部干物质、氮素积累量的差异和叶片SAPD值、群体叶面积的变化。结果表明,灌浆期地上部干物质、氮素积累量均表现为S35>S25>CK处理,且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和深松深度的增加,其差异明显增大。在吐丝后36 d,各深松处理子粒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占成熟期的60%之上,均以S35最高;棒三叶以下叶片的氮素输出量表现为CK >S25 >S3处理;群体叶面积下降幅度表现为CK >S25 >S35处理,以吐丝后18~36 d下降最为明显;深松处理延缓了穗位叶、穗位上、下第1叶和穗位上第2叶SPAD值的下降。随深松深度的增加深松作用显著,在灌浆后期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湿度对水稻干尖线虫垂直迁移的影响以及线虫在水稻不同生育期生长繁殖和垂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线虫迁移的最适温度为25~30℃。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相对湿度越高,线虫迁移率越高。温室接种实验表明水稻拔节期线虫主要分布在接种点周围及水稻上部,且虫量递减明显,20 d后线虫虫量仅为接种5 d时的50%。孕穗期线虫主要分布在水稻的幼穗中,并且大量繁殖,20 d后线虫虫量为接种5 d时虫量的3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