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芦苇是广布世界的水生种,中国有卡开芦苇(南方大苇)等八种芦苇。新疆芦苇主要是普通芦苇,在长期适应干旱的环境过程中,分化形成了水生芦苇(水芦或大芦苇)、盐化草甸芦苇(盐芦或小芦苇)、沙丘芦苇(沙芦或中芦苇)、水生向陆生的过渡芦(过渡芦或中芦苇)等不同的生态型。芦苇是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定点观测及室内综合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芦苇在不同管理方式下的生长状况及光合特征.结果表明:(1)芦苇各生长指标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生物量、叶面积、株高、株径可以较好地反映芦苇的综合状况,即可以用来评价芦苇生长情况.密度增加是芦苇群落退化的重要表现之一.(2)适时适当的火烧处理可以起到积极的生态作用,促使芦苇在形态指标和生物量上都表现出优势,促使芦苇更早进入生长发育,并且较早地进入生殖生长期.(3)收割处理可移除地表枯落物,使地上植被具有更多的生长空间去竞争水肥气热等资源,而对芦苇生长发育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而不同留茬高度对芦苇的生长无显著影响.(4)芦苇的盖度、株径、叶片个数、分节数和株高的变异系数均较小,表明它们作为芦苇的基本形态指标是较为稳定的,生态可塑性小;而芦苇种群密度的变异系数较大,表明密度不稳定,具有较大的生态可塑性.  相似文献   

3.
以芦苇为浮床植物,在长江口青草沙水库下游水域构建人工生态浮床,研究了芦苇的生长特性和氮磷固定能力。结果表明,在实验期间(2013年5-7月),浮床芦苇的平均密度逐月增加,5月份最低为(25.6±2.5)株/m2,7月份最高达到(100.7±15.3)株/m2。相应地,浮床芦苇的平均株高也逐月增加,5月份最低为(2.6±1.4)cm,7月份最高为(55.0±15.5)cm。不同月份间植株密度和植株高度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芦苇密度与株高高度正相关(R=0.904)。浮床芦苇单位面积鲜重为(0.212±0.045)kg/m2,干重为(0.063±0.013)kg/m2;植株体内的总氮含量为(1.33±0.03)mg/g,总磷含量为(0.27±0.01)mg/g;浮床芦苇单位面积总氮固定量为(83.67±17.01)mg/m2,总磷固定量为(17.33±4.16)mg/m2。  相似文献   

4.
扎龙湿地芦苇群落生长特征对水深梯度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7-2010年间扎龙湿地不同水深环境下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种群的生长特征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长季内,扎龙湿地芦苇的株高、基径、生物量呈现单峰曲线变化,均在8月末达到最大值;2010年芦苇生物量较大,介于1 591 ~3 828 g·m-2,与其他3 a间差异极显著(P<0.01),生物量大小顺序依次是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在20~40 cm的水深范围内芦苇有最大的生物量.2010年株高最大,与2007年2008年比差异极显著(P<0.01),20 ~ 40 cm的水深有最大的株高.芦苇的密度变化在各年及各样方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即呈现无规则型.研究区的10个调查样方随水深环境梯度变化,各样方物种间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各相近样地间的Sorensen指数值均大于不相近样地间的值.水生环境植物群落间的相似性程度较大,而旱生环境植物群落间相似性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5.
对河西走廊3个生境不同生态型芦苇种群生殖分株生物量分配与异速生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生态型芦苇分株的株高生态可塑性要高于分株总生物量,芦苇茎生物量占分株生物量的比例最大。芦苇分株的花序长与株高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湿生芦苇和沙生芦苇生殖生长比率与株高呈现负相关关系,盐碱芦苇生殖生长比率与株高无显著负相关关系。3种生态型芦苇分株总生物量和各组分生物量随分株高度的增加,及茎和叶鞘、叶、花序的生物量随分株总生物量的增加均呈现幂函数异速增长规律。土壤水、盐含量是造成影响芦苇生长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了丰富兰州地区湿地水生植物资源,从河北白洋淀地区引入水生植物14个品种,对其生态适应性和越冬性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并根据引种植物在兰州地区的生长情况,制定了评价标准,最终筛选出了‘花叶水葱’‘花叶芦苇’‘水生鸢尾’‘菖蒲’‘慈姑’‘泽泻’‘红蓼’‘雨久花’‘水生美人蕉’(红花)和‘水生美人蕉’(黄花)10个适应力强和观赏价值高的水生植物品种.  相似文献   

7.
探讨草地盐碱化对角果碱蓬出苗及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样地1、样地2和样地3土壤pH值及可溶性盐含量分别为10.10及0.59%、10.55及0.73%、10.58及1.14%,各样地出苗数分别为1143.13株/m2、71.25株/m2和99.59株/m2,样地1角果碱蓬平均株高为34.63cm,样地2和样地3角果碱蓬平均株高只有21.0cm和11.5cm,与样地1角果碱蓬株高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株高与土壤可溶性盐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R2=-0.921)。  相似文献   

8.
自然条件下对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盐地碱蓬(Suaeda salsa)混生和单生群落的生长进行探讨,研究混生与单生群落的生长差异及生长动态和策略。结果表明:混生芦苇生物量和种群密度的生长动态与单生芦苇趋势相同,但生物量9月前高于单生芦苇,而密度低于单生芦苇;基径和总叶面积的生长动态与单生群落趋势不同,基径呈升高型,总叶面积呈波动型。混生盐地碱蓬株高、相对生长速率、总叶面积及生物量的生长动态与单生盐地碱蓬趋势相同,总叶面积低于单生盐地碱蓬,6月后生物量高于单生盐地碱蓬;单生盐地碱蓬的密度和产量呈单峰型,整个生长季均高于混生盐地碱蓬。芦苇和盐地碱蓬的生长差异说明两者在混生与单生群落中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策略,且两者的关系会随着生境的改善而改变。  相似文献   

9.
人为补水对扎龙湿地芦苇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9年5-月,测定了扎龙淹水区(RH)和非淹水区(RA)芦苇在补水前5 d、补水后10、20、30 d的株高、株密度和地上生物量.为排除其他环境因子对芦苇生长的影响,试验分别设置RH和RA的对照组CH、CA.结果显示:补水前5 d.RH芦苇的株高和地上生物量均大于RA,但株密度小于RA;补水引起RH芦苇株高、株密度...  相似文献   

10.
以新疆博斯腾湖小湖区为研究区,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实地补充调查,分析了小湖区1958-2010年芦苇(Pragmites australis)产量、面积及质量的变化特点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50年博斯腾湖小湖区芦苇产量呈现先下降后缓慢增加的趋势,芦苇分布面积也经历了先变小后变大的过程;总体上芦苇资源呈现衰退趋势,一、二、三类芦苇面积减少,四类芦苇面积增加;水位(x)与芦苇产量(y)呈极显著相关关系,1958-1982年,芦苇产量与水位的回归方程为y=-4.9526x2+10379x-5E+06 (R=0.88),1983-2010年,芦苇产量与水位的回归方程为y=-0.507x2+1062.8x-556910 (R=0.78);地下水埋深与芦苇生长关系密切,地下水埋深为1.97 m时,芦苇生长最快.矿化度(x)和芦苇产量(y)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12.39x2+32.033x-5.6795(R=-0.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