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为了研究南极磷虾拖网系统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 于 2020 年 1—4 月随“龙发”轮在南极 48.2 亚区(45°W~48°W, 60°S~61°S)进行海上试验, 采集了拖速、曳纲长度、曳纲张力、网具和网板深度等信息, 分析了投放和收绞曳纲的速率对拖网渔具的动态特性影响规律, 以及在稳定拖曳状态下拖速和曳纲长度与网口高度、曳纲张力、网位的关系。结果表明: (1) 放网阶段平均拖速为(2.96±0.36) kn, 收网阶段平均拖速为(1.35±0.26) kn; (2) 网具自然沉降阶段曳纲投放速率为(54.1±5.9) m/min, 起网阶段曳纲收绞速率为(47.15±7.02) m/min; (3) 随着投放速率的增大, 曳纲张力逐渐减小, 网口高度增加; 投放速率与网位下沉速率成正比; (4) 收绞速率与曳纲张力呈负相关关系, 网具上调阶段的曳纲张力要比起网阶段的曳纲张力大。随着收绞速率的增加, 网口高度增加; (5) 稳定拖曳过程中, 拖速和曳纲长度对网口高度均产生显著影响(P<0.01), 随着拖速和曳纲长度的增加, 网口高度减小; (6) 在自然沉降阶段, 当投放速率过大, 网板带动网具急速下沉, 网板会出现“超调”现象。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南极磷虾拖网网位的有效调整, 提高拖网瞄准捕捞效率, 还可为验证中层拖网性能的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网.抽D绳zipper line 网囊上开闭取鱼口的绳索。 手纲sweep line 网板拖网中,连接网袖和网板的纲索。其中,双手纲式中位于上面的一根称上手纲,下面的一根称下手纲。 游纲pennant 网板拖网中,连接曳纲和手纲,便于收绞手纲操作的纲索。 曳纲warp 拖曳网具的纲索。 带网纲bush rope 束U网、张网作业时,连接网具和渔船的纲索. 侧纲side rope 装在网具侧缘的纲索。 浮标绳buoyrope 连接浮标和渔具的绳索。 底环绳purse ring bridle 有环围网中,连接底环和下纲的绳索。 网头绳bridxe 单船围网作业时,连接围网翼端和带网船(或带网浮标)的绳索。 跑…  相似文献   

3.
根据对随船引进的大型远洋单船拖网网板的调查、测绘和分析,选择了5种结构上具有代表性的网板,进行网板模型风洞试验。通过对风洞试验结果的分析,筛选出缝翼式大展弦比网板作为选型设计的基础,设计制作了3付实物网板,经生产使用证明,该型网板具有扩张效果好,冲角范围大,曳行稳定和抗弯曲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正交优选法着重分析矩形V型曲面网板的展弦比、缝口位置、缝口宽度3个因数对网板水动力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矩形V型曲面网板导流板曲率为9%时,展弦比为0.8,缝口位置距网板前缘的距离为0.28 L,缝口宽度为80 mm配合的网板具有较高的水动力性能.当冲角30°时,升力系数为1.30,阻力系数为0.67,升阻比可达1.94.试验表明优选网板添加模拟海底后,网板的临界冲角由35°减小为30°.在工作冲角范围内,网板在底层作业时扩张性能要优于中层,并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为满足渔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渔具的改良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网板是提供拖网网衣水平张力主要属具。采用矩形曲面网板有利于提高网板的升力系数和升阻比,而网板开缝有利于减小网板的背面涡流,增加网板的水动力性能,提高网板操作稳定性。为研究小型拖网渔船网板的水动力性能,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在其他参数一定的情况下,采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双开缝矩形曲面网板的速度、开缝尺寸以及展弦比等参数的单一变化,研究其对拖网网板水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该网板升力系数和升阻比随冲角的增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最佳升阻比出现在冲角为10°左右的时候;速度对网板水动力性能无显著影响;升力系数随开缝尺寸的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当开缝尺寸大于50 mm时,升力系数无显著变化,升阻比随开缝尺寸增大总体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不同展弦比的网板在升力系数达到最大时对应的最佳冲角随展弦比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同时,升力系数峰值随展弦比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当展弦比为0.6左右时,升力系数的峰值达到最大。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型的小型拖网渔船拖网网板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立式双曲面网板水动力性能及流场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板是拖网作业系统中重要的属具之一,其水动力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拖网网口的扩张,并影响其生产效果和经济效益。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利用水槽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研究立式双曲面模型网板在不同展弦比λ(2.5、3.0、3.5、4.0)、弯曲度f/C(10%、15%、20%)、后退角Λ(0°、10°、15°)下的水动力性能,分析不同结构参数的网板水动力性能,对比两种方法的结果,并实现网板周围流场可视化。结果显示:①2号网板(λ=3.0、f/C=15%、Λ=10°)升力系数最大,冲角25°时,模型试验值为1.70,数值模拟值为1.88,阻力系数随冲角增大一直增大,且后部流速的模拟值和测定值平均偏差为4.40%,两种方法获得的结果吻合度高。②2号网板在流场分布中边界层分离点随冲角增大逐渐向翼端前沿移动,中心面后部涡旋随冲角增大一直增大,左翼板侧低压区随冲角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网板尾部随冲角增大形成明显的翼端涡,产生涡升力对网板提供附加升力,使得立式双曲面网板比其他类型网板有较高升力。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 V 形网板在各种工作姿态下水动力特性的变化规律, 作者采用数值模拟(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方法对比了 4 个展弦比(0.4、0.5、0.6、0.7)和 4 个板面夹角(16°、19°、22°、25°)的网板的水动力性能, 遴选出水动力性能最佳的 V 形网板, 并分析其在不同姿态下, 前后倾和内外倾分别为 5°、10°、15°、20°时的水动力系数、周围流场分布和表面压力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1)展弦比 λ=0.7、板面夹角 Γ=16°的 V 形网板(13 号网板)的水动力性能最优, 升力系数在冲角为 37.5°时最大, 为 1.482, 冲角为 10°时扩张效率最大。(2)随着冲角的增大, 13 号网板迎流面的压力逐渐增大, 网板迎流面和背流面的速度差亦呈增大趋势。(3) 13 号网板发生不同程度的前后倾或内外倾时, 升力系数降低, 阻力系数则随着倾角的增大而减小。(4)当网板发生内外倾斜时, 随着倾角的增加, 迎流面压力中心向网板前端移动, 网板中心面后涡旋变化不明显; 当网板前后倾斜时, 网板迎流面压力分布变化明显, 即随着倾角的增加, 压力中心分别逐渐向前端上下两侧移动, 并且网板中心面后涡旋逐渐变小。本研究结果可以为预测不同工作姿态网板水动力特性变化, 调整网板稳定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着重分析矩形V型曲面网板开缝口导流板曲率与网板水动力性能的关系.结果证明当网板的展弦比为0.68,缝口中心线距网板前缘的距离与网板翼弦长度之比为0.316,导流板曲率为9%时,网板具有较高的水动力性能.当冲角为35°时,其升力系数为1.31,阻力系数为0.75,升阻比为1.746.同时证明了导流板曲率对力矩系数和压力中心系数的影响均很小,在常用冲角范围内该网板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网板是单拖网中实现网具扩张的重要属具,其稳定状态直接决定拖网网口扩张程度,进而影响渔获效率和经济效益。该研究以立式双曲面网板为研究对象,利用水槽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探究立式双曲面网板在不同倾斜状态(内、外倾斜,前、后倾斜)和冲角下的水动力性能变化,并对网板周围流场和表面压力进行可视化。结果显示:1)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网板升力系数均在倾角为0°,冲角为25°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69和1.88;而两者的阻力系数均随倾角增大逐渐减小。2)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升阻比均随倾角增大逐渐减小;当内倾角为5°时,两者的升阻比均达到最大,分别为3.27和3.69。3)压力中心系数Cpb随倾角变化基本保持不变;但当网板处于前倾状态时,Cpc随倾角增大而增加;而网板处于后倾状态时,Cpc随倾角增大逐渐减小。4)CFD结果显示,网板中心面后部旋涡随倾角增大逐渐减小;当网板处于内、外倾状态时,前端流速衰减区随倾角增大逐渐增加;但当网板处于前、后倾状态时,衰减区随倾角增大逐渐减小;网板处于前倾状态时,压力中心随倾角增大逐渐向网板上端翼弦移动,网板处于后倾状态时则出现相反结果。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研究网板稳定性和合理使用及调整网板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长臂拖网试验及其作业原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星辉 《海洋渔业》1988,10(2):55-59
<正> 长臂拖网又称双撑杆、双臂架虾拖网,即一船拖两网作业。和尾拖、舷拖、桁拖、双拖一样,是底拖网作业的基本形式。这种作业在墨西哥湾、南美沿海、西非、澳大利亚等海域十分流行,用于在平坦的海底捕捞价值很高的虾类和其他底层鱼。从事这种作业的渔船,左右两舷都装有两种可以活动的10多米长的铁制长臂。通过长臂端部的滑轮,由曳纲各曳带一副网板和一顶网具。渔船带着露出水面的网板、网具航行时,形同双翅,海上极易辨认。每舷的网具靠各自的网板实现水平扩张,连接网板  相似文献   

11.
Two otter‐board modifications designed to minimise bottom contact (and therefore habitat impacts) were compared against conventional otter boards for their relative effects on the engineering and catching efficiencies of triple‐rigged penaeid trawls. The first modification involved restricting the angle of attack (AOA) of a flat–rectangular otter board to <30° by attaching a restraining line to an adjacent sled, while the second was a ‘batwing’ otter board comprising a sled‐and‐sail assembly operating at 20° AOA. The modifications reduced otter‐board bottom contact by up to 8 ha over a night's fishing without affecting standardised catches (per ha) of the targeted eastern king prawns, Penaeus plebejus, nor the fuel required. Further, compared to all other trawls, the restrained trawls caught less discarded bycatch (by up to 37%), while the trawls spread by the modified flat–rectangular and batwing otter boards caught more individuals of three retained benthic teleost species per ha than the conventional configuration; results that were attributed to species‐specific herding responses. Both modifications represent simple alternatives where there are concerns over either benthic impacts or, for the restraining line, unwanted bycatches in penaeid‐trawl fisheries.  相似文献   

12.
杨吝 《海洋渔业》1988,10(2):60-63
<正> 近十多年来.由于世界油价的上涨,所有海洋渔业发达的国家都在开展渔船渔具节能技术研究,并取得成功。对此,我国也在开展拖网渔船综合节能技术研究,但节能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拖网捕捞是世界海洋捕捞中的主要作业方式,我国机动拖网渔业也有80多年的历史,目前我国拖网渔业的比重也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国营海洋渔业中,拖网渔船占86%,产量占95%。再说,底拖网渔具消耗能源为一切渔具之最。因此,改进现有拖网,设计  相似文献   

13.
SUMMARY: A new midwater sampling trawl was designed to collect pelagic larval and juvenile fish. It has a rigid square frame of 2.25 m2, with a 12.5 m high strength polyethylene net. The cambered V-type depressor with a camber ratio of 15%, aspect ratio of 6.0, and dihedral angle of 20° was hung to the bottom of the frame with four sling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parallelogram. A 1/5 scale model net of the prototype was made to examine the towing performances in a circulating water tank. The depth of the net and the attack angle of the depressor were measured at various flow velocities ranging from 30 to 100 cm/s with warp lengths of 260, 310, 360, 410 cm. The depressor held the setting angle closely, and the fluctuating range of the net depth was only 2% for the longest warp length over a wide range of flow velocities. This sampling trawl could maintain near constant depth under various flow velocities by the results of model experiment.  相似文献   

14.
沈长春 《福建水产》2012,34(4):302-308
根据2009—2010年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船拖网作业监测调查资料和生产统计数据,阐明单船拖网作业的渔业地位、渔场分布、网具类型,着重分析该作业渔获种类组成及主要捕捞对象的资源动态。结果表明:单船拖网作业产量位居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各种海洋捕捞作业的首位,大吨位、大功率渔船数量连续多年不断增长;渔具型式以有翼单囊网具为主;部分渔船使用的拖网网囊尺寸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带鱼、二长棘鲷幼鱼损害现象较为严重;秋季8—10月蓝圆鲹和鲐鱼群体绝大多数个体可达到最小可捕规格。调查研究结果还表明,2002年以来单船拖网渔业资源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生命周期短、营养级较低的蟹类、枪乌贼类、乌贼类和虾类资源渔获比重显著增长;原优势种类绿布氏筋鱼资源已出现严重衰竭;二长棘鲷资源量逐年减少,渔获群体明显趋向小型化、低龄化。  相似文献   

15.
立式V型曲面网板的水动力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明彦 《水产学报》2004,28(3):311-315
采用正交优选法来考察网板板面折角、展弦比以及后退角对立式V型曲面网板水动力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影响网板水动力性能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网板板面折角,其次是展弦比和后退角。当网板的板面曲率为14%、板面折角为12°、展弦比为1.60、后退角为10°时,网板具有较高的水动力性能。当冲角为25°和28°时,网板的升力系数均为1.68。另外,通过对优选网板添加模拟海底的试验证明,网板在底层作业时,其临界冲角从28°减小为25°;在常用工作冲角范围内,网板在底层时的扩张性能要高于中层,同时,网板的升阻比也略有上升,并能在较宽的冲角范围内持续保持较高的扩张性能。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小型渔船单拖网平面矩形网板升阻比偏低、扩张力小、阻力大的问题,研制了双缝口平面矩形网板。14.1kW渔船,网板主尺度1.7m×0.5m,双缝口结构,第一缝口设在距网板前缘0.65m之处,缝口角度33°,缝口间距9cm,缝口尺度0.35cm×0.02m。海上生产试验表明;新型网板扩张力比普通网板提高18.7%以上,增加产量23.8~32.8%,增加产值31.1~40.6%。专家鉴定认为,本研究填补山东省空白,在同级单船底拖网产量中居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7.
单船拖网网板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调查资料,结合研究开发及应用经验,着重介绍国内、外单船拖网网板的使用和研究开发现状,比较不同类型网板的结构型式和作业特点,并对6种具有代表性拖网网板的水动力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根据国内、外拖网网板的发展趋势,提出今后网板研究、开发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拖网网板是应用于拖网渔具以扩张网口的重要渔具构件,一直以来在海洋捕捞拖网作业中备受关注。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从时间序列、国家(地区)文献分布、研究热点等方面对拖网网板的研究状况进行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以了解国内外拖网网板研究应用方面的发展动态与研究焦点。此外,还针对影响网板性能的设计因素进行了分析论述,并根据网板性能的研究与试验方法,分析对比各种方法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基于拖网渔业与装备技术的发展,结合网板性能的研究成果,提出网板应用研究的两个重要方向,即网板结构智能化调控技术与网板新材料应用技术,为拖网网板的性能与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