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对迹地天然下种更新、迹地散生竹垦复更新、疏林地补植成林和留母树择伐更新4种次生阔叶林培育改造技术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迹地天然下种更新、迹地散生竹垦复更新、疏林地补植成林、留母树择伐更新等4种阔叶林采育更新方式是保护和发展阔叶树种的有效方式。从保护和发展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角度出发,采用疏林地补植成林和留母树择伐更新方式比较合理有效,保留密度以3 000~3 750株/hm2比较适宜。适时调整林分密度能够促进次生阔叶林的生长。不同经营措施对林木生长量影响存在明显差异。采取较集约经营能够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生产力,是有效的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白榆(Ulmus pumila)适应盐碱环境的机理,以高盐、中低盐、非盐碱3个土壤盐分立地条件下生长的白榆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盐分浓度下新叶、老叶、新枝、老枝和根5个营养器官中4种金属盐离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白榆体内K 、Na 、Ca2 和Mg2 不同部位的含量不同,并存在显著差异;白榆各部位K 、Na 含量随着生长地区土壤盐分的增加而增加;K /Na 幼嫩器官显著高于成熟器官,茎叶显著高于根部;含盐中低等土壤中生长的白榆K /Na 高于高盐和非盐碱土壤中生长白榆.白榆器官中K 、Na 、Ca2 对盐碱的敏感性高于Mg2 ,K 和Na 是4种金属盐离子中白榆在盐渍生境下进行渗透调节作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白榆的经济价值、林学特性进行分析,结合原州区白榆分布、生长现状,从种子的采收、育苗、整地、造林、抚育管理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原州区荒山白榆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土壤干层初步研究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在详细描述土壤干层现象和类型的基础上 ,分析了土壤干层的成因 ,即低降水高蒸发、水土流失、植被类型选择失当、群落生产力过高和群落密度过大等 ,指出土壤干层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使局部小气候环境趋于旱化、土地退化、植被生长衰退、天然下种更新不良及加大造林难度等 ,最后提出了缓解土壤干层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的意义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现代农业科技》2016,(10):132-133
麻栎用材林的培育途径可分为人工植苗造林、萌芽更新、人工播种或天然下种等途径,以全椒县马厂林场培育的天然萌芽更新林为例,并设立人工植苗造林为对照,逐年度对不同培育模式的林分进行高度、胸(地)径以及生长量实施调查,分析麻栎用材林的不同培育模式与林分生长的差别。结果表明:麻栎萌芽更新通过采取控制伐桩高度、调控萌条数量,根部培土等科学的经营管理,比照同立地条件下的对照林,其平均高、平均胸(地)径、林木蓄积量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花曲柳的分布,生长及天然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花曲柳的天然分布,生长,更新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花曲柳集中分布在吉林省东南部山地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的低山丘陵区,适应温暖,湿润,光照充足,排水良好,土层较厚,土壤肥沃的立地条件,花曲柳的生长速度中等,天然更新良好,以实生为主,萌生更新也占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7.
红松球果产量的影响因子及预测方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松球果产量是红松天然下种更新的重要保证。从测树因子、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和经营措施方面阐述对红松球果产量的影响,探讨多种球果产量预测方法,提出用多种气象因子与红松球果产量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并引入相应的数学方法来预测红松球果产量,为合理地进行球果采摘和红松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林分景观更新的内在规律,应用数学物理方法从理论上模拟了乔木树种的下种行为,提出了更新的基本单元,环向行为,侧向行为,下种空间和树和中位移等新概念,以及下种行为模拟的参数指标如下种宽度,下种范围,更新高梯度,景观更新面积比,景观更新空间比,临界苗高,空间阻力等,并且通过实例说明了各种参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9.
造林方法     
<正> 新造或更新森林的方法.根据造林用材料的来源分为两种:以人为的方法供给苗木、种子或林木的营养器官进行造林的方法称为人工造林法;以林木天然下种或营养繁  相似文献   

10.
对甘肃省成县刺叶栎的生长环境、种群数量和结构特征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刺叶栎在成县的分布较广,大多分布在阳坡的中坡和上坡,以土层较薄山脊分布较多。但种群数量不多,幼树数量不足,种群结构在短期内比较稳定,但容易衰退,必须加以重视。对天然刺叶栎资源的保护措施主要是疏伐其他建群树种,增加透光,促使刺叶栎结实和加快更新;在城市园林绿化应用中,必须解决人工引种繁殖的技术,不能以破坏天然刺叶栎资源为代价。  相似文献   

11.
家榆和金叶榆光合·蒸腾及荧光参数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家榆和金叶榆抗旱能力的差异。[方法]设置4个土壤水分梯度,用2年生家榆和金叶榆幼苗进行盆栽控水试验,利用GFS-3000便携式光合作用荧光测量系统测定试验苗的光合、蒸腾和荧光参数。[结果]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家榆和金叶榆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均呈下降趋势;水分胁迫程度越高,金叶榆光合速率比家榆下降的幅度越小;在重度水分胁迫条件下,金叶榆的蒸腾速率、非光化学猝灭明显低于家榆,叶片气孔导度、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化学猝灭则明显高于家榆。[结论]在干旱条件下,金叶榆的抗干旱能力、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家榆更强,适应重度干旱环境的潜力更大。  相似文献   

12.
锡盟沙地榆(Ulmus pumila L.var.sabulosa)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标记法对内蒙古浑善达克锡盟沙地榆6个居群和对照家榆4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采用14条引物共获得  相似文献   

13.
中华金叶榆盐碱地园林绿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金叶榆是我国自主培育成功的彩叶植物新品种。通过对园林绿化树种中华金叶榆在盐碱地上栽培技术的介绍,即改善立地条件、铺设防盐碱隔离层、做好排水系统、选择栽植时间、科学进行栽植、合理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措施,来提高绿化成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克拉玛依荒漠区新建的新疆杨、俄罗斯杨、榆树白腊混交林及外围原有的荒漠风沙土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生物量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明确荒漠区植树造林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新建林区与外围原有的荒漠风沙土壤取样分析,对比研究荒漠区新建林和外围原有荒漠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以及生物量.[结果]新疆杨土、俄罗斯杨土、榆树白腊混交林土及荒漠风沙土0~50 cm土层总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0.38、6.73、11.16和4.37 g/kg;试验地0~50 cm土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荒漠风沙土>榆树白腊混交林土>俄罗斯杨土>新疆杨土;3种林土与荒漠风沙土的活性有机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但林种土壤之间活性有机碳没有显著差异;林区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高于荒漠区,各土层俄罗斯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小于新疆杨和混交林区.[结论]林区新建后的各层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碳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增加,大小顺序为榆树白腊混交林土>新疆杨土>俄罗斯杨土>荒漠风沙土,溶解性有机碳降低.新建林区乔木和草本的生物量均大于荒漠风沙土的生物量.生物量大小顺序为总生物量大小及顺序为:俄罗斯杨>新疆杨>榆树白腊混交林>荒漠风沙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树种组成、密度、生长性状(基径、株高、冠径)、空间分布格局4个方面探讨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油松人工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特征,为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和森林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保护区内火烧迹地油松林为研究对象,根据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重度火烧、中度火烧、轻度火烧)和对照(未过火)分别设置3块20 m × 20 m样地,重度火烧下天然更新样地和天然更新下重度火烧样地为相同样地,共15块样地,调查林木更新出现的种类和数量,测量林木更新的基径、株高、冠径,进行每木检尺并记录样地的地理坐标和立地因子等信息。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林木更新密度、生长性状的差异,利用方差/均值法分析林木更新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1)油松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树种主要是蒙古栎和山杨,分别占所有林木更新的38.1%和42.3%,此外还包括油松、裂叶榆、大果榆、榆树、色木槭等。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密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2)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生长性状特征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生长性状特征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 < 0.01)。(3)油松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到种子来源、种间竞争和火灾后生长空间的影响,适宜的微生境、动物携带种子扩散等因素会促进更新小规模聚集。结论火烧后4年的油松林火烧迹地更新树种主要是蒙古栎、山杨,中、低强度地表火可以促进林分天然更新,采取抢救性采伐等管理措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可以加速火烧迹地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6.
彩叶乔木树种“金叶榆”的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金叶榆(由河北林业科学院从家榆实生苗中新选育出的品种)的抗寒性,为其在北方地区种植适应范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金叶榆和家榆的枝条经梯度冷冻处理,用其枝条的相对电导率、K+相对外渗率直接推测其半致死温度的范围,再结合Logis-tic方程建立回归方程,确定其半致死温度点(LT50)。[结果]金叶榆和家榆枝条相对电导率和K+相对外渗率均大体呈S型曲线变化;家榆半致死温度范围为-33.1~-33.7℃,金叶榆半致死温度范围为-30.3~-31.2℃,与枝条生长恢复观测结果相符。[结论]金叶榆的抗寒能力比家榆略低,推广应用时,应给予适当注意。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盐胁迫条件下银新杨、沙枣、胡杨、沙棘、白腊、白榆6种新疆主栽造林树种对盐胁迫的反应敏感性、耐盐能力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各浓度盐胁迫下,各树种对盐敏感的程度从大到小为白腊〉白榆〉胡杨〉沙枣〉银新杨〉沙棘;对盐的忍耐时间长短排序为:银新杨〉沙棘〉沙枣〉白腊〉白榆〉胡杨,银新杨对高浓度盐胁迫忍耐时间最长。综合各树种的死亡率和最低致死盐浓度,其耐盐能力大小依次为:胡杨〉沙棘〉沙枣〉银新杨〉白榆〉白腊。根据盐胁迫后试验树种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将其分为3种类型:第1种类型沙棘为下降型,即苗木受盐胁迫后净光合速率均比对照明显下降;第2种类型白蜡、白榆为中间型,在〈0.276%盐胁迫后表现出一定的抗性,且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净光舍速率减小;第3种类型为上升型,在〈0.414%盐胁迫时,银新杨、胡杨、沙枣受盐胁迫后净光合速率上升,并在一定时间、一定盐浓度的胁迫条件下能维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且不低于对照。0.138%浓度盐胁迫下第4天,6个树种的光合能力为银新杨〉沙棘〉胡杨〉沙枣〉白榆〉白腊。盐胁迫下各树种的光合作用较对照有明显的下降,光合能力下降的顺序依次为:沙棘〉银新杨〉沙枣〉胡杨〉白腊〉白榆。  相似文献   

18.
栗钙土区栽植沙枣、榆树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调查与试验分析的方法,对赤峰市巴林右旗黄花林场撂荒沙化的栗钙土区栽植沙枣和榆树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枣地和榆树地土层(h)0<h≤15cm和15<h≤30cm的土壤密度明显都低于对照撂荒地.沙枣地和榆树地土层(h)0<h≤15cm和15<h≤30cm的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明显都高于对照撂荒地.沙枣地和榆树地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的质量分数都高于对照撂荒地,其中0<h≤15cm土层内尤为明显.栽植沙枣和榆树可明显降低土壤密度,改善土壤孔隙状况,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速效氮含量,使土壤水、气、热状况得到改善,土壤肥力得到提高,并能够有效地防止土壤荒漠化的扩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金叶榆在水分胁迫下的生理变化,以2 a生金叶榆嫁接盆栽苗为材料,在连续干旱和水湿胁迫下,测定植株形态、水分含量、保护酶活性及脯氨酸含量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在相对含水量10%以下的基质中生长20 d,金叶榆植物未出现枝条干枯死亡的现象;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加深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升高,分别在干旱胁迫15 d和20 d时达到最大值,此时的MDA含量与相对电导率分别比对照高72.74%;叶片中的SOD活性、POD活性、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也显著提高,在干旱胁迫20 d时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7.12%、71.11%、20.35%、67.69%;脯氨酸含量也比对照提高了13.41倍;而叶片总含水量降低了19.87%;干旱胁迫下的形态指标分别与叶片含水量、游离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SOD活性等生理指标间达到显著相关水平。而在水分胁迫下,各项生理指标变化均平缓,且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明显。本研究表明在一定时间内金叶榆能较好地适应水湿环境。  相似文献   

20.
针对阿拉善右旗额肯呼都格镇城市绿化尚处一片空白,对当地硫酸盐型盐土掺拌 细沙土壤 改良,引进灌木、落叶乔木、常绿乔木适应性对比研究发现:引种地60 cm土层内均匀掺 拌细沙(原 土∶细沙=2∶1)处理土壤的含盐量、pH值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而有机质显著高于对 照土壤 ( P <0.05);引进树种在处理土壤的表现显著( P <0.05)优势于对照土壤的表现。从 而说明土壤拌 沙改良是当地一种行之有效而且效果显著的土壤改良方法;引进各树种适应能力由强到弱 的顺序 为:刺槐>多枝柽柳>紫穗槐>白榆>杏树>樟子松;且刺槐、柽柳、紫穗槐、白榆、杏树均极 显著高 于樟子松的适应能力( P<0.01);刺槐、柽柳、紫穗槐、白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刺槐、柽柳 均显著(P<0.05)高于杏树的适应能力,紫穗槐、白榆、杏树间无显著性差异。综上所 述,研究区通 过土壤拌沙改良,能够成功引种刺槐、柽柳、紫穗槐和白榆4种园林绿化树种,在无条件 改良土壤时 可成功引种刺槐及柽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