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播种期对水稻米质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0个早籼和6个中籼品种(系)分期播种,研究不同播种期对水稻米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如下:早籼和中籼品种(系)晚季栽培比早季栽培,生育期缩短,产量下降,米质提高,特别是整精米率提高,米粒垩白减小,食味变好。8004和七桂早25晚季栽培产量高,米质好。  相似文献   

2.
水稻育种由原来只注重产量不重视米质,发展到现在既重视产量又重视米质。吉林省通过4届优质米评选,鉴评出23个优质粳稻新品种(品系),其中超级稻1号(吉01-124,吉粳88号)不论从抗性、米质还是产量上都有突破性进展。但是,选育优质品种必须正确判定育种现状,确定发展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3.
李勇星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4):14-14,22
为了鉴定峡江县引进的水稻新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品质等主要特征特性,筛选出适宜我县种植的主导品种,特进行了峡江县水边镇晚稻新品种试验。结果表明,优I691生育期短、产量较高、米质优等,可以作为我县特早熟主导品种推广,天优华占、庆丰优7998、菲优600产量高、米质优等可以作为我县中晚熟主导品种推广,而丰源优227、丰源优272、荣优225、天丰优101、荣优7号、也较好,可以小面积推广,京福优299、淦鑫688产量高、米质优等,可以作为晚熟主导品种推广,泸香658米质特优、产量较高等,可以作为米质特优特晚熟品种小面积推广,其他品种可继续试验展示作进一步观察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4.
区试表明,玉林市杂交稻组合选育,早稻以特优组合为主,晚稻以博优组合为主,博优968、特优多系l号、博优212、博Ⅱ优213、博优988等杂交稻组合产量高、适应性广、米质中至好,这些组合已经应用于大面积生产.两系系列的引进,如培杂山青,产量、米质、抗性均有一定优势,已成为早稻农民喜爱的组合.在大多数组合的选育上,产量虽有所突破,但米质、抗性欠佳.  相似文献   

5.
应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了14个杂交稻组合的11个米质和7个农艺性状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穗长、穗粒数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较大,粒数和产量对稻米的蒸煮品质影响较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性状由3个主成分构成,其中穗长因子对产量贡献最大;品质性状由4个主成分构成,其中外观品质因子对米质贡献最大。通过米质表型聚类将14个组合分成3大类。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关系,将高产育种与优质育种有机结合,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以10个不育系与20个恢复系配组的106个杂交粳稻为材料,研究了产量与稻米品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性状与部分米质性状之间关系密切;穗长、穗粒数在产量性状体系中起重要作用;食味值、蛋白质含量、垩白粒率、脂肪酸含量、粒宽、长/宽、糙米率等在米质性状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穗长、结实率对米质性状影响较大;同时精米率、长/宽等品质性状较易受产量性状影响。  相似文献   

7.
关于综合米质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模糊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评判多指标稻米品质的综合模型,据此可对任一品种多指标米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估,即对任一品种可用一个指数来衡量米质的综合表现,本文将其称为“综合米质指数”。本试验选用25个有代表性的籼稻品种测定了10个米质性状,并运用这一模型对综合米质指数、产量及早晚季米质变异情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2009年扬中市水稻新品种(系)品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扬中市进行水稻品比试验,结果表明:2645产量最高,达9 788.55 kg/hm2,抗倒性较强,米质中等,2010年可扩大示范种植;宁5119产量位居第2位,达9 440.55 kg/hm2,抗性较强,外观米质好,2010年可继续试种。  相似文献   

9.
优质稻合理配施氮磷钾对产量和米质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氮磷钾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早造优质稻合理施肥对谷粒产量与米质的效应。结果表明,合理配肥对产量效应主要是增穗与增粒并进,关键促大穗增实粒;中等施氮水平,N:P2O5:K2O为1:0.5:1最佳;随着施氮量增减,磷,钾相应增减才能发挥最佳肥效和提高米质;对米质效应主要是提高整精米率和减小垩白,降低垩白度,且与产量密切相关,同一施氮水平,磷,钾配施协调,既提高米质,又发挥最佳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近年审定的中稻品种综合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介绍和分析了2005~2010年期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46个中稻的产量、米质、抗性等性状,其中两系杂交稻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两系杂交稻比三系杂交稻的米质和产量略显优势。审定品种产量比对照平均增产3.56%,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米质达国标3级优质米以上的品种占76.9%;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通过审定的品种对稻瘟病基本上均为高感,对白叶枯病大部分为感或高感。  相似文献   

11.
不同播种期对宜优673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宜优673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不同播种期对产量和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宜优673的产量随播期推迟呈先增后减的趋势,5月20日播种产量最高,6月20日播种产量最低;随播种期推迟,灌浆结实期日均温的降低,宜优673的整精米率、透明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提高,而垩白度、垩白粒率降低,理化指标得分逐步上升,稻米品质逐步提升。因此,在保证安全抽穗的前提下,适当推迟播种期有利于提高宜优673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2.
播期提前对四川盆地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播期提前对四川盆地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证明选育适应四川盆地稻麦两制的早播早熟型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的可行性和确定弱春性小麦新品系J210达到高产优质的最佳播期。[方法]在2006~2007年度,研究了播期不同程度提前(10月18、20、22、24、26、28、30日,11月1、3、5日)对小麦新品系J210产量及其构成和籽粒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10月18~30日内播种,J210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变化不明显,而粒重和产量随播期提前而增加;播期晚于10月30日后,J210穗数和穗粒数减少明显,粒重反而有所增高,但产量减少明显;10月18日播种的小麦产量比11月5日提高29.92%。各播期下J210的品质性状较稳定,但早播条件下的J210各品质性状略优于迟播。[结论]在四川盆地气候生态条件栽培制度下,如能通过更加深入的育种和栽培研究,将小麦的播期提前10月20日左右,就能同时达到提高产量潜力和优质的目的;而在J210的推广应用中,建议将其播种期提前到10月25日左右,这样既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佳的品质,又能有效地避开抽穗开花期的"倒春寒"天气,以达到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冀东地区玉米播期与禾蓟马发生量和玉米产量之间的关系,以生产常用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材,在4月30日~7月19日每隔10d设定1个播期,研究了9个不同播期处理对禾蓟马发生量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以确定冀东地区玉米禾蓟马为害率较低且产量较高的适宜播种日期。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禾蓟马发生量呈增加一减少一增加的趋势,玉米产量呈减少一增加一减少的趋势,其中,4月30日播种的玉米未见到禾蓟马发生、产量最高,5月10日和6月29日播种的玉米虫害率较低、产量较高,但3个播期处理的玉米产量差异均不显著。建议冀东地区春播玉米选择4月30日~5月10日播种,夏播玉米选择6月29日前后播种,以降低禾蓟马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不同播期对迟熟中粳稻扬20238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求中粳稻扬20238的适宜播种期。[方法]在大田试验中,设6个播期(5月8日1、5日2、2日2、9日、6月5日1、2日),调查各播期水稻叶龄、始穗期、株高、单株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不同播期对所调查性状的影响。[结果]在5月8日至6月12日期间,随着播期的推迟,扬20238主茎叶片数减少、播始历期缩短;不同播期单株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5月8日播种时单株平均产量最高(27.9g),随播期推迟,单株产量逐渐降低;各播期单株有效穗数达到显著差异、穗粒数达到极显著差异,5月8日播种时单株有效穗数和穗粒数较多,分别为8.2个和140.7个;随播期推迟,结实率和千粒重也逐渐降低。[结论]中粳稻扬20238的适宜播种期为5月上旬。  相似文献   

15.
桂南地区秋冬油葵播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GJ07为试验材料,研究6个不同播期对油葵产量和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油葵单株产量的影响最大,变异系数最高,达14.49,其中8月25日、9月5日、10月5日、10月25日播期的油葵平均产量分别为2775、3015、2910、2640kg/hm^2;9月15日和9月25日两个播期的油葵平均产量为3420、3210kg/hm^2,并且含油率较高、盘粒数多、籽实饱满、出苗整齐。因此,桂南地区秋冬种植油葵的适宜播期为9月中下旬。  相似文献   

16.
不同播期与收获期对水稻灌浆期、产量及米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不同水稻品种(系)的适宜播种时间,确保水稻生产的优质高产。【方法】以6个恢复系及其所配的12个组合为材料,采用4期播种(前后两期间隔6 d),利用二因素两向分组资料无重复观察值模型与最小显著差数测验法(LSD法)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比较,研究不同播期对籽粒产量、灌浆期、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影响,以及成熟后推迟收获对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不同播期的恢复系糙米率有显著差异,随着播期的推迟糙米率有降低趋势;籽粒产量、灌浆期、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率和垩白度在不同播期间无显著差异。II优组合不同播期间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宜香优组合1~3期间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第4期显著减少;不同播期对杂交稻的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影响较大,推迟播种会降低糙米率、垩白率和垩白度,但对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影响不显著。第4期推迟收获会导致糙米率、垩白率和垩白度增加,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不同程度降低。【结论】恢复系和杂交稻在川南3月27日后推迟播种,产量有减产趋势,4月上中旬播种产量减少极显著;恢复系和杂交稻谷粒长宽比不受播期影响;杂交稻灌浆期、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受播期的影响比恢复系大;杂交稻成熟后不及时收获会导致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变差。  相似文献   

17.
除品种本身外,栽培技术正以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影响着稻米品质。通过二年不同播种期试验与稻米品质化验,结果表明:播种过早或过迟,都会对稻米品质产生不良的影响,以兼顾产量与品质为出发点,在浙江温州地区范围内,平原单季晚稻以6月中旬播种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不同播期对甜高粱产量和锤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在天津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不同播期对几个甜高粱品种产量和锤度的影响。[方法]在盐碱土壤上,分期播种5个甜高粱品种,以确定不同播期对甜高粱产量和锤度的影响。[结果]随着播期的延后,甜杂2号、辽甜1号和绿能2号的株高显著降低,早播使甜杂2号、辽甜1号和绿能2号的鲜重显著提高,绿能1号和绿能3号的最适播期出现在5月。除绿能1号外,其余各品种的锤度均随着播期的延后而提高,且5、6月份播种的各品种的植株锤度相差不大。株高和鲜重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59;株高及鲜重与锤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3(锤度-株高)和-0.76(锤度-鲜重)。[结论]在北方,尤其是天津地区,甜高粱的最适播期为5月初。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播种期对同德无芒披碱草鲜草和种子产量的影响。[方法]在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分8个播种期对同德无芒披碱草进行播种,研究不同播种期对同德无芒披碱草鲜草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播种期为6月10日的同德无芒披碱草的鲜草与种子产量综合表现最好,播种期与鲜草、种子产量无明显关系。[结论]同德无芒披碱草的最佳种植时间为6月上旬。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新高粱3号(XT -2)和新高粱9号(T601)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播期甜高粱不同生育阶段茎秆SS和SPS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方法]在5个不同播期条件下进行了蔗糖和酶活性测定试验.[结果]茎秆的蔗糖含量随着生育期不断升高,成熟期达到最高值.不同品种和不同播期秸秆蔗糖含量有差异,新高粱3号第二播期的蔗糖含量最高,高达7.66;,第五播期最低,仅为1.87;.对于新高粱9号来说第三播期蔗糖含量最高,达9.17;,第二播期最低,仅为6.19;.不同播期和不同品种之间秸秆蔗糖含量与SS、SPS酶活性的相关趋势有差异.除新高粱3号第一播期、第三播期的蔗糖含量与SS酶活性呈极显著相关外,其余播期的蔗糖含量与SS酶活性均呈相关性不显著.不同播期下秸秆蔗糖含量与SPS酶活性均呈相关不显著.[结论]早播时新高粱3号蔗糖含量比较高,晚播时新高粱9号蔗糖含量高.因此新疆,尤其是在北疆新高粱3号糖分积累的最适播期为5月初旬,新高粱9号最适播期为5月中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