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苦竹笋材兼用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苦竹林丰产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在笋材兼用集约经营苦竹林中进行了林分结构和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调查,结果表明:立竹全高、枝下高是立竹胸径的从属因子;随着立竹年龄的增大,地上部分器官含水率降低,1~2 a立竹器官含水率竹叶>竹枝>竹秆;1~2 a单株立竹竹秆、竹枝、竹叶生物量与立竹胸径呈线性或二项式关系,1 a立竹竹秆>竹叶>竹枝,2 a立竹竹秆>竹枝>竹叶,随着立竹年龄的增大,竹秆生物量比例降低,竹枝、竹叶生物量比例提高;1~2 a立竹和林分的器官生物量比例竹秆>竹枝>竹叶,随着立竹年龄的增大,竹秆、竹枝、竹叶生物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四季竹立竹构件因子和地上生物量的调查,分析了立竹地上现存生物量分配格局及立竹构件因子与构件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上现存生物量分配格局1年生立竹为竹秆>竹叶>竹枝,2年生立竹为竹叶>竹秆>竹枝,2年生立竹竹秆和竹叶生物量分配比例较1年生立竹分别极显著减少和增加,而竹枝生物量分配比例不同年龄立竹间无显著变化。2年生立竹各构件因子与构件生物量间大多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立竹全高、枝下高、枝盘数是立竹胸径的从属因子,立竹胸径对立竹构件生物量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起着决定作用,两者具有极显著的三次曲线函数关系。四季竹在资源分配时对竹叶构件的倾斜有利于种群对已占领生境的巩固和新生境的开拓。  相似文献   

3.
阿帕斯立竹现存地上生物量及其构件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3年生阿帕斯立竹现存地上生物量和含水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3年生立竹秆与竹枝含水率差异明显,随着竹龄的增大,含水率逐渐下降,而各年龄立竹叶含水率差异不大;地上生物量分配1年生立竹秆所占比重显著高于其他年份;立竹全高、胸径构件因子与地上各器官生物量之间相关显著,利用幂函数模型进行立竹胸径与各器官生物量回归分析,竹秆以及地上总生物量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可用于该竹种生物量的估算.  相似文献   

4.
撑麻7号竹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成林撑麻7号竹竹秆、竹枝、竹叶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竹秆、竹枝含水率随竹龄增大呈下降趋势,竹叶含水率不受竹龄影响,1年生、2年生立竹含水率高低依次为竹秆、竹枝、竹叶,3年生、4年生立竹含水率高低依次为竹叶、竹枝、竹秆;构建了不同年龄单株立竹各器官生物量与立竹胸径的数学优化模型,进而分析知竹林中2年生立竹生物量占竹林总生物量最大47.0%,3年生、4年生立竹生物量无显著差异。竹林立竹器官生物量大小依次为竹秆、竹枝、竹叶,其中竹秆占竹林总生物量的72.9%。  相似文献   

5.
对马来甜龙竹1年生、2年生、3年生3个龄级立竹不同径级地上部分各构件含水率和生物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年生竹地上竹秆、枝条和叶片含水率明显高于2年生和3年生竹;同龄竹比较,竹秆含水率最高;竹秆生物量占地上部分生物量比例随竹龄增加而降低;马来甜龙竹地上各部分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经生长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可利用胸径和秆高估算立竹地上各部分生物量及总生物量。  相似文献   

6.
大头典竹地上部分生长指标与生物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大头典竹1a、2a、3a及〉3a4个龄级立竹地上部分各器官含水率和生物量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a生大头典竹竹秆与枝条含水率最高,随着竹龄的增长秆和枝含水率逐渐下降,以秆含水率下降最明显。竹秆生物量占地上部分生物量比例随竹龄增加而降低,枝条生物量占地上部分生物量比例随竹龄增加而升高。各龄级立竹胸径、全高均与地上器官生物量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呈显著相关关系。利用相对生长模型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通过F检验,均达到显著水平,可用以估算大头典竹生物量。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梁山慈竹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梁山慈竹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各器官与胸径和竹高的相关模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梁山慈竹各器官含水率大小排列为:竹叶>竹枝>竹杆;在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中,竹杆所占比例最大,为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68%;梁山慈竹各器官生物量与胸径和竹高均有较高的相关性,其中竹杆与竹高和胸径拟合的最佳模型为:W=0.034(D2H)0.755,单株地上部分生物量拟合的最佳模型为:W=0.092(D2H)0.685。  相似文献   

8.
对苏麻竹地上各部分生物量分配及竹笋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苏麻竹地上部分各构件间含水率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的立竹地上部分构件间的含水率亦存在极显著差异;立竹地上各部位生物量分配表现为秆 > 枝条 > 叶片,相同部位不同年龄立竹生物量以2年生竹为最低,1年生竹最高;立竹秆生物量及立竹总生物量与胸径、株高之间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可以用于估计苏麻竹的地上生物量;苏麻竹笋中的游离氨基酸种类丰富,并含有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质、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能够满足食用需要。研究结果可为苏麻竹的推广种植和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毛竹材积主要构件因子关系研究及材积表编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毛竹立竹材积构件因子及立竹胸径与立竹实际材积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立竹全高、胸高竹壁厚与立竹胸径呈显著的正相关,是立竹胸径的从属因子;竹秆相对高度竹壁厚与秆径呈一致性变化趋势,立竹径级与竹秆相对壁厚无相关;构建了立竹胸径与立竹实际材积的数学模型:V=0.007351-0.001875D+0.000291D2,编制出竹林林分结构易测因子立竹胸径的对应材积表。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不同年龄撑麻8号立竹构件特征及生物量积累分配规律,测定了1~5年生撑麻8号立竹构件性状及秆、枝、叶生物量,分析了秆、枝、叶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随立竹年龄增加,立竹胸径、全高、枝下高、节数、出叶强度均总体呈下降变化趋势,而冠幅、出枝强度则总体升高;2 a、3 a立竹具有较大胸径、出枝强度和出叶强度,且3 a及以上立竹秆含水率最低,材性最佳。随立竹年龄增加,立竹秆、叶及总生物量均呈先升高而后下降趋势,而枝生物量则总体升高。秆生物量分配比例呈先下降而后升高变化趋势,而枝、叶生物量比例均总体上先升高而后下降。综合分析表明,2 a、3 a立竹具有较大的胸径、出枝强度与出叶强度及构件生物量,呈现较高的生产潜力。因此,丰产林培育过程中,宜多留养1 a、2 a立竹,伐除部分3 a及以上立竹。  相似文献   

11.
在广西南宁市测量粉单竹竹秆的全高、材长、胸径、节间数量及每节间三要素(直径、长度和壁厚)等秆形指标,对砍倒的立竹进行分段称重,研究这些指标与竹材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材长、节间数量及三要素均与胸径相关密切,幂函数和线性方程拟合程度高。最长节间出现在第9~12节,最粗直径多在第4~6节。全株生物量中竹秆所占份额最大,为76.82%,各器官生物量依次为秆 > 蔸 > 枝 > 叶。单株竹秆鲜质量与胸径高度显著相关,可用二次线性方程进行较精确估算。研究秆形结构变化规律、全株及每段竹秆鲜质量分配格局,有利于促进粉单竹竹秆科学利用。  相似文献   

12.
撑篙竹秆形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广西南宁市的撑篙竹作为研究对象,测定竹秆全高、秆材长、胸径和节间数,以及每节间直径、长度和壁厚等秆形指标,统计分析撑篙竹的秆形结构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撑篙竹全高、秆材长与胸径之间呈显著相关,节间的数量、长度和壁厚等因素与胸径、节间号等秆形指标之间呈显著相关,在拟合的相关方程中以幂函数和线性方程获得较高的估测精度;撑篙竹高径比值随着胸径的增加而降低;自基部至梢部,节间长度呈“短—长—短”的变化规律,最长节间出现在第15~20节;壁厚率呈“高—低—高”的变化规律,基部节间壁厚率大于50%,中部空腔大,壁厚率19%~21%,往梢部壁厚率逐渐增加至40%;节间直径呈“细—粗—细”的变化规律,最粗直径位于7~9节,处于胸高位置之上。秆形特征的研究可为撑篙竹林的抚育管理及竹材利用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四川省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峨热竹分株地上部分基径、枝下高、全高及分株各构件生物量进行调查和测量,研究了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结构和形态可塑性,构建了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研究表明:峨热竹各分株含水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同一龄级分株构件含水率高低表现为叶〉枝〉秆;峨热竹分株总生物量表现出多年生〉2年生〉1年生的分配特征,而同一分株各构件间则表现出秆〉枝〉叶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基径分别与各龄级秆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具有显著相关性,而全高与2年生及多年生枝叶生物量具有显著相关性;以基径和全高为自变量分别建立的线性模型可为相似区域峨热竹不同龄级分株秆和枝叶构件生物量的估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坡位、不同海拔等地形因子对黄甜竹(Acidosasa edulis)引种栽培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位对黄甜竹的造林成活率、发笋数及平均胸径均有显著影响,造林第2年发笋数和竹高生长显著增加;2)生长在下坡位的黄甜竹,竹林平均胸径和平均高最高,而生长在中坡位和上坡位的竹林各项生长指标相对较低;3)坡位对黄甜竹生物量分布的影响较大,黄甜竹各构件生物量分配大小排序为秆 > 枝 > 叶;4)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造林成活率、当年新发笋数、第2年新发笋数呈减小的趋势,平均胸径、平均竹高、单株生物量呈增加趋势。试验结果可为西南地区黄甜竹营林和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毛竹纯林与竹杉混交林竹材形态质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毛竹杉木混交林、毛竹纯林5个竹材形态质量指标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竹杉混交林立竹平均胸径较毛竹纯林大5.0%;立竹全高、枝下高与立竹胸径呈正相关,竹杉混交林较毛竹纯林分别增加9.0%、8.7%,竹杉混交林对立竹全高、枝下高增大的贡献率小,分别为2.7%、3.1%;竹林经营类型对立竹胸高、竹壁厚度的影响较全高、枝下高大,竹杉混交林较毛竹纯林提高6.9%;尖梢度值与立竹径级不相关,与竹林经营类型密切相关,竹杉混交林显著大于毛竹纯林,增加幅度达20.9%。尖梢度值≥0.4的为竹材匀称竹林,<0.4的为竹材不匀称竹林。  相似文献   

16.
试验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对马山县古寨乡喀斯特丘陵坡地麻竹林进行尿素、钙镁磷肥、沸石3种肥料的施肥试验,研究不同施肥组合对单株或单位面积的地上生物量分配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提高新竹地上生物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施用尿素500 g+钙镁磷肥1 000 g+沸石5 000 g、钙镁磷肥4 000 g+沸石5 000 g效果显著,且极显著高于不施用的处理,但在低P、低Si、无N或无P或无Si等3种情况下,杆重比例均为较低。各处理以竹秆所占的比例最大,为61.0%~88.8%,其次是枝。各器官比例与肥料施用比例没有直接的关系。初步认为,单株或单位面积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杆重达到较高时,秆、枝、叶较适合比例为73%~74%、18%~19%、8%。杆重比例的高低与单株或单位面积杆重、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关系无规律性,而单株杆重是影响单位面积杆重、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主要因子,随着各处理单株杆重增加,单株或单位面积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也增加。枝、叶所占比例无规律变化,但各处理中杆、枝比例表现出高杆低枝或低杆高枝的趋势。杆、枝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增减与叶量比例的关系无规律性变化,叶片数量对单株或单位面积的竹杆、竹枝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影响不显著,这可能与麻竹生物学特性有关。认为留好母竹,合理施用肥料是提高喀斯特丘陵坡地麻竹产量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7.
石竹地上部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不同秆径石竹的枝下高、冠幅、节数、最长节、第七节、枝盘数、壁厚、叶重、枝重、竿重、竿径、竿高 12个因子的生物量进行测定 ,得出各因子的平均值。分析结果表明 :各因子间大多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 ,测定了石竹叶片单位重量的叶面积为 82 .11cm2 / g;竿、枝、叶的含水率分别为 35.9%、2 8.3%、37.9% ;竿、枝、叶生物量分别占地上部的 74 .9%、16 .7%、8.4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