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都安县夏季高温天气特征及个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都安气象站点1981—2010年逐日最高地面气温资料,分析了都安夏季高温天气特征,并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分析了都安县一次高温天气成因,结果表明:日最高温≥35℃的酷暑天气在都安县夏季是常见的,其高温日数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持续偏少之后,目前正处于增多阶段,且极端最高气温是呈现出变暖的主要特征;2007年8月的高温天气个例的主要形成机制是副热带高压强盛,一直延伸至低层,地面受西北热低压东移的影响,在副高动力和热低压热力的共同作用使都安县气温增高。  相似文献   

2.
基于都安气象站点1981—2010年逐日最高地面气温资料,分析了都安夏季高温天气特征,并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分析了都安县一次高温天气成因,结果表明:日最高温≥35℃的酷暑天气在都安县夏季是常见的,其高温日数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持续偏少之后,目前正处于增多阶段,且极端最高气温是呈现出变暖的主要特征;2007年8月的高温天气个例的主要形成机制是副热带高压强盛,一直延伸至低层,地面受西北热低压东移的影响,在副高动力和热低压热力的共同作用使都安县气温增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临安市1966~2010年逐日最高地面气温、位势高度月平均资料、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环流指数和赤道太平洋海温等资料,分析了临安极端高温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及高温成因。研究结果如下:(1)在过去45年间,临安极端高温日数呈增加趋势,临安高温日数具有多-少-多的年代际变化规律。临安极端高温频数存在突变特征,1994年是临安高温日数显著增加的明显突变点。(2)临安极端高温日数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密切相关。临安高温日数较多时,副高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较高,脊点西伸,反之亦然。(3)临安极端高温日数与上年4-12月Nino4区海温显著正相关。当Nino4区海温异常偏高时,第二年临安容易出现高温天气,而当Nino4区海温异常偏低时,第二年临安不易出现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4.
曾子馨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6):139-140,149
该文利用1961—2012年南京逐日日最高气温资料,对南京夏季(6—8月)高温热浪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京高温日数从7月初开始急速增多,峰值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1961—2012年南京夏季≥35℃的高温总日数为721d,年均13.9d,≥38℃的危害高温总日数为51d,年均1d,≥40℃的极端高温总日数为2d。南京高温日数的年际变化呈现了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以来南京夏季高温热浪事件偏多、高温强度强,而20世纪80年代高温热浪事件偏少、高温强度弱。  相似文献   

5.
利用淮安地区6个观测站1961—2010年5—9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全地区夏季高温天气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淮安地区夏季高温基本上呈现东北-西南向逐渐递增的区域分布特点。全区高温日数年际变化(倾向率)是-2.45 d/10年,酷热日数年代际变化(倾向率)是-1.95 d/10年,都是负值,呈现减少趋势。总体而言,淮安地区异常多高温年主要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异常少高温年集中在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后期。淮安地区夏季高温主要出现在每年的7月至8月中旬,以7月中下旬最多。  相似文献   

6.
全业超  吴俞  王春华 《农林科学实验》2013,(23):255-257,261
利用琼海市1981—2010年逐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琼海市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及造成高温的环流形势,结果表明:琼海市的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春、夏、秋3个季节,年总高温日数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反映了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高温天气发生频次增多;高温日数存在l一2年、4年、9年、16~17年的周期,高温日数偏多年份和偏少年份是由不同时间尺度周期共同制约的结果;西南槽是造成5月和6月高温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7月,西北路径且在东南沿海登陆的热带气旋,其外围下沉气流是造成琼海市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另外当副高加强西伸且稳定维持时也容易造成琼海市出现持续的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7.
从1971—2010年陇南市高温天气日数资料入手,分析得出:陇南市山区每年都有高温天气出现,9个气象站平均每年合计出现70.4d,其中,武都区平均每年出现约21d,为全市出现高温日数最多的站,高温天气一般出现在5—9月,其峰值主—集中出现在6—8月,该时段高温天气灾损最为严重。目前,受全球气候变暖背景的影响,陇南市山区高温天气日数呈现出明显的增多趋势。因此,结合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高温天气灾害危险性图层,结合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得到高温天气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陇南市高温天气灾害危险性等级白龙江、白水江流域海拔1100m以下浅山河谷区、文县东南部、成县中部和康县东南部最高,海拔1800m以上高山区高温热海危险性等级最低,大多数年份不会出现高温天气。高温天气灾害风险由高到低、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白龙江、白水江干热河谷及康县东南部、文县东南部和成县中部低海拔区为高温天气灾害高风险区;宕昌县西部、礼县西北部、武都区西北部、文县西北部和两当县南部高海拔区为高温天气灾害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8.
利用1981—2020年贵州省黔西南州暴雨天观测资料以及暴雨灾情资料分析了黔西南州夏季暴雨天气特征,并阐述了黔西南州暴雨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20年黔西南州共出现暴雨日数1325d,年平均暴雨日数33d;近40a黔西南州夏季暴雨日数整体上呈减少的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807d·10a~(-1);夏季暴雨日数占黔西南州年暴雨日数的71.25%;夏季暴雨日数最多的月份为6月,该月暴雨日数占夏季累计暴雨日数的45.23%。7月份次之,占夏季累计暴雨日数的32.63%; 8月份最少,占22.14%;夏季为大多数农作物旺长期,暴雨天气的频发,会影响到作物的开花、结实,还会导致作物地块土壤的透气性下降,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严重暴雨天气还会引发洪涝、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针对暴雨天气,黔西南州各级气象部门应联合防汛部门以及农业单位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防御暴雨洪涝灾害的措施,确保黔西南州农业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9.
李兰霞  张硕  薛旭  冯晓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4):205-206
利用洛阳市1971-2000年间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对洛阳市灰霾天气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洛阳市灰霾天气日数的年际变化很大,呈明显增长趋势,且一年中不同月份灰霾日数明显不同,以秋冬季高于春夏季;并分析了灰霾天气的形成和发展受风速风向、气压、相对湿度和降水气象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根据衢州市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1971-2010年观测资料,对衢州市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衢州市年度霾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02年以来呈现急剧上升趋势。衢州市秋冬季的霾天气日数占全年的72.6%左右,夏季最少。最多的月是12月,最少的月是7月。衢州市的地形地貌、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以及气象条件的变化是衢州市霾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利用苍山县气象站1962—2009年5—9月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苍山县夏季高温天气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苍山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5月下旬至8月上旬,以6月中旬最多,苍山县异常多高温年主要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60年代末的苍山夏季高温发生了一次由高到低的跃变过程。苍山县出现的高温天气分为干热型高温和湿热型高温2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抽穗扬花期高温热害是影响中稻高产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利用宜春市10个区县近30 a(1990~2019年)6月1日至8月31日的气温观测数据和近16 a(2004~2019年)的中稻结实率数据,研究宜春市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中稻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稻结实率与6~8月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及连续最长高温日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2)宜春市1990~2002年高温年少发生,2003~2019年高温年多发生;(3)近30 a宜春市6~8月高温日数总体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增加;高温日数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其中7月下旬最多;(4)宜春市夏季高温热害分布具有西轻东重、北轻南重的特点,其中以樟树、丰城等东南部地区最易受高温热害的影响,而铜鼓、靖安等西北部地区发生高温热害的风险最小,这与中稻结实率分布情况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13.
宜春市夏季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中稻结实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抽穗扬花期高温热害是影响中稻高产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利用宜春市10个区县近30 a(1990~2019年)6月1日至8月31日的气温观测数据和近16 a(2004~2019年)的中稻结实率数据,研究宜春市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其对中稻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稻结实率与6~8月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及连续最长高温日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2)宜春市1990~2002年高温年少发生,2003~2019年高温年多发生;(3)近30 a宜春市6~8月高温日数总体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增加;高温日数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其中7月下旬最多;(4)宜春市夏季高温热害分布具有西轻东重、北轻南重的特点,其中以樟树、丰城等东南部地区最易受高温热害的影响,而铜鼓、靖安等西北部地区发生高温热害的风险最小,这与中稻结实率分布情况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14.
针对泾县2016年6—8月特殊天气作了简要的总结:前期特点是暴雨日数多、降水量多、降水过程强,原因是副高稳定超过19°N并维持在20°~26°N范围的时间较常年偏晚;在中高层,东亚为明显的经向型环流特征,引导冷空气南下,低层在副热带高压西侧形成低空急流并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暖湿水汽。后期为晴热高温天气,原因是副热带高压西伸北上持续控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气象服务方面,整个主汛期共发布各类短信、预警170多条,6月28日1:30到7月4日23:00共发布各类短信、预警71次。  相似文献   

15.
《现代农业科技》2017,(泾县主汛)
针对泾县2016年6—8月特殊天气作了简要的总结:前期特点是暴雨日数多、降水量多、降水过程强,原因是副高稳定超过19°N并维持在20°~26°N范围的时间较常年偏晚;在中高层,东亚为明显的经向型环流特征,引导冷空气南下,低层在副热带高压西侧形成低空急流并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暖湿水汽。后期为晴热高温天气,原因是副热带高压西伸北上持续控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气象服务方面,整个主汛期共发布各类短信、预警170多条,6月28日1:30到7月4日23:00共发布各类短信、预警71次。  相似文献   

16.
利用滑动平均趋势分析、典型相关分析、最优子集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1951—1996年5月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副高脊线和副高西伸脊点和长江流域1951—1996年6—8月降水量,以及近46年5月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副高脊线和副高西伸脊点和长江流域降水量的相关关系和变化趋势,并利用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副高脊线和副高西伸脊点来预测长江流域夏季的降水。结果表明,高面积指数与夏季降水量呈较大的正相关。另外,副高脊线和副高西伸脊点与夏季降水量有较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河北夏季高温热浪天气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74-2018年河北省142个气象站夏季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非参数统计检验法进行高温热浪突变分析方法研究河北省高温热浪日数、频次和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高温热浪日数、频次和强度的空间分布呈南多北少趋势,邢台中部任县处于极值中心,北部坝上地区未出现高温热浪;高温热浪日数、频次和强度年际变化均呈先减少后增加的波动性变化,整体呈增加趋势,1997年为突变年;高温热浪日数和频次的主周期为16 a,热浪强度的主周期为4 a和32 a。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71—2000年新安县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观测资料,分析了气候变暖大趋势下,新安县高温(≥35℃)和低温(≤-5.0℃)的日数变化规律,并与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温日数在1986年以后呈增加趋势,低温日数近30年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其倾向率为3.704d/10年;随着气候变暖,高温日数与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呈正相关,低温日数与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呈负相关,由此可见气候变暖对高低温日数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选用长治地区11县区1977—2012年6—8月≥35℃高温天气气象资料,归纳出当地高温时空和强度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研究高温天气下的人体体感温度与舒适度预报。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临沂气象站1962—2009年1—12月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临沂夏季高温天气和冬季低温天气的特点。结果表明:临沂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月上旬至8月上旬,异常多高温年主要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60年代末,临沂夏季高温发生了由多到少的跃变过程。低温天气主要出现在12月下旬至2月上旬,异常多低温年主要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及70年代中后期;1983年前后,临沂低温发生了1次由多到少的突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