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防治水稻螟虫技术的一大进步——杀虫双撒滴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红 《湖北植保》1998,(3):26-26
防治水稻螟虫技术的一大进步—杀虫双撒滴剂湖北省植保总站(430070)许红螟虫是湖北水稻上的主要害虫。80年代中期以来,1代二化螟连年大发生,集中为害中稻秧苗,最高枯鞘率达100%,严重的影响了中稻本田基本苗和中稻早发。后期2代二化螟,3代三化螟造成...  相似文献   

2.
水稻螟虫是孝感市水稻的主要害虫 ,在 5 0年代~ 80年代二化螟、三化螟种群交替上升 ,进入 90年代中期 ,二化螟、三化螟在水稻混合暴发为害 ,严重影响了水稻生产。据统计 ,水稻螟虫每年发生面积约为 46万 hm2 ,防治面积 60万 hm2 ,挽回损失达80 0 0万 kg,实际损失 2 5 0 0万 kg。在螟虫的防治上虽然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但也出现了因长期单一使用化学农药等原因引起螟虫抗性上升状况 ,笔者总结 5 0年代以来螟虫的防治工作情况 ,粗略分析螟虫抗性上升的原因 ,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1  5 0年代以来水稻螟虫防治状况5 0年代以来 ,孝感市螟虫…  相似文献   

3.
稻螟发生演变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螟为浙江省水稻的主要害虫。近50 a 来稻螟发生的演变是:50 年代后期,三 化螟随着单季稻改为双季稻,而发生量大增,采用“六六六”药剂防治得到控制,至1965 年,因产生抗药性而再度严重。二化螟在50 年代经过一度下降后,至60 年代初又有回升,随着三熟制的推广,迟熟早稻扩大,其发生受到抑制,至70 年代中期, 杂交稻面积扩大,发生 为害随之加重。80 年代后期,因种植业 结构调整,二化螟和三化螟又一次回升。发生上述演变的原因是耕作制 度改变、品种的更换、种植 业结构调 整、防治措施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等。防治对策应采取:适时灌水耕耙 等农业防治为基础,优 化药剂防 治策略,选用对口农药等科学用药为重点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一、稻螟的发生概况稻螟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建国以来,各地在改制过程及其以后,长江流域和华南稻区,三化螟的比例均占绝对优势,七十年代中期以来,杂交水稻的普遍推广,除华南部分稻区仍以三化螟为主以外,长江中下游的广大稻区,二化螟明显上升,三化螟则在  相似文献   

5.
上高县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稻螟虫回升原因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高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耕地面积2.7万hm^2,水稻播种面积4.0万hm^2次。二化螟、三化螟(以下合称稻螟)是本地主要害虫。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二化螟发生危害为主:2001年以来,三化螟在部分地方迅速回升,一季稻(中稻)、二晚白穗面积大,以致两虫同时猖獗。  相似文献   

6.
兴国县地处赣南的北部,水稻常年种植面积有2万余hm2,水稻螟虫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20世纪90年代以三化螟为主,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经济作物的种植,三化螟的危害逐年下降,而二化螟的危害逐年加重,二化螟1990~1999年年平均发生面积1 000 hm2,2000~2007年年平均发生面积为6 800hm2,二化螟的发生危害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对水稻的安全生产构成较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7.
2001年水稻二化螟、三化螟大发生原因分析及综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阳市常年种植水稻面积 2 .8万 hm2 ,二化螟、三化螟分别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 ,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作物品种、气候因素 ,以及防治规范化技术的差异 ,三化螟继 70年代之后 ,再次回升到猖獗为害 ,而二化螟的发生又居高不下 ,形成两螟同时大发生的局面。1 发生概况据历史资料分析 ,70年代 ,我市水稻生产以早稻、晚稻、中稻为主 ,二化螟仅为 1代大发生 ,2、3代为轻 ;三化螟猖獗为害 ,年度发生面积 6.7万hm2 ,三代平均 666.7m2 落卵量 2 37块 ,最高为 741块 ,平均被害率超过 1 .0 % ,高达 5 .3% ;1 995年前的 1 5年间是三化螟…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二化螟种群回升原因浅析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浙江省二化螟种群回升原因浅析及治理对策蒋学辉章强华(浙江省植物保护总站杭州310004)水稻二化螟是浙江省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受耕作制度的变化和防治技术的改变等的影响,二化螟种群盛衰,经历了多次周期性变化。从50年代至70年代共出现3次回升。19...  相似文献   

9.
正平乐县地处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水稻常年种植面积21333 ha左右。在2007年以前,该县水稻钻蛀性螟虫以三化螟发生为害为主,之后的几年,二化螟与三化螟混合发生,但出现了二化螟发生逐年加重、三化螟发生逐年减轻的格局,到2012年,全县水稻三化螟发生面积只有1067 ha,二化螟发生面积达6700 ha,占种植面积的31.4%,已取代三化螟成为全县水稻主要的钻蛀性螟虫,并有进一步加重发  相似文献   

10.
分析秀山县1970年以来水稻螟虫历史资料,将螟虫的发生为害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80年以前三化螟和二化螟并重,以三化螟为主;二是1980—1990年三化螟种群下降,二化螟种群上升;三是1990—2000年螟虫种群均下降;四是2000年以后二化螟种群数量呈回升趋势。从水稻品种、栽培制度、气象条件和施药水平等因素分析水稻螟虫种群数量发生变动的原因,并提出螟虫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30%毒死蜱.三唑磷乳油(商品名:金碗)是丰乐农化公司开发的水稻杀虫剂,主要用于水稻二化螟、三化螟。为探讨其对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的防治效果,确定经济、有效的用量,对金碗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试验情况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2.
二化螟、三化螟是我国水稻产区的重要害虫,长期以来一直严重影响,制约着我国水稻的产量。作者于2000年用20%三唑磷乳油对二化螟、三化螟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二、三化螟卵孵盛期用20%三唑磷乳油进行防治,都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且未发现对水稻有药害的现象,我们认为三唑磷乳油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价格便宜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防治此类害虫的农药。  相似文献   

13.
一、发生概况和发生趋势籼型杂交水稻自从七十年代中期在全国各地推广以来,稻螟不断地发生变化。七十年代后期至1985年以前,长江中下游各稻区,三化螟种群数量逐年下降,不少地区无需开展三化螟的药剂防治工作;而二化螟种群数量则在迅速上升。特别是湖南、江西、浙江、湖北和四川等省的大部分地区,二化螟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超历史记录,并且由以前主要为害早、中  相似文献   

14.
防治水稻螟虫效果欠佳的原因所在洪湖市瞿家湾镇农技站秦前淦水稻二化螟、三化螟作为水稻的主要害虫,田间基数是越来越大,对水稻正常生长发育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去年在水稻主产区,第1代M化螟、第3、4代三化螟分别对早、中、晚稻都造成了较重的危害,特别是第3。...  相似文献   

15.
螟虫是滨海县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 ,但不同时期其种群结构差异较大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3个明显不同的种群消长动态 ,由于其种群结构差异明显 ,在防治策略上则需作相应的调整 ,才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1种群消长动态1.1发生量变化大据该站1965至2000年36年调查资料分析 ,三化螟、二化螟、大螟3种螟虫种群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 ,3螟并发 ,之后三化螟呈持续下降势头 ,二化螟则逐渐上升 ,下面仅以在不同时期3种螟虫的越冬代冬后基数、1代秧池卵量、危害程度的变化情况加以说明。1…  相似文献   

16.
本市地处苏北平原中部,东部滨临黄海。常年种植水稻面积13333.3hm2左右。由于品种布局的变化,消声匿迹十多年的三化螟,近年又复危害,大螟也由偶发为常发,日趋加重。据1994~1996年水稻后期螟害损失率考查,白穗率平均达1.34%,高的达30%,其中:大螟占60.46%;二化螟占6.97%;三化螟占32.55%,仅此一项,全市3年因螟虫损失稻谷达402Kg。一、种群演替与危害特点1、螟虫演替过程80年代前,大螟、二化螟、三化螟交替并发。1979年调查,螟害率0.98%,其中,大螟占46.93…  相似文献   

17.
1发生防治概况水稻是遵义市主要粮食作物 ,年均种植面积16.67hm2 左右 ,占粮食作物面积的33.31 % ,而水稻螟虫(二化螟)在我区常年都有发生 ,1966,1972,1976,1978年发生较重 ,进入80年代后 ,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 ,杂交水稻面积的加大 ,给水稻螟虫(二化螟)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化螟已上升为重要害虫。1.1发生范围越来越大危害我市水稻的螟虫主要以二化螟为主。三化螟在部分县(市)发生危害 ,常年全市危害面积在0.67~16.67万hm2 之间。1980年遵义市(原遵义地区)二化螟轻发生 ,…  相似文献   

18.
陈景成 《广西植保》1999,12(1):13-14
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是我市稻区的主要害虫。50~70年代经常猖獗,每隔1~2a就有一次中等偏重发生或大发生,对水稻生产影响很大。但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发生明显减轻,据统计,1971~1980年大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中江县水稻螟虫种群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近10年对中江县水稻螟虫种群变化特点的总结分析表明,水稻螟虫总体发生呈上升趋势.但是.自2005年开始其种群组成比率发生明显变化,由原来二化螟占优势变为二化螟、三化螟并重.引起种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生育期短于153 d的水稻品种大面积种植,使其始穗期与三化螟卵孵化盛期吻合,适宜蚁螟钻蛀为害.其次是由于防治不力,导致防效差、大量杀死天敌,使天敌失去自然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20.
50%虫杀手防治三化螟试验黄家敏何邕东(贵港市植保站537100)(港城镇农技站)三化螟是贵港市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为了探讨和认识50%虫杀手(杀虫安)可溶性粉剂防治水稻三化螟的药效,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在1997年晚稻作本试验,现报告如下。1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