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给小麦耐渍品种选育以及抗逆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鄂麦006为材料,研究不同生育期(包括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中期)渍水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期渍水均导致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降低,丙二醛含量升高。不同的时期渍水其影响程度不一,其中开花期渍水影响最为严重,与对照及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渍水还导致了小麦干物质积累速率和灌浆速率低于对照,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影响最为明显的也是开花期渍水处理。由此可以看出,小麦在不同的生育时期渍水均导致其旗叶光合作用降低,衰老加快,干物质积累减少,导致小麦产量下降。开花期为小麦水分敏感期,这一时期渍水,小麦减产53.62%,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2.
不同生育期渍水寡照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阴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生产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渍水(渍害)和寡照(阴害)2种胁迫作用,是造成该地区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为定量研究渍水和寡照及其协同作用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本研究选取该地区常见的小麦品种宁麦13和扬麦13号,在拔节期和灌浆期,设置对照、渍水、寡照和渍水+寡照4种处理,以及3种不同胁迫持续时间(5、10、15 d)的盆栽试验,观测不同处理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未发生胁迫作用情况下,扬麦13号的产量高于宁麦13。拔节期宁麦13对渍水和寡照的耐受性要高于扬麦13号,灌浆期宁麦13和扬麦13号对渍水和寡照的耐受性相近。此外,拔节期不同胁迫对小麦造成的减产呈现为渍水渍水+寡照寡照,表明寡照在拔节期对渍水胁迫存在补偿作用,而灌浆期不同胁迫对小麦造成的减产呈现为渍水+寡照渍水寡照,表明灌浆期寡照对渍水胁迫存在叠加作用。结果表明,连阴雨造成小麦减产与小麦所处生育期有关,建立小麦生长模型渍害和阴害模块时,应考虑小麦所处生育期对其产量构成影响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采用池栽试验,研究了孕穗期渍水逆境对小麦氮素营养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孕穗期渍水逆境显著影响小麦氮素的吸收量,降低茎鞘、功能叶片和全株含氮量和全氮积累量,而对氮素在地上不同器官的分配比例影响较小。由于渍水逆境影响了小麦根系正常吸收氮素,使叶片含氮量急剧下降,从而导致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降低,影响小麦功能叶片正常光合性能,最终使小麦粒重和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4.
研究拔节孕穗期不同渍水时间及渍后不同补肥措施对小麦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孕穗期小麦渍水时间越长则减产越多,渍水5 d处理较对照减产20.1%;渍水后补肥有补救效果,且补肥量越大效果越好,渍水1 d不补肥的667 m2产量为520 kg,与对照无差异。小麦拔节孕穗期渍水对花前干物质积累影响较小,但降低了花后干物质的积累,补肥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渍水时间延长,干物质积累会减少。  相似文献   

5.
李金才  尹钧  李德福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3):447-447,455
选用 6个耐湿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 ,运用人工模拟不同生育时期根际渍水的试验方法 ,研究渍水对不同冬小麦品种K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根际渍水对小麦K素吸收的影响与渍害发生时期关系不密切 ,自小麦苗期开始的渍水就影响根系对K素的吸收 ,而对K素在小麦体内的运输和分配影响较小。故基肥中施足K肥对于培育壮秆大穗 ,减轻小麦渍害 ,促进干物质运输、积累和提高小麦籽粒粒重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运用盆栽模拟土壤渍水逆境试验,研究孕穗期和灌浆期土壤渍水对不同小麦品种根系和地上部分N、P 、K素吸收和运转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渍水逆境对不同小麦品种N、P 、K素吸收的影响有异.孕穗期土壤渍水逆境显著影响根系对N、P素的吸收与运转 ,而对K素吸收与运转影响较小;灌浆期渍水逆境不仅影响根系对N、P、K素的吸收,同时也影响N、P素在地下与地上部器官的运转,但对K素在小麦体内的运转和分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栽和池栽试验,研究了孕穗期土壤渍水逆境对不同小麦品种N、P、K素吸收、运输和分配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土壤渍水逆境显著影响小麦根系对N、P、K素的吸收,降低根系、茎鞘、功能叶片和全株N、P、K素相对含量和绝对含量,而对N、P、K素在地上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影响较小。由于土壤渍水逆境影响了小麦根系正常吸收N、P、K素营养,严重影响小麦功能叶片正常光合性能,最终使小麦单穗结实粒数、粒重和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8.
 采用盆栽模拟渍水逆境试验方法,研究了花后渍水逆境对不同耐渍性小麦品种产量及N、P、K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渍水逆境显著降低不同小麦品种粒重和籽粒产量,影响N、P、K吸收、运转和分配,降低根系、茎鞘、功能叶片、籽粒N、P、K积累量,而对N、P、K素在地上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的影响各异,渍水逆境导致根系、功能叶片N、P积累量占单株总积累量的比例下降,茎鞘和籽粒所占比例上升;而对K在地上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影响较小。因此,基肥中施足P、K肥和拔节孕穗期及时追施速效N肥,对于减轻花后小麦渍害,提高受渍小麦粒重和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小麦湿害与根际还原物质积累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立不同生育期不同时间相似生育期渍水,及渍水持续期和地下水埋深试验,研究小麦根际还原物质的积累和小麦发生湿害的关系。结果表明:渍水麦田根际CO2,Mn^2+,Fe^2+,H2S的积累量与小麦受渍害的程度趋势一致,渍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受到自身生长特性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6-苄氨基腺嘌呤(6-BA)和水杨酸(SA)对小麦花后渍水遮阴胁迫后籽粒淀粉合成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渍水敏感型品种皖麦52和渍水迟钝型品种扬麦18为材料,人工模拟花后7 d、11 d和15 d 3个渍水遮阴时长,于处理结束当天喷施6-BA和SA,研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孕穗期土壤渍水对花后不同土层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扬麦18和烟农19为供试品种,采用管栽方式,在小麦孕穗期进行渍水5 d、10 d和15 d处理,以无渍水处理为对照(CK),分析孕穗期不同渍水持续时间对花后不同土层小麦根系形态、抗氧化酶活性和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渍水能显著影响小麦花后根系形态、抗氧化酶活性和产量。随孕穗期渍水持续时间的延长,花后6 d和18 d,不同土层小麦根系累计根长、累计根表面积、累计根体积及根平均直径均呈减少趋势;各渍水持续时间处理下,根系累计根长、累计根表面积、累计根体积、根平均直径与CK的相对值变化不大。随孕穗期渍水持续时间的延长,花后18 d不同土层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都呈减少趋势,而丙二醛(MDA)含量呈增加趋势;小麦成熟期茎叶的干物质分配指数呈增加趋势,而籽粒的干物质分配指数呈减少趋势。孕穗期渍水通过影响穗粒数及千粒质量使籽粒产量降低。花后18 d 20.1~60.0 cm土层的累计根长、累计根表面积、累计根体积及根系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及产量之间的相关性极显著。  相似文献   

12.
在土壤水分逆境条件下,冬小麦根系某些形态、解剖结构及细胞超微结构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干旱条件下小麦根生长势弱,根尖距根毛区短;渍水条件下小麦根尖距根毛区明显较长,但分枝和根毛少。在渍水1~20d内,新生根数随渍水天数延长而增加,并且在渍水10d以上的根成熟区皮层内形成通气组织,这些可能是小麦对渍水缺氧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干旱和渍水处理小麦根尖细胞超微结构与CK相同,但渍水条件下生长的小麦根成熟区细胞超微结构异常,细胞器不同程度发生变化,甚至整个细胞结构崩溃。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根际土壤渍水对不同小麦品种P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生育时期根际土壤渍水显著影响根系对P素的吸收 ,其影响大小依次为 :孕穗期 >拔节期 >灌浆期 >苗期 >返青期。孕穗期以前渍害主要影响小麦根系对P的吸收 ;灌浆期渍害不仅影响根系对P素的吸收 ,同时也影响P素在地上部各器官中的分配。因此 ,基肥中施足P肥和灌浆期喷施KH2 PO4 对提高受渍小麦粒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土壤水分逆境条件下,冬小麦根系某些形态,解剖结构及细胞超微结构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干旱条件下水麦根生长势弱,根尖距根毛区短;渍水条件下水麦根尖距根毛区明显较长,但分枝和根毛少。在渍水1-20d内,新生根数随渍水天数延长而增加,并且在渍水10d以上的根成熟区皮层内形成通气组织,这些可能是小麦对渍水缺氧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干旱和渍水处理小麦根尖细胞超微结构与CK相同,但渍水条件下生长的小麦根成熟区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花后酸雨和渍水胁迫对小麦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籽粒蛋白质组成的影响,为小麦抗逆调优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品种‘汶农17’和‘扬麦16’为材料,采用盆栽的方式,于开花期进行酸雨和渍水处理,试验设6个处理,以喷施p H5.6酸雨处理为对照,研究了花后酸雨、渍水及其复合胁迫对小麦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籽粒中蛋白质及其各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花后酸雨、渍水和酸雨渍水复合胁迫均降低了‘汶农17’旗叶中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和籽粒中谷氨酰胺合成酶、谷丙转氨酶活性,灌浆前期提高了内肽酶活性而灌浆后期降低了此酶活性,最终导致籽粒中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和谷/醇比显著降低。花后酸雨提高了‘扬麦16’旗叶中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内肽酶活性及籽粒中谷氨酰胺合成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提高了籽粒中总蛋白含量和醇溶蛋白含量,但是显著降低了其谷/醇比。渍水处理和酸雨渍水复合胁迫均降低了‘扬麦16’旗叶中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及籽粒中谷氨酰胺合成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提高了灌浆前期内肽酶的活性而降低了灌浆后期此酶的活性,籽粒中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和谷/醇比显著降低。[结论]酸雨对不同小麦品种影响不同,酸雨抑制了‘汶农17’的氮代谢,降低了成熟期籽粒中蛋白质及各组分含量,促进了‘扬麦16’的氮代谢,提高了成熟期籽粒中蛋白质及各组分含量。渍水和酸雨渍水复合胁迫均抑制了小麦氮代谢过程导致最终籽粒中总蛋白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开花期渍水对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的影响及其与小麦籽粒产量、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关系,以期为江汉平原小麦抗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裂区试验,以襄麦55和郑麦9023为试验材料,设不渍水(CK)和开花期连续渍水7 d(WL)处理,测定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及产量和产量结构等指标,并分析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变化与籽粒产量、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关系。【结果】 0~20 cm土层各形态氮素含量对渍水的反应强度较20~40 cm和40~60 cm表现更剧烈。与CK相比,WL处理下(渍水后0~7 d),0~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下降,下降幅度达65.7%~81.2%,铵态氮含量则上升48.7%~54.8%;碱解氮含量有所下降,总氮含量上升,但变化幅度较小。当撤去水分处理后(渍水后7~14 d),硝态氮含量急剧上升,甚至恢复至与CK相同水平,铵态氮含量逐渐下降,与CK变化趋势相反;总氮和碱解氮含量变化与CK趋势一致。随后至小麦成熟期,CK和WL处理下各氮素含量总体上均逐渐降低。开花期渍水显著降低了襄麦55和郑麦9023的花后氮素积累量(P<0.05,下同),并导致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均显著下降;襄麦55花后氮素积累量下降幅度显著小于郑麦9023。此外,WL处理显著降低了襄麦55和郑麦9023的千粒重和籽粒产量,与CK相比襄麦55和郑麦9023的产量分别降低25.24%和34.81%。通过对渍水条件下土壤各形态氮素含量与产量及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冗余分析可知,渍水第7 d (渍水终止当天)土壤硝态氮含量与小麦产量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均呈正相关,铵态氮和总氮含量与小麦籽粒产量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呈负相关,与土层深度关系较小;碱解氮含量与小麦籽粒产量和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关系存在土层间差异。【结论】开花期渍水显著降低小麦产量和花后氮素积累量,对土壤各形态氮素的影响主要在0~20 cm土层,以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变化对渍水的响应最敏感,其中硝态氮含量与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和籽粒产量呈正相关,而铵态氮与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和籽粒产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晚播小麦中后期人工模拟渍水与补救措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小麦中后期渍水逆境的危害表现及补救措施的恢复效果,更好地指导大面积生产,选择典型冬小麦田块进行了人工渍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后期渍害对株高、干物重、根系和下层叶片均有明显不利影响,渍害发生越早,则株高下降越多,危害也越大,渍害发生越迟,则单株黄根与黑根数增加越多;渍水越早,对有效穗数影响越大,渍水越迟,对每穗粒数与粒重影响越大;渍害发生越早,追施复合肥或尿素的补救效果最好,渍害发生越迟,叶面喷施碧护调节剂的补救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渍水对小麦(Triticum aeestivum)叶片的相对叶绿素含量的降低效应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以来源于不同麦区推广品种和高代品系共164份为材料,在抽穗扬花期进行人工模拟渍害处理,以正常水分区为对照,分别测定渍水前和渍水后不同品种(系)倒1叶~倒4叶的SPAD值(相对叶绿素含量),成熟期测定其产量,计算不同品种(系)的SPAD值和产量的渍害指数,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抽穗扬花期渍水SPAD值显著下降,不同叶位叶片的SPAD值下降程度差异显著。渍水12d对倒1叶SPAD值的影响不显著,对倒2叶~倒4叶的SPAD值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对照区渍水处理前后的倒2叶的SPAD值有自然下降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倒3叶和倒4叶的SPAD值在处理前后12d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渍水时间达到12d以上,考察倒2叶的SPAD值即可判断受害程度,渍水时间小于12d以下,考察倒3叶的SPAD值为佳。倒3叶~倒4叶的SPAD值渍害指数和产量的相关关系相对较大,因而在进行小麦不同品种耐渍性比较试验时,选择测定倒3叶~倒4叶的SPAD值,才能得到较好的不同品种间耐渍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渍害是影响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不利因素之一,在小麦生产中多发,且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较大。为实现小麦高产、优质,要积极应对渍害,采取及时开沟降渍、选用抗渍品种种植、进行花前短期渍水预处理、及时施肥、施用生长调节剂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花前渍水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产量的影响,对长江中下游主推小麦品种进行花前渍水试验,在拔节期测量SPAD值(叶绿素相对含量),和黄绿叶面积比,孕穗期测量SPAD值和黄绿叶面积比,并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渍水导致旗叶SPAD值下降,黄绿叶面积比上升,收获指数下降。产量的构成因素中,千粒重、穗粒数、有效分蘖数下降。综合各个品种来看,不同品种的指标参数下降幅度不同,通过分析不同品种指标参数下降幅度,寻找到优势品种襄麦25和皖麦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