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通过1990~1992年三个年度对宁南旱地胡麻生产力与水分利用特征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旱地胡麻生产旱作潜力为104kg左右,水分生产率最高0.31kg/mm,耗水量280~320mm,耗水土层深度平均1.9m,最大2.8m,对土壤有效水的利用率为42.8%,在目前生产条件下,施肥量在0~15kg范围内,胡麻的产量随施肥的增而加上升,在胡麻一生耗水中,生育期降雨占56%,土壤供水占44%,耗水层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禹城市冬小麦夏玉米高产灌溉制度及其管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蒸渗仪所测的作物耗水量资料,简要分析了山东省禹城市冬小麦、夏玉米的耗水量及其耗水过程。该市冬小麦平均耗水量为482.2mm,水分利用率为11.01kg/(hm·mm);夏玉米平均耗水量为398.9mm,水分利用率为19.79kg/(hm·mm)。文中还研究了公顷单产为6000kg的冬小麦、公顷单产为9000kg的夏玉米的高产灌溉制度及其管理。该市冬小麦高产灌溉定额为360mm,应灌播前或越冬水,返青或起身水、拔节水、抽穗水和灌浆水;夏玉米高产灌溉定额为150mm,应灌苗期水、开花水和灌浆水。  相似文献   

3.
河北大名沙改试验区夏花生田水分供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2~1993年观测资料,对夏花生田的水分供需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992年和1993年灌溉夏花生田的耗水量分别为338.2mm和235.9mm;水分满足率为88.0%和60.1%;水分利用效率为7.76kg/mm·hm ̄2和6.36kg/mm·hm ̄2。  相似文献   

4.
黄土塬区剌槐林地水分条件与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主要研究了黄土塬区刺槐林蒸腾耗水规律,分析了林地水分收支状况和供水、耗水关系,阐明了林地水分生产力。结果表明:刺槐林蒸腾耗水量欠水年占同期降雨的52.33%,丰水年仅占18.3%,水分有效利用率平均为28.2%。林地水分收支盈亏各月分配不均。阳坡林地供水、耗水矛盾尖锐,阴坡林地丰水年水分供需关系协调,欠水年水分供应不足。林地水分条件是反映生产力高低的重要标志,阴坡林地生物量及材积水分生产效率分别是阳坡林地1.9倍和1.6倍,木材蓄积量是阳坡刺槐林的1.3倍。营造刺槐林不仅能大大地减少水土流失,而且每年每公顷可生产2~3.5m3木材,是对荒坡土壤水分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地栗钙土坡梁地旱、薄的作物生产障碍,根据土壤水分时空变异和层位特征,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采用聚水土沟作、聚水沟作等保护性耕作措施,较传统耕作莜麦产量提高18.4%~23.4%,水分利用效率由4.05kg/mm·hm2提高到4.57~4.64kg/mm·hm2;而改变土壤营养环境则显著提高水分作物生产力。在贫水、平水和丰水三种降水年型下,氮磷肥合理配施莅麦产量可提高89.8%~161.2%,水分利用效率可高达7.27kg/mm·hm2。  相似文献   

6.
北方旱地作物自然降水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北方早地作物自然降水生产潜力较大,8种作物平均值为371.9kg/666.7m ̄2;水分利用效率也较高,8种作物平均值为1.105kg/(mm·666.7m ̄2)。但是,不同作物种类、不同类型地区、不同降水年型自然降水生产潜力和水分利用效率是不相同的,一般情况是,春玉米>春谷>小麦,半湿润偏旱区>半干旱区>半干旱偏旱区,丰水年型>正常年型>干旱年型。  相似文献   

7.
旱地玉米农田地膜覆盖的水分调控效应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通过1997~1998年旱地玉米农田地膜覆盖试验,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具有明显的抑蒸保墒作用有效地提高降水在土壤中的保蓄率,土壤储水量、水分利用率明显增加。由于地膜覆盖的水分调控使用,促进了农田水分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玉米量增加1488.0kg/hm^2,降水利用效率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3.45和4.65kg/mm.hm^2)。  相似文献   

8.
水肥耦合对春小麦有效叶面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然、适宜、充足3种土壤水分和无肥、中肥、高肥3种施肥水平耦合作用条件下,研究水肥对春小麦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有叶面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小麦有效叶面积与施肥水平呈正相关,产量以适宜水分高肥耦合最高,为3713kg/hm^2。  相似文献   

9.
半湿润易旱区农业节水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根据1991~1993年在河南“商丘节水农业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田间试验观测结果,研究分析了抗旱作物品种、农田秸秆覆盖和化学调控等农业节水技术与水分利用效率间的关系及其在节水农业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选用抗旱作物品种,在相同栽培条件下,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54~0.56kg/mm;实施农田秸秆覆盖,1m土体内较对照多储水169.5m,节省灌溉用水2100mm/hm土壤储水有效利用率提高26.9%;应用抑蒸保墒化学药剂,麦田耕层土壤含水量增高4.7%,叶片含水率增加4.9%,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4.4%~25.5%。充分显示,实施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农业节水技术,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环境水资源和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本身用水效率,发展节水农业,是我国半湿润易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区第I副区梯田断面水分变化规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对黄土丘附区第I副区梯田土壤水分系统测定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年份及不同坡向梯田断面土壤水分变化模型,结合产量综合分析订为,在干旱年和正常年,田面宽度小于4m的梯田,田坎侧向蒸发对田面对土训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显著,“歇边”宽度占田面宽度的27.5%-35.0%,干旱年份梯田作物平均半日产较坡地减少21.9%,并提出了提主梯田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改进措施和作物配置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作物需水与降雨径流调控的隔坡梯田结构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地作物普遍存在的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问题,基于作物需水过程和降雨径流调控理念,利用WEPP模型对不同梯田模式下春玉米生育期的降雨、径流、入渗、蒸发、土壤水进行作物生育期需水耗水过程计算。结果表明:研究条件下,单一模式隔坡梯田不能完全解决春玉米需水与天然来水在时间上的错位问题,且一般情况下需要1∶6~1∶8平坡比收集降雨径流,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结合水窖,不但能大量节约土地资源、满足作物需水,且隔坡梯田作物年产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效率较无隔坡条件均增加50%以上,基本实现作物增产和减少水土流失的双重目标;得出的典型模式隔坡梯田平坡比取值参考表可供黄土丘陵沟壑区隔坡梯田设计规划参考。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隔坡梯田与水窖蓄水配合,不但可满足作物生长过程需水,而且又可防止水土流失,是适宜推广的坡地降雨径流调控方式,这对坡地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陕北丘陵沟壑区坡地不同耕作法综合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在陕北丘陵沟壑区坡耕地不同耕作法试验7 a的资料为依据, 论述了不同耕作法的水分利用、土壤水分平衡及单位面积产量和水土保持等综合效益. 作物生长主要依赖生育期内自然降雨;作物耗水量与每年生育期降雨量及土壤供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耕作法之间变化不大,作物主要利用0-120 cm土层内的水分.同一年内不同耕作法的综合效益从优到劣、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宽梯田>窄梯田>水平沟>平播>水平阶>隔坡梯田.而水土保持效益排列顺序为:梯田>水平沟>隔坡梯田>水平阶>平播>裸地. 认为坡耕地确实应尽快退耕还林还草,以加速陕北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相似文献   

13.
不同雨强条件下工程措施对坡地产流产沙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试验站不同坡地措施(坡耕地和坡改梯)2016年和2017年的逐日降水、产流产沙数据,研究不同坡地措施和雨强下产流产沙规律特征,定量揭示坡改梯和坡耕地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7月平均雨强I、最大雨强I30及坡地产流量最大,8月最大雨强I60与坡地产沙量最大,表明坡地产流产沙高峰期与雨强高峰期一致。(2)春夏两季产流、产沙量与II30I60相关性显著(超过95%置信度检验)。其中坡耕地产流产沙量与II30I60的相关系数整体高于坡改梯。春夏季坡耕地产沙量分别是坡改梯的3.91,7.85倍。(3)降雨主要集中在I(1~3 mm/h)、I30(3~29 mm/h)、I60(2~27 mm/h)之间,且坡地产流产沙量与最大雨强I30、最大雨强I60在95%置信度水平呈现显著正相关。当I30达到29.0 mm/h、I60达到26.6 mm/h时,坡地产流产沙达到最大,坡耕地产流产沙峰值是坡改梯的2.43,7.52倍以上,并且坡耕地全年产流产沙变异系数总体高于坡改梯,因此坡改梯工程在一定程度上防治了水土流失,使产流产沙变化减小。  相似文献   

14.
坡耕地和梯田是丹江口水库水源区常见的农地类型,为了减少养分和水土流失、改进农作措施,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了不同雨强下这两种用地径流中养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两种土壤径流中TN,TP,COD随降雨时间均呈波状变化,不同雨强下梯田径流中TN的含量为:3.36mg/L(0.5mm/min时),5.18mg/L(2.5mm/min时),4.27mg/L(3.0mm/min时),坡耕地中相应为2.66mg/L,4.56mg/L,4.18mg/L;不同雨强下梯田径流中TP的含量为:0.81mg/L(0.5mm/min时),0.92mg/L(2.0mm/min时),1.56mg/L(2.5mm/min时),2.53mg/L(3.0mm/min时),坡耕地中的值依次为0.59mg/L,1.03mg/L,0.62mg/L,2.04mg/L。说明梯田中TN,TP的含量要高于坡耕地。(2)不同雨强下梯田径流中COD含量为:303.56mg/L(1.0mm/min时),685.16mg/L(2.0mm/min时),617.66mg/L(3.0mm/min时),坡耕地中则为419.63mg/L,644.62mg/L,721.17mg/L,研究表明坡耕地更易发生有机质的流失。因此,对坡耕地进行梯田化治理可减少养分和水土流失、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5.
花岗片麻岩地区坡耕地改造途径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花岗片麻岩山丘区坡改梯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取一次性窄面水平梯田治理坡耕地,施工简便,费省效宏。如5°与10°坡改梯较传统方法省工25%左右,省料30%左右;较坡耕地水保效益提高75%以上,土壤养分损失明显减轻,汛期土壤含水量增加15%~20%,粮食增产20%~35%,提高土地利用率40%~50%。  相似文献   

16.
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段水土流失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段不同处理坡面和林地、农地集水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坡面径流小区和集水区卡口站三角形薄壁堰实测法,在坡面径流小区和集水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础上,通过降雨、径流及泥沙观测,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段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坡面径流小区产流量、产沙量大小依次为坡耕地>自然坡面>水平阶整地>反坡台整地,表明反坡台和水平阶造林整地以及植被良好的自然坡面对地表径流的拦蓄和对泥沙的削减都起到较好效果;(2)大暴雨对集水区尺度产流产沙贡献值大,产流降雨量在4.8~27.6mm区间,农地集水区径流深小于林地集水区,大于27.6mm时,农地集水区径流深反超林地集水区,而产沙量不受降雨量影响,为林地集水区低于农地集水区;(3)径流小区尺度与集水区尺度雨季水土流失起止时间一致,集水区径流系数小于径流小区,集水区产沙量大于径流小区。  相似文献   

17.
燕沟流域特旱年粮食稳产示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 0 0年特旱年 ,燕沟流域通过推广抗旱保苗、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品种改良、增施肥料、大垄沟种植等技术措施 ,增产稳产效果显著 ,在全年降水量减少 36 .1%的情况下 ,粮食单产仍稳中有升 ,人均产粮达到了 5 2 5 .1kg。这对于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坡改梯后保障食物安全生产、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步伐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0年特旱年,燕沟流域通过推广抗旱保苗、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品种改良、增施肥料、大垄沟种植等技术措施,增产稳产效果显著,在全年降水量减少36.1%的情况下,粮食单产仍稳中有升,人均产粮达到了525.1kg。这对于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坡改梯后保障食物安全生产、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步伐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垦植方式对山地果园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径流小区法,长期(1996-2006)定位研究福建中部尤溪县垦植方式对山地果园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地区11年平均年降雨量1575.5mm,平均年蒸发量1461.1mm,5月、6月、8月是强降雨高发期,也是水土流失防治的关键期;2)在山地果园开发中,平台开垦的径流系数为0.0688,明显小于顺坡开垦(0.2865);3)植草能使果园0-3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提高0.8%-0.9%;4)顺坡清耕区侵蚀模数为2388.2t/(km^2·a),梯台清耕区土壤侵蚀量达10.3kg/m,土壤侵蚀主要源于台壁受冲刷,顺坡植草区、梯台植草区基本不发生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20.
王家沟流域在综合治理的同时,从改造坡耕地入手,坚持30年梯田建设,把一片瘠薄、干旱、低产农田,建设和培肥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为黄土高原坡耕地治理树立了典范,积累了丰富经验。本文通过多年观测、调查资料,全面分析总结了王家沟流域梯田建设培肥的经验与效益,为坡地修梯田、低产变高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