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试论长江源头地区的水土流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长江源头这一特定地区的自然、经济状况、在应用遥感技术调查土壤侵蚀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该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阐述了不同侵蚀类型的特点和危害,提出了长江源头地区水土流失的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2.
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该分析了西藏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萨河,年楚河水土流失现状,危害及成因。并针对该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战略措施与耕作,生物,工程等等具体技术相结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宁夏地区的新构造运动与水土流失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水土流失是一个复杂的地貌过程,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宁夏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也是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的地区.通过宁夏地区水土流失和新构造运动的调查,分析了该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包括类型、运动方向、强度、幅度以及演变历史等)与该地区水土流失的关系,认为新构造运动不但是造成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之一,而且也是控制本区水土流失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水土保持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4.
"3S"技术在土壤侵蚀动态监测中应用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侵蚀动态监测,在国内外都是一项新的研究课题。为了能尽快改变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滞后局面,近几年我们在江苏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徐连地区,运用“3S”技术进行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该地区进行合理的水土保持规划,探讨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成因,为开发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玉林地区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林地区是广西水土流失面积最大,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通过对该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6.
闽东南花岗岩地区土壤侵蚀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系通过26个径流小区试验,经1985年~1987年3年的测试资料统计分析结果,阐明了在闽东南花岗岩地区的降雨参数在不同坡度,不同生物与工程相结合措施下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初步摸出本地区的水土流失规律,并提出生物措施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最有效办法。为该地区进行有效治理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定量评价赣州地区30 a来水土流失治理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基于水土流失状况构建了赣州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从水土流失角度,采用频度统计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17个评价指标,首次对赣州地区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经过30 a的水土流失治理,赣州地区生态安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局部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降低,整体生态安全等级处于Ⅲ级水平,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的改善;(2)赣州地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经过30 a的水土流失治理,赣州市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的负相关性逐渐减弱,水土流失对该地区的生态安全影响逐步降低,因此,水土保持是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石嘴山市水土流失成因与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石嘴山市水土流失现状、特征与危害的调查分析,提出了石嘴山市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认为该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应以工程措施为主,植被措施为辅。优先治理产生水土流失或者存在严重水土流失隐患的地区,并逐步建立起水土流失监测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金三角”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和人为水土流失危害严重的局面,阐述了对该地区进行水保综合治理的思路;预防为主,强化水保预防监督;加强“金三角:地区水保法规和水保规划;加强“金三角”地区水土保持监督测;建立水保治理典型示范区,以此解决地区资源开发与人为水土流失的矛盾,为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普定岩溶区水土流失与土壤漏失模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普定县是贵州省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0.8%,土壤年侵蚀模数高达4 422.3 t/(km2·a).通过现场调查,对该地区地形特征、岩性特点和水文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岩溶裂隙、落水洞及地下暗河发育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对岩溶区水土流失与土壤漏失模式进行了概化,探讨了水土流失过程中雨滴溅蚀、坡面侵蚀、落水洞漏失及地下暗河运移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分析了岩溶区水土流失的作用机理,对该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自然坡面径流小区,分析了南方花岗岩红壤区5种典型土地利用下坡面地表径流与侵蚀产沙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地类地表径流与侵蚀产沙分异规律明显.裸露荒地、坡耕地、早地和疏林地的地表径流分别是典型林分林地的1 354.9%,1 099.9%,712.3%和285.4%;不同地类土壤侵蚀强度排序为裸露荒地>坡耕地>旱地>疏林地>典型林分林地,说明植被能较好地调蓄地表径流和减少侵蚀产沙.在不同降雨强度和雨型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的坡面产流与侵蚀产沙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裸露荒地、坡耕地、旱地、疏林地是研究区主要的侵蚀产沙地类.基于径流小区次降雨条件下径流和侵蚀产沙观测资料,建立了不同地类坡面径流与侵蚀产沙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2.
土壤水分是土地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性限制因子。利用2006年4—9月土壤水分定位观测数据,研究了桂西北环境移民迁入区坡地开发后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储水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基本一致;在时间尺度上,不同月份各利用方式土壤储水量差异显著,0-1m平均储水量依次是坡耕地〉园地〉荒草地〉灌丛〉林地;在空间尺度上,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储水量为中等变异,在表层(0-20cm)荒草地和灌丛的土壤储水量较大,在深层(60-100cm)坡耕地和园地土壤储水量较大;不同土地利用结构土壤水分从坡顶到坡脚呈增加趋势,但修筑梯田的坡地较自然坡地土壤水分沿坡面变化幅度小。  相似文献   

13.
东北3省人类活动与水土流失关系的演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受人类对土地过度垦殖及不合理耕作利用的影响,水土流失正在成为制约我国东北地区耕地可持续利用和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在对历史资料甄别与整理的基础上,分析近代以来东北3省区人口、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水土流失关系的演变。结果表明:到20世纪中期,东北地区人口压力达到60-70人/km^2,伴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机械化技术的应用,林草湿地被垦殖,森林覆盖率降到30%,垦殖率达30%,使区域性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相似文献   

14.
深入研究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关系对认识人类活动在自然环境变化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TM影像为数据源,基于ERDAS遥感处理平台和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综合分析了费县1987年和2007年两个典型时期的土地利用、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费县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草地这3种土地利用类型中;1987-2007年20a间,费县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土壤侵蚀面积减少,侵蚀等级下降。总体来说,费县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状况都是向良性的轨道发展。建议今后在继续进行退耕还林的同时,推行合理的耕作制度,有效减少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15.
黄河小浪底水库蓄水前后库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选取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周1993年和2000年TM遥感影像进行土地覆被变化分析,绘制出蓄水前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计算出土地覆被变化的转移矩阵和景观结构的控制指标,分别从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景观结构特征及土地变化过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的施工和蓄水对库周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空间景观结构的改变没有太大影响;由于林地向耕地和其它土地覆被类型转变,使得1993~2000年的模地类型由有林地向耕地转化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优先小流域识别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严重,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减少入库泥沙和提高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关键,而如何高效识别优先小流域,则是提高治理资金效益和科学决策的基础。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在区域土壤侵蚀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土流失面积法、土地利用-水土流失面积法和坡度-水土流失面积法3种优先小流域识别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坡度-水土流失面积法识别的优先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比接近于水土流失面积法,同时又将坡度较大以及耕地、园地和采矿用地面积占比较大的小流域识别出来,纳入优先小流域中,是3种方法中最优的识别方法。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或同类型地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规划与实施顺序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海伦市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5年,2000年2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TM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马尔科夫模型对海伦市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表明,土壤轻度、中度侵蚀以旱田为主,强度侵蚀主要是坡耕地。海伦市1995年土壤侵蚀强度大于2000年,从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整体发展趋势来看是向着良性循环转化。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研究样地土壤样品的采集和测试,对比分析了不同恢复模式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有效元素和微生物含量,对红壤丘陵区不同恢复模式的土壤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恢复地和封禁恢复地的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微生物总数量与对照裸地相比均有明显增加,人工恢复地土壤有效营养元素含量高于原始裸地和封禁地。人工恢复地的脐橙模式的土壤饱和持水量、有效水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微生物总数量次之。综合分析认为,脐橙模式对改良土壤的效果最佳,又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值得推广;而封禁模式对改良土壤的效果较好,但缺乏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植被在坡面的不同位置对降雨产沙量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植被在坡面的不同位置,对坡面保持水土的作用是不同的。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比较了在相同面积条件下,植被分别分布在坡面上部、中部和下部时,坡面降雨产沙量的差异。结果显示,对保土能力来说,坡下植被>坡中植被>坡上植被,而且这种差异在小雨强下更加明显。这充分说明,坡下部的植被在保护坡面土壤不被流失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保护好坡下部的植被可以有效地防止坡面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20.
Soil erosion contributes negatively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quality of source water for drinking, ecosystem health in land and aquatic environments, and aesthetic value of landscapes.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erosion severity are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landuse management. This study uses the Kelani river basin in Sri Lanka as the study area to assess erosion severity using the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RUSLE) model supported by a GIS system. Erosion severity across the river basin was estimated using RUSLE,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15 × 15 m), twenty years rainfall data at 14 rain gauge stations across the basin, landuse and land cover, and soil maps and cropping factors. The estimated average annual soil loss in Kelani river basin varied from zero to 103.7 t ha-1 yr−1, with a mean annual soil loss estimated at 10.9 t ha−1 yr−1. About 70% of the river basin area was identified with low to moderate erosion severity (<12 t ha−1 yr−1) indicating that erosion control measures are urgently needed to ensure a sustainable ecosystem in the Kelani river basin, which in turn, is connected with the quality of life of over 5 million people. Use of this severity information developed with RUSLE along with its individual parameters can help to design landuse management practices. This effort can be further refined by analyzing RUSLE results along with Kelani river sub-basins level real time erosion estimations as a monitoring measure for conservation pract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