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是应用优质、高产、抗逆、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宽窄行、比空、间作等通透、密植等种植方式. 一、宽窄行技术模式是:把原65cm或70cm的两条小垄合成130cm或140cm的一条大垄,在大垄上种植双行玉米,玉米大行距(宽行行距)为90-100cm,窄行行距(即垄上小行距)35-40cm,形成宽窄行栽培.株距因选用品种等因素而定,种植密度较常规栽培亩增加300-400株.  相似文献   

2.
在平凉市崆峒区进行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适宜崆峒区的最适种植密度为56 670株/hm2,即宽窄行种植时,窄行距40 cm、宽行距60 cm,株距35 cm.  相似文献   

3.
一、种植形式 采用193厘米一带,玉米宽窄行种植,宽行168厘米,窄行25厘米.宽行间依次种植甘蓝、豆角、菠菜三种蔬菜.3月中旬先定植甘蓝每带定植4行,行距40厘米,株距30~33厘米,亩定苗4 500株.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紧凑型玉米弘犬8号进行6种不同宽窄行和5种密度的组合试验.探讨紧凑型玉米的最佳宽窄行行距和密度.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宽窄行行距下弘大8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不同,最佳种植密度分布79 500~91 500株/hm2之间;同一密度不同的宽窄行处理,弘大8号的产量不同,宽行80 cm窄行40 cm的产量最高.在种植密度较大的条件下,实行宽窄行种植可增产.弘大8号的最佳宽窄行行距和密度组合是:宽行80 cm窄行40 cm,密度79 500株/hm2,产量为9 950 kg/hm2.  相似文献   

5.
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春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最佳种植模式,实现春玉米高产稳产,以桂单162为试材,4种行距配置方式为主处理,4种种植密度为副处理,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方式下的玉米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密度、行距×密度互作的玉米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等行距60 cm、等行距75 cm、宽窄行80 cm×40 cm配置3 000 株/667m2密度栽培时玉米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在宽窄行90 cm×40 cm栽培时配置3 500 株/667m2密度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获得最高产量的玉米种植模式为宽窄行80 cm×40 cm + 3 000株/667m2。在实际的生产中,应结合品种自身特性合理选择种植模式实现增产目标。  相似文献   

6.
在天水市半山区进行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天水市半山区的最适种植密度为52500株/hm2,即宽窄行种植时的宽行距70㎝、窄行距40㎝时、株距应为34.7cm。  相似文献   

7.
在天水市半山区进行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天水市半山区的最适种植密度为52500株/hm~2,即宽窄行种植时的宽行距70口、窄行距40口时、株距应为34.7cm.  相似文献   

8.
大豆5:1行间套种高粱(玉米)是在全程免耕,大豆加密种植的基础上.每隔5行大豆.在其行间又加密种植一行高粱或玉米的创新耕作方法。此方法大豆行距为45cm,株距20cm双株,高粱、玉米在45cm大豆行间种植,高梁株距为9.5cm单株,玉米株距20cm双株.与两边大豆行间距为22.5cm.不单独占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9.
大豆5:1行间套种高粱(玉米)是在全程免耕,大豆加密种植的基础上,每隔5行大豆,在其行间又加密种植一行高粱或玉米的创新耕作方法.此方法大豆行距为45cm,株距20cm双株,高粱、玉米在45cm大豆行间种植,高粱株距为9.5cm单株,玉米株距20cm双株,与两边大豆行间距为22.5cm,不单独占耕地面积.此耕作方法2008年开始试验,2009年开始示范,2010年在示范基础上,生产中实际推广了95.6hm2.  相似文献   

10.
大豆5∶1行间套种高粱(玉米)是在全程免耕,大豆加密种植的基础上,每隔5行大豆,在其行间又加密种植一行高粱或玉米的创新耕作方法。此方法大豆行距为45cm,株距20cm双株,  相似文献   

11.
为了使玉米产量在现有水平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我们进行了两年玉米宽窄行栽培技术试验.玉米宽窄行栽培就是指玉米播种时分宽行和窄行种植,宽行播种距为90cm,窄行播种行距为45cm,通过试种表明,玉米宽窄行超密度栽培产量高,经济效益很明显,具有推广价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1试验目的根据陕西省玉米高产创建工作的要求,为了验证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水平,为生产提供最佳栽培技术模式,以便为我市玉米的大面积增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2试验内容本试验包括四个不同种植模式:试验地划分为3个区。1区:高产高效栽培模式(行距50cm+80cm、株距21cm,密度5000株/亩);2区:创高产栽培模式(行距40cm+90cm、株距18cm,密度6000株/亩);对照:农民(习惯)种植模式(等行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植行距和密度对协玉3号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种植行距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作用效应,以玉米杂交种"协玉3号"为材料,随机区组设计。结果表明:不同行距与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都有显著效应;随着行距增大,玉米产量增加显著,60cm等行距产量显著高于50cm等行距和60cm+40cm宽窄行,分别高出13.06%和13.10%;同一行距不同密度之间产量表现不同,等行距50cm随着密度增加产量降低。宽窄行60cm+40cm随密度增加产量略有提高,但差异不明显。等行距60cm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显著提高;不同种植行距与密度之间比较,均以等行距60cm为好,以75 000株·hm-2产量最高,达16 646.70kg·hm-2。说明在山西中部水浇地条件下采用紧凑型玉米品种,适当扩大种植行距、缩小株距、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承豆6号大豆不同种植模式的试验,结果表明,行距40cm,株距20cm双株种植较传统的行距40cm,株距10cm单株种植增产显著。1hm^2比传统单株种植的大豆增产1159kg。而株距20cm双株种植与株距30cm三株种植,株距30cm三株种植与传统株距10cm单株种植之间增减产不显著,因此,在承德地区大豆最好采用行距40cm,株距20cm双株种植模式,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玉米品种金凯3号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下栽培密度的试验,得出玉米品种金凯3号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为窄行距40cm,宽行距70cm,其最佳种植密度4 445株/667m2,平均株距27.3cm。  相似文献   

16.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郑单958在陕西关中地区夏玉米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2012年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通过进行等行距(60 cm+60 cm)和宽窄行(50 cm+70 cm)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下每667m23 000株、4 000株、5 000株、6 000株、7 000株5个密度梯度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郑单958宽窄行种植模式显著优于等行距种植模式,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提高。以宽窄行种植模式、密度6 000株·667 m-2组合最优,产量构成三因素最为协调,单位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王良集 《农家致富》2004,(18):31-31
一、种植模式 1.等行棉花套种等行油菜 一般畦宽3.6米,棉花行距1.2米,株距40厘米.每亩密度1390株,棉花行间于10月底套栽油菜,油菜行距1.2米,株距15厘米,每亩密度3706株,春季在油菜行间预留的棉行中套栽棉花,棉花与油菜等行距60厘米。  相似文献   

18.
正为进一步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黄骅市农业局从东北地区学习并引进了玉米宽窄行机械化种植技术,即大垄双行玉米种植技术,并选定齐家务乡二科牛村为示范园区。2015年园区共播种夏玉米1000亩。其中4000—4500株/亩、4500—5000株/亩大垄双行播种共700亩,常规等行距播种300亩。玉米宽窄行种植模式营造了通风透光的生长环境,形成了垄垄是边行的边际效应;辅之以适当增加密度  相似文献   

19.
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是在原有65cm小垄的基础上实行宽窄行的偏垄种植,垄间大小行距相间隔,小行距40cm,大行距90cm;或作130cm的大垄,垄上双行播种,行距40cm,同时增大种植密度,使密度由原来的4.5万株/hm2左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豫西地区夏玉米最优行距,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密度(82 500株/hm2和97 500株/hm2)和5个行距(宽+窄)配置[60 cm+60 cm(CK)、70 cm+50 cm、80 cm+40 cm、90 cm+30 cm、100 cm+20 cm,宽窄行种植],研究行距配置对高产条件下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密度条件下均以80 cm+40 cm(宽+窄)行距配置产量最高.随密度增加,对照茎粗降低0.1%,单株叶面积减小2.1%,单株干物质量减小16.3%,空秆率增加1.8个百分点,80 cm+40 cm处理空秆率最小.宽窄行处理随着宽行距的逐渐增加,穗位叶SPAD值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密度增加,稳位叶SPAD值减小.因此,在豫西地区夏玉米种植条件下,建议种植密度为82 500株/hm时,采用80 cm+40 cm处理的种植行距;密度为97 500株/hm2时,采用80 cm+40 cm处理或50 cm+70 cm处理的种植行距,以利于玉米高密度群体植株的生长和最终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