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内蒙古草原退化与恢复演替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62,自引:7,他引:62  
1 98 3 -2 0 0 0年对内蒙古锡林河中游的典型草原放牧退化演替变型实行封育禁牧 ,并连续进行了恢复演替的动态监测 ,本文根据监测的数据及已经发表的论文 ,从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等层次上对退化草原的特征、退化序列、演替进程的诊断、恢复演替的轨迹与节奏性 ,恢复演替中的植物种群动态与植物个体变异进行了阐述 ,进而对退化与恢复演替的生态学机理提出了基本认识 :认为草原退化演替使其物质与能量流程及收支平衡失调 ,打破了生态系统自我调控的相对稳态 ,下降到低一级能量固定与转化效率的系统状态是草原退化的生态学实质  相似文献   

2.
典型草原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针对退化草地恢复进程及恢复过程中的合理利用问题,选取生长季围封(4至9月)收获干草,其它时间轻度放牧利用的草地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自由放牧草地为对照,开展典型草原围封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变化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典型草原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基本一致,但主要物种的优势地位发生了显著改变。在自由放牧草地,以星毛萎陵菜、冷蒿、糙隐子草为优势物种,采用生长季围封恢复措施后,优良牧草羊草、克氏针茅的优势地位增加,退化草地正向演替,群落的盖度、密度、地上、地下生物量及优良牧草比例增加,群落结构优化,物种多样性增加。但若围封后连续多年(13年以上)刈割利用,容易导致群落的盖度、密度、地上、地下生物量再次下降,草地发生2次逆行演替。研究认为:季节性围封的管理方式既可保证退化草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也能避免全年围封禁牧所带来的饲草资源浪费。季节性围封在我国牧区是可行的草地管理方法,但适宜的围封季节及围封后的合理利用问题(如合理的割草制度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年的野外调查和控制实验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内蒙古羊草草原刈割退化演替系列,放牧退化演替系列,退化群落恢复演替系列进行比较研究,研究放牧和刈割影响下群落功能群组成的替变规律。结果表明:PCA排序很好地指示了放牧与刈割演替方向的变化,在功能群的替变上,共同点是根茎禾草减少,不同点是刈割导致小禾草增加,而放牧导致小禾草和小半灌木均增加。PCA排序验证了前人关于8月份刈割对羊草草原群落影响最大的结果。PCA排序显示放牧退化空间梯度系列与退化群落恢复演替时间梯度系列的逆过程一致,表明退化演替研究中时空替代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4.
将显微照相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应用于组织解剖学中。通过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不同退化研究样地大针茅(Stipa grandis)营养器官茎和叶组织细胞变化的研究,揭示出草原植物小型化的内在机制。随着群落恢复演替的进程,三个群落样地中的大针茅植株的叶和茎的解剖结构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恢复时间越长,其组成器官的细胞数目越多。从相反的过程来看,叶和茎都发生了小型化。然而,叶和茎的小型化机理又有不同。研究表明:(1)从叶片的解剖结构来看,叶脉数目的减少导致了小型化。(2)从茎的解剖结构来看,茎的各种组织细胞数目的减少导致了小型化。  相似文献   

5.
呼伦贝尔退化草地植被演替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由于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和人类长期不合理的草地利用方式,致使呼伦贝尔草原退化、沙漠化趋势加剧,草地的退化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对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沙地植被三种草地类型的植被退化演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沙化)程度加大,群落结构与多样性逐渐丧失,草层高度、植被盖度、株丛密度、地上部生物量等,都呈现不同程度的递减趋势,草地退化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逐渐单一,数量逐渐减少,物种组成发生显著的变化。未退化草地以禾本科植物占主导地位,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大,退化指示类的菊科植物的重要地位得到提升,中度退化阶段蔷薇科植物不断增加,并占据优势地位,重度退化阶段,多以耐践踏的蔷薇科植物和小型禾草为优势种,其中重度沙化草地,多年生植物几乎全部消失,而被一年生植物替代。  相似文献   

6.
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退化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新疆天山南坡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主分量分析以及群落多样性指标,分析了不同退化演替阶段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以重要值为参数通过主分量分析(PCA)对样方进行排序,得到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4种类型群落;随着植物群落的逆行演替,优良牧草盖度、高度、频度等呈递减趋势,杂类草表现为增加趋势,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丧失。未退化阶段群落羊茅(Festuca ovina)、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为优势种,随着退化加重,天山赖草(Leymus tianschanicus)、委陵菜(Ptentilla spp.)等在群落中占主导地位,地下芽根茎型草本植物逐渐代替地面芽密丛型禾草植物成为群落优势种。  相似文献   

7.
土壤水分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毛乌素沙地三种不同演替阶段的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群落(半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具生物结皮的油蒿群落、油蒿+本氏针茅群落)的群落特征及生物量、叶片气体交换过程、不同土层(0-10cm、10-20cm、20-40cm、40-60cm、60-80cm)土壤含水量、根系垂直分布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油蒿群落演替是油蒿与草本植物竞争、生物结皮发育、土壤发育以及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等生物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油蒿群落演替的发展,群落物种数、草本层盖度和生物量、群落总盖度逐渐增加,而油蒿个体数、油蒿盖度、油蒿叶生物量以及生物土壤结皮盖度则先增加后减少,油蒿根系有向下分布的趋势,0-10cm土层逐渐以草本植物根系占优势.土壤水分是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演替的主要驱动力,通过影响油蒿叶片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以及根系垂直分布影响油蒿在群落中的竞争力.不同演替阶段油蒿群落土壤水分低值区不同,半固定沙地油蒿群落0-10cm和20-40cm土壤含水量最低,具生物结皮的油蒿群落10-20cm土壤含水量最低,而油蒿+本氏针茅群落60-80cm土壤含水量最低.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的植被演替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质、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植被演替研究和现存植被的群落演替及群落结构特征 演化研究两方面论述了黄土高原的植被演替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认为黄土高原植被演替研 究对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尤其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基于黄土高原的 植被演替规律进行仿自然植被林草建设。  相似文献   

9.
根系是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容,对植被演替过程具有十分重要影响作用。采用时空替代法,选择不同恢复阶段,研究了干旱荒漠区植被恢复演替不同阶段优势种群及其根系生态特征。结果表明:沙漠化逆转过程中,优势种群更替过程为:沙米-沙蒿-油蒿-紫婉木、针茅;在恢复演替初期(初始阶段,先锋阶段)植被根系浅(平均<50 cm)而水平分布范围广,侧根数量少但生长旺盛;随着恢复时间的加长,优势种群根系分布深度增加,侧根数量增加但水平生长受到一定的抑制,根幅逐渐减小;优势种群根冠比的变化趋势为沙米(初始阶段)<沙蒿(先锋阶段)<油蒿(发展阶段)<针茅(原生群落)。研究同时发现,同一种群在不同的演替阶段具有不同的根系分布特征和规律。对于沙蒿种群来说,根冠比是发展阶段(0.56)>先锋阶段(0.36),而地上、地下生物量却是先锋阶段(360.83g,161.33g)>发展阶段(32.8g,16.81g);而油蒿根冠比则是发展阶段(0.61)>相对稳定阶段(0.21)。各演替阶段根系和土壤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优势种群根系生物量及生物量分布与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退化草原恢复演替进程中植物群落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正> 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而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是其中重要问题之一。内蒙古草原面积的1/3,大约4.6亿亩已经退化。在退化草场上,优良牧草的数量减少,质量变劣,生境恶化,已成为畜牧业生产的严重障碍。因此,退化草原的恢复与治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科尔沁沙地植物演替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在科尔沁沙地选择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几种优势植物,通过测定干旱高温处理下植物形态变化和生理反应,分析讨论了植物生理抗逆性差异及其与植物演替的关系。结果表明,固定沙地上的狗尾草、白草在胁迫过程中叶片萎蔫,复水后恢复生长,其保护酶对胁迫反应快,可溶性粮、游离脯氨氨酸含量增加,是一真正的生理抗逆植物,半固定沙地上的差巴嘎蒿在胁控过程中叶发黄,但在复水后能恢复生长,这与其在胁迫过程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维持叶渗透压减少水分过度丧失有关,半固定沙地芒苇在胁迫过程中叶干枯死亡,原因是其细胞保护酶反应迟钝,积累的氧自由基引起膜脂过氧化作用伤害了膜系统,在干旱高温胁迫下,流动沙地上的沙米和欧亚旋覆花植株迅速脱水死亡,而细胞内膜脂过氧化作用强烈引起细胞膜严重受损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这说明,在生境从固这一沙地向流动沙地演变过程中,不同植物抗逆性的差异在植被演替序列中起重要作用,植物演替的生理机制是从较为抗旱到较为不抗旱,从生理抗旱向躲避干旱发展。  相似文献   

12.
放牧与刈割对科尔沁草甸植被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研究了放牧与刈割两种草地利用方式对科尔沁草甸植被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自由放牧干扰下,优势度最大的前五个种为虎尾草(27.8)、蒲公英(3.52)、狼毒(3.42)、野韭菜(3.03)、鹅绒委陵菜(2.67);在秋季割草干扰下,优势度最大的前五个种为大油芒(9.57)、狗尾草(7.36)、野古草(6.36)、洽草(4.85)、芦苇(4.74)等五种禾本科植物;2)在自由放牧干扰下,一年生植物在群落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优势度为35.0,小于多年生植物的优势度55.9;在割草干扰下,多年生植物在群落中占据绝对优势,其优势度为82.9,大于一年生植物优势度10.6;3)在放牧扰动下,草地群落物种替代表现在不同植物生活型之间,主要是多年生草本为一年生草本和灌木所替代;表现在同一生活型不同物种之间,主要是多年生优质牧草为多年生劣质牧草或有毒有害杂草替代。  相似文献   

13.
科尔沁沙地植被逆向演替与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科尔沁沙地是我国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较脆弱而敏感的地带 ,当前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以及剧烈的人类活动影响下 ,该区的干燥程度日趋加重 ,植被逆向演替十分明显 ,表现在 :在同一热量带的不同地域 ,随着降水量减少和沙漠化程度加重 ,植被演替由疏林草原向荒漠化方向发展 ;在各个环境梯度带 ,由于阳坡更加裸露 ,蒸发作用强烈 ,比阴坡更为干燥 ,因而沙丘植被演替分化为阳坡系列和阴坡系列 ,前者向荒漠化方向发展 ,后者向草原化方向发展。植被逆向演替将妨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防治与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民勤沙区主要植物群落退化特征及其演替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优势种植物密度和优势种盖度以及全部植物密度和盖度在样方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表明民勤的植物生长在受干旱荒漠环境影响的同时,局部小环境对植物的分布和生长有显著影响。沙蒿当年幼苗密度最大,但幼苗的成活率很低,群落的投影盖度越小,则当年幼苗密度越大;梭梭不能实现自然更新;沙拐枣的生态位宽度较大,各年龄小苗均存在,自然更新能力强。在民勤沙区人工梭梭林普遍退化,尤其在西沙窝一带,梭梭人工林退化更为严重,有被沙拐枣取代的趋势。由于梭梭群落均为人工林,群落内地表异质性较大,因此,草本植物种类较多。  相似文献   

15.
宁夏中部风沙区的环境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气候变化、水系变迁、植被变迁与演替、荒漠化发展四个方面 ,论述了全新世以来宁夏中部风沙区的环境演变过程。本区干旱、半干旱温带荒漠草原的环境特征在全新世已经形成。气候在温凉、干湿的波动中有明显的干旱化趋势。由此引起地表水面缩小、水量减少。植被的种类、覆盖度、生产量总体上趋向减少 ;近四十年植被退化演替的趋势广泛发生。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本区的荒漠化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文中对新疆伊犁河流域温性荒漠草地蒿类半灌木生物量随水分条件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单位面积蒿类生物量明显表现出先增加然后下降的变化规律。据灵敏度(Sk)计算,灌溉水量在433kg/(m2.a)时,Sk存在最大值,表明此时地表生物量对灌溉水量变化的响应最为灵敏。根据灵敏度变化曲线将不同灌溉水量下地表生物量变化分为3个区间。灌溉水量在(226kg/(m2.a)—778kg/(m2.a))区间,蒿类生物量增加的幅度超过灌溉水量变化的幅度,实施此灌溉水量可得到最优恢复效果。因此恢复当地草地的合理水量范围确定在(226kg/(m2.a)—778kg/(m2.a))。从水资源利用的效率看,选择228kg/(m2.a)作为蒿类荒漠草地恢复的最小需水量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7.
盐池半荒漠风沙区草场演替及定向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划分盐池半荒漠风沙区草场类型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草场类型的演替规律和进行人工定向改良草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应用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值和生物量分析了福建海岸带不同防沙工程措施中沙地植被的两种恢复过程,即网格草地恢复:厚藤群落,鬣刺+海边月见草+海滨蟛蜞菊群落,鬣刺+厚藤+海滨蟛蜞菊群落;平台草地恢复:绢毛飘拂草+海边月见草+厚藤群落,丁葵草+厚藤+海滨蟛蜞菊群落,矮生苔草+绢毛飘拂草+马缨丹群落。生活型为匍匐草本或草质藤本的物种较其它生活型的物种能更好的适应海岸带沙地环境。两恢复过程中,植被的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都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n形变化趋势。在网格草地恢复中,网格设置与匍匐草本厚藤促进了物理环境的改善,并为后期定居者创造了较好的定居条件,而在平台草地恢复初期,化学材料与黏土混和平台的设置提高了下垫面稳定性,使近缘防护林内的草地物种得以成功定居和繁殖。海岸防沙工程为先锋种的定居提供了优越的下垫面条件,促进了组成的多元化和结构的复杂化,使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增加,pH值明显降低,并对海岸带沙地植被生物量的积累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采用工程方式恢复海岸带沙地植被,对于海岸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