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新疆棉花物候与气候条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利用新疆2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棉花观测资料和相应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全疆棉花发育期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纬度及海拔高度对棉花发育期的影响;研究了棉花各发育期间的积温、平均气温及其分布规律,是开展棉花气象服务的一项基础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北疆棉区棉花生长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棉花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1~2007年北疆棉区代表站气温、降水、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了北疆柿区棉花生长季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北疆棉区棉花生长季呈现平均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日照时数减少,初霜推迟、终霜提早、无霜期延长,10℃初日提早、终日推迟、持续天数延长、积温增加等特征.对比分析1991年以来的棉花发育期资料,棉花自播种至裂铃的各发育期均表现为提前的趋势,停止生长期略有推后,棉花全生育期天数增加.气候变化对北疆棉区棉花生产的影响以有利为主.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对县域棉花物候期影响——以陕西大荔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陕西主要棉区大荔县1960—2009年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资料和陕西经济作物气象服务台2001—2009年棉花物候期观测资料,运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方法分析大荔县气候变化和棉花物候变化趋势,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棉花物候期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来陕西大荔平均气温以0.16℃/10a的速率呈显著上升,年平均降水量略呈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年极低气温和极高气温变化趋势不同步,年极高气温呈下降趋势,而年极低气温略呈上升趋势。气候变化趋势有利于大荔县开展棉花种植。气温和日照时数是影响棉花物候期的主要气候因子,近10年气候向暖干化、日照时数增加的方向发展,使得棉花物候期从出苗期到收获期均有所提前,但各发育期提前程度不同,出苗期和收获期提前最为显著,同时生长期延长,利于提高棉花品质。  相似文献   

4.
新疆石河子垦区50年气候变化对棉花种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石河子垦区1959~2008年50 a的气象资料分析表明,气候倾向为有利于棉花生产的发展趋势.分阶段研究发现:1959~1980年期间平均气温、≥10℃积温和ET0与棉花种植比例的关系不密切,1981~2008年期间关系密切;总体上气候变化影响棉花种植主要是通过气候生产潜力来实现.分析棉花受灾比例的变化规律,在195...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探讨河北省棉花生产中气候风险的时空分布规律,利用河北省21个棉花种植县1970—2011年气象和棉花产量数据,对棉花各个发育期气温、降水、日照及气候风险度及其时空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棉花各气候要素风险度降水最大,为0.138~0.267;其次为温度,为0.007~0.173;日照最小,为0.019~0.04。各个发育时期中各气候要素风险度不同,风险度时空变化趋势也有很大差别;风险度空间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南部棉区高于中北部棉区,从历史变化趋势看降水风险度苗期和花铃期上升,其它发育期下降,其中蕾期、吐絮期下降比较明显;气温风险度除花铃期略上升外,其它略有下降;日照风险度除播种期外,均有上升趋势。该研究结果对于河北省棉花生产布局与科学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河北省1981-2007年冬小麦产量资料和冬麦区23个农业气象站点冬小麦全生育期观测资料、逐日气象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冬小麦冬前各生育期、北部麦区起身期、中南部抽穗-开花期平均气温下降,其他发育期平均气温升高;各发育期平均日照时数减少;降水总量冬前增加,冬后减少。冬小麦冬前生育期延后,冬后生育期提前;播种-分蘖期和抽穗-成熟期延长,其他发育期缩短,实际生长天数变化不大。不同生育期内气象要素对冬小麦发育进程和产量影响不同:气温是影响发育进程的主要气象因子,各发育期内均有较大影响;降水对返青后发育进程影响较大;日照主要影响灌浆成熟期。北部麦区气象产量主要受冬前分蘖期、越冬期、起身-拔节期的气温,开花-成熟期的气温和日照,拔节-抽穗期的降水量影响;中南部麦区气象产量主要受全生育期降水量(以返青-抽穗期最为突出)、开花-成熟期的气温和日照影响。  相似文献   

7.
河套灌区春玉米农业气候条件分析及适生种植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河套灌区两个观测站22 a玉米观测资料和相应气象资料,计算玉米各发育期气温、日照等要素的多年平均值,分析了各发育期适宜和不利条件。利用气候资料与气候潜力产量建立回归模型,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玉米适宜种植分区,将河套灌区玉米种植分成最适宜区、适宜区和基本适宜区等三个种植区域,并提出了不同种植区域的生产建议。  相似文献   

8.
气候生态因子对春小麦不孕小穗率影响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统计学原理和分析计算方法,较系统地分析了春小麦主要发育阶段气象因子对不孕小穗率的影响规律,建立了不孕小穗率的气候生态模型。出苗~三叶期气温偏高,分蘖-拔节期最低气温高、日照少、发育期短对降低不孕小穗率有利;拔节-抽穗期降水量过多或过少都将提高不孕小穗率;开花后平均气温相对偏低;有利于降低不孕小穗率。  相似文献   

9.
膜下滴灌棉花叶温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疆石河子市148团膜下滴灌棉花灌区实验地各行棉花叶片温度及土壤含水率的测定、各行棉花发育情况的调查和当地气象资料的收集,利用Origin7.5的函数拟合功能,分析了棉花叶温与当地气象资料的关系。并且分析了棉花叶温与土壤含水率和棉花生长发育情况的关系,以便讨论在本研究种植模式下如何提高棉花产量。结果表明:棉花叶温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从高到低排列顺序依次为气温、空气饱和水汽压差、空气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风速。其中,棉花叶温与气温的相关系数为0.91327,其拟合方程可以用来预测棉花叶片温度。另外,棉花叶片的温度会随土壤含水率的增高而降低,在本研究“一膜两管,一管三行”,“66+10”的种植模式下,棉花叶片温度较低的那行生长发育情况较好,且产量也较高。建议在本研究种植模式下将中行棉花适当向滴灌管附近移动,以此来提高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10.
利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主要棉区4个代表站1961-2005年4-10月的气象资料及昌吉市近10年棉花发育期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当地棉花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变化导致45年来终霜期提早、初霜期推迟;而近10年平均初、终霜出现日期均较稳定,对棉苗生长影响不大,对部分年份的棉花品质可能造成一些影响.其次,10℃界限温度初日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提早;10℃终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变化不大.45年来,10℃界限温度持续天数呈逐年延长的趋势,约2d(L/10 a,尤其近10年最长.≥10℃积温也呈增高趋势,为57.4℃·d/10 a,且近10年为热量条件最好的时期,不仅对当地棉花的生长发育有利,而且使昌吉州棉花种植界限发生了明显变化,棉花种植区域向东扩展了100 km,适宜种植海拔高度也提高了200 m左右.但是近10年降水分布极不均匀以及日照时数减少的事实对棉花生产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水分影响棉花发育进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分是影响棉花发育进程的重要生态因子。本文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阶段干旱处理对作物发育期及发育间隔日数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不同阶段耗水量对发育间隔日数、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对于指导田间灌溉、节约用水、调节棉花发育进程,提高棉花产量及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农田试验观测和气象资料平行分析,随着气候变暖,陇东塬区冬小麦冬前各发育期推迟,冬前旺长现象突出,而春季各发育期显著提前,干旱灾害频繁发生;在大秋作物玉米生长过程中,大部分发育期呈现提前趋势,发育期间隔日数显著缩短,春旱和初夏旱危害严重。通过综合分析,在气候变暖情景下,为了提高本区农作物产量,避免不利气候因素的影响,通过调整作物播种期和收获期等农业技术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本区的玉米播种质量,预防冬小麦冬前旺长和减轻春季干旱的危害。同时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预报服务系统的建设,为地方政府防灾抗灾的正确决策提供科技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温热害是影响玉米(Zea Mays)生产的重要农业气象灾害.文中利用河北省1981-2020年26个农气站玉米观测资料(包括品种、发育期、灾情、土壤墒情、产量要素)和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法,依据Bayes判别准则,建立了玉米拔节至灌浆期高温热害指标;基于致灾因子与减产率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权重系数法构建灾情指数...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2010年山西省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计算出逐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通过对比CI指数与临近农田站1992-2010年的土壤墒情观测资料,分区域和发育期订正了玉米发生干旱时的CI指数评判标准.同时结合近50年山西省玉米单产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法分区域构建了山西省玉米干旱减产定量评估模型.结果表明,玉米不同发育期发生干旱的CI指数评判标准与传统的气象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差异较大.以晋南区为例,玉米播种至出苗期、拔节至抽雄期、乳熟至成熟期发生干旱的CI指数评判标准为≤-1.2,出苗至拔节期为≤-1.3,抽雄至乳熟期为≤-0.9.山西省玉米全生育期干旱累积指数与气象影响产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335(晋北区)、0.6929(晋中区)和0.8041(晋南区);不同区域玉米干旱减产定量评估模型模拟的近50年玉米产量变化与实际气象影响产量通过Pearson相关性显著性检验,能较为准确地评估玉米发生干旱时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5.
利用河南省118个县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作物耕地面积和灌溉面积等资料,3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产量、产量结构及作物发育期资料,通过分解气象产量和假设千粒重期望值的方法,提取出了灌浆期气象产量,考虑减产风险概率、千粒重变异系数等指标,构建了干热风产量灾损风险指数。将产量灾损风险与灾害气候风险区划结果相结合,制定了干热风灾害综合风险区划。结果表明:提取的灌浆期气象产量呈正态分布,各代表站干热风发生年份的平均减产率为7.4%;干热风产量灾损的低风险区占全区域的43.3%,中度风险区占36.7%,高风险区占20%。襄城、方城、西平和驻马店等地干热风灾害综合风险指数均在0.5以上,是产量灾损高风险与气候高风险的重叠区,低风险区位于伊川、南阳、郑州、太康和淮河以南大部。  相似文献   

16.
棉铃虫发生及灾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致棉铃虫大发生的基本条件是食物链,包括物候、作物布局、栽培耕作制度、棉花生育状况;影响其种群基数的因素有抗药性、天敌的自然控制、防治质量等;决定是否大发生的关键因子是虫情基数和气候等。虫情基数是内因,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外因,二者是导致棉铃虫暴发的关键因子。根据荆州地区1970~1996年共27年的虫情和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选择主要的相关因子,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第4代棉铃虫发生量及灾变预报模型:Y=183.396+15.556X2-0.370X11±84.618,回测正确率为74.1%,试报1997年第4代发生量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7.
宁南半干旱—半干旱偏旱区农业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根据西吉,海原和固原县的气象,水文资料,分析了宁南半干旱-半干旱偏旱区的农业气候特征。认为该区光能资源丰富,长冬短夏,热量资源较少,日较关大,积温有效性高;降水少,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春夏干旱频繁;光,热资源北多南少,降水资源南多北少,光,热,水资源匹配不佳,资源的有效性差;生态环境脆弱,气象灾害多,频率高等是本区主要的农业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8.
陇东塬区冬小麦适宜播种期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5年冬小麦观测资料和西峰国家基准气象站近35年来气象观测资料的详细分析,总体来看,气候变暖使陇东塬区冬小麦生育期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冬前发育期推迟,生育期天数延长,春季发育期提前,生育期天数缩短。冬前旺长现象严重,春季易受晚霜冻和干旱危害,对冬小麦生产影响严重。气候变化对冬小麦播种出苗影响较大,当冬小麦播种期推迟8~10 d后,能有效控制冬前旺长现象的出现,避免和减轻春旱对冬小麦生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渭北旱塬区永寿、风翔、蒲城、旬邑4个农业气象试验站1971年到2010年冬小麦观测数据以及30个县市区同期气象资料同步观测分析,得出渭北旱塬区气候近40年来增温明显,且以冬季和春季增温最为显著。受气候变化影响,本区域冬小麦播种期、越冬期推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等发育期普遍提前,以返青期提前最为显著,相关性分析显示,除了冬前生长期,冬小麦越冬期以及春季各发育期间隔和发育期平均气温相关显著,而且春季的相关性明显比冬季显著,但表现在发育期间隔方面,却是冬小麦越冬期呈显著缩短趋势,而返青后各发育期间隔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认为:气候变暖一方面有利于越冬农作物安全越冬,减少冻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而且温度升高,也增加了农业生产积温,使农作物可生长期延长,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另一方面,由于旱塬区春季气温变率较大,发育期提前将导致作物受冻害的气候风险增大,尤其果树开花期遭受冻害,将对产量构成严重威胁。冬季气温持续上升,将导致冬小麦条锈病孢子和林果病虫害等安全越冬,对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因此,气候变暖对旱塬农业生产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应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0.
河西东部地膜棉花种植的适宜时间及区域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期播种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多年气象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地膜棉花种植的小气候效应、适宜时间及区域分布,旨在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提供依据。分析认为:不同播种时间对河西走廊东部地膜棉花产量影响很大,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后第4天为适宜播种日期。在河西走廊东部,海拔1100~1380m之间的平川区为地膜棉花适宜种植区,海拔1380~1450m之间的平川区为地膜棉花可种植区,海拔1450m以上地区不宜发展地膜棉花。在适宜种植区,地膜棉花的适宜播种日期一般为4月8日~4月22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