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是因水霉菌的动孢子从鱼体伤口侵入,吸取皮肤组织里的营养,而且迅速向外生长,形成棉毛状的菌丝,故又称为“生毛”。此病在网箱养鱼中较为常见,发生在4月初至6月中旬,一般可导致鱼类死亡率在20%左右,严重时可高达40%以上。当水温上升时还可诱发赤皮病。笔者近两年来曾用食盐、小苏打、  相似文献   

2.
鱼类水霉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霉病(Saprolegniasis)是由霉菌感染引起的真菌性鱼病,最常见的病原体是水霉属和绵霉属的一些种类.水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是池塘养殖业中一种严重的鱼类流行病,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水霉病的症状 当鱼类最初被水霉菌侵染时,肉眼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症状.当肉眼可观察到病症时,菌丝体已从病鱼伤口侵入并分别向其内外生长;向内深入至损伤、坏死的皮肤及肌肉中,吸取其中的营养成分,迅速生长、繁殖、蔓延;向外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物,故俗称“白毛病”或者“肤霉病”.  相似文献   

3.
早春慎防鱼类水霉病水霉病又叫肤霉病、白毛病,是由水霉菌等附生于鱼的皮肤而弓愧的。病鱼体表菌丝大量繁殖,生长成丛、呈絮状,白色或灰白色。菌丝分泌毒素,破坏鱼体组织,使病鱼烦燥不安,游动失常,食欲减退,皮肤粘液增多,以至瘦弱而死。可危害各种养殖鱼类和鱼卵...  相似文献   

4.
《水产科技》2007,(2):43-43
日前,在北京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召开了《“检科系列”消毒剂在鱼类水霉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一期实验效果评价与二期立项论证会。已完成的一期实验初步数据结果显示,“检科系列”消毒剂对于水霉病有极好的防治效果,有望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消毒产品来替代孔雀石绿等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进行鱼病防治。[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水霉病 (肤霉病 )、鳃霉病是水产动物常见的真菌性疾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病,尤其在早春、晚秋和冬季最为流行,死亡率高,对鱼卵、鱼苗和越冬鱼危害最大。过去有的用孔雀石绿防治真菌疾病,但国家早已明文禁止用于食用鱼类,因为孔雀石绿对人有致癌、致畸作用 [1]。 孔雀石绿不等于孔雀石,孔雀石为含结晶水的硫酸铜,孔雀石绿又名孔雀绿,是由三个苯环组成的苯胺类染料,渔用品为它的盐酸盐。最初英国发现生产工人常患膀胱癌,后经研究,此品确有致畸、致癌作用,国际国内都限制使用。孔雀石绿不但危害人类健康,还常引起鱼类消化道、鳃及…  相似文献   

6.
禽生羽,畜长毛,鱼披鳞甲,是众所月知之事。可是鱼池中饲养的鱼类,冬末春初时身上也会长有一丛丛的灰白色的“毛”一这是怎么回事呢?鱼真的能长毛吗?不是,是鱼体表被霉菌寄生的缘故,是一种常见的鱼病,这种病叫肤霉病,通称水霉病,有些地方还叫它为长毛病、白毛病。  相似文献   

7.
郭焕军 《科学养鱼》2003,(10):48-48
纤毛虫、水霉病、着毛病是河蟹养殖过程中最容易感染的三种疾病。这三种疾病在症状上很相似,即当把河蟹取出水面以后,蟹体表面很不干净,有一层泥浆,粘粘的。因此容易混淆,以致用错药。如我乡去年有一位老养蟹户,在河蟹成熟后出售前,发现蟹体表面不干净,误认为是水霉病,用了孔雀石绿,且用量扩大了10  相似文献   

8.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初夏季节(每年4月25日至5月15日)气温、水温开始回升。正是东北地区集中放养春片的时候,同时也是水霉病多发的时期。具笔者调查,在春片放养后10-20d时,我县每年约有60%以上的养殖户鱼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水霉病发生,轻者耽误生长,重者造成死鱼,严重威胁着养殖鱼类的健康。因此,了解和掌握水霉病的发病原因,积极做好鱼病预防工作,对提高养殖成活率,促进增产、增收、增效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晚冬早春谨防水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宁  闫旭 《科学养鱼》2005,(2):54-54
水霉病又称白毛病、肤霉病。此病一般发生在20℃以下的低水温环境,在晚冬、早春最容易流行。水霉菌对寄主无严格选择,各种养殖鱼类从鱼卵到成鱼均易感染。密度大的越冬池中的鱼类、春季清瘦水体的鱼类或处于饥饿状态下的鱼类最易患此病。春季投放鱼种时,如果操作不当也会引起此病的暴发。因此,在晚冬、早春季节要谨防水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李玉凤 《黑龙江水产》2006,(1):30-31,45
春秋两季鱼类极易感染竖鳞病、水霉病,如果防治不及时,易引起大面积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根据近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向大家介绍一下竖鳞病、水霉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鱼类的病害也相应增多,特别是淡水鱼类出血病对水产养殖业的危害也越来越大。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大河鱼病信息中心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总结,制定了一些控制、治疗该病行之有效的方案,其中“三合剂”治疗效果显著。“三合剂”指“94灭菌王”、“止血散”、“硫酸铜”合剂。1 用法及用量1.1 发病鱼池有机质多(肥水)。每立方米水体用94灭菌王0.7克,止血散1克,硫酸铜1克,复配泼洒,同时内服止血散,每天一次,2~3天为1个疗程。  相似文献   

12.
水霉病俗称“白毛病”、“长毛病”。霉菌由鱼体伤口侵入后吸取鱼类的营养,并迅速向外生长蔓延,长成棉毛状的菌丝,影响鱼体生长发育。此病常年可见,但以早春。晚秋最流行。水霉菌对寄生无严格选择性,各种养殖鱼类,从鱼卵到成鱼均易被感染。密养的越冬地,春季塘水清瘦或处于饥饿状态的鱼,都易患水霉病。作者从多年养殖实践中总结出一种经济实惠且易于操作的治疗方法:即每亩每米深水作用食盐O.5~Ikg,尿素0.skg,漂白粉(以302有效含氮量计)Ikg,用水溶解混合后全池泼洒。病情严重者连用2一3天(次)。从作者几年的实际操作看…  相似文献   

13.
在养鳖生产中,钟形虫病是较常见的病害,从苏醒到冬眠,整个养殖周期都可能发生,从稚鳖到亲鳖各种规格都会出现。因为鱼类养殖常见的是水霉病,很少出现钟形虫,而两者的外部形态,肉眼所见都是“生毛”,因此,很多人误将钟形虫病认为是水霉病,延误了病害的治疗。本人根据长期鳖病诊治的经验,对鳖钟形虫病与水霉病的辨别和治疗方法作一介绍: 一.钟形虫与水霉菌的辨别  相似文献   

14.
水霉病和赤皮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鲢鱼、鳙鱼、鲫鱼等淡水鱼类,发病季节多为早春和晚秋,特别在早春的危害较大,且主要发生在鱼苗放养阶段。水霉病和赤皮病两病并发,用药防治效果甚微,损失极大,因此,水霉病和赤皮病的防治重在预防。笔者根据水霉病、赤皮病的病理,对传统的防治技术加以改进,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以供养殖户参考。一、病理l.水霉病 又叫肤霉病,属真菌性病害,是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水体中,如果鱼类皮肤受伤则不分种类均可感染。水霉繁殖有两种形式,即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其中,无性繁殖一般在水体中进行,而有性…  相似文献   

15.
水霉净在北方高寒地区防治水霉病的作用水霉病一直是北方高寒地区春、秋两季鱼类易发疾病之一。过去使用孔雀石绿、食盐及小苏打合剂对入池鱼种进行浸洗防治该病,但常因使用浓度不当,起不到防治该病的目的。且用药量大,成本高。尤其是孔雀石绿,目前出厂价已高达0.4...  相似文献   

16.
华鼎可 《水产科技》1991,(3):18-21,45
三、真菌性病 鱼类真菌病,虽大多缺乏原发性病因的直接证据,但已被认为是鱼病的组成部分,其中最广泛最主要的真菌病如淡水鱼类的水霉菌病,而海水鱼类真菌病则少见,已报告能使海水鱼致病的即鱼霉病。  相似文献   

17.
水霉病是一类全球分布的鱼类疾病,目前池塘养殖尚没有有效、安全的防治方法。为探究水霉病的生物防治方法,以丹东地区发生水霉病的鱼体分离出的水霉致病菌为指示菌,对从土壤、水样中分离纯化获得的62株放线菌、17株细菌进行平板对峙实验,获得2株对水霉致病菌抑制效果最好的拮抗菌,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为淡紫灰链霉菌(S.lavendulae)及特基拉芽孢杆菌(B.tequilensis),均对鱼类无毒力。  相似文献   

18.
《内陆水产》2009,(2):50-51
一、鱼类:因操作不慎擦伤鱼体,且越冬鱼池放养密度过高,鱼类极易患水霉病。病鱼体表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柔软棉絮状物,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以致衰弱而死。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产》2000,299(10)
在养鳖生产中,钟形虫是较常见的病害,从苏醒到冬眠,整个养殖周期都可能发生,从稚鳖到亲鳖都会出现,因为甲鱼养殖中常见的水霉病和钟形虫病,二者的外部形态相似,肉眼所见都是“生毛”,因此,很多人误将钟形虫病认为是水霉病,延误了病害的治疗,现根据长期鳖病诊治的经验,对鳖钟形虫病与水霉病的辨别和治疗方法做一介绍: 一、钟形虫与水霉病的辨别 钟形虫与水霉病都是体外寄生,寄生体表都出现“生毛”症状,在低倍显微镜下,钟形虫为吊钟状的虫体,一个个相连成串;水霉菌则是长条状光滑的菌丝,显微镜检查能准确地区别开来,这里…  相似文献   

20.
姜礼燔  朱伟 《内陆水产》2006,31(2):23-23
孔雀石绿(Malachite green)、呋喃唑酮(FurraZoli- done)及诺氟沙星(氟哌酸Nofloxacin)。简称“三药”。是近10年来鱼病防治中的常用药物,它们对防治某些原虫病、水霉病、细菌性烂鳃、赤皮病、出血病等有良好药效,但也存在着许多毒副作用,特别是残留量高,毒性大,导致鱼虾类的慢性中毒,严重危及鱼类的健康养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