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和单穗生产力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小麦不同类型品种在分蘖成穗率和穗粒结构上的差异以及栽培密度、施肥方法对这些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穗数和平均单穗粒重的关系,品种间差异明显,大穗型品种的单穗粒重有随单株穗数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多穗型品种以带2个分蘖穗的植株单穗粒重最大;降低栽培密度可增加单株分蘖数和成穗数,每穗粒数印单穗粒重心显著提高,但成穗率是否增加因品种而异;孕穗肥可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每穗粒数和单穗粒重。文中还就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和单穗生产力的栽培途径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和单穗生产力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小麦不同类型品种在分蘖成穗率和穗粒结构上的差异以及栽培密度,施肥方法对这些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穗数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多穗型品种以带2个分蘖穗的植株单穗粒重最大;降低栽培密度可增加单株分蘖数和成穗数,每穗粒数和单穗粒重显著提高。文中还就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和单穗生产力的栽培途径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2000年,我镇引进优质水稻99-15在科技示范园种植。该水稻属大穗型品种,茎秆粗壮,株高适中,平均每亩成穗20.3万,每穗总粒数125~130粒,千粒重27克.亩产量达713.3公斤。其栽培策略是:紧紧围绕该品种穗型大的特点,充分发挥其穗大粒多的优势,突出提高光合效率,努力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  相似文献   

4.
水稻高产应重视的几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品种是产量的主导因素,相同的栽培条件下,提高产量主要靠品种;品种的高产主要靠穗粒数和千粒重。一般穗粒数在120~150粒/穗左右,分蘖力较强,半直立或直立穗型品种较好。穗太大,易造成结实率低,分蘖力差。吉林省水稻专家张学君等研究证明:穗粒受遗传因素影响大一些,而分蘖能力除品种自身有差别外,受外界环境影响更大。因此,大穗型品种要取得高产较容易,对栽培条件要求不太严格,  相似文献   

5.
杂交中稻培两优3076穗大粒多,产量潜力大。试验表明,在栽培上(尤其是在肥料不足的情况下)追肥适当后移,即增加穗、粒肥用量,可兼顾其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对养分的需要,提高肥效,在获得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和提高结实率,发挥穗大粒多的优势以获得高产,是该品种实现增产增收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一般情况下,无论什么品种,其有效分蘖终止期表现出插秧越密越早,越稀越晚.同等密度的普通栽培(30cm×13.2cm)中,高秆大穗型品种有效分蘖终止期比多穗型品种晚,穴基本苗越少越明显.所以,加大株行距的超稀植(大养稀栽培),有利于延迟有效分蘖终止期,同时分蘖增产潜力能够得到有效利用,使个体生产力大大提高,分蘖节位明显降低,且成蘖率明显提高,从而确保高产所需的粒数指标,提高成熟度,以期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不同分析方法,对1985~1990年度黄淮南片参试品种的产量及产量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黄淮地区南部小麦新品种在产量目标值每亩350~450公斤范围内,应以多穗、中粒、偏少穗粒数的品系筛选为主。在高产栽培方面,不同品种类型,采取不同的栽培途径,即对多穗、大穗、大粒品种、分别以增加穗粒数、提高亩穗数、稳定千粒重为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机插产量表现及高产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穗数型、穗粒并重型、大穗型等3组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机插水稻取得高产的适宜类型粳稻品种以及不同类型粳稻品种的高产途径,同时设常规手栽稻对照.结果表明,在苏中地区,大穗型粳稻品种最适宜应用于机插稻,其次为穗粒并重型品种,穗数型品种不宜应用于机插稻.大面积生产上,在选用大穗型或穗粒并重型品种的基础上,拿足适宜穗数,主攻大穗增产效果最好.大穗型品种高产栽培,不论是机插稻还是手栽稻,其高产途径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博爱7422、豫麦2号、马场2号不同类型品种产量、产量三要素及其有关性状分析,可以看出,大穗型品种决定产量的主导因素是千粒重和亩穗数;而多穗型品种穗粒数的多少为主要限制因子。在栽培上应根据不同品种类型制定其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即针对大穗型品种,前期主攻亩穗数,后期着重提高千粒重;多穗型品种则如何提高单穗结实粒数为主攻目标。同时指出,大穗型品种的选育,应将株高、熟期、千粒重、分蘖成穗率作为主要经济性状;多穗型品种在以上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在一定群体下的单穗结实能力。揭示了在半精量播种的情况下,亩穗数和穗粒数相互独立、彼此无关的内在联系在及其其它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品种选择 首先,品种是产量的主导因素。在生产中能占30%的比例。相同的栽培条件下,提高产量主要靠品种;品种的高产主要靠穗粒数和千粒重。一般的穗粒数在120-150、分蘖性较强、半直立或直立穗型品种较好,穗太大,易造成结实率低。分蘖力差。吉林省水稻专家张学君等研究证明:穗粒数受遗传影响大一些;而分蘖能力除品种自身有差别外,受外界环境影响更大。因此,大穗型品种要取得高产很容易,对栽培条件要求不太严格,而多穗型品种对外界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水平要求相对要严一些,具有更强的栽培性(也就是说需要更高的栽培技术)。其次,品种也是米质的内在因素。品种本身不具备优质特性。其他方式很难改变。因此在生产上一定要重视品种的选择和更换,要依据品种的特性、当地的条件如耐肥性、耐密性等来管理,例如大穗型品种比较来说要适当稀植、盐碱地要适当密植;也不要长期大面积使用同一品种,以免造成品种的退化。在叶型上尽量选择叶色较绿的、叶片直立,正反面均能接受光照的品种,光合作用既强又耐密植。  相似文献   

11.
水稻个别产量构成要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水稻产量是由其构成要素的乘积而获得。试验结果表明,大穗型品种的穗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220*:穗数与产量也星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236。多穗型品种穗粒数和穗数与产量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13*和0.7321*。在吉林省气候条件下,多穗型品种以分蘖力与产量关系密切,环境要求较严,易高产;大穗型品种对环境要求较松,易稳产。因此,根据品种特性匹配栽培措施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13个辽宁省新育成品种产量结构及穗部性状的研究表明:高产品种与低产品种的主要差别在于穗粒数、株穗数、结实率、穗长、着粒密度,株高和千粒重差异不明显。降低株穗数、增加穗粒数是高产品种获取高产的关键。育种上在注重穗粒数和一次枝梗粒数的同时,应把二次枝梗粒数和着粒密度作为重要的选择指标。栽培上则应控制株穗数、增加一次枝梗粒数和着粒密度,同时适当兼顾二次枝梗粒数和穗粒数。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小麦超高产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对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的群体动态、穗花发育、子粒灌浆和产量构成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实现超高产产量指标栽培管理的关键技术,即对于分蘖成穗率高、穗粒重较低的多穗型品种,应在保持适宜群体头数的基础上,采取拔节期追氮等措施能有效减少小花、子房退化,增加粒数和粒重,提高产量;针对大穗型品种分蘖成穗率低、穗粒重较高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分化小穗、小花数多,穗粒重高的优势,并通过适当加大播量和适期肥水管理,促进分蘖成穗,增加有效穗数,是提高该类品种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水稻大养稀栽培施氮肥效应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正> 为了开发水稻高产、高效益栽培技术,从1982年开始探索了选择在当地安全成熟的大穗型或偏大穗型品种,营养土育苗稀播育壮秧为基础,双垄宽行超稀植为核心,以有效地利用边际效应,增加每穗粒和粒重,提高光能利用率,与成熟度,从而达到高产的一种低投入、高产出、增产增收的新的综合栽培技术体系——大养稀栽培。  相似文献   

15.
一、品种的特征特性通育245是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水稻新品种,2010年通过审定。生育期138天,需有效积温2800℃,属中晚熟高产高成熟度优质品种。株高105厘米,有效分蘖较多,大穗,主穗260粒以上,平均穗粒数150粒,饱满千粒重25克,结实率、成熟度高;稻谷色泽好,穗型稍散,株  相似文献   

16.
高产栽培条件下籼稻良种产量组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9781995年,以17个早、中籼良种为材料,先后进行了32个高产栽培试验,利用每个试验中较高产处理的产量及穗粒结构资料,研究了高产条件下籼稻良种产量组分,结果表明:①籼稻高产育种侧重提高有效穗数和千粒重;②大穗不是高产的主要指标,因为品种高产最适有效穗数与着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即穗子较小的品种可以通过栽培措施增加有效穗数而获得高产;③千粒重稳定性较好,品种间千粒重差异极显著;④结实率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正>近几年,我国绿色水稻生产发展较快,当前我国水稻种植形成了穗数型(栽培上采取增加栽插密度和增施肥料的增产栽培技术,以增加穗数扩大库容量和光合叶面积而获得高产的第一代"穗数型"高产栽培技术技术);穗粒兼顾型(栽培上采取稀播壮秧、少本匀直、结构型施肥通过兼顾穗数和穗粒数,以扩大库源的第二代"穗粒兼顾型"高产栽培技术);穗重型高产栽培技术(稳前攻中促后施肥,通过改善群体质量,提高成穗率,以促进大穗发育,增加结实率和  相似文献   

18.
杂交中稻小穗型组合适宜强化栽培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分别进行强化栽培和传统栽培两组试验,研究了组合类型与强化栽培增产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强化栽培比传统栽培的稻谷增产量与组合间着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其原因在于,小穗型组合在强化栽培条件下,虽然有效穗数仍有所下降,但因着粒数大幅度提高,以致总颖花量增加,结实率较稳定,最终表现为比传统栽培增产。与此相反,大穗型组合在强化栽培条件下,因分蘖力较小穗型组合弱,有效穗较传统栽培明显下降,结实率因库源矛盾加剧较传统栽培大幅度下降,尽管着粒数增加较多,也不能弥补因有效穗和结实率显著下降所致的减产。传统栽培条件下的着粒数不超过170粒的小穗型组合可作为强化栽培选择品种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用大穗大粒型品种,采用与良种相配套的综合技术,以肥、水控制群体,以穗数控制粒数,防止贪青晚熟,以提高成穗率和结实率的措施达到理想穗数,粒数、千粒重、实现667m^2产量755.5kg和节水40%目标。  相似文献   

20.
文中指出,在高产水平条件下,单位面积穗数达到一定范围后继续增产的关键在于提高单穗生产力和单位面积粒数。单位面积粒数、穗粒重、千粒重与籽粒产量有密切关系。每穗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之间也存在明显正相关。根据当地气候和小麦发育特点,一方面必需选育具有较大小穗分化强度和多小穗的品种,另一方面通过栽培措施增加总小穗数及其结实率以增加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与穗粒重密切相关,但穗粒数与穗粒重之间关系的T值大于千粒重与穗粒重者。通过分析表明,穗粒数在提高穗粒重中作用大于千粒重。因此,必需选育具有千粒重高、整个灌浆期和灌浆前期灌浆强度大而过程短的品种。栽培措施的作用主要在于保证粒重遗传潛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