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濮城油田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开发后,目前已进入了高含水开发后期,常规方法在经济效益等方面已很难适应油田开发的需要。基于此,开展了濮城油田水平井挖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这类油藏在应用新的挖潜技术后,油藏的整体采收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且有较大的剩余油挖潜空间。  相似文献   

2.
针对普通稠油油藏长期注水开发后的原油物性变差、剩余油分布零散、水驱采收率低(小于20%)等问题,对水驱后转热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实际油藏参数为基础,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普通稠油油藏水驱后转热采的概念模型,并分析了不同的转驱时机、转驱压力和注汽干度对最终采收率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低含水期、低压力条件下转驱,采收率提高的幅度较大;较高的注汽干度可以提高蒸汽带在油层剖面上的扩展体积,从而提高采收率。此外,还针对转驱后如何避免水驱优势通道的影响、如何有效降低油藏压力、注汽过程中如何保证注汽干度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从而为普通稠油油藏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裂缝性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过程中,油井一旦见水便迅速水淹,缺少立竿见影的控水稳油方法和手段,这类油藏后期开采的难度极大。通过对雾迷山组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油水井生产特征、产量变化规律及采取的降压开采方式生产动态进行分析,结合该类油藏的双重介质特征及油水井的开发规律,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及数值模拟技术,评价了该油藏的开发效果,并提出了后期开发进一步深化挖潜的措施。研究认为采用继续注水同时适当提液的方式进行降压开采,可更好地把中、小缝洞及岩石系统的生产潜力进一步提升,抑制含水上升和产量递减,可进一步挖掘基质剩余油、提高原油最终水驱采收率。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挖掘J16断块兴隆台油层的潜力,对广泛发育的河口砂坝砂体内部构架进行了精细刻画,讨论了厚层内部存在的大量隔夹层特征。研究表明,在开发后期该类隔夹层具有物性遮挡的作用,可控制剩余油的分布。通过对该类潜力层优化射孔,能够有效地抑制底水上升。现场实践表明,对隔夹层实施的挖潜措施是提高河口坝厚层砂体油藏采收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前,许多已开发的油藏储层压力低或压力系统复杂,油藏品位差。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用欠平衡钻井技术能增加储量并提高采收率。阐述了欠平衡钻井技术的特点,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了该技术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佟颖 《长江大学学报》2008,5(4):167-169
针对孤东油田七区中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挖潜难度增加的情况,应用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注采井网调整的可行性以及调整方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孤东油田七区中后续水驱阶段通过水井抽稀、油井局部加密的方式进行井网调整,可提高采收率1.68%,有效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剩余油类型识别是油田开发后期井网综合调整挖潜的关键。目前,开发动态分析人员往往不能直观、精准、快速的识别剩余油类型,明确挖潜方向,编制挖潜方案。综合考虑油层发育状况、油藏数值模拟、井组注采关系、动态监测资料等剩余油类型主要控制因素,自主编制单砂体注采关系计算程序及与Gptmap软件接口程序,实现数据共享,成功绘制剩余油综合图幅,可快速、准确地识别剩余油类型,为动态方案调整人员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剩余油类型制定个性化挖潜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江汉油区新沟嘴组油藏资源量丰富,但受其地质条件影响,开发水平一直难以提高。新沟油田作为新沟嘴组“双低”开发单元的典型代表,具有地质构造复杂,纵向含油层系多且层间非均质性突出等特点。在复杂构造精细地震解释、储层展布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展了综合调整对策及方案研究,通过现场实施,明显改善了新沟油田注水开发效果,油田采油速度和最终采收率得到大幅提升,对类似油藏的后期开发调整具有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河南油田稠油油藏具有"浅、薄、稠、散、小"的特点,注蒸汽热采后期,储层油水在纵向及平面上分布更加复杂化,热采效率低,开发效果差。依据大量的开发取心资料、动态监测资料、岩心实验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对稠油油藏在开发中后期油层物性变化规律及剩余油在纵向上及横向上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为油田后期开发指明了方向,并为油田开发方案的设计、增产挖潜,提高采收率提供可靠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驱油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的室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物驱油是一种通过引入在油藏中能存活的微生物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 ,相对于微生物单井吞吐而言 ,具有作用范围广 ,作用周期长的优点。通过试验引入微生物 ,选择特定的激活培养基 ,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硝酸盐还原菌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比其他技术,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MEOR)以较少的能源投入和较低的成本提高石油产量,近年来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硝酸盐还原菌(NRB)是兼性厌氧菌,是油藏中固有的本源微生物,能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降解单环芳香烃,产生驱油活性物,提高原油采收率,其主要驱油机制如下:诱导产生生物碳酸钙沉淀,降低孔喉半径和高渗透层渗透性,改善注入水波及效率;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改变油藏岩石润湿性,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促进原油乳化,改善原油流动性;硝酸盐还原介导降解轻质烃(如单环芳香烃),产生生物气体(氮气和二氧化碳),降低原油黏度,增加地层压力,通过乳化作用促进原油在孔隙介质中流动.对近年来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回顾,表明NRB能在原位油藏条件下,同时采取改善注入水波及效率和驱油效率途径提高原油采收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尕斯库勒油田为典型的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差异大,层间、层内非均质严重。针对该油藏的地质特征和开采现状,利用周期注水技术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现场作业表明,采用该技术可以提高最终采收率,为低渗透砂岩油藏周期注水开发提供了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3.
喇萨杏油田在层系井网重组过程中,应用多学科油藏研究和层系井网优化技术,确定了分类油层层系井网调整的技术经济界限,形成“层系细分、井网独立、井距优化、匹配调整”的层系井网重组方式。2008年以来在多个区块开展不同形式的层系井网重组试验,实施后改善了区块开发效果、水驱采收率得到提高,为特高含水期砂岩油田的层系井网重组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八面河油田薄层稠油油藏热采实践。通过不断的技术攻关,现场探索试验,完善配套工艺,逐步发展形成了适合八面河油田薄层稠油油藏的热采工艺技术。该技术以优化注汽参数和选井选层为核心,以热采防砂、油层保护等为关键,突破了稠油油藏热采开发的筛选极限,提高了开发效果,对提高其他稠油油藏采收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后,油水渗流规律极其复杂,开发效果逐渐变差,如何合理而准确地对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进行评价,关系到油藏下步挖潜方向及调整措施的有效性。首先筛选影响高含水油藏开发效果的24个关键开发指标,利用相关性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度较小的14个开发指标作为水驱开发效果评价体系,应用统计学方法确定了不同开发指标的评价标准;然后,利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构建高含水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模型,计算不同开发指标权重,综合分类评价油藏开发效果。实例表明,应用评价分类结果,针对不同类油藏制定了针对性开发调整措施,均取得了较好开发效果。该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技术可为高含水油藏下步开发调整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针对聚驱后油藏如何进一步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技术难题,开发了一种用于促进油藏内源微生物生长代谢的高效激活体系。室内通过物理模拟驱油试验、产气试验、岩心电镜观察试验对该激活体系激活聚驱后油藏内源微生物生长以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并将其应用于大庆油田萨南开发区的一个试验井组。结果表明,该激活体系能够激活聚驱油层注入污水中的内源微生物,使其在岩心中大量生长繁殖,原油采收率在聚合物驱后基础上可以再提高3%以上;产气试验中激活体系能够激活注入水中的内源微生物代谢产生大量的生物气,使密闭容器压力呈阶段性升高;现场注入激活体系后,聚合物驱后油藏中有明显的产气增压效果,实现阶段累计增油3068.1t,含水率下降2.2%,为化学驱后油藏进一步提高石油采收率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水平井开采底水油藏中存在的过早产水问题出发,提出了采用ICD(入流控制装置)控水完井的思路。根据渗流力学、流体力学、油藏数值模拟,建立了水平井ICD完井多段井模型,研究了底水油藏水平井ICD完井长期入流动态规律。对比分析了射孔完井和ICD完井两种条件下调控入流剖面的效果,以及对产能和最终采收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均质和非均质油藏中,ICD完井均有很好的入流控制效果,能够有效地延长稳油生产时间和延缓见水时间,起到稳油控水的效果,提高了目标井段的生产状况;但整体上均质油藏中ICD完井对于提高累计产油量和采收率的效果有限,而在非均质油藏中采用ICD完井可以极大地提高累计产油量和采收率。  相似文献   

18.
中东D油田S油藏为典型的低渗碳酸盐岩稠油油藏,因"低渗、油稠"等突出特点,在现行井网和开采方式下油藏开发效果差,油藏储量动用状况分析成为开发决策的关键。为定量分析S油藏储量动用状况,以油藏地质模型为基础,结合油藏开发动态,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开展了储量动用状况分析及提高储量动用率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油层较厚,井网不完善,油藏层间和平面动用状况差异大,采用"立体井网加密"开发对策可有效提高油藏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低渗透单一河道储层开发后期注水易沿河道中部突进,导致注水波及系数小,常规水驱调整及剩余油挖潜效果差的问题,开展了中低渗透单一河道储层聚合物驱的可行性研究。优选出适合中低渗透单一河道储层聚驱的聚合物分子量为1200×10~4~1600×10~4。优化注入参数,即聚合物驱注入质量浓度为1000mg/L,注入速度为0.06PV/a,聚合物用量为300mg/(L·PV),可以实现有效渗透率在100mD以下储层的有效注入。通过分析中低渗透单一河道储层聚驱效果的影响因素,表明当聚驱控制程度大于80%、驱替距离165m时聚驱效果较好。该研究提高了中低渗透单一河道油藏的采收率,为该类油藏后期挖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控制硫酸盐还原菌(SRB)对油田系统造成的危害,近几年研发出一种新技术,即通过向油藏中加入硝酸盐或亚硝酸盐来刺激DNB生长繁殖并成为优势菌种,从而达到控制SRB并提高石油采收率的目的。介绍了反硝化菌控制硫酸盐还原菌提高石油采收率的主要机理、技术优势以及国内外现状,并提出在研究和应用中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