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敦煌盆地五墩凹陷勘探程度低,根据钻井、地震及野外踏勘等资料,利用古地貌分析确定物源方向,单井相、地震相分析确定相类型,对五墩凹陷侏罗系物源体系及沉积演化展开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中-下侏罗统发育辨状河、辨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物源主要受北西向北山、南部三危山和东部物源体系控制。在五敦凹陷北部和东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在南部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凹陷中部为湖泊沉积。  相似文献   

2.
青东凹陷是受走滑断裂影响、区域拉张作用控制而形成的新生代陆相断陷湖盆,是胜利油田勘探程度较低地区,同时也是近期勘探的热点和重点地区。利用测录井、取心和地震资料,对青东凹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Esu4)沉积及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存在3大物源-沉积体系,即北部以垦东凸起为物源的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西部以青坨子凸起为物源的扇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及东南部以潍北凸起为物源的三角洲沉积体系。Esu4沉积体系发育主要受古地貌、断层活动的联合控制,"四周环凸、垒堑相间"的古地貌导致多物源体系、多沉积类型并存;NNE、近EW、NWW向3组断裂系统活动形成的断沟、断坡及沉积中心变化控制了沉积体系空间分布。凹陷主体呈现近东西向展布的沉积格局,东部受郯庐断裂控制主要呈北东向展布。  相似文献   

3.
在区域沉积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重矿物分,对鄂尔多斯盆地盐定地区长81砂层的物源体系和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盐定地区长81砂层的物源体系以北西物源体系为主,沉积体系的展布为北西南东向分布。  相似文献   

4.
应用岩心重矿物、古生物、密井网测井资料,对三肇凹陷白垩系姚家组葡萄花油层进行沉积体系分析,了解古气候、古水深以及沉积体系分布。研究表明,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沉积时期气候湿热、水体较浅,为浅水三角洲沉积,受北部物源控制,且发育3个水系分支,从而为储层预测提供了依据,并对油田外扩评价和分区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锆石测年、重矿物ZTR指数、倾角测井等方法,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花港组(Eh)物源进行了系统分析。锆石测年表明,前寒武系物源来自于北部的虎皮礁隆起;中生界物源主要是来自西部的海礁隆起;古生界物源主要来自东部的钓鱼岛隆褶带。重矿物ZTR指数显示,西湖凹陷北部为主要物源区,但也存在东部点物源区和中部的多物源区。古水流数据显示,古水流方向呈北-南向。综合分析认为,Eh沉积时期受轴向主物源和侧向点物源共同影响,其中,以北部物源为主,东、西部点物源为辅。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长63砂层组目前研究程度较低,随着安塞油田杏河、王窑等区块长63砂层组发现部分出油及油气显示井点,该层位的勘探潜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泥岩颜色、重矿物、碎屑组份、最大粒径等对安塞油田长63砂层组物源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安塞油田长63砂层组存在2个不同的物源体系,其中北西部地区沉积物源来自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物源体系,南东部地区沉积物源来自于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物源体系。  相似文献   

7.
滩海地区存在西部凸起、葫芦岛凸起、中央凸起和东部凸起四个物源区,发育有4种沉积体系、7种相类型。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沉积构造背景和物源供给条件,导致各时期沉积体系类型、沉积相展布和储层发育特点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歧口凹陷沙三段岩性体形成的控制因素及其分布空间,通过大量岩芯观察,并结合测井、地震等资料,详细研究了歧口洼陷沙三段的沉积相类型和物源体系。研究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滩坝;沧县隆起(葛沽、小站、沈青庄-大青旺)、港西凸起、埕宁隆起和羊三.木凸起为主要的物源区。在详细分析沉积体平面展布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古地貌、构造特征和物源区性质等因素控制了各沉积体的空间展布,并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的沉积模式,为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白家海凸起一阜北斜坡区三工河组二段储集性能好,是重要的勘探层位之一。物源控制着砂体的形态及展布特征,而重矿物是物源区的重要标志。通过对白家海凸起一阜北斜坡区三工河组二段的重矿物进行统计分析,结合砂岩百分含量、古地貌资料来判断出三工河组二段的主要物源方向和古水流流向。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三工河组二段沉积时期主要物源方向有北面的滴南凸起、北东的克拉美丽山和东面的沙奇凸起,而这3个方向的物源对阜北斜坡区的沉积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南部嫩江组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测井、录井、岩心和地震资料为基础,应用构造学、沉积学基本原理,系统地探讨了研究区内早白垩世嫩江组沉积相类型、沉积特征,深入研究了嫩江组各段沉积相平面分布及盆地沉积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嫩江组物源来自北部的长春岭-肇州水系和西南的通榆-保康水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浅湖和半深湖-深湖4种主要沉积亚相类型,嫩一段到嫩五段表现为从深湖-半深湖到浅湖再到三角洲前缘沉积的过程,表现出湖盆急剧下降(嫩一段、嫩二段)到缓慢抬升(嫩三段至五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卢佳  王立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813-19817,19854
我国北方沙漠、黄土高原、青藏高原是亚州粉尘释放的关键区域。进一步的元素示踪研究表明,我国西部和北部沙漠是亚洲粉尘和黄土高原黄土的主要源区;太平洋地区和格陵兰地区粉尘的源区为东亚地区。近地面风和高空西风带是亚洲粉尘传输的主要途径。北太平洋粉尘沉积和格陵兰冰芯粉尘记录对比表明,亚洲粉尘的产生、搬运和沉积在这些记录中既表现出一致性,也存在某些差异,显示了搬运过程、沉积过程以及区域性因素对粉尘记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惠州凹陷是珠江口盆地中油气勘察的重要凹陷之一,北部古珠江向凹陷内输送大量碎屑物,新近纪时期形成了几千米厚的海陆过渡相地层,其中新近系珠江组三角洲沉积是主要的含油层位。由于研究区钻井较少,在缺井或少井情况下,常规沉积相研究的基础资料相对较少。通过地震沉积学分析,采用地震属性技术、地层切片技术以及分频技术对研究区珠江组三角洲沉积体系进行研究,确定该时期三角洲沉积发育分布范围及其演化规律;同时指出三角洲所发育的前积体规模、进积的幅度以及S型进积的形态受控于海平面升降的幅度。研究表明,海平面升降过程控制了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珠江组沉积体系的展布:在海平面相对较低时,古珠江三角洲在低可容纳空间下三角洲范围广;海平面相对较高时,可容纳空间大,但三角洲发育则集中在河口区域,面积较小。  相似文献   

13.
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塔南凹陷南屯组(K1n)沉积类型、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K1n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远岸水下扇和湖泊等3种沉积体系。近岸水下扇主要发育在凹陷东部控盆断裂的下降盘一侧,在盆地东南、东北部形成了2套规模较大、相对独立的朵状扇体,而在中央断裂低洼处发育远岸水下扇沉积体系。由于控盆断裂活动的差异,影响了东南、东北物源供给的速度,导致东南部扇体发展和消失速度均略早于东北部扇体。  相似文献   

14.
为了搞清三肇地区油气富集规律及有利油气富集区,针对该区沉积体系类型、砂体分布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了沉积体系与储层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三肇地区以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受多物源控制,形成错叠连片的分流河道砂,主要呈条带状,河道规模小,砂体薄,物性差,地层岩性横向变化快;河道砂体岩性圈闭发育,主要形成岩性、断层-岩性油气藏,储层的质量明显受控于油藏的沉积体系。不同沉积微相类型具有不同的粒度、分选及杂质含量组合,影响着砂体的孔渗性。有利的沉积相带,其储层质量好,储集能力和渗流能力强,开发效果好。因此,应在研究沉积体系和成藏规律的基础上,优选有利的沉积相带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延安市安塞区通过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阐述了安塞区林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加快安塞区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临南洼陷沙三段(Es3)沉积体系的展布特征,分析了Es3隐蔽油藏砂体分布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临南洼陷Es3具有多旋回、多物源的沉积特点,发育了多种隐蔽砂体类型。纵向上,浊积岩主要分布在C2、C3层序中,三角洲砂体主要分布在C1、C4层序中;横向上,受控干沉积模式的不同.各物源体系的优势砂体类型有所差异;双丰三角洲以平原亚相河道砂体和前缘亚相席状砂体为主,江家店瓦屋和盘河三角洲以前缘亚相河口坝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基山三角洲介于2者之间;受不同级别断层切割遮挡的控制,形成了浊积岩与席状砂岩性油藏、断层切前缘砂体构造一岩性油藏和断层切河道砂体岩性一构造油藏3种隐蔽油藏类型。  相似文献   

17.
横穿张东地区的张东断层严重影响断层上、下盘的沉积、构造演化,因此有必要对张东断层下降盘地层的沉积特征进行专门研究,建立下降盘沉积演化机制。本文依据粒度、岩性、沉积构造等沉积学特征,综合测井资料对张东断层下降盘的沙河街组沙三段、沙二段进行精细测井微相研究。结果表明:沙三段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构造高位的埕宁隆起西南部,发育半深湖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分为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和支流间湾等4种微相,前扇三角洲亚相在某些阶段也有发育;沙二段物源仍为埕宁隆起西南部,属浅、滨湖沉积环境下的三角洲前缘亚相,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等3种微相。通过分析沙三段、沙二段的沉积相平面展布,认定张东断层作为物源通道,对进入下降盘的沉积物有明显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建升(1981-07),男,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  相似文献   

19.
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及大量科技广泛应用于农业对高素质从业人员需求的必然结果,其本身就是一场农业革命。延安市安塞区通过近些年对职业农民的培育,初步摸索出了以"需求和兴趣"为导向的培育模式。本文对农民群体特点进行了分析,剖析了研究农民学习"动机、习惯和特点"对搞好培育工作的意义,介绍了安塞区为调动农民培育积极性所采取的措施,并深入探索在今后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20.
以陕北安塞区20种常见药用植物为对象,采用种间联结性方法对药用植物的种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安塞区常见药用植物种对间正联结占28.9%,负联结占71.1%,表现为不显著负关联,种间联结较为松散。②根据种间联结关系和DCA排序将20种药用植物划分了5个生态种组,常见药用植物呈现区域化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