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描述低渗透油藏渗流的连续模型,并推导出了基于该模型的等产量源汇平面径向稳定渗流油水井间压力和压力梯度分布计算模型。以江汉油区黄场油田潜江组4段第3小层(Eq34)低渗透储层为例,应用 Matlab软件进行基于岩心渗流试验数据的模型参数拟合,通过模型计算,绘制了研究区油水井间地层压力及压力梯度分布曲线,论证了建立正常驱替关系的条件。研究制定了低渗透储层油井产量、渗透率和合理井距之间的关系图版,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为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政策分析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裂缝的存在对致密砂岩油藏渗流特征和开发效果有较大影响。选取松辽盆地北部致密砂岩岩样,采用恒定驱替压差、恒定净围压2种试验方法评价了人工裂缝对致密砂岩岩心应力敏感性影响,通过建立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模型,利用非稳态恒压法测定得到了致密砂岩储层岩心造缝前后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分析评价了裂缝对致密砂岩油藏渗流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带裂缝致密砂岩岩心具有强应力敏感性,增大孔隙内压可以促进裂缝开启,降低应力敏感性损害程度;裂缝的存在,使致密储层岩心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共渗区范围增大,驱油效率增加,残余油饱和度下水相相对渗透率显著增大,改善了致密砂岩储层的整体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
低渗透油藏脉冲试井难度大,脉冲计算点的取法直接影响脉冲压力反应曲线的解释结果。通过改变取法,分别把计算点取在1.25Δt、2.25Δt、1.5Δt处,可合理解释低渗透油藏脉冲压力反应曲线。对XF油田现场实际资料解释验证,其结果可准确分析低渗透油藏井间连通性。  相似文献   

4.
低渗透油藏目前在水驱过程中出现了含水高、采油速度低和注入水利用率不高等情况。以乾安油田为例,针对这些问题,对该油藏水驱油特征和渗流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对油田高含水期采收率不高进行了理论分析;对该油藏开采特征和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开采对策,对有效开发同类低渗透油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应用压力早期恢复资料确定低渗地层压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芳 《长江大学学报》2007,4(3):42-43,52
低渗透油藏的压力恢复曲线,不能用Horner外推压力求取地层压力。基于Horner方程的等轴双曲线形式,提出了应用压力早期恢复资料确定低渗地层压力的新方法。通过油井实际资料计算验证,用该方法计算的地层压力准确可靠,较好地解决了低渗透油藏求地层压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流体的渗流速度较大时,呈现出高速非达西渗流,为准确地描述其渗流规律,基于高速非达西渗流新模型,建立了考虑井筒储存和表皮系数的试井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求解。结果表明,考虑高速非达西后,压力曲线上移,压力导数曲线驼峰高度增加并后移,水平段出现的时间延迟。与Forehheimer模型相比,新模型的上升幅度要小。Kmr和τD是影响曲线特征的重要参数,决定了曲线驼峰的高度和位置。随着Kmr减小,τD增大,压力曲线上移幅度增大,压力导数曲线驼峰高度增加幅度增大。  相似文献   

7.
多分支井开发煤层气是中国煤层气开采的重要手段。为研究煤层气多分支井的压力动态特征,根据煤层气多分支井的渗流特点,建立了渗流模型,结合单支水平井的压力分布叠加以及多分支井的离散化处理,通过数值反演及计算机编程得到多分支井试井理论曲线。根据曲线特征划分特征流动段,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这对煤层气多分支井试井解释和气藏动态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低渗透气藏存在较强的应力敏感性,大量岩石实验数据回归研究表明,幂函数渗透率应力敏感性经验方程相关性相对较好,而前人利用该关系式来研究低渗透气藏气井产能的报道较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幂函数应力敏感性经验公式,综合考虑渗透率应力敏感效应、启动压力梯度、紊流效应和表皮系数,建立了一个新的适用于低渗透异常高压气井的三项式产能方程。不同参数组合情况下的气井流入动态曲线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应力敏感性、启动压力梯度和紊流效应对低渗透气藏气井产能的影响较大,在产能评价研究时必须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9.
根据长庆油田三叠系油藏的油水两相渗流特征,按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形态将其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3种形态,并进一步研究不同相渗形态油藏在地质特征、渗流规律和动态上的不同表现。结果表明,Ⅰ型油藏粘土矿物含量最低,储层非均质性最弱,流体渗流方式由均匀型向非均匀型转变幅度最小,速度最慢,动态上表现为同一阶段含水上升率最小,递减率最低;Ⅱ型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中等,渗流方式变差速度中等,含水上升率和递减也位于中等水平;Ⅲ型油藏储层非均质性最强,渗流方式变差速度最快,同一阶段下含水上升率和递减最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准噶尔盆地环玛湖地区相继发现了多个异常高压特低渗透油藏,由于该类油藏存在孔喉细小、比表面积大、渗透率低、压敏性强的特点,渗流规律不遵循达西定律。为做好该区此类油藏的开发工作,以该区已经投入开发的玛2井区为例,在研究总结异常高压、特低渗透砂砾岩储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历史不稳定试井曲线,确定该区油藏渗流遵循低速非达西渗流规律。以低速非达西渗流理论为基础,建立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低速非达西渗流试井解释模型。通过对实际测试资料的解释分析,获得真实的油层参数,确定了生产井的启动压力梯度大小及合理关测时间,评价了油井完善程度,对异常高压、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电脉冲增注技术是一种物理法增注新技术,它以脉冲冲击压力和点作业方式为最主要特点而有别于传统的增注措施。从电脉冲增注技术原理入手,针对低渗透油藏的特点将电脉冲装置改进成小电容高电压电脉冲装置,结合前期试验总结,初步提出低渗透油藏的选井选层条件,采用电脉冲、电脉冲+酸洗两种不同工艺及作业参数,在长庆油田低渗透油藏长X、长Y油层组开展现场试验;通过试验效果跟踪及分析,形成了低渗透油藏长X、长Y油层组的一种电脉冲增注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2.
1.水库堤坝破坏的类型及成因 坝体的病害一般表现在渗透破坏和变形破坏。坝基下的渗透水流,使岩土体中的某些颗粒移动或颗粒成分、结构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渗透变形或渗透破坏。变形破坏是由于渗流作用下,抗剪强度降低,某些部位产生不均匀变形、裂缝、下滑、产生变形,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低渗透油藏分布广、储量大,但物性较差,开采难度较大。自发渗吸可促进裂缝中的水吸入基质从而驱替原油,是水力压裂后形成的裂缝性低渗油藏重要的采油机理。现有模型仅研究了线性渗流下的自发渗吸理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虑非达西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通过对塑性管流方程进行改进,建立了针对低渗透油气藏的自发渗吸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对比发现,在低渗条件下,新模型相较于Washburn等人基于达西定律推导的常规自发渗吸模型更能体现低渗非线性特征,对分析水驱油影响因素、提高水驱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依据分析化验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回归拟合等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油田长8_1储层的岩石学、物性、微观孔隙结构和非均质性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主力含油层长8■小层为例,从宏观、微观角度分析了低渗透油藏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宏观上,沉积环境是控制油藏特征的基础,物源控制沉积相和砂体展布,制约油藏发育厚度与稳定性,储层非均质性控制油藏富集规律;微观上,碳酸盐胶结作用是加速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原因,对孔隙结构产生了普遍的破坏作用,限制了油气的聚集与分布,储层孔隙结构与油藏渗流特征紧密联系,控制了油气的充注和丰度。  相似文献   

15.
为高效开发大庆油田中高渗透油藏、薄层、低渗透油藏及稠油油藏,针对国内外超短半径侧钻水平井技术特点,简化施工过程,减少施工难度,增大井眼尺寸,改进完井技术,通过现场试验,形成一套成熟的超短半径侧钻水平井钻、完井工艺技术,并通过油田开发实践,完善油藏选井、选层、选完井等配套技术.结果表明,该技术在不同类型油藏中能够有效提高油井产量和水井吸水指数.  相似文献   

16.
大庆徐深气田属于低渗透砾岩、火成岩气田,气体中CO2含量不同,气田发现以来,未对不同含量的CO2相态进行过系统测试,因此无法确定在计算储量时偏差系数的取值是否合适,以及气藏中含水量与水中溶解天然气含量是多少。在岩心渗流过程中,由于砾岩颗粒大,火山岩储层非均质强,小岩心测试渗流机理无代表性。采用不同含量的天然气进行了PVT测试、气中水含量和水中气含量测试;采用全直径岩心研究了储层水气相渗、流速敏感性、启动压力、应力敏感性,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大庆徐深气田及相同类型气田开发均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针对低渗透油藏普遍存在注水压力高、欠注矛盾突出的问题,结合永1区块低渗透储层物性条件,开展了复合增注体系配方优化研究。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和物模试验评价,确定了复合活性剂体系最佳使用质量分数为3.0%~5.0%,处理半径为3~4m,反应时间48h;在配套技术上,优化了复合降压增注施工工艺。通过在永1区块成功开展现场试验,表明应用复合增注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低渗透油藏欠注问题,也为同类型油藏储层改造提供了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8.
研究表明常用的甲型和乙型水驱特征曲线会在高含水期发生“上翘”的现象。即当含水达到某一值时,实际数据点会偏离直线段而高于直线外推点,这样得到的可采储量和采收率预测值往往比实际值偏高。为了对D油藏可采储量和采收率的进行较有效的预测,对甲乙型水驱曲线进行了校正,通过校正得到的新的预测公式,由该公式预测D油藏可采储量和采收率得到了与实际值较为接近的预测值。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深水油气田塔式立管系统气液两相流压力波动特性,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不同流型下的压力变化特征、压力波动幅值等。室内试验得到了6种流型,每种流型对应特定的压力波动形式,且最大波动幅度出现在严重段塞流向稳定流转变过程中的过渡流型Ⅱ上。通过分析立管底部的最大、最小压力,得出如下规律:压力波动幅值随折算气速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流型的转变对气速的敏感性高于液速。通过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PDF)和累计分布函数(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CDF)的统计学分析,得出系统压力的PDF和CDF曲线在各种流型下的分布形态:下倾管底部压力PDF曲线在严重段塞流下高压区单峰特征显著;过渡流型下左右两峰相当,呈两端高、中间低的形态;稳定流型下峰值数量增加、压力范围集中;CDF曲线在高压区的拐点与PDF曲线的峰值对应。跨接管底部压力PDF曲线峰值均处于低压区,且中间高、两端低。在严重段塞流下,曲线呈现双峰和三峰分布,稳定流表现为单峰对称分布。结合压力PDF和CDF曲线可辅助分析和判别流型,并直观获得塔式立管系统压力概率分布特征,以此作为其疲劳损坏和安全评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海洋沉积环境下的生物礁碳酸盐岩油藏多存在天然裂缝,加之气顶、底水等的影响使得这类油藏的渗流机理十分复杂,数值模拟难度非常大。以海上A油田为例,分析油田地质特征及地质研究成果,结合双重介质渗流理论,分析和研究油田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的渗流机理,建立适合裂缝性储层的等效连续介质渗流模型。通过添加基质毛细管压力、考虑重力作用建立基质-裂缝渗流交换,同时考虑气顶、底水的锥进以及注入水的突进等渗流机理,建立考虑气顶底水的裂缝性双孔双渗油藏数值模拟模型。拟合中充分考虑了裂缝、气顶、底水三者渗流机理的特征,利用分区分段的历史拟合思想,达到很好的拟合效果,为最终的调整方案设计及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