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技术背景 四川丘陵玉米主产区季节性干旱频繁,据建国以来统计资料,春旱、夏旱、伏旱发生频率分别高达89%、92%、62%.由于玉米的生长发育期处在高频率的春旱、夏旱、伏旱发生期,加之,水稻与之争夺灌溉水,小麦和甘薯与之争夺土壤水,导致玉米"丰水年增产,干旱年减产".  相似文献   

2.
利用东陵区19512015年降水量资料,对东陵区近65年季节性干旱演变特征和20142015年降水量资料,对东陵区近65年季节性干旱演变特征和20142015年夏秋连旱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东陵区发生季节性干旱灾害较为频繁,以夏旱和秋旱为主,为22015年夏秋连旱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东陵区发生季节性干旱灾害较为频繁,以夏旱和秋旱为主,为23年一遇。其中,秋旱发生的频次最多,夏旱次之,春旱发生频次最少。春夏连旱发生过1次,夏秋连旱发生过5次,未发生过春夏秋连旱。从干旱的等级来看,中旱最多,轻旱次之,重旱以上等级最少。在年代变化上,80年代发生的季节性干旱的次数最多,70年代发生的季节性干旱次数最少。厄尔尼诺现象对东陵区季节性干旱的影响较大,在厄尔尼诺年东陵区发生季节性干旱的概率是51.4%;近65年发生的28次中旱等级以上的干旱灾害中,有26次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占总数的92.9%。其中,20143年一遇。其中,秋旱发生的频次最多,夏旱次之,春旱发生频次最少。春夏连旱发生过1次,夏秋连旱发生过5次,未发生过春夏秋连旱。从干旱的等级来看,中旱最多,轻旱次之,重旱以上等级最少。在年代变化上,80年代发生的季节性干旱的次数最多,70年代发生的季节性干旱次数最少。厄尔尼诺现象对东陵区季节性干旱的影响较大,在厄尔尼诺年东陵区发生季节性干旱的概率是51.4%;近65年发生的28次中旱等级以上的干旱灾害中,有26次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占总数的92.9%。其中,20142015年东陵区连续2年出现夏秋连旱现象,为历史上的第一次,在夏季出现152015年东陵区连续2年出现夏秋连旱现象,为历史上的第一次,在夏季出现1524 d无有效降水,致使土壤相对湿度小于50%,秋季降水偏少,无法缓解旱情,导致干旱发展严重。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红壤旱坡地的水分动态特征,进行了2001—2003年田间实测。花生旱坡地水分状况随年降水周期和坡位不同变化。0 ̄150cm土壤贮水量大致分为盈余期、消耗期和补充期三个阶段。土壤水势变化与贮水量三阶段相对应,总体由大变小再回升,只是土壤剖面空间从上而下,水势值增大,变幅减小,100cm土层以下近乎常年稳定。在四个水势段出现频率中,水势较高的水势段出现频率越大,顺序为饱和>湿润>亏缺>干旱。饱和-湿润段出现频率比例总体上底土>心土>表土,坡下>坡上;低水势干旱段主要出现在坡上、土壤上层和伏秋干旱季节。旱坡地在雨季有壤中流产生,坡下降雨后深层出现较长时间的饱和区,而坡上深层水势出现较短时间的饱和区或未出现变化;旱季降雨对坡地水分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东陵区季节性干旱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东陵区1951~2015年降水量资料,对东陵区近65年季节性干旱演变特征和2014~2015年夏秋连旱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东陵区发生季节性干旱灾害较为频繁,以夏旱和秋旱为主,为2~3年一遇。其中,秋旱发生的频次最多,夏旱次之,春旱发生频次最少。春夏连旱发生过1次,夏秋连旱发生过5次,未发生过春夏秋连旱。从干旱的等级来看,中旱最多,轻旱次之,重旱以上等级最少。在年代变化上,80年代发生的季节性干旱的次数最多,70年代发生的季节性干旱次数最少。厄尔尼诺现象对东陵区季节性干旱的影响较大,在厄尔尼诺年东陵区发生季节性干旱的概率是51.4%;近65年发生的28次中旱等级以上的干旱灾害中,有26次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占总数的92.9%。其中,2014~2015年东陵区连续2年出现夏秋连旱现象,为历史上的第一次,在夏季出现15~24 d无有效降水,致使土壤相对湿度小于50%,秋季降水偏少,无法缓解旱情,导致干旱发展严重。  相似文献   

5.
正1渗水地膜穴播谷子技术推广,带动贫困户增收明显忻州市耕地中约有三分之一是旱坡地,无霜期短、温度低、干旱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持续干旱,直接影响到了谷子的播种,影响了渗水地膜项目的实施进度;五台县渗水地膜覆盖与普通地膜相比,增产率为13~19%,今年渗水地膜谷子3万亩,受益贫困户9500户;代县全县地膜覆盖技术推广面积13万亩。主要推广了渗水地膜穴播谷子种植技术,示范地点胡峪乡望台村,面积150亩,平均亩产谷子310公斤,亩收入1240  相似文献   

6.
云南地区季节性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云南省1981—2010年127个气象站气候平均数据,应用K均值聚类法,对春、夏、秋、冬各月进行旱风险分区研究,进行季节性干旱分布研究,为云南干旱灾害监测、预警提供应用技术。得到:季节性干旱主要有春旱、冬旱,干旱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区域性,干旱灾害常出现的地区有昆明、昭通、楚雄、丽江、大理、曲靖、红河、文山北部等地区,而干旱灾害较少发生的地区为滇西南的普洱、西双版纳和滇西的德宏以及滇西北的迪庆。  相似文献   

7.
基于1961-2009年气象数据,利用区域旱涝指数Xi和Mann-Kendall气候突变检验法对陕西渭北旱塬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气温以0.246℃/10a的速率呈现明显增温,气候呈暖干化趋势,且在1991年和1994年发生了变干旱和增温的突变。近49年来,出现了5年偏旱、3年大旱、2年重旱。干旱存在季节性差异,夏季和冬季干旱趋势减轻,春季和秋季干旱趋势增加。季节性连旱时有发生,冬春季连旱次数最多。夏季大旱和四季连旱是造成渭北旱塬严重干旱年份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湘南丘陵红壤持水特征及水分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湘南丘陵坡地第四纪红壤上连续定位测定土壤含水量,研究了湘南丘陵红壤的周年土壤水分状况。采用压力膜技术,测定了实验区红壤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分析了红壤的持水和保水特征。结果表明:湘南丘陵第四纪红壤,质地粘重,水稳性微团聚体发育,持水性强,释水力差;湘南丘陵红壤区,降水丰富且季节性变化大,土壤含水量季节性变化明显。坡地红壤的土壤水分状况可划分为四个土壤水分时期:土壤潮湿期(冬-春季)、土壤水分耗损期(夏初)、土壤干旱期(夏季-秋初)和土壤水分补充恢复期(秋末)。湘南坡地红壤普遍存在季节性土壤干旱,多表现为夏秋连旱,对作物生产危害很大。文中还提出了旱地农业土壤水分调控原则。  相似文献   

9.
柞水县是一个旱作农业县,全县小麦常年播种面积5 000hm2,旱涝保收田不足1 333.3hm2,仅占播种面积的25%,约有25%的小麦播种在旱坪、坡地上.全县年降水量742mm,但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仅为全年降水量的30%左右.冬旱春旱,冬春连旱,直至生育后期干旱始终影响小麦产量,特别是占小麦面积60%的坡塬、旱坪地,小麦产量低而不稳,单产水平上不去.实践证明,大力推广地膜小麦栽培技术能抗旱节水,增温保墒,早熟高产,是旱作农业区耕作制度改革、粮食增长、农民增收的一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壤中流作为径流基本成分之一已为许多国内外学者所证明,但由于其形成空间—包气带土层的物理性质及其构造的复杂性,以及土壤水运动方程解析法的多维局限性,很难用土壤水运动方程准确地加以描述,本文对包气带土层概化后用饱和下渗理论和非饱和下诊理论分析了等强度i降雨的垂直入渗过程及壤中流的形成过程,继而总结出壤中流的形成机制及其产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