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天津地区番茄褪绿病毒的分子检测与基因组部分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天津番茄产区是否发生了番茄褪绿病毒病,了解该病毒天津分离物的主要基因是否发生变异,对该地区发生的To CV进行了分子检测,并对该病毒的外壳蛋白(CP)和热激蛋白70类似物(Hsp70h)的核苷酸和氨基酸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分离物CP蛋白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的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国家的分离物相似性均在97.3%以上。Hsp70h蛋白的核酸和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的具有代表性的不同国家的分离物相似性均在97.2%以上。表明CP和Hsp70h蛋白是2个最保守的蛋白。这是首次在分子水平上证明番茄褪绿病毒在天津地区为害。  相似文献   

2.
为了检测和鉴定我国不同地区番茄上的病毒种类,2015-2018年,在不同蔬菜种植区采集431份番茄疑似感病样品。利用已报道侵染番茄的12种主要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对样品进行RT-PCR分子检测与鉴定,结果表明:TYLCV在番茄上普遍存在,检出率为65.20%;而ToCV、TMV、CMV、ToMV、TSWV和PVY侵染番茄相对较少,检出率分别为21.11%,20.19%,17.63%,15.31%,14.15%,11.37%;未检测到TICV、PVX、TYLCVNB和BBWV等病毒。通过对番茄病毒复合侵染现象进行分析发现,病毒复合侵染率达35.73%,其中2种病毒复合侵染现象最多,占复合侵染总比的52.60%;3种病毒复合侵染率占复合侵染总比27.92%;4种及5种病毒复合侵染率略低,分别占复合侵染总比0.65%和18.83%。通过对我国20个地区的番茄病毒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番茄上检出病毒种类最多的为北京地区,检测到7种病毒,其次是山东地区,检测到5种病毒;河南、甘肃及宁夏地区检测到4种病毒;西藏、河北、浙江、陕西、海南地区检测到3种病毒;四川、天津、黑龙江、山西、内蒙古等检测到2种病毒;其他地区只检测到单一番茄病毒种类。同时根据TYLCV和TSWV部分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TYLCV北京分离物(MK336782)与中国湖南分离物的亲缘关系最近,TSWV河南分离物(MK318839)与山东分离物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3.
为制备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 CV)抗血清,以番茄病叶为试验材料,提取总RNA,根据To CV CP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方法克隆目的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To CVCP,在大肠杆菌Rosetta(DE3)菌株中表达CP蛋白。结果表明:To CV CP基因(Gen Bank登录号:KT809400)全长774 bp,编码257个氨基酸,与Gen Bank中其他地区分离物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2%~99.6%,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3%~100.0%。核苷酸序列保守位点占全部位点的91.3%,氨基酸序列保守位点占全部位点的88.3%,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番茄褪绿病毒的CP基因保守性较高。将To CV CP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上,并在体外条件下诱导表达出融合蛋白。SDS-PAGE分析表明,转p ET32a-To CVCP载体的大肠杆菌Rosetta(DE3)菌株表达了分子量约33 k Da的重组蛋白。该重组蛋白在37℃,1.0 mmol/L IPTG、诱导6 h,表达量最大。  相似文献   

4.
正湖南大学研究生院隆平分院等单位研究人员2016年7月在湖南省蔬菜病害调查中发现,4种茄科蔬菜表现出叶脉间褪绿、叶片黄化等症状,疑似被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 CV)感染,同时叶片背面聚集了大量烟粉虱。研究人员采用To CV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序列的特异性引物对采集的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样品和烟粉虱样品进行RT-PCR检测,均扩增出目标条带,且扩增序列与北京番茄To CV分离物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引起广西番茄呈现褪绿斑驳和花叶症状的病毒病原,采集4个疑似病毒感染的番茄样品,利用小RNA深度测序、RT-PCR、序列分析、遗传进化树的构建等方法对样品进行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小RNA数据中的41条contigs分别被注释为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ToMV)和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RT-PCR证实了s RNA的结果,且所有样品均存在ToMV和To CV的复合侵染。通过拼接获得ToMV和ToCV RNA2的近全基因序列,ToMV近全基因序列为6383 bp,命名为ToMV-GX;ToCV RNA2的近全基因序列为8031 bp,命名为ToCV-GX。进化树分析发现,本研究获得的ToMV-GX与ToMV中国山西、内蒙古、呼和浩特3个分离物处于一个分支,说明其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ToCV-GX与ToCV中国台湾、广东分离物处于一个大分支,说明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上述结果证实,引起广西番茄呈现褪绿斑驳和花叶症状的病原是To MV和ToCV,本研究是ToMV和ToCV复合侵染广西番茄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番茄褪绿病毒病(ToCV)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存在复合侵染的现象,其发病率逐年递增,成为一种新的威胁番茄产业的病毒病害。为了研究复合侵染样品中2种病毒的互作和基因变异情况,对天津番茄产区发生的TYLCV全基因组和ToCV的CP基因和HSP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单独侵染样品进行比对,TYLCV的基因序列在复合侵染的样品中共有6处碱基发生了变异,分别为73位A→C、92位A→G、347位C→T、1 209位C→T、1 618位A→G、2 107位A→T,除73位和92位的变异未在编码区,其余的变异碱基均在ORF框内,其中1 209位为同义突变,其他均发生了错义突变。ToCV的CP基因有1处同义突变,ToCV的HSP基因共有4处碱基变异,其中826位由T→C和1 166位由G→A均为同义突变,1 395位和1 630位均由A→G,为错义突变。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单独侵染和复合侵染的番茄样品中TYLCV和ToCV病毒积累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田间单独侵染和复合侵染的样品中, TYLCV的拷贝数差异不显著,ToCV的拷贝数在单独侵染和复合侵染的样品中差异也不显著。在复合侵染的样品中,TYLCV的拷贝数约为ToCV的262~436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对山西运城的番茄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利用烟粉虱传双生病毒简并引物PA/PB、PA/P2对病株进行检测,分别扩增出约500 bp和约1 200 bp的特异性片段,表明病株感染了双生病毒。进一步利用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特异性引物AF1/AR1进行扩增,对获得的特异性片段测序、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从样品中获得2个分离物,长度均为654 bp,与TYLCV分离物的相似性高达99%~100%,两分离物间的相似性为99.8%;系统进化分析表明,2个分离物与除TYLCVSeychelles之外的TYLCV聚在一个大的分支,与所有国内的及墨西哥的(TYLCV-Mexico)分离物聚在一个小的分支,与其他病毒分离物的系统进化关系较远。初步判断这2个分离物应属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且可能是由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日本传入的。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番茄黄化卷叶病毒的分子鉴定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旨在对河北省发生的番茄黄化卷叶病毒病的病原进行分子鉴定,并对其病原分子的变异和进化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已知的番茄黄化卷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基因组序列设计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对获得的特异片段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而后根据测定序列重新设计引物扩增病毒样品DNA-A的近全长序列,并进行同源性比较及分子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利用PA1-F/R引物从采集的4个病毒样品中均扩增得到大小约为645bp的特异片段,DNA-A全长序列测定和分析发现4个病毒样品的全长为2781-2782个核苷酸,共编码6个ORFs。基因组比较发现,4个样品DNA-A与山东、上海、浙江、安徽以及日本、澳大利亚报道的TYLCV的同源性最高,均达99.0%以上,并与美洲、非洲及欧洲报道的TYLCV同属一个大的分支。研究结果表明在河北省采集的4个病株样本均为感染了番茄黄化卷叶病毒所致,而且极有可能同属于TYLCV-Israel株系的分离物。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引起天津地区番茄果实褐化的病因,采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和RT-PCR技术对采自天津的番茄病样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引起天津地区番茄果实变褐的病原为番茄花叶病毒。进一步对该病毒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对该病毒的外壳蛋白(CP)、运动蛋白(MP)和126蛋白进行了序列分析。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分离物的3个蛋白基因均与美国分离物USA_99-1)的进化关系最近。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CP基因与其他分离物的平均相似性为95.53%。MP基因与其他基因分离物的平均相似性为95.21%。126蛋白基因与其他分离物的平均相似性为92.72%。对这3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分离物之间的平均相似性均在99.0%及以上。初步表明,在天津发生的番茄花叶病毒可能是由于贸易活动由国外传入天津市。  相似文献   

10.
天津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DNA-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天津发生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进行了分子鉴定,并对DNA-A的全基因组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分离物与国内山东、安徽、上海和浙江等地的分离物及亚洲(韩国、日本、约旦、以色列)和北美洲(美国、墨西哥)分离物的同源性为93%以上;与科摩洛、马达加斯加等非洲国家的同源性为80%.天津地区的分离物与广东G3分离物和广西的分...  相似文献   

11.
烟草番茄斑萎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烟草番茄斑萎病是一类在局部地区产生严重危害的烟草病害,由布尼亚病毒科番茄斑萎病毒属典型成员烟草番茄斑萎病毒系统侵染引起。目前该病在中国许多省均有发生的报道,在云南烟区广泛分布,在局部地区可造成60%以上的严重损失,烟草番茄斑萎病被认为是世界上对烟草最具潜在危险病害之一,较为系统全面的综述了烟草番茄斑萎病的发生与分布,病害症状学,病原物,致病机制,病毒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以及病害的流行及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13.
在北京延庆的番茄上分离到1株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分离物CMV-YQ,该分离物在番茄上造成严重的蕨叶、矮化,在烟草上表现花叶、矮化和畸形,表现出很强的致病性。根据黄瓜花叶病毒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技术对其CP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并克隆,获得了含该基因全长657 bp的cDNA片段。序列测定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造成番茄蕨叶的CMV分离物CP基因片段核酸序列与GenBank上CMV亚组Ⅰ其他分离物同源性高达90%~99%,属于CMV亚组Ⅰ。该分离物与分离于我国芭蕉的另一亚组Ⅰ分离物GB同源性为94.37%,两分离物之间存在寄主适应性变异。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技术在番茄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综述了基因工程技术在番茄育种上的应用。着重探讨了基因工程在番茄抗病毒、真菌、细菌、抗虫、雄性不育、耐贮运与延迟成熟及抗逆、抗除草剂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番茄基因工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16.
番茄花粉生活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研究从制种实践出发,对番茄花粉生活力曲线及影响花粉生活力的诸多因素--不同采花时间、干燥时间、干燥方式、贮藏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冀东番茄杂交制种适宜的时期是5月26日以后.标准蕾、较大蕾的花粉生活力极低,为适宜的去雄时期;盛开的花花粉生活力最强,为适宜的采花时期;开花当天上午的花粉生活力极显著高于下午的新鲜花粉生活力,但干燥至第2天早晨,二者无显著差异,故开花当天上午、下午采花均可;室内自然阴干是花药的最佳干燥方式,干燥时间以8 h内为宜;花粉贮藏以低温干燥法最好.  相似文献   

17.
Tomato leaf curl Bangladesh病毒完整基因组上微卫星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展示Tomato leaf curl Bangladesh病毒完整基因组上的微卫星分布特性。借助MATLAB软件、应用最优完全子图算法,提取并展示NCBI数据库中Tomato leaf curl Bangladesh病毒完整基因组(AF_188481.1)上的微卫星分布特性,计算1-碱基组至6-碱基组在完整基因组序列上重复出现的次数和位置,展示它们的分布规律(指数函数)。结果表明:Tomato leaf curl Bangladesh病毒完整基因组(AF_188481.1)上各种N-碱基组(N取1至6)最大的重复出现次数,随N按指数函数数减少;笔者提取和展示Tomato leaf curl Bangladesh病毒完整基因组序列微卫星分布特性(特别是微卫星各种N-碱基组重复出现的位置和次数)的方法,可以系统地运用到其他病毒完整基因组序列微卫星分布特性的提取和展示中,从而为有效利用微卫星分布特性研究完整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遗传和变异规律提供完备、仔细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抗性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抗病材料的创制及其准确有效的抗性鉴定方法是番茄抗病育种的关键.本文比较研究了烟粉虱侵染接种鉴定技术、分子标记鉴定技术和田间自然接种法对58份番茄抗黄化曲叶病毒病材料的抗性鉴定结果.结果表明:分子标记检测与烟粉虱侵染接种鉴定方法相结合可作为鉴定材料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抗性的有效方法;对含有已知基因抗源材料的分离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