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噻枯唑对水稻白叶枯病菌作用机制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透射电镜观察,噻枯唑在离体条件下能使水稻白叶枯病菌菌体内形成许多颗粒状物质,并出现大的空泡结构。噻枯唑在浓度较低时能刺激菌体的呼吸作用,对菌体胞外多糖的产生有抑制作用,但对菌体胞外水解酶的活性没有影响。噻枯唑能和金属Cu++形成螯合物,但这种螯合作用没有改变噻枯唑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水稻白叶枯病菌在水稻悬浮细胞系中的繁殖动力学特征以及悬浮细胞胞外液中各类物质对白叶枯病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白叶枯病菌非亲和互作与亲和互作相比病原菌繁殖的数量明显减少。胞外液中粗提蛋白对白叶枯病菌繁殖不具有抑制作用。非亲和互作胞外液中二元酚含量显著增高,并且水稻细胞防卫反应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活性明显增强。表明非亲和互作中白叶枯病菌繁殖受到抑制与水稻细胞防卫反应的启动相关。  相似文献   

3.
皖东地区水稻白叶枯病菌对叶枯宁的田间抗性水平较高,田间抗性菌株达11.3%;为合理使用叶枯宁,应适当增加叶枯宁的用量,开发利用叶枯宁混剂,减少叶枯宁的使用次数  相似文献   

4.
对水稻中多种病原细菌的检测,使用常规方法往往耗时耗力,而多重PCR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多种细菌的检测。根据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gyrB基因,水稻细菌性叶鞘褐腐病菌PfsI/R quorum sensing 位点以及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和水稻白叶枯病菌含铁细胞接受因子基因设计引物,建立4种水稻病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对方法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测试,并对采自不同地区的水稻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多重PCR方法能同步地快速检测出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水稻细菌性叶鞘褐腐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或水稻白叶枯病菌,检测灵敏度达到103 cfu/mL的菌液浓度,利用该方法对我国不同地区的58份水稻种子进行检测,其中17个样本检测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或水稻白叶枯病菌,未检测到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和水稻细菌性叶鞘褐腐病菌。  相似文献   

5.
对噻枯唑具有抗性的水稻白叶枯病菌菌株的性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对田间和室内分别筛选的抗噻枯唑的水稻白叶枯病菌菌株性质研究发现:室内筛选的抗药菌株在水稻上失去致病性,而田间抗药菌株在离体下则不表现抗药性;抗噻枯唑的菌株对敌枯唑表现交互抗性,对叶枯净不表现交互抗性;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混合接种于无药水稻上发现,抗性菌株的竞争力稍低于敏感菌株;供试的抗性菌株在无药平板上转移6代后,抗性仍很稳定,但在无药的水稻上反复接种、分离4代后,抗性水平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6.
水稻白叶枯病菌对噻枯唑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活体寄主法和离体含药平板法 ,测定了 1999年安徽省滁州市田间水稻白叶枯病菌对噻枯唑的抗药性。结果表明 ,在水稻活体上存在噻枯唑抗药突变体 ,其比例为67.65%,比1997、1998年有较大程度升高 ,但是离体含药平板上未能监测到抗药突变体。  相似文献   

7.
拌种灵、叶枯唑和萎锈灵对病菌的毒力机制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苯氨基甲酰类杀菌剂是最早开发的一类内吸性杀菌剂 [1 ] ,能有效地防治一些真菌病害 ,持效性长 ,抗药性风险低 [2 ] 。对叶枯唑产生抗药性的水稻白叶枯病菌 (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对拌种灵同样具有抗药性 [3] 。近年来 ,拌种灵被有效地用于防治果园中柑桔溃疡病 ( X.citri) [4]。目前对噻唑类杀菌剂防治细菌病害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初步认为这类药剂最初的作用靶点可能与致病性相关因子有关 [3] 。我们对 3种具有相似结构的杀菌剂拌种灵、叶枯唑和萎锈灵在离体条件下对病原菌的毒力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 ,同时也对拌种灵防治柑桔…  相似文献   

8.
 为寻找水稻白叶枯病天然生防药剂,本研究利用共培养和牛津杯法分离筛选植物根际土壤放线菌,共分离纯化获得65株放线菌菌株。在8株能够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放线菌菌株中,Sr-63菌株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拮抗能力最强,其发酵液抑菌圈直径为46.4 mm ± 2.3 mm。优化发酵条件后,Sr-63菌株发酵液抑菌圈直径可达50.0 mm ± 1.2 mm;依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菌株Sr-63为玫瑰轮丝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verticillatus)。抗菌谱实验结果表明,Sr-63菌株发酵液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大豆细菌性斑疹病菌、番茄细菌性叶斑病菌以及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4种植物病原细菌也有较好的拮抗作用。水稻白叶枯病防效实验结果表明,Sr-63菌株发酵液对水稻白叶枯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Chai Nat 2'、‘KDML105'、‘Khao luang' 3个水稻品种的病斑抑制率均达到了90 %以上,且Sr-63菌株的发酵液防治效果优于化学农药叶枯唑。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我国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及其致病基因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查明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力分化状况是进行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及其抗性品种利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Harpin xoo在水稻中表达提高对白叶枯病不同小种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剪叶接种法测定10个转hrf1基因水稻株系对15个水稻白叶枯病菌小种的抗性.所有的转基因系对JxOV和PXO79小种的抗性与受体对照相比显著提高,RT-PCR结果显示,在转化hrf1基因的抗病水稻中,信号传导基因npr1表达明显增强,表明转hrf1基因水稻可能通过激发水稻中信号传导基因的表达,提高对白叶枯病菌不同小种的抗性.  相似文献   

11.
初步研究了噻唑锌在离体条件下对水稻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其在水稻上防治白叶枯病的生物活性及抗性风险。结果表明,噻唑锌在离体条件下抑制Xoo生长的平均EC50值为(90.17±4.66)μg/mL,且通过紫外光诱导难以获得生长不受影响的抗药性菌株。温室盆栽试验表明,活体条件下噻唑锌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治疗和保护作用EC50值分别为22.90和52.38μg/mL,其治疗作用显著优于保护作用。从药剂处理稻苗后接种Xoo所形成的病斑上,能够筛选到致病力不受影响的Xoo抗药性突变体,其突变频率为13.3%。交互抗性研究表明,噻唑锌与噻枯唑之间存在交互抗性,但抗药性性状不能稳定遗传。内吸传导性研究表明,噻唑锌能被水稻根部和叶片吸收,且表现为向上传导性。噻唑锌对Xoo的活体抑制活性高于其离体活性,且抗性风险低,适用于防治水稻白叶枯病。  相似文献   

12.
四种杀菌剂防治猕猴桃溃疡病的效果及田间应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猕猴桃溃疡病的化学防治技术,采用离体枝条室内生测及田间试验的方法,对72%农用链霉素SPX、46%氢氧化铜WG、20%叶枯唑WP及1.5%噻霉酮EW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以及施药的时期和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供试杀菌剂对猕猴桃溃疡病均有显著的预防效果和一定的治疗效果,在浓度为4.0 mg/m L和2.0 mg/m L时,对病害病斑15 d的预防效果分别达到100%和68.0%以上,较相同浓度的治疗效果高2~3倍,预防和治疗效果均达到90%时的杀菌剂浓度分别为3.07~3.35 mg/m L和8.32~10.81 mg/m L,药效持效期约为11~14 d。田间全树喷雾和树干涂药试验表明,农用链霉素和氢氧化铜预防效果较好,超过60%;秋冬季枝干发病前施药4~5次预防效果可达70%左右;枝干发病显症初期采用病斑划道后涂药治疗效果较好,但对大于15 cm的中大型病斑治疗效果较差,而枝干发病后采取药剂注射及药剂涂抹法治疗病斑效果均较差。表明秋冬季是预防猕猴桃溃疡病的关键期,而发病初期为治疗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3.
14.
戊唑醇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及在水稻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戊唑醇是一种高效、广谱、内吸性强的三唑类杀菌剂。研究表明,在离体条件下其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菌丝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EC50值为0.509 μg/mL。无论在天然培养基(LBA)还是在半组合培养基(AEA)上,戊唑醇均会抑制菌核的产生,且菌核的产量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虽然其对菌核的萌发无影响,但对菌核萌发后菌丝的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温室试验结果表明,立枯丝核菌菌碟经戊唑醇处理后,其对分蘖期水稻植株的致病力随着药剂浓度的提高而下降;戊唑醇可很好地被水稻叶片和根系吸收,并输送到水稻的茎部;对水稻纹枯病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EC50值分别为58.03和62.53 μg/mL;对立枯丝核具有较长的持效期,800 μg/mL处理水稻7 d后再接种的防效为41.46%。田间药效试验表明,43%的戊唑醇悬浮剂在有效剂量116.10 g/hm2下两次喷药后15 d的防效达71.97%。该药剂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15.
7种杀菌剂对水稻白叶枯病防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科学合理选用防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本研究采用田间人工剪叶接种方法,开展了7种杀菌剂对白叶枯病防效评价。测试的杀菌剂对白叶枯病的田间防效和病斑抑制率均差异显著,其中20%噻唑锌SC防效最好,其次是20%噻菌铜SC,其他药剂防效和病斑抑制效果均较差。20%噻唑锌SC 450.00 mL/hm~2喷施2次处理的防效达62.84%、病斑抑制率为73.11%;20%噻菌铜SC 450.00 mL/hm~2防效为43.15%,病斑抑制率为54.84%。高效药剂的合理选用对提高病害防效具有显著作用。20%噻唑锌SC和20%噻菌铜SC是目前防治白叶枯病的较好药剂,建议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6.
丙环唑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丙环唑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作用,通过离体抑菌试验,温室盆钵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丙环唑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和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离体抑菌试验表明,丙环唑能够强烈抑制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菌丝生长,EC50为0.045 μg/mL,并能够强烈抑制菌核产生,但不能抑制菌核萌发.温室试验表明,纹枯病菌经丙环唑处理后,致病力随药剂浓度提高而显著减弱;丙环唑可以很好地被水稻叶片和根系吸收,并输送到水稻的茎部和叶鞘;丙环唑对水稻纹枯病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400 μg/mL丙环唑处理水稻,抑制病斑长度分别达到82.16%和76.61%,并随药剂处理浓度的降低而降低;丙环唑对立枯丝核菌有较长的持效期,800 μg/mL处理水稻11 d后再接种的防效为40.10%.田间药效试验表明,25%的丙环唑乳油在有效剂量150 g/hm2下3次喷药后14 d的防效达到89.15%,丙环唑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对水稻安全.表明丙环唑对水稻纹枯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可为生产上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科学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