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岭北麓猪苓无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猪苓别名野猪苓、猪屎苓、鸡屎苓,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无隔担子菌亚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科多孔菌属。猪苓含有猪苓多糖和麦角甾醇等,有利小便、  相似文献   

2.
采用套膜法栽培茯苓(Poria cocos),以结苓时间和单窖茯苓重量为考核指标,探讨套膜厚度、覆土厚度和段木摆放角度等因素对茯苓结苓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薄膜厚度、覆土厚度及段木摆放角度分别为0.05mm、10cm和20°;该条件下,结苓时间为(28.72±0.26)d,单窖平均苓重为(2.46±0.35)kg。  相似文献   

3.
猪苓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雷兆德 《食用菌》2004,26(2):38-38
猪苓是一种多年生菌类药材,呈不规则黑色块状,以地下菌核入药。生长期的猪苓有黑、灰、白3种颜色,生长过程是由白变灰再变黑,黑、灰苓既是商品药材,亦可繁殖,白色是膨大期的幼苓,无经济价值。猪苓是一种生长期长,生活方式较特殊的菌类。它的第1个生长周期(从孢子发芽到形成灰苓)靠自身分解并吸收木质素等营养,菌丝扭结形成小白苓,白苓  相似文献   

4.
猪苓纯菌种的分离及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彩萍  葛存梅 《食用菌》2011,(6):15-16,24
以采自中条山区的野生猪苓菌核为研究材料,通过对菌核不同生长阶段的白苓、灰苓、黑苓进行组织分离和菌丝体的纯化培养。结果表明:猪苓组织分离的最佳材料是灰苓菌核,白苓菌核次之,不宜采用黑苓菌核。母种菌丝体最适宜在以腐殖土浸出液制成的PDA加富培养基上生长,最适宜培养温度21-230C,最适宜pH6~6.5。原种培养基适宜配方是阔叶树木屑75%,米糠20%,腐殖土2%,石膏1%,磷肥1%,葡萄糖1%。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目的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通过对收集来自国内的14个茯苓当家栽培菌株进行DNA指纹分析,然后选择其中亲缘关系较远的8个茯苓菌株进行了结苓对比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宜松蔸标准化栽培的茯苓优良菌株。栽培结果表明,与其它菌株相比"川杰1号-A5"茯苓品种结苓早,产量高,平均单蔸产量可达16.47 kg(一蔸直径25cm~30 cm),且结苓范围均在1 m内,极大地降低了松蔸种苓的劳动强度,适宜茯苓的松蔸栽培,是一个茯苓松蔸标准化栽培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6.
比较DNA序列分析不同猪苓菌种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形态猪苓(Polyporus umbellata)菌核(猪屎苓、铁蛋猪屎苓和鸡屎苓)的rDNA(18S r DNA,ITS1-5.8S rDNA-ITS2)和β-tub1进行扩增、测序.序列分析表明:所得rDNA和β-tub1序列完全相同.以Neighbor-joining(N-J)方法构建ITS(ITS1-5.8S rDNA-ITS2)序列系统发育树,供试菌株同GenBank中收录猪苓(P. umbellata)类聚于同一分枝且序列完全相同,表明不同形态菌核的猪苓之间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7.
分离茯苓母种,一般是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两种。但在生产茯苓的山区,琼脂、蛋白胨往往难以买到。为此,我们就地取材,用松木屑作茯苓母种培养基。通过两年的实践表明,效果良好,现简介如下。 (一)种苓来源:用作分离材料的茯苓,是于1985年3月从苓场采挖的,重约5斤。此苓系1984年用鲜茯苓作肉引下窖栽培的。  相似文献   

8.
茯苓的科学采收贮存与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新雨 《食用菌》2009,31(4):69-70
收获与加工,是茯苓生产的最后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即关系到苓农的收入利益,又关系到茯苓的药用价值,是实现茯苓最终价值和苓农最终利益的关键环节。把好这两关,科学、精心地搞好收获与贮存保鲜和加工,可大幅减少损耗,提高茯苓药效,增加苓农收入。为此,学习掌握茯苓加工技术,十分重要和必要。笔者从事茯苓生产加工二十余年,现将积累的相关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近日,药用真菌猪苓的仿野生栽培和天麻的无性繁殖在内丘县西部山区的侯家庄乡喜获成功。目前,该县已发展仿野生猪苓和天麻试验园4 000平方米。猪苓、天麻是我国常用的名贵中药材,野生猪苓、天麻多分布在海拔1 000~2 000米的半阴半阳山  相似文献   

10.
蒋昌钟 《食用菌》1994,16(1):6-7
茯苓菌种的选育过程,是按选种、组织分离(或孢子分离、杂交育种)、菌丝培养,结苓试验、比较鉴定的程序进行.一般的食用菌只要再通过示范实验,它的优良种性被确认后,该菌株的菌丝体可经低温保存,供多年使用其种性可相对稳定,这与茯苓菌种具有显著的差别.茯苓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菌种的结苓性能,为了保证这一性能稳定性可靠,茯苓菌种必须当年从异地有明显地域和生态环境差异的高产苓场选种、分离获得的菌株供当年使用,并要求分离后菌株提纯复  相似文献   

11.
1991年3月苍溪县真菌研究所从云南引进了一批茯苓菌种,生产茯苓三级种二万五千袋,于5月20日至27日下种,每窖用木材15公斤左右,用种500克,接种后60天开始形成部份幼苓、8月份大量发生,于12月份采收。据全面性统计和收购结果,1991年共收鲜苓8.75万公斤,平均每窖当年产苓3.5公斤,其中有部份单产10—12.5公斤,最大单个体有17.5公斤。质量也比其它地区的引种的好。1992年我所要发放10万左右的栽培  相似文献   

12.
黄庆林 《食药用菌》2013,(5):299-302
分析总结猪苓空窝的原因有选种不严或苓种退化,场地选择不当,蜜环菌退化或生长不良,栽培技术不完善,灾害性天气,病虫危害等。提出相应防治措施为严把苓种质量关,按时培养优质蜜环菌材,选择适宜的栽培场地,精心栽种确保成活,改进栽培技术,加强管理等。  相似文献   

13.
猪苓纯菌种生产种苓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是一种珍稀名贵药用菌,商品价值极高,市场价格日益上涨,产品供不应求。野生猪苓人工栽培受种源限制,经营规模小。为了解决猪苓栽培中种苓奇缺问题,笔者从2004年开始,经过了6年的引种示范,总结了一套猪苓纯菌种生产种苓技术。现将其技术要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采用无需断根的松蔸种苓模式,在福建省邵武、尤溪、松溪、长汀、连城、大田等地对闽苓A5松蔸栽培管理技术进行多年摸索。松蔸直径20 cm~30 cm,平均单蔸产量可达15.89 kg。与国内其它主栽茯苓品种相比,增产效果显著。简要阐述茯苓新品种闽苓A5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农艺学特性及松蔸栽培管理技术,拟为其推广应用及茯苓松蔸高产栽培指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5.
茯苓嫁接栽培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苓嫁接是在常规栽培的基础上,选择适期,将一块鲜苓,涂上牛奶液贴到用纯菌丝引接种的,并已发好菌的松段木上。其技术要点如下:1掌握嫁接适期松段木栽培茯苓通过备料、选场、挖穴、菌种制备。当气温稳定在18℃时便可下窖接种,每窖用料10kg,纯菌丝引1瓶(袋)。段木长60cm,后约25天,接种段木  相似文献   

16.
主要介绍了蓝田县猪苓人工栽培技术。包括半野生栽培法,固定菌床栽培法,纯菌种栽培法技术探索。  相似文献   

17.
魏新雨 《食用菌》2011,(5):49-50
茯苓,是一种极常用的名贵中药材,目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茯苓价格涨幅较大,种植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以一蔸直径30cm的松树蔸栽培茯苓为例,一年可产鲜茯苓20kg,以现行市场价格8元/kg计算,可收入160多元,减去成本20元,每蔸可获利140元,效益非常可观。苓农间流传这样一句话:"山上种蔸苓,恰似挖白银"。  相似文献   

18.
茯苓菌核的主要病害为烂腐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菌核表皮有病灶与破口,病区菌核先是变黄,进而萎缩,流出黄色粘液,菌核畸型。它常导致茯苓大幅度减产并失去药用功效。苓农将茯苓菌核的烂腐病称之为茯苓的“麻风病”。可见该病的严重性与危害性非同一般。使茯苓农蒙受巨大损失。过去,将烂腐病简单看作是由于排水不良或收获过晚引起的。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据笔者多采到苓伤破土挖苓观察后发现,引起茯苓菌核烂腐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引种后,复土不够厚,特别在茯苓菌核形成或始期,遇到气温忽高忽低,加上多雨潮湿又排水不良,使茯苓先产生生理性病害。这时加上菌核  相似文献   

19.
《食用菌》2016,(5)
正茯苓是不可缺少的中药材之一,人们对茯苓产品需求越来越大。为保护有限森林资源,笔者利用被砍伐的松树蔸在原地栽培茯苓,替代传统段木栽培茯苓,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笔者多年实践经验,总结介绍如下。选择采用适宜在松树蔸原地栽培茯苓的茯苓品种有P_0团结一号,该品种具有不须断树根,不须把树蔸挖出,不跑苓,接种点结苓,最宽不超出1m范围,结长茯苓特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野生食、药用菌资源极其丰富,已知的有8000余种。人们对食、药用菌的认识、利用和开发历史悠久,早在2500年前,就已采用“神曲”治疗肠、胃道疾病;灵芝被视为“仙草”,用于养生防病;茯苓、猪苓、马勃等相继成为广泛应用的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