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从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BT型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及原种生产方法建立、细胞质遗传效应研究及红莲型细胞质的开发应用、粳稻恢复系资源的发掘和恢复性遗传、粳稻杂种优势及其亲本配合力研究、三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及广亲和恢复系选育等6个方面回顾了作者从事三系杂交粳稻育种研究近30 a的工作,并对今后研究方向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采用粳不/籼恢三系法途径,以优良晚粳型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选育和对粳型不育系强恢的中籼型恢复系选育为突破口,育成综合性状优、易被籼稻恢复系恢复的晚粳型不育系甬粳2号A和多个强恢中籼恢复系,并以甬粳2号A为母本、中籼恢复系为父本育成了4个籼粳杂交晚稻组合通过国家和多省审定或认定,在浙江、福建、广西、江西等省大面积推广应用。甬粳2号A及其籼粳杂交晚稻组合的选育及大面积推广应用,表明三系法粳不/籼恢是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粳型亲籼系的选育及其在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上的利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桂权  卢永根 《杂交水稻》1999,14(6):3-5,11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关键是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粳型亲籼系的选育和利用是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作为超高产杂交水稻的强优恢复系,粳型亲灿系的育种目标是:1)对籼稻具有很高的亲和性;2)基因组属于粳型或偏粳型;3)与籼稻具有遗传协调性;4)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5)带有一些重要基因,对通过利用粳型亲灿系建立超高产要交水稻的育种体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滇型籼粳杂交水稻育种实践与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籼、粳亚种杂交,杂种优势强。为了选育出竞争优势很强的籼粳杂交稻,首先应用籼、粳亚种的品种或材料进行杂交,以选育出籼粳交的保持系、恢复系或材料;其次用籼粳交的保持系或材料转育成不育系或材料;第三用籼、粳稻不育系或材料与籼粳交的恢复系或材料测交;第四用籼粳交的不育系或材料与籼、粳稻品种或材料测交;第五用籼粳交的不育系或材料与籼粳交的恢复系或材料进行广泛测交,再从中选出竞争优势强的籼粳杂交组合;第六,经过试种、鉴定,选出竞争优势极强的籼粳杂交稻。  相似文献   

5.
水稻广亲和恢复系的选育及其利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选用具有广亲和基因的粳稻品种与籼稻恢复系杂交,成功地将两个基因重组于一体,育成了籼粳中间型的广亲和恢复系,经与三系不育系配组鉴定,杂种优势强、抗性好,已进入扩大示范并展示出应用的前景。同时,也对广亲和恢复系选育提出若干问题,供共同讨论。  相似文献   

6.
利用轮回选择法创造粳稻三系恢复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8份光温敏核不育粳稻材料及28份北方寒冷稻作区优良粳稻品种(系)作为原始亲本开展轮回选择育种,育成了吉粳85、吉524、E180和E385等4个具有三系恢复基因的粳型恢复系。这些恢复系性状稳定,恢复度好,测交F1代产量优势明显,表明轮回选择为粳稻恢复系选育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并使三系杂交稻在北方寒冷稻作区的大面积推广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通过籼粳杂交、广亲和特性鉴定以及育性恢复能力测定等手段,选育出CH58、CH59、C18和C84四个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CH58、CH59、C18和C84的程氏指数分别为11、13、13和15,其中CH58、CH59和C18的籼粳属性为偏籼,C84为偏粳。广亲和特性鉴定和育性恢复能力测定结果表明,四个恢复系具有良好的广亲和性,且都能恢复滇型、BT型、矮败型等粳稻不育系以及野败型、印水型等籼稻不育系的育性,恢复谱广。花时特性研究表明,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的开花高峰要明显早于粳稻不育系春江16A。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在单株产量、每穗粒数、二次枝梗数、株高、一次枝梗数和剑叶宽等性状上表现出明显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利用CH58等四个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与粳稻不育系配组,已选育出春优58、春优658、春优59、春优618等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已通过国家、浙江省等品种审定。CH58等四个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广亲和性好,恢复谱广,在三系法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水稻广亲和系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广亲和基因的发现及其遗传研究 ,揭开了籼粳稻亚种间杂种一代半不育现象的遗传本质 ,为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指明了方向。但是 ,已知的广亲和材料 ,绝大多数为古老的农家品种 ,农艺性状不良 ,如植株太高 ,株叶形披散和生育期很长等 ;不能直接作为选配优良组合的亲本加以利用。因此 ,培育具有优良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可供实用的水稻广亲和系就显得非常重要 ,这是开展亚种间杂种优势育种的首要任务之一。普通栽培稻有籼稻、粳稻和爪哇稻三个亚种 ,所以亚种间的杂交可分为籼粳交、籼爪交和粳爪交三种形式。初步研究表明 ,水稻杂种优势强弱的程度 ,具有籼粳交 >籼爪交 >粳爪交 >籼籼交 >粳粳交的一般趋势。也就是说 ,亚种间的杂种优势一般要强于品种间的。为了能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亚种间杂种优势 ,提高育成强优组合的几率 ,就有必要建立籼、粳、爪三个亚种类型的优良广亲和系。我们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 ,近年来开展了水稻广亲和系选育的研究 ,已取得一些进展和结果 ,育成了粳型广亲和系培C3 11,爪哇型广亲和系轮回 4 2 2 ,籼型广亲和系培矮 64以及广亲和光敏核不育系培矮 64S。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籼粳交育种效率,提出了籼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介导籼粳交的籼稻育种方法,其杂交模式为(IA/JB)F1/IR,即(籼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对细胞质雄性不育具有保持能力的粳稻品种)F1/具有恢复能力的籼稻品种或恢复系,全面探讨了该方法的技术细节,介绍了利用该方法选育籼型三系恢复系的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10.
水稻广亲和广谱恢复系T136的选育及其利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同质恢逐步增加恢复系粳性成份来扩大与籼型不育系遗传差异的方法,选育出偏籼型广亲和广谱强恢复系T136。经与籼型三系不育系配组鉴定,其组合杂种优势强、丰产性好,穗大粒多,结实率高,抗倒性强。配制的汕优136已通过省区试,在1996年生产示范中,出现了许多高产田块,最高产量达11.025t/hm2。  相似文献   

11.
根据杂交粳稻发展的制约因素,结合育种实践提出杂交粳稻三系的选育方法及类型,尤其是高柱头外露率不育系和开花习性好的高异交结实不育系的选育,同时强调保持系米质性状、株叶形态等综合性状在杂种后代中的主导作用,恢复系米质对杂交后代品质也是很重要的,繁茂性好的籼粳交恢复系对杂种优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优良的杂交组合的推广应用,还需要良种良法相结合,区别于常规粳稻的栽培模式,充分发挥杂交粳稻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
《杂交水稻》2019,(6):12-14
春江29A是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滇型晚粳稻不育系,已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不育系审定。该不育系育性稳定、分蘖能力较强、穗子较长、着粒密度较稀、异交结实率高。春江29A配合力强,利用春江29A与T7、CH15等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配组,杂种优势强,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前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绝大多数为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自第1个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甬优6号在浙江省通过品种审定以来,利用粳型不育系与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配组,已选育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籼粳杂交稻,表现出超高产的产量潜力,在生产上广受欢迎。本文对我国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的发展历史、粳不籼恢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现状进行回顾与展望,以期为我国今后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和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培育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粳恢35是用"人工制恢"法选育的能恢复野败型粳稻不育系的粳型新恢复系,与野败型粳稻三系不育系热粳1A配组育成具有米质优、中抗稻瘟病、花粉量大等特点,于2012年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委员会技术鉴定。杂交粳稻组合热粳优35(热粳1A/粳恢35),在区试中表现高产、抗病、米质优,于2014年2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5.
杂种优势与双亲性状遗传距离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双亲遗传距离大、杂种优势强、双亲遗传距离小、杂种优势不强〔1〕。目前缺乏多类型的矮源和恢保源。早稻野败型不育系基本上是矮仔占和矮脚南特的血缘,而恢复系基本上来自皮泰的血缘。这些品种左种右配,亲缘重叠、由于双遗传差异不大、尽管花了大量时间和人力,至今尚未获得较现有杂交水稻增产显著的强优组合。不少学者提出通过寻找新质源和新恢源以及利用籼粳杂交优势,用籼不粳恢或粳不籼恢等途径来选配强优组合。籼粳稻杂交杂种表现强大  相似文献   

16.
矮败型广亲和粳稻不育系的遗传改良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粳稻不育系遗传改良方法研究的角度,介绍了广亲和粳稻不育系矮败型春江95A的选育经过,并以矮败型春江95A及其同核异质不育系滇Ⅰ型春江95A等为试验材料,开展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矮败型春江95A属偏粳型不育系,花粉败育类型以典败为主,育性稳定性明显好于染败型粳稻不育系,矮败型春江95A具有柱头外露率高、开花习性良好、异交结实率高和广亲和性好等特点,其可恢复性不同于染败型粳稻不育系。另外,还对典败型粳稻不育系的遗传改良及其杂种优势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两系杂交粳稻由于遗传相对简单,配组自由,不受恢保关系限制而成为现今杂交稻研究和应用的热点之一,必将成为杂交水稻育种与生产的又一亮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杂交水稻两系课题组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两系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与利用,首先通过外引不育系与云南丰富的稻种资源广泛测配,复测,选育了云光8号、云光9号、云光12号等两系杂交粳稻新组合,在云南生产上得到了应用。进入21世纪,随着云南高原两系杂交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云粳202S、云粳204S等的成功选育,与自育强优恢复系配组选育了高产优质的大穗型新组合云光101、104、106、107、108、109等,并进行了生态适应性试验示范,其中云光101、云光104已通过云南省区试,正在申请云南省审定,云光107、云光109正在进行第2年的云南省区试。  相似文献   

18.
RFLP标记水稻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用12个水稻亲本按NCⅡ设计配组32个F1杂种,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播始历期、株高、穗长及产量因素等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并以12个亲本为DNA样品来源,通过RFLP分析基因组DNA的多态性,由RFLP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图,探索利用RFLP标记水稻亲本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能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籼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普通粳稻又容易与光壳稻、爪哇稻分开.F1杂种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显示,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强,中亲优势平均为33.46%,竞争优势平均为23.10%.播始历期、株高、穗长、有效穗等4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均表现为粳×粳<粳×偏粳<粳×籼.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也表现上述趋势,而竞争优势则是粳×粳<粳×籼<粳×偏粳.播始历期、株高、穗长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均达极显著相关.有效穗和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达极显著相关,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的相关系数也较大,分别达到0.33和0.23.根据聚类图发现普通粳稻亚群内杂种优势较弱,亚群间即生态群间的杂种优势较强,可以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配组超强优势的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19.
利用税粳亚种间杂交产生的强大杂种优势是杂交水稻育种继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之后提高产量的重要手段。通过舢粳交选育广亲和基因的不育系或恢复系是实现舢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主要途径。经过10余年的努力,用轮回422与选10-19杂交选育成的广亲和舢粳中间型恢复系465与印水型不育系优IA配组而成的杂交晚稻优1465,初步实现了亚种间的杂种优势利用。多年多点多组区试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优1465是一个高产稳产、抗稻瘟病、米质较优的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已于1998年3月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产量表现1995年优1465首次参加江西…  相似文献   

20.
明恢81是用粳稻10号/明恢63//明恢63杂交选育的籼粳交偏籼型恢复系。该恢复系株型好,穗长,穗大,米质优,配合力好,其杂种一代表现杂种优势强,米质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