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照和浸种方式对秦艽种子发芽的影响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种秦艽种子进行光照及浸种处理的发芽试验结果表明,光照条件下浓硫酸处理的秦艽种子发芽率最高,其中第12天野生小秦艽、栽培秦艽、麻花秦艽的发芽率分别为74%、72%、47%,以野生小秦艽种子最高.  相似文献   

2.
甘肃野生秦艽分布及生境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肃省是药用植物秦艽的原产地,境内生长有9个不同的野生种,其中4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正品秦艽,5种为近缘种.主要分布在省内的陇南、陇东、陇中及甘南高原与河西祁连山区的10个市(州)、30多个县境内.共有的生态环境特征是海拔较高,气候较湿润,年均气温较低.  相似文献   

3.
根据秦艽生物学特征、生长习性和气候环境要求,通过对秦艽的直播与育苗移栽、规格化栽培、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等方面的技术研究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秦艽高产栽培技术和发展秦艽中药材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探索粗茎秦艽最适宜的种植区域,对促进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有重要意义。通过试验,鉴定粗茎秦艽产品质量,以规范粗茎秦艽主产区的生产技术,提高粗茎秦艽产量和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结果表明:不同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方式对粗茎秦艽产量和品质有一定的影响,粗茎秦艽适宜在海拔2400~3900 m区域种植,最适区域2400~2800 m。  相似文献   

5.
玉龙县的鲁甸、黎明、塔城等地的高寒山区是滇西北秦艽的最适宜分布区,秦艽人工驯化栽培已有较长历史,1962年种植面积就达9.5hm^2。由于种植区域特殊的生态条件和良好的气候、土壤条件,所产秦艽品质上乘,较北秦艽为佳,2003年以来,随着人们对中药材在防治重大传染疾病及美容保健等方面神奇功效认识的不断深入,致使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价格逐年攀升,秦艽价格更是稳中有升,  相似文献   

6.
探讨秦艽人工种植方法,加快秦艽的成材进程,从而提高药农效益,为保护野生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平衡提供可能。对秦艽工厂化育苗中种子处理方法、播种方法、苗期的管理方法、以及育苗钵移栽和大田移栽技术进行研究。通过试验,总结出了一套完整可行的秦艽工厂化育苗与大田移栽技术,为秦艽的人工种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采用直接阴干、自然晒干、发汗干燥、80℃鼓风干燥等4种不同干燥方法对秦艽进行加工处理,采用HPLC法对秦艽中裂环烯醚萜苷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比较不同加工方法对秦艽质量的影响;采用L~*、a~*、b~*颜色特征参数描述"发汗"前后秦艽颜色,并对秦艽色度变化与成分含量变化进行考察。研究表明,不同加工方法的秦艽药材中裂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发汗"与"未发汗"秦艽色度与成分含量存在相关性。通过探讨不同加工方法对秦艽药材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并对"发汗"前后秦艽的颜色变化进行数值描述,探讨秦艽色度变化与成分含量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秦艽育苗成活率低的问题,通过应用地膜、麦草、遮阳网等不同覆盖物试验.进行了影响秦艽育苗成活率因素的分析探讨。经过对试验结果分析研究,秦艽育苗荫棚效果最佳,麦草覆盖次之、再次为遮阳网覆盖、地膜覆盖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9.
栽培因子对秦艽产量和龙胆苦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的栽培因子对秦艽产量和有效成分龙胆苦苷含量的影响。[方法]进行了秦艽栽培密度试验、追施肥料试验、生长年限试验,并对秦艽产量和龙胆苦苷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秦艽生长苗间距以8~10 cm为最好的生长密度;追施肥料对秦艽生长有促进作用,综合来看,尿素对秦艽生长最有利;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秦艽的产量和龙胆苦苷含量也在增加,4年生秦艽龙胆苦苷含量和产量最高。[结论]4年生秦艽最具有栽培价值,为秦艽的高效人工种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05年7月至2006年11月,对甘肃省天水、陇西、岷县、临洮、天祝5个市县的秦艽(Gentiana mac-raphylla)病害进行了田间调查与室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仅发现了锈病(Puccinia gentianaeRohling)和斑枯病(Septoria microsporaSpegazzini).在人工栽培条件下,锈病和枯斑病发病率分别为38%~85%和42%~88%,严重度均达2-4级,发生严重,需注意药剂防治;而在天然草原上秦艽斑枯病极少发生,锈病发病率也仅为9.5%~24.0%,严重度为1-3级.  相似文献   

11.
以8个不同地区秦艽的干燥根为试验材料,以Alltech Chrom BDS-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为色谱柱,乙腈—0.1%醋酸溶液(9∶91)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检测波长254nm;柱温30℃,进样量10μL。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国家药典委员会)进行相似度分析,建立8个不同产地的秦艽指纹图谱。以宁夏六盘山区所产秦艽为例,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以龙胆苦苷、马钱苷酸2个主要成分为主要因素,分析适宜秦艽有效成分积累的最佳立地条件,为建立秦艽质量标准、选择最佳生长条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8个不同产地秦艽指纹图谱共有6个主要共有峰,可作为鉴别秦艽药材的主要依据。2)8个不同地区秦艽药材聚类分析可分为4类:内蒙古海拉尔和山西阳泉的秦艽药材为一类,青海同仁和内蒙古通辽的为一类,河北张家口和陕西太白的为一类,云南洱源和宁夏六盘山的为一类。3)通过对宁夏六盘山区不同的秦艽生长立地条件的探究,有效成分积累量最高为阳坡,最低为半阴坡。  相似文献   

12.
比较陕西陇县野生和栽培秦艽的质量,为人工栽培秦艽提供科学依据。秦艽经超声提取后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测定。陕西陇县人工栽培秦艽中龙胆苦苷的含量高于野生秦艽。进行秦艽的人工栽培研究,对解决目前供需矛盾问题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崔文婷  谭睿  罗琴  黄艳  卢琼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227-11228,11282
[目的]研究60CO-γ辐照灭菌对秦艽花中龙胆苦苷含量的影响。[方法]色谱柱为Luna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浓度0.1%醋酸(15∶85,V/V),检测波长为272 nm,建立HPLC含量测定方法测定秦艽花中龙胆苦苷的含量,并通过测定不同60CO-γ辐照剂量对秦艽花中龙胆苦苷含量来评价60CO-γ辐照灭菌对秦艽花品质的影响。[结果]秦艽花中龙胆苦苷含量随60CO-γ射线照射灭菌剂量的增大而明显降低。[结论]秦艽花及其相应产品不适用采用60CO-γ辐照灭菌。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测定宁夏隆德地区不同生长年限秦艽根干质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不同年限秦艽的产量和不同部位活性成分质量分数的动态变化研究,确定秦艽的最佳采收期,探索其全草的药用价值。结果表明,地下营养器官(根)是秦艽有效成分的主要积累部位,质量分数可达9.43%,地上部分有效成分质量分数依次为花(4.90%)叶(3.96%)茎(3.84%)。对2a生、3a生和4a生栽培秦艽根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一个生长季节中龙胆苦苷与马钱苷酸质量分数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4a生秦艽在9月采收最佳,其花、茎、叶有效成分质量分数较高,值得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秦艽、麻花秦艽、小秦艽和粗茎秦艽等4种秦艽类植物为传统中药秦艽的植物基原,其以根入药,具有抗炎镇痛、健胃保肝和抗癌等功效。为药用植物秦艽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从资源分布、遗传多样性、栽培技术、化学成分和环烯醚萜类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相关酶基因克隆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中药材秦艽的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解决中药秦艽的种源问题。[方法]以秦艽的幼嫩叶片为外植体,在不同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以及根的诱导,寻找秦艽愈伤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的最佳途径。[结果]秦艽愈伤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的最佳途径为:以秦艽幼嫩叶片为外植体,以MS+1.0 mg/L NAA+1.0 mg/L 6-BA为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基,以MS+0.3 mg/L NAA+1.0 mg/L 6-BA为愈伤组织的分化培养基,以1/2 MS为生根培养基。通过该途径,可在较短周期内得到再生的秦艽植株。[结论]该研究结果可用于秦艽的生物技术育种,并能推动秦艽的人工栽培。  相似文献   

17.
针对秦艽移栽成活率低的问题,通过不同季节、不同覆土厚度、移栽后灌水与否等试验,进行了影响秦艽移栽成活率因素的分析探讨。经过对试验结果分析研究,在自然生态条件下,秦艽移栽季节以秋季为好;如果墒情不足,可先灌水后移栽;覆土厚度控制在5-7cm之间。  相似文献   

18.
秦艽是优良的中草药植物,但野生秦艽生长周期长,种子小,出苗率低,出苗期长且参差不一,通过人工培育可大大缩短生长周期,用各种技术措施,提供适合秦艽生长的适宜环境,能提高其出苗率和保存率。  相似文献   

19.
柳耀斌 《宁夏农林科技》2011,52(7):66+70-66,70
秦艽是六盘山道地中药材,也是传统中药。文章详述了秦艽的种植技术及田间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20.
秦艽,别名牛尾艽、粗茎秦艽,为龙胆科胆属植物粗茎秦艽和小秦艽药用部分为其干燥根。有祛风湿、清湿热、利尿和血、舒筋之功效。主治风湿脾痛、筋脉拘挛、黄疸、便血、小便不利和发热。多为野生,亦有家种。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及四川等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