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紫石房蛤增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总结了紫石房蛤人工育苗、放流增殖技术的研究结果。6月中旬(水温14.6~16.5℃)采捕的亲贝,经升温促熟6~7天(水温18~21℃),生殖腺发育成熟。采用浓度100×10-6的氨海水浸泡法采卵,以细沙、筛绢网箱和棕帘等三种附着基立体采苗,单位水体平均出苗量256万粒/m3(壳长2~6mm)。采用流水法在具沙质底的室内水池进行中间培育,育成率达到78%,稚贝日平均增长76μm。将壳长5mm左右的苗种放流到适宜海区进行增殖,放苗密度150万粒/ha。2周年后,紫石房给平均壳长达73mm,鲜贝平均重123g.平均每公顷产量24.97t,回捕率14%。  相似文献   

2.
EDTA对紫彩血蛤幼虫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研究了EDTA对紫彩血蛤幼虫生长,存活和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的EDTA浓度均能促进幼虫生长,前期3.0×10^-6浓度组生长最快,幼虫平均壳长由对照组的235.6μm增至239.7μm,后期则以1.0×10^-6浓度且生长最快,幼虫平均壳长由对照组的247.4μm增至253.0μm;0.5×10^-6-5.0×10^-6EDTA均能提高幼虫的存活率和变态率,其中以1.0×10^-6效  相似文献   

3.
采用自育自繁亲虾,用温泉水高温,人工育苗18.59万尾(0.8-1.0cm),最高育苗密度10.3万尾/m^3,成活率84.5%;外购亲虾用锅炉提温,人工育苗7.79万尾(1.65cm),育苗密度5.53万尾/m^3,成活率64.98%,孵化育苗水温26.0-30.0℃、PH7-8.5、盐度12-14‰、溶氟4-6.5mg/l,氨氮0.3-0.8mg/l。本试验表明,罗氏沼虾人工孵化育苗,在辽宁地  相似文献   

4.
虾池中日本刺沙蚕的次级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周一兵 《水产学报》1995,19(2):140-150
1991-1992年的5-8月,在辽宁省庄河市总面积40.13公顷的六座虾池用Allen和Gray法估算了日本刺沙蚕总生产量。Gray法表明,六座虾池沙蚕总生产量平均为474.29(240.01-791.07)g/m^2;P/B系数平均是6.44(5.44-7.44)。在虾池中,沙蚕与对虾间的生产效率平均约为13(12-14.5)。回归分析表明,影响虾池沙蚕生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沙蚕生物量与水温的交互  相似文献   

5.
利用坑道将海水温度调到鲍的最适生长水温14-21℃。结果:鲍能常年生长,养殖20个月,平均壳长6cm,体重26g,成活率93.4%。在总面积1000m^2坑道内,养成鲍10t,产值360万元,创利税238万元。  相似文献   

6.
刘忠颖  陈远 《水产科学》1999,18(3):17-20
在15.0℃、17.5℃和19.0℃3个温度梯度下,各试验组纪体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6.3μm/d,8.6μm/d、9.3μm/d;61.0%、70.5%、23.0%。投附着基经22d培养各试验组稚贝规格(壳长×壳高)分别平均为620μm×595μm、705μm×680μm、745μm×710μm;各组生长速度和附着后成活率分别为17.7μm/d、21.6μm/d、23.4μm/d;35.4%、34  相似文献   

7.
红螯螯虾在厦门地区可以生长繁殖,其繁殖期为5-10月份,盛期出现在6-8月份。每年自然水温上升至26.3-29.3℃时,受精卵孵化至稚虾需42-47天。用塑料编织网作为幼苗隐蔽栖息材料,投喂对虾苗在用1-2号配合饲料育效果理想。平均水温为28℃时,由离开母体的稚虾(体长8mm)培育至体长为2-2.5cm的规格种苗,约需25天。在正常情况下,每平方米育苗池,可生产出种苗1234-1910尾。  相似文献   

8.
文蛤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蛤亲贝室内人工暂养促熟后,采用自然排放法、阴干升温刺激法和氨海水浸泡法诱导产卵,以等鞭金藻和扁藻为饵料培育幼虫,以细砂和棕帘为附着基立体采苗,采取室内水池流水培育、定期淘砂筛苗法,经156天在6m^2水池中育出壳长3.4 ̄5.8mm的文蛤苗种85.2万粒,单位面积出苗量达到14.2万粒/m^2。  相似文献   

9.
王卫民 《水利渔业》1998,(6):9-10,30
近太湖新银鱼受精卵对孵化条件要求不高,只要保证充足的溶氧,可以静水孵化。水温7-10.6℃时,孵化期232.8h,水温10-13.5℃时,孵化期174.3h。鱼菌孵出后4d,可以平游。不投饵情况下,鱼苗可15d以上。刚孵出鱼苗平均体长2.7mm,1周后可长到3.9mm,两周后长到5.3文章对胚胎发育的各主要阶段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0.
单船(船体网箱)饲养面积128.7m^2,平均水深1m,泊于涪江合川江段;年初投放丰鲤鱼种5T,经90-257天饲养,产出成鱼27.73T平均单产215.44kg/m^3,获得3.257万元,试验表明,在放养密度35-40kg/m^3,水温≥15℃,积温4300度日条件下饲养200天,入箱鱼种规格(X,G/尾)与出箱成鱼规格(Y1,G/尾及单位水体成鱼净产量(Y2,kg/m^3畅之间的关系为:Y1  相似文献   

11.
利用现有的对虾育苗设施,进行缢蛏人工催产,浮游幼虫培育和稚贝培养,提供缢蛏养殖户所需苗种,获得成功,1997年出池稚贝平均密度76.26×10^4颗/m^2(壳长501~920um)最高密度111.15×10^4颗/m^2(壳长501~811um)。  相似文献   

12.
日本盘鲍与皱纹盘鲍杂交育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20  
1998年于山东省蓬莱市用10只日本盘鲍与300只皱纹盘鲍,在220m^2的育苗水体中培育出平均壳长14.7mm的杂交鲍苗143.8万只,6500只/m^2,;在580m^2的育苗水体中培育出平均壳长11.9mm的皱纹盘鲍自交鲍苗177.9万只,3100只/m^2。杂交鲍苗的壳和存活率明显大于我国的皱纹盘鲍自交鲍苗。  相似文献   

13.
在40亩虾池内设置网箱20m^2,以鲜活鱼虾蟹蛤肉糜为饵料,以棕帘、鲜活海草、芦苇、麦秆为附着掩体,对人工培育的三疣梭子蟹前期大眼幼体进行中间培育试验。日平均培育水温24.5 ̄25.8℃。61800尾大眼幼体经11 ̄12天培育,获甲宽6 ̄12mm的稚蟹36313尾,平均成活率58.8%。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叙述了石鲽仔经11天馈育试验,在-0.5℃、2.8℃、5.3℃水温条件下的生长和发育情况,同时,也叙述了在接近海水冰点(-1.8℃)和自然水温(13.6℃)条件下的补充试验情况,-0.5℃试验组,石鲽前期仔钎依靠自体卵黄营养仍可发育和生长,但当自体卵黄营养耗尽后,则不能摄食,所以不能发育和生长,在2.8℃和5.3℃两个试验组的石仔鱼,都能够正常发育和生长,在0-13.6℃水范围内,石鲽仔鱼平均  相似文献   

15.
莱州湾金城海湾扇贝养殖海区防牡蛎附着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9年6 ̄8月,在莱州湾莱州市金城镇海湾扇贝养殖区,研究了牡蛎幼虫对海湾扇贝的附着规律。在养殖海区,离岸1500m以外纵向设立了3个定点站,近岸1500m海区作为一个观察点。结果表明,牡蛎主要为长牡蛎和褶牡蛎,6月下旬水温达到22 ̄23℃时,海水中出现牡蛎幼虫密度最高峰期(950个/m^2),主要为长牡蛎;8月中旬水温降到27 ̄26℃时出现次高峰(370个/m^2),主要为褶牡蛎。水温是监视牡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池塘养殖大银鱼子代的一年生长实测和统计,得到结果如下:(1)子代大银鱼在 养殖也能迅速生长,经10个月饲养,平均长达117.92mm,平均体重8.50g;(2)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1.304×10^-6L^3.293;(3)大银鱼生长与池中适口饵料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为满足对早期蟹苗的需求,进行了河蟹控温育苗高产试验。在850m^水体中,一茬育出大眼幼体329kg,计4606万只,平均1m^3水体出苗量为0.387kg,平均成活率为21.93%。通过试验,探索出高产技术是:1)交配前对亲蟹加强饲喂,增加营养积累,促进亲蟹交配;2)交配时把水温和盐度分别控制在10-14℃和18-22;3)越冬促熟亲蟹期,要投优质鲜活饵料,池水盐度要高于交配时,水温不低于6.0℃  相似文献   

18.
斜带Zi鲷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了1995-1996年斜带Zi鲷人工繁殖试验的初步结果。海水网箱培育2周年的斜带Zi鲷性腺已成熟,卵径907-1019μm,在水温24.2-24.6℃、盐度30.5%、pH值8.25的条件下,受精卵经24小时30分发育孵出仔鱼,初孵仔鱼全长2.44-2.77mm。  相似文献   

19.
南方大口鲶苗种培育影响因素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10个面积均为15m^2的实验池中,分三批放养全长6-9mm的南方大口鲶鱼苗共4.152万尾,经40-50天培育,获全长6-8cm的鱼种2.325万尾,出池率56%,还结合生产情况及室内实验结果,分析了水温、放养密度及饵料对苗种成活和生长的影响,拟合了苗种体重与全长,日龄与全长及日均增长率的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20.
提高罗氏沼虾单位水体出苗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1992年利用对虾育苗进行了提高罗氏沼虾单位水体出苗量试验。15个试验池总水体79.5m^3,共出虾苗404.23万尾,平均5.08万尾/m^3,最高6.35万尾/^3.1992年12月专家鉴定认为,本成果达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