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或分散对土壤渗透性、土壤可蚀性有重要作用,是水土保持研究的重要内容.在CaCl2浓度为0~1.0 mmol/L,泥沙浓度为10 g/L时,用吸管法研究了CaCl2对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泥沙沉降分2个阶段,分选沉降段和絮凝沉降段;在絮凝沉降段,CaCl2浓度越大,絮凝沉降越快.但较高浓度时,细颗粒泥沙平均沉速反而随CaCl2浓度增大而逐渐减小;泥沙浓度随时间呈指数衰减;细颗粒泥沙絮凝临界粒径为0.03 mm.  相似文献   

2.
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沉降特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洪松  邵明安 《土壤通报》2002,33(5):356-359
电解质对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或分散有重要作用 ,而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沉降特性对土壤表层沉积性结皮的入渗性能有重要影响。在NaCl浓度为 0~ 10mmol/L ,泥沙初始浓度为 5、10、2 0 g/L时 ,本文利用吸管法研究了NaCl对细颗粒泥沙静水絮凝沉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泥沙沉降可分为两个阶段 ,分选沉降段和絮凝沉降段 ;在液面下同一深度 ,泥沙相对浓度随时间呈指数衰减 ;细颗粒泥沙絮凝的临界粒径为 0 .0 2 7mm ;泥沙平均沉速 ω随NaCl浓度以及泥沙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研究浑水入渗时 ,应该考虑水中电解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NaCl对细颗粒泥沙静水絮凝沉降影响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泥沙问题是黄河治理的关键,而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中游黄土高原强烈的水土流失。在黄土高原,耕地水土流失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1.3%[1],其中坡耕地土壤流失量可占流域土壤总流失量的60%~70%[2]。水土流失时,土壤中的养分会随径流及侵蚀泥沙迁入水体[3],使细颗粒泥沙发生絮凝或分散,而流失泥沙中细颗粒泥沙含量又往往高于耕层。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或分散,对泥沙输移和沉积过程有重要作用,是造成水库、灌溉渠系以及港湾河口淤积的重要原因,也是研究高含沙水流、浑水淤灌,以及设计冲沙模型的基础[4]。同时,侵蚀径流中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或分散也会影响表土的导水率,从而影响水土流失量[5,6]。显然,研究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或分散对揭示土壤侵蚀机理,以及研究泥沙输移、沉积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以往研究多侧重于咸淡水交界地区的水质和沙样,较少考虑盐度变化对细颗粒泥沙运动的影响[7]。本文拟以天然级配的细颗粒泥沙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浓度NaCl对细颗粒泥沙静水絮凝及沉降的影响,以期为有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阳离子对紫色土细颗粒絮凝沉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紫色土细颗粒泥沙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阳离子对紫色土细颗粒絮凝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1)Na+浓度为0~10 mmol/L时,随着浓度升高悬液澄清的时间缩短,浓度为7 mmol/L时105 min后悬液澄清,当Na+浓度为10 mmol/L时,60~70 min达到澄清,临界絮凝浓度在5~7 mmol/L之间;(2)Ca2+浓度较高(0.8~1.0 mmol/L)时,其对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逐渐减小;(3)Al3+浓度在0~0.3mmol/L时对土壤颗粒沉降速度影响非常显著,>0.3 mmol/L时,沉降速度略有增加,但幅度明显小于初始阶段;(4)3种电解质体系中土壤颗粒发生凝聚过程拐点的排斥压强均在1.3~1.4 atm之间.  相似文献   

5.
紫色土镍对莴笋的毒性临界状态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盆栽试验,研究了紫色土中镍对莴笋的毒性统一临界指标。结果表明,以0.05mol/L CaCl2提取Ni为指标的土壤Ni毒性临界状态值在各土壤中可达统一,考虑到土壤伴随元素的影响,可按石灰性和非石灰性紫色土两种情况制定指标,本研究结果是:非石灰性紫色土为(11.4±0.92)mg/kg土,石灰性紫色土为(1.2±0.11)mg/kg土。  相似文献   

6.
气候因素对土壤有机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跃  姚天全 《山地研究》1994,12(3):163-168
云南省哀牢山徐家坝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土壤有机质组成和性质与气候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的组成(H/F),胡敏酸的光学特征(E4/E6)和CaCl2的絮凝极限(FL值),除FL和E4/E6与年均降雨量不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外,其它数值均与年均温,≥10℃积温和年均降雨量呈著(p<0.01,n=7)的相关关系,并服从一元二方程Y=A+BX+CX^2。由此证明了气候因素对土壤有机质组成和胡敏酸的  相似文献   

7.
污染土壤中镉活性提取剂的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综合分析比较九种活性提取剂对21个污染土壤镉的提取能力,土壤基本性状对提取量的影响,以及提取量与土壤中镉赋存形态的关系,提出了以0.05mol/LCaCl2作为评价污染土壤活性镉的最佳提取剂。  相似文献   

8.
土壤中植物有效锰的形态分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4种方法测定土壤有效态锰含量,并加以比较和评价,从而确定出最优的土壤有效锰测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一种顺序浸提的方法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土壤的供锰状况,锰组分及其相应浸提剂为:易溶态锰(0.05ml/LCa(NO3)2)提取、弱吸附态锰(pH8.5,CaDTPA-B4O7)、碳酸盐束缚态锰(石灰性土壤,用1.6mol/LHNO3快速浸提)或专性吸附态锰(非石灰性土壤,用1.6mol/LHNO3快速浸提)或专性吸附态锰(非石灰性土壤,pH4.4,0.05mol/LCa(NO3)2+0.05mol/LCu(NO3)2提取)和氧化锰(pH2.0,0.1mol/LNH2OH.HCl)。由盆栽试验辣椒吸收的锰与土壤锰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易溶态锰是植物最易吸收的锰,其回归方程为:Y=-14.409+21.658X,r=0.  相似文献   

9.
硫酸钾肥对静止黄河水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硫酸钾肥对黄河水泥沙在静止状态下沉降的影响,以硫酸钾浓度和泥沙粒径为参数,用移液管法研究了5种硫酸钾浓度和4种粒径范围段(<100,50~100,34~50,<34μm)黄河泥沙的沉降过程,探讨不同硫酸钾浓度对细颗粒泥沙沉降絮凝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钾浓度越大,含沙量下降越快,泥沙沉降速度越大,初始粒径<100μm,当硫酸钾浓度分别为0,2.86,7,14mmol/L时,沉降30min后相对含沙量分别为35.35%,30.75%,27.02%,14.00%,中值沉速ω50分别为1.55,3.00,3.91,4.93cm/min;泥沙初始粒径越小,硫酸钾促进絮凝沉降的作用越明显,<34μm的泥沙受硫酸钾影响最大,当硫酸钾浓度从0增大到60mmol/L时,初始粒径为<34μm的泥沙絮凝后的中值沉降速度从1.38cm/min增加到8.53cm/min,增加518.12%,初始粒径为34~50μm的泥沙絮凝后的中值沉降速度从6.29cm/min增加到8.43cm/min,增加34.02%,初始粒径为50~100μm的泥沙中值沉降速度从7.12cm/min增加到7.59cm/min,增加6.60%;泥沙粒径越小,硫酸钾浓度越大,对絮凝后中值粒径的影响越大,当硫酸钾浓度从0增大到60mmol/L时,初始粒径为50~100μm的泥沙絮凝后中值粒径与硫酸钾浓度之间无明显规律,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硫酸钾基本对该粒径段泥沙絮凝沉降没有影响,初始粒径为34~50μm的泥沙絮凝后的中值粒径从38.8μm增加到41.0μm,增大5.76%,初始粒径<34μm的泥沙絮凝后中值粒径从15.7μm增加到21.6μm,增大37.82%;絮凝后沉降泥沙中小粒径颗粒相对含量减少,大粒径颗粒相对含量增加,最大粒径变大,泥沙初始粒径为<34μm、硫酸钾浓度为60mmol/L处理絮凝后最大粒径为200μm。研究成果为解决水肥一体化过程中的滴灌堵塞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Cd Hg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采用不同土液比、浸提时间、浸提剂等,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对提取土壤中Cd、Hg含量的影响,及各种条件下提取量与小麦吸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褐土上土液比1:12.5,浸提时间60min,1mol/L NH4OAc浸提剂提取量表示土壤有效态Cd量较为合适;土液比1:10,浸提时间30min,0.1mol/L CaCl2浸提取量表示土壤有较态Hg量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1.
李成保  季国亮 《土壤学报》1999,36(3):354-360
本工作研究了阳离子和吸附和PH对恒电荷土壤和可变电荷土壤动电动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砖红 不同溶液中的ζ电位随PH升高由正值变为负值,均有一个等电点:PH〉5时,在不同溶液之间砖红壤ζ电位的变化顺序为:MnCl2〉ZnCl2≥CaCl2〉NaCl。  相似文献   

12.
李品芳  侯振安 《土壤通报》2001,32(Z1):76-80
用土壤溶液浓度NaCl75 ~325 mmol/L的中性盐对苜蓿 进行胁迫处理,研究苜蓿在土壤脱湿过程中,盐胁迫对其生长及矿质元素吸收运输的影响. 结果表明,NaCl胁迫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均使苜蓿的相对生长速率、含水量、累积 蒸散量、水分利用效率、K含量和K/Na值下降,但土体中的剩余水量却呈上升趋势.苜蓿生长 受到水分与盐分胁迫双重胁迫的影响.随NaCl胁迫的增加,苜蓿的N素含有率变化不大,但积 累量显著减少;K+、Ca2+的比吸收率(SAR)显著降低,植株K+、Ca2+含 量减少,而植株Na+、Cl-的比吸收率SAR显著提高,牧草体内Na+、Cl-含量不断积 累增加,植株K/Na值降低.对P、Mg2+的吸收在不同水盐条件下变化不一致.苜蓿根系 吸收钾钠离子后,向茎叶运输钾的选择性随NaCl胁迫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系统的探索了培养液中的主要无机盐离子对早期牛胚胎在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液中的Na+/K+比显著影响牛胚胎在体外的发育,提高K+浓度有降低囊胚率的作用,最适的Na+/K+比为114/3.2;Ca2+和Mg2+同样为胚胎发育所必需,其最适浓度分别为2mmol/L和0.5mmol/L;培养液中添加2.88mg/L的Zn2+,其囊胚发育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培养液中添加0.025mg/L或0.25mg/L的Cu2+完全抑制囊胚发育。这表明Zn2+对早期牛胚胎在体外发育有显著的促进作用,Cu2+对早期牛胚胎在体外发育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汞对大豆幼苗生长发育和营养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用不同浓度HgCl2溶液对大豆种子进行砂培试验研究,结果发现5×10^5mol/LHgCl2对大豆幼苗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培养液HgCl2浓度大于1×106-4mol/L时,大豆幼苗叶绿素含一、光合速率、根系发育及活力、硝酸还原酶活力、蒸腾强度降低,幼苗营养利用能力降低,生长速率减慢。  相似文献   

15.
侧向溢流堰控制泥沙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横跨河床的砂防坝,势必存在限制鱼类活动的弊端。缝隙坝常因阻塞而失去作用。为此提出侧向溢流堰控制泥沙的设计方案。重点研究其分流作用、拦截泥沙作用。共设3个因素(堰长L、堰高D、堰宽B),10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分流比Q2/Q0。与高深比D/h没有相关关系。但在D/h相同条件下,随L的增加,Q2/Q0。有增加的趋势。而Q2/Q0与L/B回归方程为Q2/Q0=0.055L/B。排沙比V1/V0与Q1/Q0相关分析结果与D无关。从主槽排向侧槽的沙量取决于L。河床纵断变化为L越长,堰上跨越易冲刷,下游越易出现沉积。横断变化当D=0时,堰区及侧槽有泥沙沉积;当D=2cm时,在堰附近产生沉积。利用侧向溢流堰的分流作用,可以起到在主槽内控制泥沙作用。但在侧槽也存在泥沙沉积现象。因此,如何对堰长、堰高、及主、侧槽宽度进行设计,使泥沙只在主槽内沉积将是今后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在5mScm^-1和10mScm^-1NaCl胁迫过程中,大白菜幼苗根系膜透性、TTC还原能力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显示根受到不同程度伤害。盐腔迫处理下,根系对钙的吸收速率在〔Ca^2+〕〉0.75mmol/L时明显受到抑制。根系对^45Ca^2+的积累能力分别在5mScm^-1NaCl胁迫5h生10mScm^-1NaCl胁迫3h后受到抑制,而且大白菜各器官(根、茎、叶)对^45Ca^2+的吸收、转运  相似文献   

17.
红壤中铝的形态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改进的连续分级提取方法,用1mol/L,KCl,0.2mol/L,HCl,0.1mol/L Na4P2O7(pH8.5),DCB溶液,0.33mol/L,柠檬酸钠和0.5mol/L NaOH为提取剂,把红壤中可提取的非晶态铝区分为交换态铝,肿附态无机羟基铝,有机配合态铝,氧化铁结合态铝,层间铝和非晶态铝硅酸盐。  相似文献   

18.
絮凝—光催化处理实际染料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絮凝-光催化氧化工艺成功地处理了实际染料废水;研究了COD光催化降解动力学。COD和BOD5浓度分别为2179mg/L、295mg/L染料废水,经絮凝-光催化处理后,出水COD和BOD5分别为214mg/L、18.5mg/l,FCU B去除率分别为90.1%、93.7%。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四川盆周山地杉木人工林调查分析数据,借鉴国内外森林土壤酸化研究方法,在立地分类基础上,确定立地质量较差的二代杉木人工林纯林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根际土壤pH(盐浸)、Al^3 、Ca^2 /Al^3 和腐殖质Ca^2 /Ca^2 +Fe^3 +Al^3 作为参数,探讨铝毒阈值。只有当pH〈3,无论Al^3 含量多少、Ca^2 /Al^3 〈1.6 8和Ca^2 /Ca^2 +Fe^3 +Al^3 〈0.55时,才能作出诱发铝毒害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表面电位对三峡库区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武泉  李强  李航 《土壤学报》2010,47(4):698-702
测定了三峡库区紫色土细颗粒的表面电荷性质,用吸管法研究了K+和Mg2+体系对细颗粒泥沙静水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1)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和石灰性紫色土细颗粒在Mg2+体系中的表面电位分别为-0.156,-0.171,-0.192V,在K+体系中约为其2倍;(2)当离子浓度为0.10molm-3时,三种紫色土细颗粒在Mg2+和K+体系中的泥沙平均沉降速度ω珚分别为1.56、1.47、1.35cmmin-1和1.05、1.01、0.99cmmin-1,表现为细颗粒泥沙表面电位值越大,其泥沙平均沉降速度越小;(3)在Mg2+离子体系和Na+离子体系中,三种紫色土细颗粒泥沙平均沉降速度ω珚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增大而加快。并且,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在Mg2+和K+体系中均存在一个浓度临界点,在Mg2+体系中约为0.1molm-3,在K+体系中约为0.25mol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