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本研究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比色法测定几种云南核桃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比较其叶、树枝皮、青皮、壳、内隔膜及内种皮总黄酮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云南核桃品种的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不同,不同云南核桃品种的同一部位总黄酮含量也有差异。娘青核桃内种皮、内隔膜、叶等部位的总黄酮含量高于其它品种,总黄酮含量内种皮达23.17%,叶中达14.80%,内隔膜中达15.17%,青皮中达9.33%;大泡核桃的总黄酮含量为内种皮中14.78%,叶中12.01%,内隔膜中10.27%,其青皮、树枝皮总黄酮含量略高于其他核桃品种,分别为15.79%、5.56%。综合来看,核桃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分布为内种皮叶青皮内隔膜树枝皮壳。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三七不同产地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产地不同部位三七总黄酮的含量。[结果]不同产地三七中总黄酮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不同部位三七中总黄酮含量差异显著,大小顺序依次为茎叶(1.77%)花(1.43%)根茎(0.50%)须根(0.34%)主根(0.19%)。[结论]三七地上部分总黄酮含量明显高于地下部分,为三七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付婕  范双喜  谷建田  韩莹琰  秦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2108-2108,2110
以近年来国内外培育的7个石刁柏品种的10个芦笋品种为试材,分析比较了不同芦笋品种嫩茎、拟叶和根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石刁柏品种嫩茎中A1、A5和A3总黄酮含量较高;拟叶中A5、A2和A7总黄酮含量较高;根中A7、A2和A6总黄酮含量较高;综合比较可得A2、A7品种植株中总黄酮含量较高。对石刁柏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的比较可知,石刁柏拟叶中总黄酮含量最高,根中总黄酮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4.
实验以70%乙醇为提取溶剂,超声提取温度为60℃,料液比为1∶30,采用先浸泡后超声和先超声后浸泡两种提取方法,从通经草不同部位中提取总黄酮。以芦丁为对照品,用分光光度法在波长为500 nm处分别测定吸光度,得到回归方程为Y=11.875X-0.028,R2=0.9975,表明通经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在0.008~0.048 mg·m L-1范围内与吸光度呈线性关系。通经草不同部位总黄酮的最佳方法提取方法为先浸泡,后超声提取。并测得通经草根中总黄酮的含量为2.37%,茎中总黄酮的含量为3.05%,叶中总黄酮的含量为5.10%。  相似文献   

5.
以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 L.)气生根为研究对象,在测定其不同部位的总酚酸及总黄酮含量的基础上,选用DPPH和ABTS 2种体外抗氧化评价方法比较不同部位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首部的总酚酸和总黄酮含量高于其他部位,其总酚酸含量分别为首部0.34 mg·L-1,中部0.31 mg·L-1,尾部0.21 mg·L-1;总黄酮含量分别为首部3.88 mg·L-1,中部3.42 mg·L-1,尾部2.91 mg·L-1。抗氧化活性首部最强,中部次之,尾部较弱。总酚酸的含量和抗氧化活性之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表明抗氧化活性可能与酚酸类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6.
戴春燕  余海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451-17452
[目的]测定海南臭黄荆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海南臭黄荆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不同,其中,叶中最高为5.33%,茎中为3.78%,花中为3.4|D%,根中为2.44%。[结论]该方法简单易行,稳定性好,重现性好,适合海南臭黄荆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为海南臭黄荆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3个藤茶品种的不同器官、不同加工方式以及不同存放时间总黄酮和二氢杨梅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藤茶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根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为235.03mg/g;叶的二氢杨梅素含量最高,为3.93mg/g;采用晒干方式加工的藤茶叶的总黄酮和二氢杨梅素含量均最高,分别为212.74mg/g和4.72mg/g;存放1年的藤茶叶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为192.82mg/g;存放2年的二氢杨梅素含量最高,为14.42mg/g。  相似文献   

8.
枇杷不同部位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枇杷不同部位(花蕾、花、老叶、新叶、枝条、花梗)为试验材料,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枇杷不同部位总黄酮、总酚酸、总三萜酸含量,并以Vc为标准,选用DPPH·和FRAP法对不同部位醇提取物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价,研究枇杷不同部位总黄酮、总酚酸、总三萜酸的分布情况以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枇杷各部位3种主要有效成分均存在显著差异,花蕾总黄酮、总酚酸、总三萜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分别为196.01、68.32、96.28 mg·g-1,约是含量最低的新叶的3.16倍、1.96倍、2.12倍;在抗氧化活性方面,枇杷花蕾的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最强,是新叶的2.5倍以上,经相关性分析发现,抗氧化活性与总黄酮和总酚酸含量均具有较高相关性,其中与总黄酮的相关性最大。枇杷各部位中,花蕾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各主要有效成分含量也最高,枇杷花蕾有望被开发为新的抗氧化原料。  相似文献   

9.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小驳骨不同提取溶剂、不同部位总黄酮和总酚酸含量及其抗氧化性。结果表明,小驳骨茎总黄酮含量高于叶,茎水提取液总黄酮含量最高,为4.26%;小驳骨叶总酚酸含量高于茎,叶醇提取液总酚酸含量最高,为11.90%;在抗氧化性方面,茎水提液>茎醇提液>叶水提液>叶醇提液;小驳骨不同部位总黄酮、总有机酸含量、抗氧化性存在差异;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性具有相关性,表明抗氧化活性可能与黄酮类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10.
黄九林  魏春雁  李庆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209-5210,5284
[目的]测定连翘不同部位中连翘苷和总黄酮的含量,研究其抗氧化活性,并分析连翘苷和总黄酮含量与连翘提取液抗氧化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连翘提取液中连翘苷和总黄酮,采用HPLC法测定连翘苷的含量,采用比色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采用DPPH.清除法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连翘不同部位提取液中连翘苷含量大小顺序为新叶老叶花果实,总黄酮含量大小顺序为花新叶老叶果实;连翘不同部位提取液都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抗氧化性大小顺序为花果实新叶老叶。[结论]连翘花、果实和叶提取物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连翘花、叶提取物中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是总黄酮;连翘果实中主要抗氧化活性成分是总黄酮和连翘酯苷。  相似文献   

11.
比较菜芙蓉不同部位的生物黄酮含量及硒含量,确定菜芙蓉最佳药用部位,为菜芙蓉相关产品开发奠定基础,采用LC-QQQ测定菜芙蓉不同部位的槲皮素、芦丁和金丝桃苷含量,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总黄酮量,结果显示在植株的花中的生物总黄酮含量较高,同时较为富硒,是理想的产业开发部位。  相似文献   

12.
淡竹叶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钟仙龙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4983-4983
[目的]比较淡竹叶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方法]用75%的乙醇回流浸提2 h,用NaNO2-A l(NO3)3作显色剂,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吸光度,根据回归方程求出黄酮含量。[结果]淡竹叶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为:茎叶1.13%、须根0.51%、花序0.36%、块根0.21%。[结论]淡竹叶总黄酮主要集中在茎叶部位,占植株总黄酮量51.13%。  相似文献   

13.
UV和HPLC法测定地锦草不同部位中总黄酮和槲皮素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测定地锦草不同部位中总黄酮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地锦草不同部位中槲皮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总黄酮在2.0 ~16.0 μg(R=0.999)时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2.2%;HPLC法测槲皮素在0.584 ~29.190 μg(R=0.999)时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6%.地锦草不同部位中总黄酮和槲皮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叶、全草、种子、茎、根,其中叶的总黄酮和槲皮素含量分别为43.25 mg/g和17.86 mg/g.  相似文献   

14.
紫苏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尧  庄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75-18776
[目的]测定紫苏(Apocynum venetum L.)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方法]选取紫苏果实、花、根、茎和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紫苏不同部位中总黄酮含量有很大的差异,其含量大小为:叶〉根〉果实〉花〉茎。[结论]该研究可为有效开发利用紫苏提供参考价值;紫苏根中总黄酮含量比花、果实中高是一大发现,可为紫苏根的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河南地区红豆杉不同产地、品种、部位紫杉烷类化合物含量,为河南省红豆杉人工林培育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信阳与开封栽植的加拿大曼地亚红豆杉中,紫杉醇含量无显著差异;10-DAB在信阳加拿大曼地亚红豆杉针叶中含量较高,为170.37μg/g;巴卡亭Ⅲ在信阳加拿大曼地亚红豆杉枝中含量较高,为60.95μg/g。开封种植的5种红豆杉中,东北红豆杉紫杉烷类化合物总含量较高,针叶中为456.61μg/g,枝中为165.43μg/g。可在信阳推广栽培加拿大曼地亚红豆杉,在开封建立东北红豆杉枝叶药用采集基地,综合利用可再生资源。  相似文献   

16.
楚红英  李瑜  李华北  袁琦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017-12019
[目的]研究苦菜中总黄酮的提取方法和总黄酮含量随生长月份、部位的变化关系。[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提取总黄酮的最佳试验方案。[结果]所选取的3个提取因素的主次关系为,提取溶剂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75%,料液比1∶20(g/ml,W/V,下同),提取时间为2 h。苦菜中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的变化关系为花叶茎根;4月份苦菜的总黄酮含量最高。[结论]试验为合理开发利用苦菜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合理开发利用木豆资源,研究木豆不同品种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23份木豆种质间、器官间总黄酮含量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木豆不同品种间叶和花的总黄酮含量为2%~4%(11M010除外),荚的总黄酮含量大多分布在2%以内。以早熟、中熟、晚熟3个品种为研究材料,其叶片、荚皮、叶柄、籽粒的总黄酮含量分别为:3.25%、2.23%、0.84%、0.22%,且存在极显著差异;比较不同成熟度木豆叶的总黄酮含量,新叶(4.09%)的总黄酮含量极显著高于成熟叶(2.98%)和老叶(2.69%)。  相似文献   

18.
以败酱草为原料,分析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温度、乙醇体积分数等因素对败酱草总黄酮含量的影响,以L9(34)正交试验方法优化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然后在该工艺条件下考察了不同部位、不同采摘时期败酱草中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同时也对超声波在提取败酱草中总黄酮的效果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温度、乙醇体积分数对败酱草总黄酮含量均有影响;败酱草中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组合为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以1∶20的料液比在60℃条件下提取2.0 h;引入超声波技术后,提取总黄酮的含量有所提高;同时发现败酱草嫩叶中总黄酮的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鱼胆草及其不同部位中总黄酮含量分布情况。[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对照品,三氯化铝显色后在波长420 nm处测定鱼胆草中总黄酮含量。[结果]芦丁浓度在0.005~0.025 mg/ml范围内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r=0.999 3),平均回收率为101.69%,RSD为2.21%(n=6),鱼胆草中总黄酮的含量为2.510%。其中,鱼胆草不同部位根、茎、叶中,叶子总黄酮的含量最高,为2.542%。[结论]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鱼胆草中总黄酮含量操作简便、准确可靠、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老鸦柿不同部位总多糖、总皂苷和总黄酮的含量.[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总多糖、总皂苷和总黄酮的含量.[结果]不同部位总多糖的含量分别为:果实30.19%、种子4.86%、茎5.28%、叶28.43%、根16.78%;不同部位总皂苷的含量:果实4.73%、种子1.33%、茎6.64%、叶6.24%、根3.26%;不同部位总黄酮的含量:果实4.20 mg/g、种子2.01 mg/g、茎3.60 mg/g、叶23.16 mg/g、根8.26 mg/g.[结论]总多糖含量为果实>叶>根>茎>种子;总皂苷含量为茎>叶>果实>根>种子;总黄酮含量为叶>根>果实>茎>种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