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北地区不同苦荞品种产量和品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筛选适宜晋北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专用苦荞品种和探明产量与营养品质的内在关系,以14个苦荞品种为材料,比较不同苦荞品种农艺性状、产量及主要营养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产量最高的4个苦荞品种分别为云荞2号、晋苦荞2号、西荞5号和晋苦荞6号,比平均产量分别高25.5%、23.6%、15.3%、12.2%;产量与单株粒数、千粒重、主茎节数和分枝数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产量与淀粉、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黄酮含量呈不显著负相关(r=-0.227);产量较高的云荞2号和羊坪早熟荞的品质较差,而蛋白质含量最高和黄酮含量最高的品种产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综合产量和品质结果,晋苦荞2号产量处于较高水平,蛋白质产量和黄酮产量均处于最高水平,是兼顾高产与优质的适宜在当地推广种植的品种。  相似文献   

2.
高产优质苦荞新品种西荞2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60Co-γ射线400Gy辐射剂量,对地方苦荞品种苦刺荞的成熟种子进行处理,经选育获得西荞2号.西荞2号具有结实率高、抗落粒性强、千粒重高、株粒数多等优点,是一个早熟、矮杆、抗倒伏、适应能力强的品种.该品种种子芦丁含量为2.41%,粗蛋白含量为14.8%,籽粒出粉率64.1%~66.7%.2007年苦荞新品种生产试验中,西荞2号平均产量达2262 kg/hm2,较全国对照九江苦荞增产309 kg/hm2,增产率达15.8%,增产点次为100%.2008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3.
‘粱苦荞1号’是由‘黑丰1号’经0.3%EMS化学诱变,系统选育而成的新品种。通过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该品种均表现出高产、优质、抗倒伏、落粒轻、适宜性广等特点。在2019—2020年多点区域试验中,‘粱苦荞1号’2 a折合平均产量2 029.5 kg/hm2,比对照品种‘晋荞麦(苦)6号’增产16.9%。该品种中早熟,生育期约95 d。籽粒长锥形、黑色,单株粒重13.6 g,千粒重23.0 g。籽粒粗蛋白含量为13.9%,总黄酮含量为3.68%。适宜在山西省北部、中部苦荞麦种植区及同类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4.
优质、高产苦荞新品种"黔苦2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苦荞新品种"黔苦2号"(原名威93-8),于2004年3月通过全国小宗粮豆鉴定委员会鉴定,定名为"黔苦2号",编号为国品鉴杂2004015,适宜在贵州、四川、陕西、云南、湖南等地区种植.该品种由老鸦苦荞变异单株混合群体选育而成.1995~1996年进行品比试验,平均单产130 kg/667 m2,比对照细白苦荞增产30.7%.1997~1999年参加第五轮全国苦荞区试,参试品种8个,包括统一对照九江苦荞(ck)和当地对照(ck0),3年汇总结果平均单产98.8 kg/667 m2,比ck平均增产1.7%,比ck0平均增产0.76%.2005年在威宁县草海、雪山、么站、盐仓、观风海等5个乡(镇)进行生产试验,平均单产138kg/667m2,比对照细白苦荞增产26.8%.该品种籽粒芦丁含量为2.6%,麸皮含量为6.31%,比全国统一对照九江苦荞的88%,是一般苦荞品种的两倍以上,为目前国内已审定苦荞品种中芦丁含量较高的一个新品种,有望成为优质药用苦荞的原料.  相似文献   

5.
苦荞新品种"黔苦4号"(原名黔威2号),于2004年3月经全国小宗粮豆鉴定委员会鉴定,定名为"黔苦4号",编号为国品鉴杂2004016,适宜在贵州、四川、甘肃、内蒙等地区种植.该品种由高原苦荞混合群体选育而成,1998~1999年进行品比试验,平均产量151.2 kg/667 m2,比对照九江苦荞增产30%.200~2002年参加第六轮全国苦荞区域试验,参试品种7个(包括统一对照九江苦荞),参试点28个,2000年平均产量194.67 kg/667m2,比对照增产80.2%;2001年平均产量165.7kg/667 m2,比对照增产53.4%;2002年平均产量178.3 kg/667m2,比对照增产69.3%.3年汇总,平均产量179.56 kg/667m2,比对照增产68.3%.2003年在贵州贵阳、贵州六盘水、四川昭觉、甘肃定西4个试点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39.9 kg/667 m2,比对照九江苦荞增产16%,综合性状好,产量高,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6.
苦荞新品种黔苦荞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黔苦荞5号(原名:威苦01-374,区试代号:KQ 08-13)系贵州省威宁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威宁雪山地方品种小米苦荞为亲本,采用单株选择法系统选育而成.于2010年1月经国家小宗粮豆鉴定委员会鉴定,定名为“黔苦荞5号”,鉴定编号为国品种鉴杂[2010010],证书编号2010-1-26.适宜在贵州、内蒙、宁夏、甘肃、山西、陕西等省种植.2005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产量为155.7 kg/667 m2,比九江苦荞(ck1)增产20.3%,地方品种(ck2)增产26.6%.2006~ 2008年国家苦荞品种区域试验(北方组)平均产量为128.1 kg/667m2,比对照九江苦荞增产8.5%,居参试品种第3位.在山西大同,内蒙达拉特,陕西榆林,宁夏盐池、西吉,甘肃会宁、定西等试点平均产量为152.58 kg/667 m2,在增产的点中比对照九江苦荞增产19.2%.2009年在内蒙达拉特、山西大同、宁夏固原3个试点进行生产试验,产量均较统一对照品种表现增产,平均单产134.1 kg,/667m2,较统一对照品种九江苦荞(ck1)平均增产15.03%,在山西大同试点较当地对照品种(ck2)平均增产29.12%.  相似文献   

7.
苦荞新品种黔苦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苦荞新品种黔苦3号(原名:黔威3号,代号:3-254)系贵州省威宁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威宁凉山苦荞为亲本,采用单株选择法选育而成。于2008年1月22日经国家小宗粮豆鉴定委员会鉴定,定名为黔苦3号,编号为国品鉴杂2008002,适宜在陕西、青海、河北、内蒙、宁夏、甘肃、云南、贵州、四川等省种植。2002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产量为140.35kg/667m2,比九江苦荞(ck1)增产18.4%,比地方品种(ck2)增产22.3%。2003~2005年试验西南春播组平均产量为163.4kg/667m2,比对照九江苦荞增产16.6%,居参试品种第1位。参试点23个,增产点19个,增产点比例82.6%,比对照增产23.3%;西北春播组平均产量为155.7kg/667m2,比对照九江苦荞增产14.5%,居参试品种第3位。参试点28个,增产点22个,增产点比例78.6%,比对照增产21.8%。2005年在甘肃平凉、四川昭觉、贵州六盘水、甘肃定西、陕西靖边5个试点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14.37kg/667m2,较统一对照九江苦荞平均增产20.0%。2007年在云南昆明、昭通两个试点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66kg/667m2,较统一对照九江苦荞平均增产33.4%;较当地对照品种增产55.2%。  相似文献   

8.
苦荞新品种西荞5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虎  夏明忠  蔡光泽  戴红燕 《种子》2016,(10):106-108
苦荞新品种西荞5号是以60Co-γ射线400 Gy为辐射剂量,以地方苦荞品种旱苦荞为原始材料,对其成熟种子进行辐射处理,并经选育获得.西荞5号具有结实率高、抗落粒性强、株粒数多和株粒重高等优点.它也是一个抗倒伏、适应能力强的品种.该品种种子芦丁含量2.54%,粗蛋白含量17.1%,淀粉含量73.9%.在2010-2011年的区试中,该品系平均单产为180.12 kg/667 m2,比对照九江苦荞增产13.30%.在2012年生产试验中,平均单产为165.7 kg/667 m2,比对照九江苦荞增产10.6%.2013年该品系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9.
苦荞新品种西荞4号是以60Co-γ射线400 Gy辐射剂量,对地方苦荞品种米苦荞的成熟种子进行辐射处理,经选育获得.西荞4号具有结实率高、抗落粒性强、千粒重高、株粒数多等优点.该品种种子芦丁含量2.37%,粗蛋白含量14.5%,淀粉含量70.2%.2012年的生产试验中,该品系平均单产为168.2 kg/667m2,比对照九江苦荞增产12.3%.2013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0.
用300-500 Gy的~(60)Co-γ射线和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对"旱苦荞"种子进行辐射处理,经选育获得米荞一号.米荞一号具有籽粒饱满,种壳簿,易脱壳制米的特点和结实率高、抗落粒性强、株粒数多的优点.该品种种子芦丁含量为2.40%,粗蛋白含量为13.7%,整粒出米率达60%,出粉率高达80.3%.2008年生产试验中,米荞1号在5个不同生态点平均产量为2 121.0 kg/hm~2,比对照种九江苦荞产量1 941.0kg/hm~2增产12.0kg/hm~2,增产率为9.3%.  相似文献   

11.
高油高产杂交油菜品种瑞油501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锋 《中国种业》2019,(5):89-90
瑞油501属甘蓝型半冬性杂交油菜品种,母本为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G2A,父本为双低品系11-3034,2018年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该品种具有高产、高油、抗倒的优点,适宜机械化种植。2015-2016年度经江苏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每hm~2平均产量为2682.6kg,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3.3%;2016-2017年度经江苏省油菜新品种联合鉴定试验,平均产量为2596.5kg,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8.66%。芥酸含量0.26%,硫苷含量23.64μmol/g,含油率46.04%。瑞油501适宜江苏省淮河以南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2.
酉荞1号是应用系谱育种方法育成的优质、高产、稳定的苦荞新品种.该品种在重庆市苦荞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为127.38 kg/667 m2,比对照九江苦荞增产18.13%,全生育期83 d,平均株高102 cm,分枝数5.6个,主茎节数14.2节,单株粒重20.0 g,千粒重20.5 g,粗蛋白含量为10.4%,类黄酮含量为2.04%,籽粒出粉率为63.5%,适宜重庆市各荞麦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赤峰市苦荞麦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筛选赤峰市适宜种植的苦荞品种,2011年在赤峰市进行9个苦荞麦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西荞1号、黔苦3号、苦荞04-46、川荞1号、黔苦5号、晋荞麦2号、西荞2号、六苦2081产量均比对照CK-10-2高,适宜当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以来源于不同地区的17个苦荞新品种为试验材料,在重庆海拔248m的地区鉴定其主要经济性状表现。结果表明:供试的17个苦荞品种的生产力普遍较低,其中九江苦荞、晋苦2号、昭苦2号、云荞67和迪庆苦荞5个品种的籽粒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5.
不同播期对苦荞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苦荞秋季的适宜播期,本试验以‘黔苦6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的播期处理,研究了播期对苦荞农艺性状、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苦荞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均有一定影响。随播期推迟,苦荞各生育阶段相应推迟,全生育期增加。农艺性状、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子随播期的推迟呈先增后降趋势。产量和农艺性状、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黔苦6号’在贵州毕节地区秋播的适宜时间为8月28日左右,此播期处理更有利于苦荞的生长发育及优质高产栽培。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苦荞秋播的适宜播期及其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西藏引种苦荞产量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西藏本地荞麦农家品种退化、混杂严重,单产水平低等问题,2014年~2016年在拉萨引种13份荞麦品系进行鉴定和栽培试验,筛选出高产、稳定性好的优质荞麦品种。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不同年份产量差异呈极显著水平,平均单产以‘云荞2号’最高,为3597.6 kg/hm2,比对照增产51%;相关性分析表明,千粒重对产量影响呈正相关,差异较显著;高稳评价表明,产量水平高且稳定性和适应性好的品种为‘云荞2号’、‘西荞5号’;产量水平较高且稳定性和适应性较好的品种为‘晋苦荞2号’、‘云荞1号’。该研究旨在为西藏地区荞麦品种鉴定与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石黑豆1号是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以化诱5号为母本、大粒黑豆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的高产抗病夏播黑大豆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品质好,营养价值高,田间抗倒性强,抗病性好,落叶性好,适宜机械化操作。2016-2017年参加河北省夏播黑大豆区域试验,石黑豆1号平均产量2970.8 kg/hm2,比对照德豆99-16增产6.87%,2017年参加河北省夏播黑大豆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863.5 kg/hm2,比对照德豆99-16增产5.20%。2018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河北省中南部夏播种植。  相似文献   

18.
EMS诱变剂处理对苦荞种子萌发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浓度对苦荞种子生长发育的影响,加快苦荞品种改良的进程。本研究以‘川荞1号’、‘川荞2号’和‘川荞3号’3个品种作为试验材料,使用EMS对苦荞种子进行诱变。分别设置不同浓度梯度的EMS(0.4%,0.8%,1.2%,1.6%)处理苦荞种子,相应设置空白对照组。每个处理进行5次重复,室内调查萌发指标以及移栽后观察记录诱变植株的田间相关性状。结果显示:EMS除了对苦荞茎粗有一定的促进以外,随EMS浓度的增加,苦荞各品种全生育期延长。EMS对苦荞发芽率、根长、芽长、种苗鲜重、田间成苗率、株高以及产量方面影响显著,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各个指标呈递减趋势。说明EMS对苦荞植株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结合苦荞种子萌发相关性状、田间生长发育以及产量等方面考虑,综合得出EMS诱导苦荞适宜浓度为0.8%~1.2%。本研究为苦荞EMS诱变提供诱变时间和适宜浓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贵州省威宁县7个当地主栽的苦荞品种(黔黑苦1号、黔苦2~7号)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苦荞品种对土壤中镉(Cd)、砷(As)、铅(Pb)、镍(Ni)、铜(Cu)、锌(Zn)等6种典型有害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差异,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苦荞受多种重金属污染情况,筛选重金属低积累的苦荞品种。结果表明,苦荞籽粒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因元素而异,总体表现出Cd>Zn>Cu>Ni>Pb>As的特征;7个苦荞品种籽粒严重受到Cd元素污染,单项污染指数(Pi)在2.19~3.8之间,污染等级均达高污染;苦荞产量主要受到籽粒Pb含量的影响,皮尔逊相关性系数为-0.665,达到强负相关关系,籽粒中Zn与Ni、Cu含量呈显著强正相关关系,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775和0.802;黔苦3号为苦荞Cd低积累品种,黔苦7号苦荞为As、Ni和Pb的低积累品种,黔苦5号苦荞为Cu低积累品种,黔苦4号苦荞为Zn低积累品种。  相似文献   

20.
研究苦荞种质籽粒黄酮含量和籽粒性状的遗传变异,揭示影响苦荞籽粒黄酮含量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对212份苦荞种质籽粒黄酮含量、千粒质量、籽粒长宽比、籽粒周长、籽粒面积及产量进行了变异和相关性分析,且对不同粒色苦荞种质的籽粒黄酮含量进行方差分析,基于籽粒黄酮含量和籽粒性状的表型值对苦荞种质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籽粒黄酮含量的变异范围为1.02%~2.84%,籽粒相关性状变异系数为7.10%~27.58%。籽粒黄酮含量与籽粒面积、籽粒周长、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粒色的苦荞籽粒黄酮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欧式距离为16.36~16.88处,将212个苦荞种质划分为8个类群,其中C1类群是籽粒黄酮含量的极高端类群,包含30个苦荞种质,产量及籽粒相关性状均表现良好;C4类群是籽粒黄酮含量的极低端类群,包含5个苦荞种质。本研究可为高黄酮含量的苦荞育种提供理论依据,C1类群的30个苦荞种质可作为高黄酮、高产苦荞品种选育的推选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