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渭河陕西段水体主要污染物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5-2010年渭河流域(陕西段)26个断面的水质监测资料,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超标倍数法和秩相关系数法等对该段水体进行了评价,对造成渭河水污染严重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的时空变化趋势和主要污染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渭河流域(陕西段)污染程度基本呈下降趋势,其中宝鸡段水质较好,咸阳至渭南段污染仍然严重;污染减排是促进渭河COD浓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渭河干流污染以支流汇入污染为主,渭河干流排污口污染负荷以西安市和咸阳市为主。  相似文献   

2.
渭河干流陕西段水体中CODMn,NH3-N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渭河是陕西省的第一大河,然而近年来渭河水体污染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依据1991—2002年渭河水质监测资料,对渭河干流陕西段水质主要污染指标CODMn,NH3-N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1)渭河陕西段污染严重,其中咸阳铁路桥为CODMn污染最严重的断面;卧龙寺桥、虢镇桥、兴平是NH3-N污染较严重的断面。(2)从90年代以来该流域的污染呈加重的趋势。1996年NH3-N污染最为严重,1995年CODMn最高。(3)造纸企业排放的污水是造成渭河流域CODMn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农田大量化肥的施用以及化肥工业废水的排放是造成渭河NH3-N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宁夏引黄灌区水体污染现状及污染源解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随着点源污染的逐步控制,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正在成为影响水体质量的主要因子。宁夏引黄灌区是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农业生产较为发达,农业的高投入对当地水体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分析了2002~2007年黄河宁夏段监测断面和引黄灌区典型排水沟的水质情况,发现黄河宁夏段水质受农田退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影响较大,境内沿程断面水质污染逐渐加剧,水质出境断面比入境断面平均降低1个等级,说明黄河流经宁夏后水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宁夏引黄灌区水体主要污染物是挥发酚、NH4+-N、CODMn和BOD5,2002~2007年几种主要污染物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综合污染指数也呈总体下降趋势,但污染形势仍然严重。2007年宁夏引黄灌区主要排水沟水质为劣Ⅴ类污染水质,断面超标率100%,主要污染物为NH4+-N、CODCr、BOD5。针对黄河宁夏段水体污染状况,对宁夏引黄灌区水体农业非点源污染源进行解析,结果显示,TN、NH4+-N污染主要来自种植业,其次是养殖业和黄河取水;TP污染主要来自于种植业与养殖业,COD主要来自养殖业。农田退水携带的大量污染物是导致灌区水体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黄土高原马莲河干流水质时空变化特征,揭示水质污染状况及成因,为该流域内生态文明建设和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黄土高原马莲河干流2016—2021年甘肃省庆阳市境内5个断面水质逐月监测数据,结合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水质进行评价,利用线性趋势法对水质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①2016—2021年庆阳市境内马莲河水质整体较差,属于Ⅴ类水范畴,综合污染指数较高,主要污染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COD)、5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NH3-N)、总磷、氟化物及六价铬,下游水质优于上游。②庆阳市境内马莲河干流水质季节变化特征显著,综合表现为夏、秋季优于春、冬季。具体表现为秋季最优,冬季最差。[结论] 2016年以来,庆阳市境内马莲河水质趋势稳定向好,尤其是2017年以后,向好趋势表现明显;受入境水质及流域地质条件影响,马莲河水污染治理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为反映陕西省地表水水质状况与水土流失间的关系,选取不同生态类型区的3条主要河流(渭河、延河和汉江)为研究对象,依据河流27断面水质监测资料,对延河流域5个断面、渭河流域13个断面、汉江流域9个断面的水质进行了评价,并从水体污染的角度分析了3条典型河流的污染源及其与径流泥沙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类型区河流水体水质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3条典型河流2001—2010年水质改善明显,27个监测断面中满足Ⅰ—Ⅲ类水质水体功能的断面由11个增加到18个,达标断面率为66.7%,Ⅴ类水质断面9个,占33.0%;不同生态类型区河流水质污染呈现较大的南北空间差异,位于秦岭以北的渭河干流污染严重,属重度污染,延河属轻度污染,位于秦岭以南的汉江水质为优;渭河氨氮浓度与年径流量呈显著负相关,径流量越大,氨氮浓度越低;延河河流径流与溶解氧(DO)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径流量越大,DO浓度越高,水质越好;汉江年输沙量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输沙量量越大,COD_(MN)越高,水质污染越严重。  相似文献   

6.
张翔  李愫 《水土保持通报》2022,42(4):153-160,171
[目的] 对2014—2020年北洛河干流4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为进一步改善该流域水环境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北洛河水量的年内分配规律,对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进行划分,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北洛河主要污染指标进行筛选和评价。[结果] COD,氨氮和氟化物是影响北洛河水体水质最显著的指标。从沿程分布上看,北洛河干流上中游水质最好,下游水质相对较差;从时空分布上看2018年之后北洛河干流水质改善明显,基本满足水功能区Ⅲ类水质要求。[结论] 北洛河上中游河段主要污染源来自于沿岸城镇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废水排放;下游河段煤化工等企业工业废水和氮肥施用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是影响河道水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随着陕西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渭河水生态环境也随之遭到破坏。为提高干流水体消纳污染负荷的能力,以渭河眉县干流及境内3条较大的支流,即石头河、霸王河、汤峪河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监测获取选定河段的河宽、水深、流速、溶解氧以及COD等相关水质参数。采用一维水质模型核算出干流河段稀释混合长度。通过情景设定,对比分析干流稀释混合长度与河流背景COD浓度以及污染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完全混合模型核算出3条支流河段均有一定剩余COD水环境容量,可以很好地补给干流水环境的污染负荷能力。结合干流稀释混合长度与支流水环境容量,提出河段达标优化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宿州市沱河段沿岸实地调查,以沱河东关闸断面为采样点,分时段采集样品,并以沱河东关闸断面2004-2009年的连续监测资料为基础,对水质污染物主要指标进行了分析。监测的水质指标包括溶解氧(DO)、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采用单因子评价,基于直观图解、线性趋势分析和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探究了沱河水质污染的年内及年际变化趋势,并分析影响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关保护对策。结果表明:(1)年内水质变化显著,DO,NH3-N和TP在冬季含量偏高,TN和COD在春、秋季含量较高,BOD在夏季含量偏高。(2)年际变化方面,BOD,NH3-N和TN均呈显著下降趋势,COD呈不明显下降趋势,DO和TP无明显变化趋势。总体来说,宿州市沱河段水质状况处于不断改善之中。  相似文献   

9.
2007-2019年东江流域赣粤出境水质评价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东江源区赣粤出境水质时空分布特征,为该流域的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改善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 基于东江源区2007—2019年赣粤出境监测断面的11项水质指标,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水污染指数法、相关性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流域出境水质变化与成因。[结果] ①不同水文时期的水质状况均存在差异,以氯化物、硫酸盐和氨氮的时空差异性最为明显。②年内变化为汛期水质好于非汛期,劣Ⅴ水仅存在于非汛期;年际变化为,2008年出境水质最差,2009年开始好转,2017—2019年全部满足Ⅱ—Ⅲ类水。③氨氮是出境水质最主要的污染物但浓度显著下降,稀土开采,果业开发和大型养殖等是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结论] 过去十几年,东江源区赣粤出境水不同水文时期水质略有不同但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污染物氨氮浓度显著下降,源区近年采取的保护修复措施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改进灰色模式识别模型评价洱海雨季灌排沟渠水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揭示洱海流域农田生产与农村生活单元交替分布对灌排沟渠水质的综合影响及污染物贡献率,选取流域典型灌排沟渠不同断面进行连续取样观测,在分析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及铵态氮(ammonium nitrogen,NH_4~+-N)浓度变化特征基础上,采用"中心化"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和综合平均污染指数对沟渠农田入口-农田出口-村落出口-农田出口-村落出口-农田出口断面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沟渠断面TP和总可溶磷(totaldissolved phosphate,TDP)浓度沿水流方向持续增加,TN和硝态氮(nitrate nitrogen,NO_3~--N)浓度先增加随后稳定,沟渠农田出口段NH_4~+-N和COD浓度分别削减13.43%~57.88%和2.88%~19.33%,而流经村落段浓度相应增加。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分析发现沿水流方向沟渠断面水质类别分别为Ⅲ类、Ⅱ类、Ⅳ类、Ⅳ类、Ⅴ类和Ⅴ类,综合平均污染指数法表明沟渠中TN和COD是水体主要污染因子,而NO3--N是水体TN的最主要形态。该研究可揭示洱海流域氮磷污染来源与贡献,为明确面源污染防治的主要污染因子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养殖业畜禽粪便氮磷耕地负荷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明畜禽粪便资源对耕地土壤和环境造成的潜在污染风险,为评价和防治畜禽养殖业造成的面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陕西省为研究区,通过计算陕西省畜禽粪便中氮磷耕地负荷,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陕西省各市区畜禽粪便氮磷耕地负荷从2006—2007年达到最大,到2008年急剧下降为最低,之后逐年增加。2008—2010年,氮负荷平均值增加了73.0%,磷负荷增加了59.4%;2008—2010年,延安、渭南两市畜禽粪便氮磷耕地负荷虽然居于全省最后,但增长率最快。(2)对比2008年和2010年的畜禽粪便氮磷耕地负荷空间分布变化,汉中市氮磷耕地负荷最大,延安市和渭南市最小。2010年各市畜禽粪便氮负荷平均值依次为:汉中安康榆林宝鸡咸阳商洛铜川西安延安渭南;磷耕地负荷平均值依次为:汉中商洛宝鸡榆林咸阳西安安康铜川延安渭南。[结论]针对陕西省畜禽粪便氮磷耕地负荷的时间、空间分布变化,应加大汉中、安康、商洛、宝鸡、榆林等区域畜禽粪便的处理力度,降低畜禽粪便造成水土资源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陕西省各地市水资源承载力(WRCC)状况进行评价,为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引入信息熵进行指标权重计算的基础之上,采用变权法对权重指标反常现象进行修正。依据计算所得权重,采用改进TOPSIS法建立模型。并结合2012年陕西省各地市涉及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关数据,对陕西省各地市的水资源承载力综合状况评价中进行了应用。[结果]得出了陕西省各地级市的水资源承载力情况排序为:安康市宝鸡市商洛市延安市汉中市渭南市榆林市铜川市咸阳市西安市。发现西安市水资源承载力不足情况最为突出。[结论]利用变权信息熵改进TOPSIS模型计算水资源承载力,操作简便、实用性强,在该领域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陕西省西安市引汉济渭与黑河引水工程多水源联合调配模拟模型,为西安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在分析西安市供水工程和用水户基础上,绘制水资源系统网络概化图,构建了多水源联合调配模拟模型,确定调配规则。通过典型年和长序列年法求解模型,得到不同来水频率情况下的多水源联合调配方案。[结果] 2020水平年,来水频率分别为50%,75%和95%时,引汉济渭调水量分别占西安市需水量的39.74%,37.59%和35.33%;在特别枯水年,引汉济渭供生活用水达1.19×10~8 m~3,占西安市生活需水总量的36.28%。[结论]计算结果表明,引汉济渭工程通水后,西安市水资源短缺局面得到缓解,调水量对保障西安市供水安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耕地发展权价值测算的陕西省耕地保护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基于耕地发展权价值视角测算耕地保护补偿价值,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有利于明确耕地保护权责、调动耕地保护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各区域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的均衡和谐。因此,为准确测量耕地发展权价值,建立起融合耕地发展权价值在内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该文以陕西省为例,基于耕地发展权价值测算视角,构建耕地发展权价值测算方法体系,测算了耕地盈亏平衡和耕地发展权价值,最终依据该价值确定出相应的补给和受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2015年陕西省总体处于耕地亏损区,总赤字面积为39.52×10~4 hm~2,人均耕地赤字面积为0.0136 hm~2,耕地总面积赤字率为9.89%;2)在省级层面,陕西省现实耕地发展权价值为50.57元/m~2,考虑到陕西省耕地盈亏量,陕西省总体耕地发展权价值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在国家未给予政策优惠的情况下实际需要支付1998.50亿元的耕地发展权资金;3)在地级市层面,西安市、汉中市、商洛市、延安市、安康市和铜川市6市(亏损程度从重到轻排序)处于耕地发展权价值补给区域,而榆林市、渭南市、宝鸡市和咸阳市4市(盈余程度从高到低排序)则处于耕地发展权价值受偿区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陕西省苹果主产区土壤养分状况,为陕西省苹果主产区施肥策略的合理制定及土壤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2012~2016年,在陕西省延安、铜川、渭南、咸阳和宝鸡5个苹果主要生产地区选取典型果园,样点数依次为17208、2634、8589、14723和303个,采集0—4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并利用现有果园土壤养分分级标准,比较分析各地区土壤养分分布状况。【结果】目前,陕西省苹果主产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1.5 g/kg、57.1 mg/kg、13.0 mg/kg和160.4 mg/kg,较低和低等水平所占比例分别为33.3%、61.8%、85.0% 和50.4%。不同地区土壤养分存在一定差异,从全区来看,基本呈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特征,即宝鸡是果园土壤养分含量最高的地区,咸阳、渭南和铜川次之,延安果园土壤养分含量最低。延安地区果园土壤平均有机质含量9.5 g/kg、碱解氮49.4 mg/kg、有效磷9.0 mg/kg和速效钾140.0 mg/kg,处于较低和低等养分水平的果园百分比分别为61.6%、77.7%、99.3%和67.5%。铜川地区果园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4.2 g/kg,有机质达中等及以上水平果园占88.9%;碱解氮含量均值为62.0 mg/kg,46.4%的果园处于较低和低等水平;有效磷含量均值为13.9 mg/kg,75.3%的果园处于较低和低等水平;速效钾含量均值为181.6 mg/kg,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果园所占比例为67.2%。渭南地区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为13.1 g/kg,有机质达中等及以上水平果园占83.2%;碱解氮含量均值为61.6 mg/kg,54.6%的果园处于较低和低等水平;有效磷含量均值为13.7 mg/kg,81.0%的果园处于较低和低等水平;速效钾含量均值为170.1 mg/kg,42.6%的果园处于较低和低等水平。咸阳地区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为12.3 g/kg,有机质达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果园占85.7%;碱解氮含量均值为62.7 mg/kg,49.4%的果园处于较低和低等水平;有效磷含量均值为16.7 mg/kg,74.2%的果园处于较低和低等水平;速效钾含量均值为173.2 mg/kg,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果园所占比例为60.9%。宝鸡地区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为17.5 g/kg,有机质达中等及以上水平果园占97.4%;碱解氮含量均值为78.3 mg/kg,21.7%的果园在较低和低等水平;有效磷含量均值为23.4 mg/kg,64.9%的果园在中等及以上水平;速效钾含量均值为179.2 mg/kg,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果园所占比例为70.0%。【结论】陕西省苹果主产区土壤养分含量总体较低,不同地区苹果园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有效养分含量差异较大,需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16.
近40年来陕西省耕层土壤pH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陕西省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1980s第2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7年的705个样点分析数据,基于地统计学和ArcGIS分析耕层土壤pH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探讨其影响因素,对于陕西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结果表明,陕北、关中及陕南地区耕层土壤pH均值依次为8.25、7.91、6.25,分别为弱碱性、弱碱性和弱酸性;各行政区耕层土壤pH排列顺序为延安榆林铜川咸阳渭南西安宝鸡商洛安康汉中。时间上,与1980s相比,陕北和关中耕层土壤呈碱化趋势,陕南耕层土壤呈酸化趋势;各行政区除榆林、安康、汉中和商洛耕层土壤呈酸化趋势,其余各市耕层土壤均呈碱化趋势。空间上,陕北和陕南耕层土壤pH拟合的最优半方差函数模型为线性模型,关中耕层土壤pH拟合的最优半方差函数模型为高斯模型,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陕北耕层土壤pH空间分布呈零星斑状特征,关中和陕南耕层土壤pH空间分布呈东部高于西部特征。坡向、海拔与陕西省耕层土壤pH显著相关,坡度越小,海拔越高,pH越大,不同类型的土壤pH存在差异。建议陕北和关中地区防治土壤盐碱化问题,陕南地区防治土壤酸化问题,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西安市节水型园林建设中市民社会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建设节水型园林城市以及普及园林中再生水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SPSS与AMOS工具对西安市13个区县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西安市民有较高的节水意识,其中女性、年龄较长、受教育程度较高、经历过缺水和认为城市缺水的群体有着较高的节水意识,并且性别、年龄和对城市缺水程度的感知影响显著。对再生水用于园林的接受程度也普遍较为赞同,年龄较长、受教育程度较高、经历过缺水的人群接受度普遍较高,且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表现出了一定的显著性。市民节水意识与园林再生水接受程度正向相关。[结论]性别、年龄、感知城市缺水正向影响节水意识;年龄、受教育程度正向影响园林再生水接受程度;节水意识正向影响园林再生水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18.
杜忠潮  韩申山 《水土保持通报》2009,29(6):198-202,207
依据P-S-R模型,从土地自然资源现状、土地社会经济环境压力和人文影响3方面出发,选取与土地资源利用密切相关的25个因子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陕西省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延安市、汉中市、榆林市、安康市、商洛市等10个省辖市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延安市和榆林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处于良好状态;汉中、安康和商洛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处于预警状态;铜川市和宝鸡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处于中警状态;西安、咸阳和渭南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处于重警状态.针对各省辖市的土地生态安全状态特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西安市汽车站地表灰尘中重金属的污染评价及其来源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西安市长途汽车站地表灰尘中重金属的主要成分、可能来源及其污染水平,为改善汽车站内及周边环境现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X-Ray荧光光谱仪对西安市内20个具有代表性的汽车站地表灰尘中Cu,Mn,Ni,Pb,V和Zn的元素含量进行分析,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灰尘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及环境风险,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来研究城市汽车站地表灰尘中重金属的主要成分及其可能来源。[结果]Cu,Pb,Zn均在不同程度上超过陕西省土壤背景值,其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6.3,107.7,113.5mg/kg。地积累指数法评价表明,除Pb为中度污染以外,其余元素均为无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表明,西安汽车站地表灰尘中的重金属元素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具有中等潜在生态风险。[结论]Cu,Mn和Ni主要来自于自然源和交通源,Pb和Zn主要来自汽车尾气的排放及零部件的磨损,V则主要来自于自然源。  相似文献   

20.
宝鸡市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陕西省宝鸡市退耕还林工程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和分析,为相关生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999—2015年宝鸡市退耕还林面积等数据为依据,参照《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与管理规范》附录中《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实物量评估公式及参照设置》对宝鸡市退耕还林工程在保护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净化环境、改善小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计算,并采用影子工程法、影子价格法等方法计算宝鸡市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价值。[结果]1999—2015年宝鸡市退耕还林生态效益总价值为1.06×106万元,其中保护水资源和固碳制氧贡献最大,分别所占比例为36.8%和27%,保护生物多样性次之,贡献率为22.8%,改善小气候、保育土壤和净化环境价值贡献率分别为12.2%,0.8%和0.4%。[结论]退耕还林工程在宝鸡市水源涵养和改善环境作用明显,对于该区的水资源保护和空气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