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为了筛选出适宜渭北旱塬高产、优质、抗性较好的小麦新品种,2013-2015年对9个旱地小麦新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以晋麦47为对照,通过记载基本苗、分蘖数、穗数等相关农艺性状和抗逆性及室内考种,综合分析得出适宜渭北旱塬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为旱丰728、航麦287、伟隆123三个品种。  相似文献   

2.
渭北旱塬地膜覆盖春玉米品种筛选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选择适合渭北旱塬地膜覆盖的玉米品种。[方法]通过多重比较和相关性分析对参试的15个品种的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进行研究。[结果]登海605、陕单518产量最高,田间表现最好,优于对照品种,适合当时种植。[结论]该试验为优异品种在陕西省渭北旱塬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陕西省蒲城县2010-2015年冬小麦发育期的冬小麦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同期冬小麦发育期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渭北旱塬小麦产量构成中小穗数、不孕小穗率、穗粒数、千粒重、理论产量、株成穗数、成穗率、茎秆重、籽粒与茎秆比等要素与起身-拔节、拔节-孕穗、孕穗-抽穗、抽穗-开花、开花-乳熟、乳熟-成熟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渭北旱塬小麦产量构成中孕穗-抽穗期降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渭北旱塬小麦产量构成中穗粒数与拔节-孕穗降水量、孕穗-抽穗降水量关系密切,呈正相关,千粒重与起身-拔节降水量、孕穗-抽穗降水量成正相关,理论产量与起身-拔节降水量、孕穗-抽穗降水量成正相关,地段单产与起身-拔节降水量、孕穗-抽穗降水量成正相关;成穗率与孕穗-抽穗降水量成正相关、与抽穗-开花降水量、乳熟-成熟降水量成负相关。建议要高度重视冬小麦返青后起身-拔节、孕穗-抽穗关键期的降水供应。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鲁南经济带主栽种植的21个小麦品种的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作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分析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鲁南经济带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全生育期、容重、穗粒数、千粒重、最高总茎数、成穗率、株高、基本苗、有效穗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适宜渭北旱塬种植的小麦新品种。[方法]对参加国家黄淮旱地区试的13个小麦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等进行比较。[结果]冀麦485和轮选199田间表现良好,抗病性较好,产量较高。冀麦485、轮选199分别比对照品种洛旱7号增产34.04%、28.72%,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结论]冀麦485和轮选199适宜在陕西省长武县等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商洛地区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互关系,以15个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对其穗粒数、667 m穗数、千粒重、生育期等7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生育期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偏相关分析显示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穗粒数,其次是667 m穗数,而生育期对产量的负向效应最大;在通径分析中,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为穗粒数>667 m穗数>株高>基本苗>千粒重>穗长>生育期。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一致表明,穗粒数是影响小麦高产育种的主要因素,其次为667 m穗数,生育期对产量的副作用最大。因此在新品种的选育时,选择熟期偏早,穗粒数和667 m穗数多的品种(系),更容易获得高产。该研究为商洛地区小麦育种和高产栽培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陕西中等肥力水田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1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系)试验结果为依据,对8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度和相关性分析,以期为陕西中等肥力水田小麦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最高茎数、产量、有效穗数、千粒重、每穗粒数、穗长变异系数较大;8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最高茎数、基本苗数、生育期、千粒重、穗长、株高;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穗长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结合该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特点提出,提高陕西中等肥力水田小麦产量的措施为提高分蘖成穗率;在育种上或栽培措施上提高每穗粒数;同时注重千粒重、株高和穗长的协调。  相似文献   

8.
以22个彩粒小麦新品系为试材,测定株高、穗长等13个农艺性状,分析影响彩粒小麦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并明确性状间的相关性,为彩粒小麦的高产育种提供选择依据。结果表明,单株分蘖数、单株生物产量、穗粒质量、穗粒数、每小穗粒数、单株籽粒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影响彩粒小麦特征特性的主要农艺性状包括株高、单株分蘖数、单株生物产量、穗质量、穗粒数、穗粒质量、每穗小穗数、单株籽粒产量;22个彩粒小麦新品系共聚为三类,其中,第III类包括CW18-11、CW18-16共2个品系,表现突出的性状是株高、单株生物产量、穗质量、穗粒数、穗粒质量、每穗小穗数及单株籽粒产量;单株生物产量、穗质量、穗粒质量与单株籽粒产量显著相关,株高、穗粒数与单株籽粒产量间也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在彩粒小麦高产育种的早期世代,应注重对与籽粒产量相关性大的性状进行考察与选择。  相似文献   

9.
利用1982-2010年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较对照增产品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数据,分析了河南省旱地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特点。结果表明,随品种育成年份的推进,小麦生育期逐渐缩短,株高逐渐降低,最高群体逐渐变小,产量、穗粒数、千粒重逐渐提高,穗数变化不大;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其中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表明,1982-2010年河南省旱地小麦品种产量的提高是在保证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以2018-2019年度云南省田麦区域试验(玉溪点)12个小麦新品系试验结果为依据,对8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以期为玉溪小麦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成穗率、基本苗、株高、穗粒数、千粒重、有效穗数的变异系数较大,成穗率、基本苗、有效穗数这3个性状通过栽培措施较易改变;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穗粒数、生育期、株高、千粒重、容重、成穗率、有效穗、基本苗。在玉溪地区小麦选育过程中应注重对穗粒数、生育期、株高及千粒重这4个重要农艺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小麦各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2008、2009年两年小麦品比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量高的品种其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也相应较高,综合抗病性好的品种产量也较高;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扬花期>成熟期>赤霉病>纹枯病>条锈病>白粉病。说明该地区与产量密切的主要农艺性状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穗粒数。  相似文献   

12.
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1—2015年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数据,分析了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特点。结果表明,随旱地小麦区试年份的推进,株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高茎变少,生育期缩短,产量、穗粒数、穗数逐渐提高,千粒质量先增加后逐渐减少;穗粒数、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千粒质量与产量呈正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区小麦品种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20世纪末21世纪初华北地区先后审定的168份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为研究材料,对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育成的小麦品种类型多,遗传变异丰富,8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7.96%~26.51%)表现为千粒重主茎穗长株高主茎穗粒数单穗重平均穗粒数单株有效穗数单株产量。各农艺性状在4省市的差异较大,北京地区小麦品种具有株高高、主茎穗长长、千粒重高的特点;河南小麦品种具有穗粒数多、单穗重高的特点;山东小麦品种分蘖成穗率高;河北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比较协调。各小麦品种单株产量与单株有效穗数(0.85)、平均穗粒数(0.39)、单穗重量(0.37)、主茎穗粒数(0.27)、主茎穗长(0.20)达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达显著正相关(0.19),与千粒重呈不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河南省2013—2018年通过审定的83个半冬性小麦品种,研究影响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规律,为小麦育种和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对83个半冬性小麦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生育期进行汇总处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结果]小麦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线性拟合结果表明年递增124.57 kg/hm~2。除有效穗数外,研究的其他主要农艺性状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变异结果分析,有效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生育期(r=0.493 0)、株高(r=0.289 1)、穗粒数(r=0.262 2)、千粒重(r=0.252 4)、有效穗数(r=0.041 2)。产量三要素通径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一致。[结论]近期河南省在小麦育种性状选择时,应首先将育种材料的穗粒数和千粒重放在首位,同时兼顾单位面积有效穗数。  相似文献   

15.
小麦新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2006~2007年度区域试验湖北武昌点的34个小麦新品种(系),对其产量及其相关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小麦新品种(系)各性状值方差分析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产量与旗叶面积、旗叶长、穗粒数和旗叶宽相关极显著,其他各农艺性状间也存在着许多极显著相关性:通径分析表明,穗粒重、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但三者在相互制约的同时.也是其他性状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相关和通径分析一致表明,穗粒数是当前影响小麦高产育种的主要因素,通过适当增大旗叶性状来减少不孕小穗和小花数可增加穗粒数,是提高小麦产量水平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小麦各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2008、2009年两年小麦品比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量高的品种其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也相应较高,综合抗病性好的品种产量也较高;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扬花期>成熟期>赤霉病>纹枯病>条锈病>白粉病。说明该地区与产量密切的主要农艺性状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穗粒数。  相似文献   

17.
以2019-2020年国家冬麦区黄淮北片水地组区试试验结果为依据,对包括对照在内的14个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以期为黄淮小麦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性状与小麦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为生育期>基本苗>株高>667 m~2穗数>成穗率>千粒重>容重>穗粒数。在山东小麦育种中应注重对生育期、基本苗、株高及667 m~2穗数这几个重要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对2004—2005年国家小麦品种展示的8个弱春性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0.8034)、每穗粒数(0.5492)、千粒重(-0.4146)、株高(0.3366)、穗长(0.0639)和每穗小穗数(0.1824),对产量的直接影响重要性依次为:千粒重(1.5139)、每穗粒数(1.0816)、单位面积穗数(1.0254)、株高(0.4358)、每穗小穗数(0.2968)和穗长(-0.0274),表明了农艺性状间具有明显的制约关系。提出了河南春性小麦高产育种的策略和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山西南部水地小麦育种发展趋势,对2012—2014年山西南部水地小麦区试的41份品系进行农艺性状比较分析、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结果为:穗长变异系数最大,为9.61%。产量三要素变异系数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多重比较分析表明,各年度间产量达极显著水平。参试品系与对照各农艺性状t检验均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基本苗、有效穗数、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贡献较大,但综合作用中穗粒数最大。根据分析结果及山西南部生态条件,穗粒数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在山西南部小麦育种过程中应该将穗粒数较多,千粒重稳定提高的小麦品系作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河南省最新国审的18个小麦新品种的产量与8个主要性状进行关联度分析,以探索小麦产量与主要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大小关系,旨在为小麦的遗传改良与育种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大小顺序为穗粒数>成穗率>基本苗>株高>有效穗数>全生育期>最高茎蘖数>千粒重。其中,穗粒数、成穗率、基本苗、株高是制约产量的最大因素;有效穗数、全生育期、最高茎蘖数、千粒重对产量的制约力依次变小。这一结果可为小麦新品种的高产育种和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