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研究河流浮游生物群落沿程变化,为水库生态调度及河流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南渡江设10个监测点,于2014年8月1-5日(丰水期)与2015年1月21-26日(枯水期)采集浮游生物样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丰、枯水两期生物监测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51种,丰度2.62×105~26.25×105个/L,香农-威纳生物多样性指数为1.4~2.9;浮游动物5门74种,丰度0.01~157.5个/L,香农-威纳指数为1.4~2.6。南渡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沿程变化受梯级水电站建设影响较大,水库浮游生物丰度一般高于河道。尽管热带河流气温季节变化小,丰、枯水期水量变化对浮游生物群落影响显著。枯水期浮游生物丰度和多样性均低于丰水期,且沿程变化幅度更大,与枯水期水电站蓄水大规模改变水流连通性有关。与浮游植物相比,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同一河流的沿程变化和季节变化更加显著,说明所研究河段浮游动物对栖息环境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2.
汤河水库春季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辽阳市境内的汤河水库春季的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汤河水库春季共有浮游植物42种,平均生物量为14.18 mg/L,以硅藻门最高,占65.85%,隐藻门次之,占17.19%。优势种有硅藻门的针杆藻、桥弯藻等。浮游植物Chl_a含量为4.33μg/L。浮游动物比较贫乏,生物量很低,仅为0.004 mg/L。汤河水库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垂直分布无规律性。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不规律,总的趋势是底层最高。从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来看,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以上游最大,中游次之,下游最小。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的分布与浮游植物正好相反,下游最大,中游次之,上游最小。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测得的Carlson营养状态指数判断汤河水库属于中营养型。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天津港临港工业区附近海域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现状,于2014年4月至11月对该海域进行了5个航次调查,用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采集了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变化、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29种,主要优势种为夜光虫、多毛类幼虫、双刺纺锤水蚤、异体住囊虫等;浮游动物的丰度为110.89~2236.90个/m3;中小型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变化分别为0.4764~1.5732、0.1949~0.6086和0.6709~0.9158。水质生物学评价指标显示,调查海域的水质处于中度重污染或严重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4.
乐清湾春季浮游生物群落和环境因子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0年春季(4月)乐清湾的调查结果,分析了该海域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多样性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影响.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162种;其中,硅藻144种,占总种数的88.9%,甲藻12种,占总种数的7.4%.浮游动物10类、37种;其中,桡足类19种,占总种数的51.4%.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38.12×104个/m3和37.26个/m3,其空问分布格局均呈由内湾至外湾逐渐降低.浮游植物优势种为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和中国盒形藻(Biddulphia sinensis),浮游动物优势种为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和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平均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2.35和1.16,浮游生物群落沿环境梯度更替的现象极显著.乐清湾富营养化严重,可溶性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平均浓度分别为0.756 mg/L和0.038 mg/L.对比历史资料可知,近30年来乐清湾无机氮和磷酸盐呈升高趋势,较1982年同期分别上升112%和131%;同时浮游生物丰度有所下降,且浮游植物优势种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浮游植物群落仍以硅藻为主、甲藻其次,而浮游动物群落仍以桡足类为主.  相似文献   

5.
于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对黄河河南段进行了4个季度调查采样,分析了浮游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此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73种(属),其中,绿藻门、硅藻门、蓝藻门的种类数最多,分别有24种(属)、23种(属)和11种(属)。浮游植物的丰度值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变化范围为:4.57×10~4~79.73×10~4 ind/L,表现为夏季或秋季最大,冬季最小;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大类153种,其中,原生动物51种,轮虫72种,枝角类24种,桡足类6种。平均丰度为6.32×10~2 ind./L。物种丰富度大小顺序为秋春夏冬。黄河河南段Shannon-Wiener指数浮游植物变化范围为0.78~1.89,浮游动物为0.75~1.12。H'均较低,依据Shannon-Wiener指数评价标准,黄河河南段水质级别为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6.
于2015年枯水期(5月)、平水期(6月)和丰水期(8月)对黄河口牡蛎产卵场及邻近海域进行3个航次的采样调查,采用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丰富度分析其浮游植物多样性及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植物2门21种,其中硅藻门的种类最多,占90.48%;调查海域枯水期(5月)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最高,平水期(6月)次之,丰水期(8月)最低,说明枯水期(5月)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好于平水期(6月)和丰水期(8月);调查海域枯水期(5月)和平水期(6月)环境质量评价属于中污染水平,丰水期(8月)整体上属于重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7.
2012年大神堂贝类养殖区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天津大神堂贝类养殖区的水生态环境,于2012年4-10月对养殖区5个站位的浮游生物进行了逐月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共有3门、19属、22种,其中硅藻门占绝对优势,平均丰度为6.22×104个/L;浮游动物共2门、6属、6种,平均丰度为127.8个/L。各季节各站位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07~2.37和0.04~0.66,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为0.40~1.71和0.25~0.91。总体评价大神堂贝类养殖区浮游生物的多样性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8.
为了比较贵州省黔西南州万峰湖丰水期和枯水期真核浮游生物的多样性,分别于2020年丰水期(11月)和2021年枯水期(5月)对兴义市万峰湖进行2次共计20个地点进行采样,采用18S 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其群落组成。结果表明:序列多样性和丰度分析显示,丰水期OTUs平均为325个,枯水期OTUs平均198个,丰水期物种的丰度比枯水期丰富,而群落分布多样性和物种均匀度均低于枯水期。通过两次调查,丰水期真核浮游生物主要由节肢动物门、绿藻门和壶菌门等23个门,枯水期主要由绿藻门、节肢动物门、轮虫动物门等16门的生物组成。其中,丰水期的优势物种为节肢动物门,枯水期优势物种为绿藻门。在种的水平上,丰水期由147种生物组成,枯水期由187种生物组成,两个时期均有的物种有马索隐藻、拟蛋白核隐藻和光滑鱼鳞藻等,丰水期的优势物种为右突新镖水蚤、甲藻和马索隐藻;枯水期的优势物种为真镖水蚤、马索隐藻和拟二叉角甲藻。研究表明,万峰湖丰水期和枯水期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分析浮游生物群落、优势种、浮游生物丰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析,评价万峰湖的水质状况,为研究喀斯特水体中生物多样...  相似文献   

9.
曹龙智  郭伟  王帅帅  谭璐  赵继伟  马冰 《水产科技情报》2019,46(4):230-237, 240
为了解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济南段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于2014年8月对该区域的23个采样点位进行了调查,运用浮游动物香农威纳指数和典范对应分析对该区域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类44种,黄河流域济南段采样点的物种数为30种,物种密度平均值为4.86个/L,香农威纳指数平均值为1.63,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85;淮河流域济南段采样点的物种数为30种,物种密度平均值为6.67个/L,香农威纳指数平均值为1.61,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86。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总氮、总磷是影响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济南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综合分析得出结论,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济南段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较低,水体为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新疆巴里坤盐湖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和演化机制,于2020年10月、2021年5月和8月调查了巴里坤盐湖的浮游生物,依据形态学特征鉴定浮游生物属或种,统计分析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结果显示,巴里坤盐湖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62属,平均密度为9.34×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1.97 mg/L,以硅藻门、蓝藻门和绿藻门为主;浮游动物(除卤虫外)3门30属,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平均密度为146.45 ind./L,平均生物量为0.51 mg/L。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822~3.509,浮游动物为0~2.919。巴里坤盐湖浮游生物物种组成、密度和生物量呈明显的水期变化和分布差异;较1990s浮游生物物种数目增加28属,密度显著降低(P<0.05),生物量有所增加(P>0.05),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巴里坤盐湖浮游生物群落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盐度和水温变化可能是造成浮游生...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2009年5-9月鲟亲鱼养殖池塘中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细胞数量、优势种组成和随季节的变化。结果显示:鲟亲鱼的活动导致养殖池塘沉积物再悬浮,水体透明度较低。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以绿藻门(Chlorophyta)的月牙藻(Selenastrum spp.)和小球藻(Chlorella spp.)等小型个体为主,浮游植物密度1.0883×lO^7ind./L—1.5662×lO^7ind./L,生物量14.6438~19.2535mg/L。浮游动物以轮虫(Rotifera)和桡足类(Copepoda)为优势种群,浮游动物密度162.0000ind/L~560.0000ind/L,生物量0.3795~1.5482mg/L。研究显示,鲟亲鱼的活动是决定池塘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过程之一。  相似文献   

12.
2017年4-5月对易贡藏布江的13个采样点进行了浮游生物调查。浮游植物计4门73种,各点密度变化范围为930-6840 个/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2.124-13.21 xmg/L,易贡湖点密度及生物量最高,夏曲点密度及生物量最低;浮游动物计4门20种(属),各点密度变化范围为12-109.3个/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1.08-12.56 xmg /L,易贡湖点密度及生物量最高,夏曲点密度最低,八盖曲点生物量最低。结果表明:易贡藏布江干流浮游动物的密度随着浮游植物密度的变化而变化,浮游生物密度随着海拔的上升而降低,浮游生物密度与水温和pH具有极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0 3年5、7、9、1 1月对黑龙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共计4门64种,以原生动物、轮虫为主,分别占35 . 94%和42 . 1 9% ;前节晶囊轮虫、锥形似铃壳虫、螺形龟甲轮虫、尖削叶轮虫、萼花臂尾轮虫、多足变形虫、单缩虫等为优势种。浮游动物数量为685. 9 8ind . /L ,以原生动物为主;数量为5 875ind . /L ,占85 .64% ;生物量为0 .91 6mg/L ,轮虫最高,为0 . 5 91mg/L。浮游动物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数量春季最高为1 1 .897ind . /L ;生物量以秋季最高1. 5 6mg/L ;水平分布勤得利江段最高,平均为8430ind . /L和1 . 2 34mg/L。黑龙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是秋季>夏季>冬季>春季。均匀度指数变化是秋季>夏季>冬季>春季。  相似文献   

14.
太泊湖浮游生物初步调查及鲢鳙鱼产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5、7、9和11月,对太泊湖浮游生物和水体状况开展了调查,评估了鲢鳙鱼产力。总碱度变化范围为62.92~89.09 mg/L;总氮、总磷及氨氮含量均严重超过地标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标准限值。共监测到浮游植物7门51属,平均密度1 593×104个/L,平均生物量20.166 mg/L;绿藻门、蓝藻门、硅藻门以及裸藻门为优势种群,生物量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24.3%、8.9%、16.2%和25.84%。共采集到浮游动物25种,其中原生动物5种、轮虫13种、枝角类5种、桡足类2种。浮游动物平均数量1 771.85个/L,平均生物量2.508 mg/L;枝角类、轮虫、原生动物、桡足类的生物量分别占总生物量的15.9%、78.7%、0.1%和35.2%,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为0.36~0.46,均匀度指数为0.34~0.41。综合判断太泊湖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太泊湖鲢鱼产力151.2 kg/hm2,全湖约322 t;鳙鱼产力56.4 kg/hm2,全湖约120 t。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泼洒石灰水后鱼蚌混养水体系统中浮游生物的演化规律.实验设计了三组Ca2浓度水平(6、18、45 mg/L),时间为2个月.结果发现:施加不同浓度石灰水后,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养殖系统水体中浮游生物的数量、生物量和优势种群随时间出现变化.浮游植物总数的变化和Shannon-Wiener多样...  相似文献   

16.
在汉江下游开展浮游生物调查,构建浮游生物完整性指数进行健康评估,为流域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20年春秋两季在汉江干流雅口-兴隆河段开展了2次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调查,并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生物完整性指数,对调查河段开展了浮游生物生态完整性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两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95种(属)。春秋两季调查区水体中干流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分别为616×104 个/L和803×104 个/L,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26 mg/L和1.63 mg/L;2次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37属62种,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主。春秋两季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1036 个/L和1791 个/L,平均生物量分别为0.91 mg/L和1.40 mg/L。调查河段各采样点之间浮游动植物密度相差不大,但是不同季节浮游动植物生物量则存在明显差异。采用因子分析对浮游动植物数据开展分析,筛选了4个公因子(累积解释率65%)。进一步辨析了4个公因子的生态意义,可以看到第一公因子主要反映了浮游生物生物总量,以及浮游动植物比例关系,而其余3个公因子依次反映了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浮游植物群落丰富度、群落生境流态。在总因子得分表明调查河段秋季生态状况优于春季,并且不同公因子得分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调查河段不同季节与位置的水生态状况的差异,进一步结合汉江流域生态特征,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应用于调查河段。  相似文献   

17.
海草床是近海典型生态系统之一,为了解山东省荣成市天鹅湖鳗草(Zostera marina)海草床及其邻近裸沙区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时空变化特征,于2019年2月、5月、8月和11月,对天鹅湖鳗草海草床及其邻近裸沙区的浮游生物、海草床生态学特征及关键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调查,并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和冗余分析(RDA)探究了环境因子对浮游生物优势种的影响。结果显示,共发现浮游植物38种,隶属3门25属,其中,硅藻门(Bacilariophyta)种类最多(89.4%),甲藻门(Dinophyta)次之(7.8%);共发现浮游动物18种,幼虫3类,以甲壳动物(71.4%)为主;浮游生物种类数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且在11月达到最大值;海草床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年平均丰度分别为5.4×104 cells/m3和1.6×104 ind./m3,是裸沙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年平均丰度的1.4倍和1.5倍;典范对应分析和冗余分析显示,海草床浮游生物优势种主要与水温、海草床的植株密度及生物量显著相关,而裸沙区浮游生物优势种则主要与水温、pH值及氨氮含量等环境因子显著相关。结果表明,天鹅湖海草床相比裸沙区具有更丰富的浮游生物。本研究为深入了解海草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海河下游天津段浮游生物的分布特征,在海河下游七个区域共设置28个调查站位,于2013年5月、7月、9月对各站位表层水体的浮游动植物丰度、生物量进行采样调查和分析。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117种,浮游动物20种,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为8.145×104cells/L,主要优势种为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颤藻(Oscillatoria)、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Turp.)de Bréb)、纤维藻(Ankistrodesmus),以蓝、绿藻为主;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7.679×104 ind/L,主要优势种为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Liévin,))、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紫金铜矿事故后棉花滩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基本情况,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提高水面综合利用效益,恢复生产秩序及水域合理生态结构,根据水库型态设置22采样点,对棉花滩水库浮游生物的密度及生物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浮游植物6门、35属、43种,密度为14.16×104~ 131.66×104个/L,平均密度为42.89×104个/L,生物量为0.096 ~7.174 mg/L,平均生物量为1.401 mg/L,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密度在空间上呈现从上游至下游逐渐降低的趋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0.628 ~2.671,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231 ~0.839,根据评价标准判断,大都属轻度污染.浮游动物4门、13种,密度为36 ~ 285个/L,平均密度为个79个/L,生物量为0.154 ~3.110 mg/L,平均生物量为1.421 mg/L;多样性指数为1.300 ~2.441,均匀度指数为0.625~0.982.棉花滩水库浮游植物为硅藻-绿藻型,生物评价其属于中营养型;事故发生水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受到外界的干扰,呈现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20.
对虾工厂化养殖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掌握对虾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浮游动物的变动规律,有效管理水体环境质量,提高养殖效益,于2018年8月17日~11月3日,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演替规律及其与养殖水体弧菌、浮游微藻和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从实验塘鉴定出21种浮游动物,隶属于4大类,种类最多的为原生动物,共13种,占总数的61.9%;其次为轮虫和桡足类,均为3种,占总数的14.3%;枝角类最少,占总数的5%。整个养殖期,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约为0.71×103 ind./L,平均生物量约为11.72 mg/L。养殖过程中优势种由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物种逐渐演变成单一的原生动物物种。实验塘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0.52~1.64之间波动,前期先降低后升高,后期有所降低。相关性分析显示,浮游动物数量和浮游微藻数量显著负相关(P<0.05),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显示,温度、pH、营养盐等是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演替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