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要因病虫草害对症选购使用农药。首先要了解田间发生的是病害还是虫害,是什么病什么虫,以及病虫草害发生消长规律及为害特点。然后要了解农药的特性,是杀虫剂、杀菌剂还是除草剂,同时是杀什么虫、防什么病、除什么草,一定要弄清楚所选用的农药是不是适用于需要防治的病虫草害,不要不分青红皂白,见药就用,导致用药错误,影响防效,甚至造成更大的为害。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豫北平原典型玉米高产区安阳、鹤壁、新乡、焦作4市玉米生产中农药的施用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豫北地区玉米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共41种,以除草剂和杀虫杀菌剂为主;被调查农户的施药次数范围是1~4次,平均施药次数为2.53次;常用除草剂类农药有烟嘧·莠去津、异丙草莠、苯磺隆、莠去津和烟嘧磺隆,常用杀虫杀菌剂类农药有氯氰菊酯、联苯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甲维盐、辛硫磷、氧乐果和吡虫啉,常用生长调节剂类农药有胺鲜·乙烯利、芸苔素内酯和矮壮素;在玉米生产中部分农药有减施潜力,其中除草剂类、杀虫杀菌剂类和生长调节剂类农药的减施潜力分别为18.45%、53.22%和69.82%。  相似文献   

3.
豫北平原玉米高产区农药施用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豫北平原典型玉米高产区安阳、鹤壁、新乡、焦作4市玉米生产中农药的施用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豫北地区玉米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共41种,以除草剂和杀虫杀菌剂为主;被调查农户的施药次数范围是1~4次,平均施药次数为2.53次;常用除草剂类农药有烟嘧·莠去津、异丙草莠、苯磺隆、莠去津和烟嘧磺隆,常用杀虫杀菌剂类农药有氯氰菊酯、联苯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甲维盐、辛硫磷、氧乐果和吡虫啉,常用生长调节剂类农药有胺鲜·乙烯利、芸苔素内酯和矮壮素;在玉米生产中部分农药有减施潜力,其中除草剂类、杀虫杀菌剂类和生长调节剂类农药的减施潜力分别为18.45%、53.22%和69.82%。  相似文献   

4.
(一)掌握农药性能,对"症"下药农药的品种和剂型很多,不同的农药防治对象不同.杀虫剂只能治害虫而不能治病害或杂草;杀菌剂只能治病害而不能治虫害或螨类;杀螨剂只能用来杀灭红蜘蛛;除草剂只能用来杀灭杂草.另外选用杀虫剂还要根据害虫种类、危害特点,或用触杀剂、或用胃毒剂、或用内吸剂、或用熏蒸剂等.  相似文献   

5.
1.了解农药,对症下药病 虫、草害种类繁多,农药品种繁杂,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各种农药都有自己的防治范围和对象。因此,在确定病、虫、草害种类的基础上,确定应该用什么农药是得到理想防治效果的关键。就病害而言,可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两大类。侵染性病害是由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病原菌引起的,有时不同的病原菌引起的病害症状相似。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黄淮海流域的豫北平原典型小麦高产区——安阳、鹤壁、新乡、焦作4市小麦生产中农药施用状况进行调查,明确豫北平原小麦生产中所用的农药种类、频次、主要用药种类和农药减施潜力。结果表明:(1)豫北地区小麦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共43种,以除草剂和杀虫杀菌剂为主,禁用和高毒性农药仍有施用。(2)调查农户施药次数范围是1~4次,平均施药次数为2.35次。(3)生产中常用农药有除草剂(苯磺隆、烟嘧莠去津、莠去津和噻吩磺隆)、杀虫杀菌剂(氧化乐果、高效氯氰菊酯、辛硫磷、多菌灵、吡虫啉、三唑酮、联苯菊酯和高效氟氯氰菊酯)和生长调节剂(芸苔素内酯和多效唑)。(4)生产过程中部分农药有减施潜力,其中除草剂类、杀虫杀菌剂类和生长调节剂类农药减施潜力分别为18.45%、3.22%和69.82%。  相似文献   

7.
1蚌埠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1.1农药使用现状按行业统计口径,目前,农药分类以剂型分类。蚌埠市使用的化学农药基本为杀虫剂类、杀菌剂类、除草剂类,其中:农药杀虫剂主要是甲胺磷等有机磷农药,其他类杀虫剂用量较少,1605、敌敌畏、乐果基本消除;杀菌剂和除草剂主要是有机氮、有机磷  相似文献   

8.
蔬菜常用的农药可分为4大类,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生长调节剂。杀虫剂是使用最多的农药种类。本文介绍了使用量最大的几种杀虫剂的作用机理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控制小麦病害和麦田杂草危害,设计了小麦种衣剂和麦田除草剂的防病控草试验,通过不同组合,筛选最佳配方。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先正达公司生产的种衣剂酷拉斯和助剂烷氧基苯甲酰胺化合物配合使用效果最好,其作用除了能防控早期病害以外,还兼有壮苗作用。在播后苗前,采用瑞飞特加异丙隆进行封闭,对田间杂草有很好的封闭效果,其效果优于单独使用瑞飞特或异丙隆。本试验中的药剂组合,封杀兼顾、病害草害兼防,达到了小麦田全程控害、保产的目的。该施药方法有利于降低抗性杂草的发生频率,进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是农药减施增效的潜在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一、存在的问题(一)基本情况郑州市年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面积106.7万hm2次,防治面积93.3万hm2次。年使用农药694t,其中杀菌剂占25%,杀虫剂占55%,除草剂占14%,  相似文献   

11.
杨晓卫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4044-14046
总结了国内外卷烟降焦减害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介绍了在选育并推广的焦油和其他有害物质生成量较少的烟叶品种,以及相关栽培管理技术、天然药物、卷烟纸、滤嘴卷烟、叶组配方及工艺加工方面的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围绕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丰硕。精准扶贫理论来源和其形成背景,构成了精准扶贫的逻辑形成基础。梳理关于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可以归纳出精准扶贫的概念界定和内涵特征、实践模式和路径、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等研究维度。考察学术界现有研究发现,研究中缺乏互动式辩论,实证性研究较少等,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化研究有助于在我国扶贫工作的冲刺期构建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水稻在非充分灌溉条件下获得最经济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不受旱为对照,设水稻分蘖期分别受旱10、20、30、35、40 d,研究分蘖期受旱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对照的平均产量最高,为8 100 kg/hm2,受旱10、20、30、35、40 d的平均产量分别为8 000、7 900、7 025、6 325、5 575 kg/hm2,减产率分别为1.1%、2.4%、13.1%、21.9%、31.1%。水稻在分孽期受旱20 d内不减产,20 d以上,受旱天数越长,减产越严重。[结论]水稻在分孽期受旱的减产量与受旱天数呈极显著的曲线相关关系,且受旱天数越长,减产越严重。  相似文献   

14.
种植模式是影响农业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通过改变种植模式实现碳减排的可行性,筛选并推荐适宜的低碳种植模式,对实现农业低碳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湖北省水稻种植为例,在识别区域主要种植模式的基础上,核算模式间的碳排放强度和生产成本,分析通过生产模式转换实现碳减排的可行性和潜力,并最终筛选出适宜的低碳排、高效益型种植模式。结果表明,湖北省3个主要水稻种植区20种种植模式间碳排放强度及生产成本差异明显,通过种植模式的调整可实现碳减排。鄂中水稻种植区适宜推广的种植模式为:中稻-油菜、间歇灌溉、适量施肥、秸秆不还田和机械耕作;江汉平原水稻种植区适宜推广的种植模式为:中稻-油菜、淹水-烤田-淹水-间歇灌溉、适量施肥、秸秆不还田和机械耕作;鄂东北水稻种植区适宜推广的低碳种植模式为:中稻-小麦、间歇灌溉、适量施肥、秸秆不还田和机械耕作。种植模式从基准模式向各个区域推荐模式转换过程,可以实现碳排放强度和生产成本的同时降低。研究结果可以为种植模式综合评估和低碳农业发展路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应用生命周期法评价我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减排效果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效改善了不合理施肥现象。研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节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效果,旨在为编制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和制定农业减排对策提供依据。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估算我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节约氮肥量,应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评估其减排效果,农田减排量依据《2006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提供的方法进行估算,工业生产过程的减排量依据Specific(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SEC)方法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我国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节约氮肥(27.23±7.42) kg N·hm-2;到2013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总计减排量达到了2 500.35万t CO2-e,其中由于氮肥田间施用量的减少导致农田总共减排1 171.83万t CO2-e,由于工业生产氮肥量的减少而节约标煤583.45万t,减排1 328.52万t CO2-e。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不仅可以节约氮肥用量,还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因而应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同时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适用性和经济性进行评价,进一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节肥减排效果,增强农业减排能力。  相似文献   

16.
简约是语言历时演变的一种趋势。本文对英语简约语言现象加以阐述,包括对词法,句法,修辞等不同层面简约样态的分析,并通过语例描写总结了语言表征简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农药残留危害很大,影响农业生产和身体健康,解决好农业残留问题意义深远。笔者主要介绍了农业残留控制和降低策略。  相似文献   

18.
SDS/Brij35复配体系的体相与表面层相互作用行为表明,添加适量Brij35,复配体系的混合胶束生成、表面张力降低效率均得到较大程度改善,表面张力降低能力还产生增效作用,各项表面活性指标明显优于单一SDS组分体系.结合分子相互作用理论初步解释了这一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9.
孟江  郑猛 《油气储运》2006,25(9):48-52
针对稠油开采和管输过程中存在的高粘度,高密度等问题,对坨5井原油乳化降凝降粘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高凝稠油乳化成的O/W乳状液可以使稠油凝点总体降低10℃以上,降粘率达到90%,乳化降凝降粘是可行的.试验结果还显示,温度和降温速率对乳化降凝降粘效果有很大影响;乳化剂中加入强碱有利于稠油O/W乳状液的形成和O/W乳状液稳定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水体中的三氯甲烷(CF)、四氯化碳(CT)、1,1,1-三氯乙烷(1,1,1-TCA)、1,1,2,2-四氯乙烷(1,1,2,2-TeCA)、六氯乙烷(HCA)、三氯乙烯(TCE)、四氯乙烯(PCE)在Ag/Fe以及Fe0还原体系中的还原脱氯反应.结果表明,Ag的加入会明显提高氯代烃的还原脱氯速率,铁表面积浓度为150 m2·L-1时,如果单独使用Fe0,CF、CT、1,1,1-TCA、1,1,2,2-Te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