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农业气象条件与水稻种植区划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的合理种植对产量与品质的提升,备受人们的关注。对水稻进行气候区划可以有效地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规避风险,提升稻米品质,增加产量。笔者利用太仓市及周边地区7个基本气象台站1971—2010年的平均气温、降水和日照资料,分析了水稻各生育期气象条件和太仓市农业气象条件、水稻各生育期气象条件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春末夏初连阴雨、夏末秋初低温)之间的关系,并且采用空间插值(普通克里金法)的方法对太仓市水稻种植进行了分区。结果表明:太仓市热量、光照、降水等资源较为丰富,可以满足水稻生育期所需;太仓地区的春末夏初连阴雨、夏末秋初低温分布出现概率较低;将太仓市水稻种植可以区划为:城厢镇为最佳种植区,经济开发区、双凤镇、浏河镇、沙溪镇和浮桥镇为适宜种植区,璜泾镇为一般种植区。该水稻区划可以为水稻增产和品质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降低气象条件对水稻种植的负面影响,稳定水稻种植产量与收益,文章概述了农业气象条件与水稻种植的关系,分析了农业气象条件对水稻种植的不同影响,阐述了我国农业气象条件与水稻种植区划研究现状,提出了不同农业气象条件下的水稻种植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怀山药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栽培技术、生物技术、生态环境等对怀山药产量和品质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为怀山药的可持续利用提出建议。认为环境气象因子(气温、空气湿度、降水、日照、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与山药产量和品质的相关关系的建立、适宜种植区精细化区划指标及模型的建立、气象灾害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是今后怀山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魏研硕  韩月 《种子科技》2023,(4):127-129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农业给予了高度关注。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相关部门制订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以便加快我国农业发展速度。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不仅能为玉米种植人员提供更大的经济收益,还能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良好的气象服务可以为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分析了气象条件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究了提高气象服务质量的具体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小麦和水稻是太仓市主要的粮食作物,为了解太仓市小麦和水稻的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趋势以及光温水条件对其生产潜力的影响程度,本研究收集并整理了太仓市近几十年来的温度、湿度、辐射、降雨等数据信息,分析了太仓市气象条件的变化趋势,并采用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FAO)推荐的逐步订正法,估算了太仓市水稻和小麦生育期内的生产潜力和气候资源利用率。结果表明:(1)近几十年来太仓市太阳辐射能量有所下降,而气温和降水量则有所提升;(2)在太仓市气候条件变化影响下,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呈升高趋势,而水稻气候生产潜力没有明显上升或下降趋势;(3)太仓市小麦气候生产潜力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而水稻气候生产潜力则主要受到温度条件的影响;(4)水稻的气候资源利用率范围为38.50%~64.30%,而小麦则更低,仅23.72%~51.39%。综上所述,太仓市水稻和小麦作物的增产潜力仍然很大,可通过监控温度,调整农时,加强水分管理,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复种指数,引进新品种等途径提高太仓市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6.
选取三江平原主栽水稻品种龙粳29、龙粳31和龙粳46,应用人工气候箱在水稻抽穗期和灌浆期进行低温处理,[目的]通过对水稻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RVA谱特征参数的分析,研究水稻发育中后期低温对品质影响。[结果]在抽穗期和灌浆后期经低温处理后对水稻外观品质的影响较大,各生育期蛋白质含量均显著上升,RVA谱特征一级参数均显著下降,直链淀粉和二级参数因品种差异有升有降。本次研究的性状中共有17对极显著相关和5对显著相关,最高粘度的相关性最大,与6个性状有相关性,垩白粒率与5个性状有相关性等,每个性状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性状相关联。[结论]该试验根据低温对水稻品质影响进行判断,为三江平原水稻品质认证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水稻生产栽培和抗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在全球具有广泛的种植范围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内蒙古马铃薯是农业生产的关键组成部分。然而,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温度、降水和光照等气象因素在不同生育期会对其萌发、生长、结薯和收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此,以内蒙古为例,阐述了马铃薯生长过程中的不同生育期,分析了不同时期气象条件及优化种植管理方案,有助于提高马铃薯产量、质量及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8.
新疆喀什红枣种植气象条件分析与气候品质认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基于喀什国家基准气候站的日照、相对湿度、风速资料和佰什克热木乡自动气象站的温度、降水等气象资料,分析喀什2015 年气象条件、气象因子对栽植红枣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喀什地区栽植红枣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红枣栽植的气候条件,旨在对红枣气候品质等级进行评估并确定影响品质的主要气候条件及关键因素,以期为喀什地区红枣种植栽培技术、生产管理条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15 年喀什气象条件中,日照条件最有利于红枣生长发育和果实的着色;2015 年高温和降水对红枣生长发育期造成影响,管理上采用对应的农业措施保证了其质量和产量。通过对红枣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当年红枣生长气候条件、红枣企业生产管理条件评分值,认为认证区域内红枣气候品质等级为优。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县级精细化气候适宜性区划及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大宗作物、特色作物、设施作物的气候适宜性及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本研究以永宁县为例,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基于自然区划理论,采用定性判断法、聚类分析法,空间分析法等相结合,完成了:水稻精细化气候适宜性区划、设施农业精细化气候适宜性区划、水稻低温冷害风险区划及酿酒葡萄霜冻风险区划,划出永宁县各地优势农业、特色农业及设施农业的适宜种植区、次适宜种植区、可种植区和不适宜种植区。结果表明:永宁县大部地区为水稻和设施农业生产的适宜区和次适宜区;水稻低温冷害和酿酒葡萄霜冻灾害低风险区在贺兰山沿山,高风险区为高风险区为闽宁镇大部、李俊镇中西部、望洪镇西部。本研究对永宁县农业生产发挥区域气候优势、趋利避害、减轻气象灾害损失、提高各类产业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其成果将为永宁县各级政府分类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和防灾减灾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气象条件对油菜生产影响的分析—以安徽宣城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研究气象条件对油菜生产的影响,为本地油菜生产和开展油菜专题农业气象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笔者选取安徽省宣城市2001—2015年油菜产量和油菜各生育期内的温度、降水、日照、日较差等气象因子资料,运用Excel和SPSS软件对油菜气象产量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结果发现,油菜的气象产量年际间的波动很大。油菜的气象产量与花期和成熟期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各生育期的平均气温均呈正相关,特别是与蕾苔期的平均气温正相关性通过0.05的显著检验;与营养生长期日照时数和成熟期日较差也呈显著正相关。整个生长期间,油菜的气象产量与温度、日照、日较差呈正相关,与降水呈负相关,其中与温度的相关系数通过0.05的显著检验,相关性最大,其次是日照和降水。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咸阳石榴种植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咸阳石榴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找出咸阳石榴种植的适宜区域。利用咸阳12个国家气候观测站1988—2017年最新气象观测资料,采用GIS技术对咸阳石榴栽培进行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以期为咸阳石榴生产及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影响生长和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筛选出咸阳石榴从现蕾至果实成熟需≥10℃的有效积温、年生长期内需≥10℃的有效积温、年日照时数、9月日照时数、7—9月降水量、日平均气温18~21℃时的日较差、年极端最低气温和旬极端最低气温等8个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指标。评估发现石榴种植优质区占咸阳市面积的14.9%,主要分布在三原、泾阳大部、渭城区西北部、礼泉东部、乾县北部;适宜区占21.3%,分布在兴平市、秦都区、渭城区、礼泉县南部、乾县南部及武功北部台塬区;劣质区占16.6%;不适区占47.2%。咸阳旱腰带以南除武功外都是石榴种植适宜区,该区域光、热、水气候资源满足石榴优质生产所需的全部气象因子,可以大力发展石榴栽培。  相似文献   

12.
广东近40年气候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保障粮食及特色作物安全生产,利用广东省9个代表气象站1971—2010年气象资料,分析了近40年热量、降水及光照资源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广东各地平均气温1976年以后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上升突变年出现在1989年,2007年以后为下降趋势;四季气温亦呈上升趋势,冬季及秋季最为明显,由北到南,冬季增幅最多,夏季变化最小;1990年以后热量资源增加显著。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由北到南,冬季、春季降水量减少,夏季、秋季增多。潜在蒸散于20世纪80年代最低,21世纪初期最高,冬季增幅最为明显。日照百分率呈下降趋势。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产量品质、种植布局及干旱等气象灾害均带来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张掖制种玉米关键生长阶段气象因子适宜指标,确定影响品质的主要气候条件及关键因素,探讨了张掖制种玉米气候品质认证技术.利用张掖国家基准气候站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资料,分析2020年热量、光照、降水气候条件及诸因子对制种玉米主要生长期的影响,最终对张掖制种玉米进行气候品质等级认证分析评估.结果 表明,2020年研...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湖南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基于湖南省9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观测资料,选择最佳小网格推算模型推算出500m×500m的高空间分辨率的网格序列资料;基于双季稻、油菜、棉花、柑桔、油茶、烟草等主要农作物生长条件及相关区划研究成果,确立相应农作物种植适宜性气候区划指标;结合地理信息资料,运用GIS技术,开展主要农作物种植适宜性动态气候区划。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湖南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均有一定的影响,对双季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熟性搭配区的变化,对油菜、油茶、柑桔的影响主要是最适宜种植面积增大,对棉花、烟草的影响主要最适宜种植面积减少。针对气候变化对湖南主要农作物种植适宜性的影响及相应农作物种植适宜性的气候区划结果,提出应对建议为:充分利用滨湖平原、河谷平原和盆地气候资源,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利用山地气候资源,做大做强湖南油茶产业;充分利用区域气候资源,打造湖南柑桔品牌;充分利用小气候资源,发展湘西、湘南特色烟叶。  相似文献   

15.
湘西州1960—2017年气候变化及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威  王亚  方韵  邵剑光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4):128-134
为掌握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湘西州气候变化特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方法]本研究以湘西州8个县(市)气象台站1960—2017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及古丈国家农业气象一级观测站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利用滑动平均、线性拟合、M-K检验、小波分析等,研究1960—2017年湘西州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结论]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升温趋势明显,1960—2017年升温0.81℃;气温的年代际变化明显,21世纪后气温明显上升;冬季、春季升温突出,夏季升温不明显;年降水量无显著趋势变化,年际波动较大;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水稻、油菜生育期明显缩短,产量下降。[结果]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布局、作物生长、产量品质等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找出影响石榴裂果的主要气象因子,提高特色气象服务产品的科学指导能力。本研究以枣庄万亩榴园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了枣庄石榴主产区峄城国家一般气象站1981—2018年的气象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建立降水、温度及日照等气象因素与石榴裂果之间的相关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除了8月下旬到9月总降水量与发生裂果的概率呈负相关外,其余几项因子均呈正相关。对裂果影响较大的因子依次为9月最长连续降水时段的降水量、9月最长连续降水日数、9月日照时数和9月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其他几个因子相对影响较小。所建模型对于石榴在夏末初秋裂果发生概率的总体判断正确率为97.4%,预测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揭示福建省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基于福建省18个农业气象试验站气象资料(1961—2015年)及植物物候期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多元逐步回归和M-K突变检验方法,探讨福建省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55年福建省年平均气温以0.18℃/10 a速率极显著上升,年降水量变化不明显,年日照时数以65.49 h/10 a的速率呈极显著下降趋势;(2)福建省不同植物各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乌桕春季物候期普遍以(3.57~29.27) d/10 a的速率呈一致提前趋势,楝树、桂花、木棉春季物候期呈延迟趋势,秋季物候期变化规律不一致,各植物生长季均有所延长;(3)影响乌桕展叶始期关键气象因子是2 月、3 月平均温度(T2、T3)、日照时数(S2、S3)及秋末冬初的极端高温(Tmax秋末冬初),影响其落叶始关键气象因子为冬初(降水量、日照时数、极端高温)或物候期前2—3 月的平均气温、降水量,影响楝树展叶盛关键因子是Tmax2、T3、S2、R4,影响楝树落叶始关键气象因子为4 月、5 月、10 月降水量,影响木棉开花始和桂花展叶始的关键气象因子分别是Tmax上11和T2。植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较敏感,其突变点一般早于或同步于各气候因子的突变点,可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器。  相似文献   

18.
湖南油茶GIS精细化气候区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油茶是湖南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为了探讨油茶气候适宜种植区域,为油茶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笔者根据油茶生长发育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以年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及盛花期降水量3个指标作为油茶气候区划因子,针对不同气象要素采用不同的数理统计方法进行500 m×500m小网格插值,对插值后小网格的气象数据和气候区划采用等级划分法,进行湖南油茶进行精细化气候区划。结果表明:湖南绝大部分地方为油茶生长的气候最适宜区,仅洞庭湖部分地方为油茶生长的欠适宜或不适宜区;且随着近年湖南气候变暖,油茶最适宜区有所增加,发展潜力大。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涪陵区频发的极端气候事件对榨菜栽培的影响,提高其产量与品质,采用1953—2010年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观测资料和1991—2010 年榨菜产量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气候产量、相关分析、丰歉年分析等方法,分析榨菜产量和极端气候事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极端高温、极端低温、伏旱、暴雨对榨菜产量影响明显,发芽期的伏旱和开花结实期的极端低温影响最大。8—9 月,特别是8 月上旬,极端高温会造成减产,10 月危害不明显;膨大期和开花结实期,极端低温会造成减产;8 月,伏旱会造成播种困难,9 月上旬无明显影响;8 月,暴雨会破坏播种及发芽。该研究显示出为农业气象服务的重要性,有利于榨菜栽培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气象条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为当地水稻的种植生产提供依据,对安徽南陵2005—2014年早稻、中稻和一季晚稻、双季晚稻全生育期的主要气象因子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其对各类水稻气象产量的影响,并定量计算出各气象因子与该三类水稻气象产量的相关系数。结果发现:水稻气象产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早稻和双季晚稻整体呈上升趋势,中稻和一季晚稻基本持平,略有下降。对比分析和相关性显示,早稻气象产量与降水量和蒸发量相关性较大,且与降水量和蒸发量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中稻和一季晚稻受温度、蒸发量和降水量影响显著,与蒸发量相关性最大,并且与降水量成正比,与温度、蒸发和日照时数成反比;双季晚稻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较前两种水稻偏小。该研究获得了南陵不同气象因子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程度,为今后水稻种植合理避开气象灾害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