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解华南农产品主产区秸秆露天燃烧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实测该地区水稻、小麦、豆类、油菜、玉米、棉花和花生秸秆CO、CO2、NOx、CxHy和PM2.5的排放因子,并基于统计年鉴计算出的研究区域农作物秸秆产量和露天燃烧量,对华南主产区4省2005—2014年间秸秆露天燃烧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农作物秸秆燃烧时CO、CO2、NOx、CxHy和PM2.5的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165.32、1 231.76、1.94、38.47 g·kg-1和7.54 g·kg-1。2005—2014年,华南农产品主产区农作物秸秆产量范围59.361(福建)~185.890 Mt(云南);秸秆燃烧量范围13.629(福建)~41.902 Mt(广东);CO、CO2、NOx、CxHy和PM2.5的排放总量分别为18 926.32、149 866.73、153.13、6 467.09 kt和870.33 kt。水稻是研究区域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对各类污染物贡献率为61.16%~84.83%。研究区域污染物时空分布结果显示,广东全省、广西中部和云南东部是大气污染物单位网格排放高值区,福建全省污染物排放较低且分散。研究区域各省不同污染物排放在时间上的变化存在差异。福建污染物排放呈下降趋势,广东、广西、云南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稻草还田和非稻季持续淹水是我国最重要的稻田管理方式之一,此种管理方式下稻田碳排放并不清楚。本研究以江汉平原中稻-冬闲制度为对象,探讨稻草还田耦合非稻季持续淹水对稻季碳排放的影响,为准确评估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支持。结果表明,在稻草秸秆全量覆盖还田下,非稻季自然排水比持续淹水显著降低稻季CH4累积排放量,稻季第一次排水晒田之前CH4排放占总排放量的80%以上;非稻季持续淹水使稻季CO2累积排放量比自然排水稍有降低,CO2排放主要集中在第一次排水晒田之后,占总排放量的60%左右。非稻季淹水降低稻季土壤NO3--N、NH4+-N和DOC浓度以及10 cm土层土壤Eh值,但使乙酸浓度升高,这可能是稻草还田耦合非稻季淹水导致CH4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新疆绿洲区秸秆燃烧污染物释放量及固碳减排潜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 2004-2013年新疆绿洲区主要作物产量,采用排放因子法对秸秆燃烧污染物排放量和碳释放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2013年新疆地区作物秸秆燃烧排放的CO2、CO、CH4、NMVOC、OC、BC、SO2、NOx、NH3和PM2.5的量分别为9.0×106 t、5.5×105 t、1.6×104 t、9.4×104 t、1.9×104 t、3.9×103 t、2.4×103 t、1.8×104 t、7.8×103 t和1.2×105 t,碳排放总量为2.7×106 t;在排放清单中,CO2和CO是主要污染物,分别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91.6%和5.6%;棉花秸秆为排放贡献最大的污染源,占总排放量的43.3%,其次是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分别占28.3%和21.9%.在此基础上,基于生物炭固碳技术,对该区域作物秸秆转化为生物炭的固碳量和碳封存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若把被燃烧的三类秸秆(棉花、小麦和玉米)转化为生物炭,则每年可减少该区域54.9%的碳排放量;若将作物秸秆全部转化为生物炭,每年将有3.6×106 t碳和1.3×107 t CO2被长期封存于生物炭中。可见,生物炭具有良好的固碳减排潜力,是一种可持续的碳封存技术。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南方常见生物质燃烧产生的气态污染物的排放特征,利用炉灶对广西地区常见生物质燃烧产生的烟气进行实测,分析生物质燃烧排放污染物的排放因子、组分特征及化学反应活性。研究表明:生物质燃烧的CO、NOx、CH4和非甲烷总烃(NMVOCs)的平均排放因子为36.42、1.73、0.89 g·kg-1和2.39 g·kg-1;乙醛是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最主要的醛酮污染物,排放因子为147.09~599.10 mg·kg-1;7种生物质的醛酮污染物的臭氧生成潜势(OFP)总量在6.73~18.58 mg·m-3之间,其中甲醛、乙醛和丙烯醛的OFP较高;广西2010—2019年间生物质秸秆燃烧排放的CO、NOx、CH4、NMVOCs及醛酮污染物的平均总排放量分别为252 660.14、19 060.86、23 765.92、52 795.02 t及40 410.62 t,水稻、玉米和甘蔗秸秆是广西生物质燃烧释放大气污染物的主要贡献源。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外源物质生物炭、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复配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比较外源物质不同组合[对照(CK)、生物炭(BC)、硝化抑制剂(NP)、脲酶抑制剂(NB)、生物炭+硝化抑制剂(BCNP)、生物炭+脲酶抑制剂(BCNB)、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NPB)、生物炭+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BCNPB)]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同时监测土壤pH、NH+4-N、NO-3-N等影响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CK相比,各处理均抑制了土壤N2O排放,其中NPB处理抑制效果最显著;所有处理均促进了土壤CO2排放;除BC处理为负效应外,土壤CH4排放效应与CO2结果类似;除BCNB处理外,其他处理对全球增温潜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NPB处理的抑制效果最佳。培养结束时,与CK相比,除NP处理提高了土壤pH外,其他6个处理均降低了土壤pH;在无机氮含量方面,与CK相比,各处理均增加了土壤NH+4-N含量,BCNPB、NP、NPB处理减少了NO-3-N含量,NB、BC、BCNP、BCNB处理增加了NO-3-N含量。综合考虑全球增温趋势和土壤性质,本试验条件下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处理为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优外源物质处理。  相似文献   

6.
为认识河流生态系统中的碳动态分布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基于2018—2019年的现场监测与水样分析数据,揭示山东半岛大沽河河流溶解性碳[包括溶解性无机碳(DI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的季节和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河流CO2分压(pCO2)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大沽河DIC浓度分布在2.55~34.08 mg·L-1之间,均值为(12.97±7.25)mg·L-1;受流域地质环境、气候水文条件、梯级筑坝等因素的影响,DIC呈明显的时空差异特征(P<0.05),其在冬季最高,自上游至下游呈显著增加趋势。DOC浓度范围为4.22~62.62 mg·L-1,均值为(15.34±10.24)mg·L-1,高于DIC含量,因此大沽河溶解性碳总体以DOC为主;受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方式、污水排放、河流筑坝等)的强烈影响,DOC未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大沽河有35%的河流样点表现为大气CO2的源;pCO2上游明显高于中下游,夏秋季高于春冬季(P<0.05)。研究表明,大沽河光合作用总体比较强烈,导致水体中DOC浓度较高、pCO2较低,因此大沽河总体表现为大气CO2的汇。  相似文献   

7.
利用合肥市2015—2017年大气污染(PM2.5、SO2、NO2、CO、O3和PM10)监测数据及气象资料,对合肥市夏季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变化特征以及降水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5—2017年合肥市PM2.5、PM10浓度均有所下降,气态污染物中只有NO2浓度呈升高趋势。(2)PM2.5和PM10日变化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08:00—09:00和21:00—22:00,日浓度的最小值出现在午后15:00—16:00,分别为(51.01±2.72)μg·m-3和(30.64±1.86)μg·m-3。(3)气态污染物中O3和SO2日变化呈单峰型,O3和SO2峰值分别(129.35±12.52)μg·m-3和(11.80±0.77)μg·m-3。(4)降水能使大气污染物浓度特征发生明显变化:降水条件下O3浓度波动范围减小,浓度高值时段明显缩短;NO2和CO浓度明显降低,夜间NO2浓度约为非降水条件下的55% ~ 60%,CO浓度下降20%;SO2单峰型变化特征消失,小时浓度维持在9.66 μg·m-3;降水使PM2.5、PM10浓度降低的同时改变大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占比,降水过程中PM2.5/PM10明显升高,降水结束后该比值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8.
畜禽氮(N)排放是全球人为氮排放的主要来源,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对畜禽氮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全球166个国家畜禽的氮排放强度和氮利用率(NUE)明确畜禽氮排放特征,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探究气候和社会经济因素对畜禽各阶段(包括饲料种植和畜禽养殖两个阶段)氮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前全球全链条畜禽的总氮(活性氮,包括N2O、NH3、NO3-和NOx四种氮素形式)排放量为98 Tg,总NUE (包括饲料种植和畜禽养殖两阶段的全链条NUE)为7%,其中用于饲料种植的氮排放占78%。畜禽种类和养殖方式对氮排放强度(以畜禽蛋白质质量计)影响很大,散养鸡氮排放强度最高(1.9 kg·kg-1),山羊和绵羊的氮排放强度最低(0.6 kg·kg-1),反刍动物主要以草和秸秆为食,饲料种植阶段氮排放较低。全球鸡的总NUE最高(9%),奶牛和奶水牛的总NUE最低(5%),单胃动物的饲料转化率较高,因而总NUE高。畜禽氮排放与人均GDP、城市化率和降雨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温度相关性不显著。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了饲料生产阶段的氮排放强度,但降低了畜禽养殖阶段的氮排放强度并推动了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目前饲料生产阶段的氮排放未与经济发展脱钩,未来通过优化畜禽饲料管理推动氮减排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不同水分条件下海南红壤N2O排放对不同碳源添加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添加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N2O排放对碳源添加的响应,以无任何添加的土壤为空白处理(CK),设置B1、B2两个生物炭处理(B1:生物炭添加量为土壤质量的1%;B2:生物炭添加量为土壤质量的2%)和秸秆处理S(水稻秸秆添加量为土壤质量的2.75%,秸秆用量与制备B1的秸秆用量相当),同时设置45%持水量W1(模拟干旱)、75%持水量W2(适中)和100%持水量W3(淹水)3个水分条件,培养25 d。结果表明: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NH4+-N含量为W1>W2>W3,NO3--N含量为W3>W2>W1。土壤水分显著影响N2O排放,相比W1,CK、S、B1、B2处理在W2和W3水分条件下的N2O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806.2%、455.8%、713.2%、311.3%和798.6%、315.3%、801.6%、661.7%。W1和W2水分条件下,相比CK,秸秆添加显著增加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增幅分别为80.9%和10.9%。添加生物炭在各水分条件下均降低土壤N2O累积排放量,水分含量越高,降幅越大,B1和B2降幅分别为25.7%~33.5%和22.9%~65.0%。研究表明,海南红壤中添加生物炭可以减少土壤N2O排放,而秸秆还田在持水量小于75%时可增加土壤N2O排放,在淹水条件下可降低土壤N2O排放。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缺氮复氮处理对根系生长、根系活力、硝态氮含量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对水培玉米幼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缺氮处理的根系总长、根表面积、分根数比正常处理的较大,复氮处理后各测定指标均有一定恢复;缺氮处理根系活力显著下降,降幅达50.91%,复氮处理后根系活力有所恢复,但仍然降低42.15%;缺氮根系的NO3- N含量比正常处理降低76.21%,复氮处理后NO3- N含量仍然降低40.97%;缺氮根系的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的含量明显下降,复氮处理后这些氨基酸含量仍然低于正常处理。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甲醇和乙醇作为柴油替代燃料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对甲醇或乙醇、柴油及水的混烧比例提出了建议。同时根据云南农业大学在X195型柴油机上增设的甲/乙醇供给系统提出了改进举措及试验目标。  相似文献   

12.
甲醇/柴油混合燃料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宜民  袁增春  单士睿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48-11950
[目的]为柴油机掺烧甲醇技术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在柴油机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把甲醇、柴油、OP乳化剂按体积比15:80:2.5混合,采取新的乳化工艺研制混合燃料,并与柴油作比较。[结果]甲醇-柴油混合燃料的密度和粘度较柴油降低,粘度为1.20°E20,雾化质量和蒸发性能得到提高。"微爆效应"对柴油机的负荷特性有影响,使热效率提高。随着负荷的增大,柴油机燃用混合燃料的耗油率低于燃用柴油的油耗率,经济性有所提高。甲醇-柴油混合燃料平均节油率达9.5%,在中、高负荷下节油率平均达12.4%。在中、高负荷范围内燃用混合燃料的烟度均低于燃用柴油时的,下降达25.6%,NOx的排放值显著降低。[结论]柴油机燃用甲醇-柴油混合燃料热效率有所提高,中、高负荷时耗油率显著下降,经济性好,减少了环境污染,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针对高原地区空气含氧量低,发动机功率不足,以及有限的石油和空气污染严重等问题。结合柴油机的结构特点、醇类燃料的特性,在不改变原机结构的前提下,增设一套醇类燃料(甲醇或乙醇)供给装置,醇类燃料供给装置供给的醇类靠排气温度加热气化并同进气流一同流入气缸。醇类燃料供给装置与原供油装置相互配合,实现辅助燃料(轻柴油)引燃,主要燃料为甲醇或乙醇,从而在达到不降低发动机功率的状况下,醇类燃料替代柴油,并且有效降低排放的目的。试验表明:此方法简单可行,除在单缸柴油机上采用外,可向多缸机推广应用,这对解决能源紧缺,降低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改善高原地区发动机动力性,有着其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柴油机振动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成绪  张维强  彭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549-5550
振动信号是设备状态信息的载体,它蕴含了丰富的设备异常或故障的信息,而振动特征是设备运行状态正常与否的重要标志。组建了硬件平台对柴油机的振动信号进行采集,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套以VB为软件平台的柴油机振动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整个系统能够实现不同通道、不同频率、不同增益的振动数据采集,能够进行基于分形的数据分析。同时,该系统可用于柴油机振动状态监测,对振动波形进行实时显示、实时分析等。  相似文献   

15.
建立Daihatsu 6PSHdM-26H型船用增压四冲程柴油机相应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对其热力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及分析,采取以喘振为切入点,确立增压系统数值计算方法,给出后燃加剧对船舶柴油机运行性能的影响的计算结果及分析.喷油系统故障或燃用劣质重油导致后燃加剧,排气温度升高,从而影响柴油机的通流特性,改变增压器与柴油机的配合运行线,引起压气机喘振,由此得到增压四冲程中速柴油机增压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6.
17.
针对柴油机故障原因和故障征兆之间非线性、多变量和模糊的关系,结合柴油机故障实际运行情况和大量专业人员经验知识,提出了一种基于自我调节学习的柴油机故障诊断方法,建立基于灰靶理论的故障诊断模型,利用实时反馈的更新自我调节柴油机故障统计数据和专业人员经验知识构造柴油机故障征兆标准模式,通过对故障征兆和诸故障原因靶心距排序,诊断出柴油机故障的原因并及时维修,反馈更新后再实时自我调节学习故障征兆标准模式。应用结果证明了其实用性和有效性,为同类故障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将20号重质柴油与0号轻柴油以不同的比例配制成三种样油,在S195柴油机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三种油完全能保证柴油机正常工作.并依据正交试验法调整柴油机结构参数后,其动力性和经济性较原机使用0号柴油有所提高,从而改变了中高速柴油机只燃用轻柴油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柴油机冷启动异常诊断知识特点的研究基础上,采用清晰集构建模糊集的方法对柴油机冷启动过程运行状态参数进行相应的模糊化处理,并采用模糊逻辑推理算法对柴油机冷启动过程进行异常诊断,从而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逻辑推理的柴油机冷启动异常诊断方法.应用实例表明,柴油机冷启动过程中启动困难异常的可能性为0.752,应该对柴油机冷启动供油温度、进气岐管温度进行处理.应用效果表明, 柴油机冷启动过程逻辑推理异常诊断方法诊断准确率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掺混比对双燃料发动机循环变动的影响,将电控共轨柴油机改装为柴油引燃天然气的双燃料发动机,天然气在进气歧管前通过混合器与空气混合,引燃柴油由原高压共轨系统供应,喷油量和喷油正时由双燃料ECU控制.【方法】利用发动机试验台架,对比分析了转速为1 600r/min、50%负荷和1 200r/min、100%负荷下,柴油机和不同掺烧比的LN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燃烧循环变动.【结果】随掺烧比的增大,转速为1 600r/min、负荷为50%时,双燃料发动机峰值压力平均值增大,而转速为1 200r/min、负荷为100%时,双燃料发动机的峰值压力先增大后减小;峰值压力标准差增大,循环分布分散;峰值压力升高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均增大,循环分布分散;平均指示压力平均值降低,标准差增大.【结论】与柴油机相比,双燃料发动机循环变动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