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Lan杂优群Mo 17亚群选系及其衍生系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在中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优良玉米自交系Mo 17、C 103、77、444等和玉米杂交种中单2号、丹玉13、烟单14、七三单交、四单19等对中国玉米育种研究和生产应用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其间利用的主要杂优模式为Mo 17亚群与自330亚群、塘四平头杂优群和旅大红骨杂优群.新世纪如何继续沿用原有杂优模式和创建新的杂优模式都值得玉米育种家高度重视,为中国玉米育种和再上新台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王懿波等将中国玉米自交系分为5大杂种优势群,9个亚群:即Laneaster(M017和自330两个亚群)、改良Reid群、塘四平头群、旅大红骨子和其它杂种优势群。M017是兰卡斯特类群的核心代表系,与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改良Reid、塘四平头和旅大红骨子等均有较高的配合力。自70年代引入我国之后,许多科研单位先后培育出了一大批优良的杂交种和自交系,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如中单2、丹玉13、本育9和吉单180等。据不完全统计,由M017直接组配的杂交种有100个以上.由其衍生系组配的杂交种有40多个。可见.M017及其衍生系为我国玉米育种及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我国玉米学科的发展。但是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善和使用时问过长,增产潜力不足,近几年其杂交种应用面积有回落的趋势。因此,不断挖掘该系的应用潜力,利用优良基因构建新的杂种优势模式,已成为广大育种者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我国玉米杂交育种现状的评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分析我国生产上主要玉米杂交种的遗传组成,不难看出掖单系列品种的崛起.打破了我国杂交玉米生产长期由Mo17、黄早四、自330和E28主宰的局面,形成六个主要自交系(加上掖478与丹340)共同主宰.但遗传基础狭窄仍然是我国玉米育种的主要障碍,今后应加强种质资源的征集、整理和利用,尤其要重视地方种质资源和外来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一些优良种质资源的重复再利用.随着我国玉米育种水平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应逐渐改变过去那种高产大穗型的育种目标,注重耐密植、耐肥水、抗倒、抗病品种的选育.同时,对我国玉米育种科研体制的改革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4.
史新海  宋再华 《种子》1994,(6):56-59
山东省80~90年代推广的主要玉米杂交种的系谱是以黄早4、M_(017)、8112、330和E_(28)等骨干自交系及其衍生系为主,与其他自交系杂交,形成了较大的品种系谱群。这些玉米杂交种对玉米生产起了很大推动作用。系谱分析还表明美国种质对山东省的玉米育种效果影响较大。今后要改进育种方法,提高育种效率,选育推广紧凑大穗型玉米杂交种,进一步加大密度,使玉米产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5.
多抗高产玉米忻单105忻单105(2488×1874)是山西农科院玉米所用两个多抗性极强的玉米自交系杂交育成的高产杂交种。1自交系表现2488是作者从国外的一个玉米杂交种中选出。经1990~1995年人工接菌鉴定,高抗或免疫玉米大小斑病、青枯病、矮花...  相似文献   

6.
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的研究对于提高育种准确性和预见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我国主要玉米杂交种的亲本为材料,利用SSR标记的遗传距离划分优良玉米种质的杂种优势群。选用的110对SSR引物对30份温带玉米自交系进行分析,共检测到546条带,表明该30份自交系在分子标记水平上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PIC变异范围在0.1115~0.91之间,平均为0.652,大部分集中在0.5~0.8之间。根据SSR分析结果计算30个自交系之间遗传距离并进行聚类分析,可将30份自交系划分为7个杂种优势群:第一类是P类群,有P007、齐319、丹599、沈137、178、P138和87-1共7个自交系;第二类是以黄早四等为代表的唐四平头群,共6个系,有K12、Q1261、黄野四-3、黄早四、冀35和昌7-2;第三类是Reid群,有478、B73、K14、黄C和沈5003共5个自交系;第四类是以自330等为代表的自330群,共有4个自交系,包括中综3、中综31、自330和丹340;第五类是E28群,包括E28以及二环系—郑22;第六类是Lancaster群,包括Mo17、荻唐黄17和齐205共3个自交系;此...  相似文献   

7.
在众多的玉米自交系中,长势弱的自交系占50%以上,但由于它们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较高,如32、5003、478、C黄、Mo17等,由它们参与组配的杂交种有许多在生产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中单2号(M017×330)、成单14号(32×200B)、川单9号(48—2×5003)、农大108(V178×C黄)等,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些自交系一般产量低,花粉少,使制种受到了一些限制。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自交系,满足杂交制种的需要,除从遗传上加以改良外,还必须根据其特殊性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8.
玉米自交系选育的PEPPER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美国著名玉米育种家Troyer教授提出的一套针对耐密性的自交系表型选择方法。使用这些方法,他本人选出了一批优秀的玉米自交系,它们分别是在美国推广面积很大的P3780、P3732、P3713等杂交种的亲本。希望该方法能为中国玉米育种家的高密度育种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育种家王树功先生组建的玉米育种课题组用美国玉米杂交种Ci7×L289选育二环系78-6;再用H84作抗原,改良78-6,育成高产、抗病、高配合力自交系7884-7;用国外02玉米转育高赖氨酸玉米自交系;用当地硬粒玉米作修饰基因改良02玉米选育(Q.P.M)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其中育成国审品种本玉9号、本玉15、本玉18;省审品种本玉11、本玉12、本玉13等本玉系列玉米杂交种,成为我国中熟、中晚熟玉米品种的重要组成部分;育成本高4号是辽宁省第1个、全国第2个高赖氨酸玉米杂交种;育成本优1号是东北地区第一个优质蛋白玉米杂交种。同时,育成了一批中熟、高产、优质、抗病和高配合力的本玉系列玉米自交系群体。  相似文献   

10.
试验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以分属于5个杂种优势群的自交系吉853、S122、龙抗11、铁C 8605-2、丹599为测验种,与5个美国玉米种质改良系组配25个杂交组合,分析5个美国玉米种质改良系的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结果表明,自交系WY1和WY3单株产量及相关性状一般配合力表现较好,在玉米育种中有较大的利用潜力;组合WY 3×龙抗11、WY5×吉853、WY4×S122是产量及相关性状特殊配合力综合表现优良的前3个组合;WY3×S122、WY1×S122、WY1×丹599、WY4×S122、WY1×吉853是单株产量总配合力和杂种优势表现突出的组合;美国玉米种质改良自交系可与旅大红骨、塘四平头、温带Ⅰ群类群的玉米自交系杂交组配出强优势的玉米杂交种.  相似文献   

11.
玉米抗丝黑穗病的基因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个抗玉米丝黑穗病自交系(齐319和Mo17)与2个感病系(E28和黄早四),组配4个抗感杂交组合。2004年,对4个组合的亲本、F1、F2、BCR(F1与抗病亲本回交1代)和BCS(F1与感病亲本回交1代)6个世代群体分别在北京和黑龙江进行丝黑穗病的人工接种鉴定,采用世代平均值分析玉米抗丝黑穗病的遗传特点。研究表明,各杂交组合的抗病性均含有显著的加性效应,其中3个组合有显著的显性效应。不同杂交组合的抗病遗传模式表现不同,用感病亲本E28组配的2个组合(齐319×E28)和(Mo17×E28)的抗病性基本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而用另一个感病亲本黄早四组配的组合(齐319×黄早四)和(Mo17×黄早四)的抗病性存在明显的上位性效应。这说明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呈现较复杂的遗传模式。因此,在抗玉米丝黑穗病育种中既要重视对自交系抗病水平的鉴定,也要加强杂种F1的合理组配及抗病性评估。  相似文献   

12.
热带亚热带玉米引入温带 ,表现出的不适应和许多不良的农艺性状 ,经过观察鉴评—淘汰—选择—温热种质互导—再选择利用 ,能够选获具有新质遗传因素的材料在温带玉米育种中应用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因长期利用地方品种和温带杂交种选系及有限的杂交亲本优势类群 ,造成的杂交种种质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基于这种认识 ,我们继续坚持了 1 978年在国外开始的温热带玉米种质互导选系的研究。“七五”正式申请列入国家玉米育种攻关子专题 ,作为玉米育种素材改良创新方法研究。经2 0年的研究实践 ,选获的优良自交系及组配的新杂交种 ,表明温热带…  相似文献   

13.
种质资源狭窄和杂种优势单一,是制约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拓宽玉米种质基础,培育突破性育种新材料是选育优良玉米杂交种的基础与前提。热带、亚热带种质已经被证明具有较温带种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引入、改良和应用对丰富我国玉米种质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28份温热玉米自交系、4份Suwan群体来源自交系(QR 273、ZHL 908、T 32和QB 48)作母本,来自Iodent、Reid、PB、Lancaster和塘四平头类群的8个温带玉米自交系作父本的杂交后代为材料,2015年分别在河南郑州和河南华县对28份自交系和32个杂交组合进行农艺性状评价。结果显示,Suwan×Iodent杂交组合的株型、生育期、感光性等与温带地区杂交种相近;而Suwan自交系与其他类群自交系的杂交组合则表现出植株繁茂、抗倒性差、感光性强和生育期太晚等问题。利用Iodent种质早熟、马齿的特性能够有效改良Suwan种质生育期晚、光周期敏感的不足,获得较高的配合力。  相似文献   

14.
沈219自交系的提纯复壮与利用河南省洛阳农科所(471023)李建刚雷正斌赵保献智润芳沈219自交系是河南省当前白玉米育种中应用广泛的优良亲本之一。组配的杂交种“新白5003×沈219_1”1994年4月被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命名为豫玉13号,“白1...  相似文献   

15.
玉米自交系是选配玉米杂交种的基础材料,只有收集保存一定数量性状优良、整齐一致、配合力高的骨干自交系,即具有育种目标所要求的丰富的育种材料,才能配制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优良杂交种。同时一些好的自交系在生产上使用若干年后,往往性状发生变化,生活力衰退,最终导至杂交性状变劣,抗逆性降……  相似文献   

16.
历史实践提供了许多事实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育种家利用玉米种质资源构建新自交系选育的基础材料,并为新杂交种组配选择对应的亲本。本文综述了有关当代美国玉米杂交种的基础种质的来源、时间、地点及如何演变等问题。作者提供了有关玉米起源,从墨西哥南部Tehuacan城附近到现在美国西南部和维吉尼亚州Tidewater城的玉米早期种族(Races),及美国向西部扩展过程中开放授粉品种等信息。所涉及的品种包括Longfel-low硬粒、Leaming玉米、Lancaster Sure Crop、瑞德黄马牙(Reid Yellow Dent)、Boone County White、Ches-ter Leaming、Richey Lancaster、西北马齿(Northwest-ern Dent)、Johnson County White、Troyer Reid、Minne-sota13、Funk Reid、Osterland Reid和Strain 176A。20世纪30年代玉米杂交种开始商业利用时,美国玉米总产量仅为0.659亿吨。过去四年尽管玉米面积下降,但每年玉米平均总产量仍高达2.77亿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温带玉米种质与热带、 亚热带种质杂优组合模式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本研究评价和分析了代表中国温带玉米主要杂优群的5个自交系、 3个改良群体与10个热带、 亚热带群体之间的配合力、 杂种优势和杂优组合模式。 结果表明, 大多数温热杂交组合产量高于温带改良群体本身产量, 一些组合产量接近单交种对照, 温热杂交种具有普遍的超亲优势。 苏湾1号、 墨黄9、 TS6、 963×330、 豫综5号×苏湾  相似文献   

18.
Suwan种质的特点及在玉米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uwan种质包括Suwan-1群体及含有其基础种质的改良群体、自交系等玉米种质资源.具有适应性好、抗逆性强、配合力高、品质优良等特点,热带、亚热带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玉米生产和育种上广泛利用,有合成群体、选育品种间杂交种、改良温带种质等。  相似文献   

19.
选用36个优良玉米自交系,组配了300个杂交种(其中78个杂交种为13个自交系按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利用过氧化物酶、酯酶和醇溶蛋白多态性的综合分析,划分了我国玉米的优势类群,所得结果与材料的血缘和育种实践高度吻合。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优势杂交模式为美国杂交种选系×四平头系等六类,综合遗传距离与特殊配合力和杂种产量的关系均为抛物线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32**和0.671**。还对优势类群在育种上的利用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组配玉米强优势杂交组合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用16份自选玉米自交系按B.Griffing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组配60份玉米杂交组合,并对F1代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M 103[(PH 6 WC×PH 09B)×PH 6WC]和M 106[(PH 6WC×昌7-2)×PH 6WC]具有较高的穗部性状和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优势,有较大的利用价值;M 109(PH 6WC×京724)有较优的产量性状优势,可与具有优良穗位性状的自交系互补利用;综合性状较差的自交系为M 102[(PH 6 WC×PHGJ 4)×PH 6 WC]、M 104(PH 6WC×PH 09B)、M 105(PH 6WC×PHGJ 4)和M 108[(PH 6WC×C 8605-2)×PH 6WC],需改良后利用;其他供试自交系可根据育种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