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甘子耐寒性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余甘子(Phylanthusemblica),又名余甘、油甘子,我国南部是其原产地之一,多为野生、半野生状态。是适于热带、亚热带栽培的落叶果树,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有分布,余甘子品种耐寒性较差,易受寒害,在福建省多分布在莆田、福清县以南。目...  相似文献   

2.
甜种余甘子品种特性及早结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别名油甘,属大戟科叶下珠属多年生落叶小乔木或灌木,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海南和台湾,以及印度、马来西亚等热带亚热带地区.普宁市是余甘子的主产区,但存在品种混杂,实生树多,育苗时间长,投产迟等问题.为解决余甘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普宁市果树研究中心自1985年起,把"油甘良种的选育与开发利用"列入重要课题.经过不懈努力,多次试验,已经选育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甜种余甘子优稀株系,并在观察甜种余甘子品种特性的基础上,探索了快速育苗与早结丰产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3.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又名余甘,属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是一种具有丰富营养和药用价值的水果,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其果实具有健胃、消食、润肺、生津、收敛止泻、清热降火、解毒、消滞止咳、解除疲劳等作用,并具广泛的抗微生物能力。据中国林科院和北京医科大学试验。余甘子原汁对强致癌物质N-亚硝基化合物有较高的阻断率。20世纪80年代以前,福建省鲜食和药用余甘子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  相似文献   

4.
我国余甘子种质资源与开发利用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余甘子 (PhyllanthusemblicaL .)系大戟科(Euphorbiaceae)叶下珠属 (Phyllanthus)落叶小乔木或灌木 ,其果实自古以来即被我国人民视为具有保健作用而加以利用。果实生食 ,酸甜酥脆 ,初食时味酸涩 ,食用后回味甘甜爽口 ,故名余甘。余甘子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广西等省区 ,资源丰富 ,国内部分省市早已开始了对余甘子资源的开发利用 ,福建、广东已有大面积经济栽培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不少省区对余甘子进行了较系统的资源调查、选育种、药效学研究及加工利用研…  相似文献   

5.
余甘(phllanthus emblicou L)又称“油甘子”“庵摩勒”,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分布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省,总产量约11万担,其中野生余甘占一半左右。余甘果实横径2厘米左右,8—10月成熟,成熟后果皮呈白绿色或浅绿色,果面有的有锈斑,鲜食时,初入口味酸涩,后回甜生沣。  相似文献   

6.
余甘子传粉昆虫种类及其传粉活动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属于大戟科植物[1],在我国主产于福建、广东、云南、广西、贵州、海南、四川、台湾等省(区)[2]。关于余甘子的传粉媒介,迄今尚未见有研究报道。为此我们于2007年3月在广西南宁市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连山站林场,对当地余甘子的主要传粉昆虫种类以及主要传粉昆虫的活动与温度的关系进行调查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生产措施,提高余甘子产量。1材料与方法试验在广西南宁市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连山站林场余甘果园进行,供试植株于2001年种植,品种为平丹1号。传粉昆虫种类调查:于2007年3月13—16日平丹1号余甘子开花期…  相似文献   

7.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又名余甘果、喉甘子、庵罗果、望果等,是亚热带地区的野生果树,为大戟科叶下珠属落叶多枝灌木或小乔木。叶互生,线状长椭圆形,小枝上排成两列;春季开花,花小型,腋生,黄色;果实肉质,扁球形,呈黄绿色,秋季成熟变红,果供食用,食酸涩,后转甘,故名余甘。余甘子树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很强,喜光喜温,常年均温在20℃左右长势良好,0℃会出现受冻现象。原产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在我国广泛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  相似文献   

8.
余甘果汁加工工艺及其保健治疗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余甘果汁加工工艺及其保健治疗效果福建省农科院果树所何志刚,潘少林,潘仰星,陈祝三,卞美英余甘子(PhyNanthusembhcaL)是一种落叶乔木或灌木果树,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区),其中福建,广东种植面积为最大,产量最多。余甘果实成熟时为浅绿色...  相似文献   

9.
野生余甘高接换种的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甘又名油甘。我国南方的广东、福建、广西、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均有广泛分布。笔者于1994年春在华安县沙建镇的一片荒山中对二百多株野生余甘进行高接换种,并加强管理,1995年部分试产,1996年产果1700kg,平均株产8kg。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一、演来见复野生金首大都与杂木、芒箕等混生,须先清杂。清杂后采用鱼鳞境整地,以余甘树为中心整成1.5m宽的平台,平台内其他树木及杂草要挖除干净,以免影响余甘的生长。二、高籁技种1.采集接掘:从优良品种(粉甘或秋白)的壮年树上采集接穗,选择在树冠中、上部二…  相似文献   

10.
余甘子生物学特性及营养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甘子作为一种药食两用水果被卫生部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 ,也被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定为在全世界推广种植的三种保健植物之一。余甘子在药品、化妆品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以下主要综述余甘子的生物学特性、营养成分及化学成分的研究利用概况。1 生物学特性1 1 生物学特征 余甘子属大戟科 ,叶下珠属 (油柑属 )植物 ,拉丁学名PhyllanthusemblicaL 。别名有油甘子 (潮汕 )、牛甘子、喉甘子、杨甘、回甘子、滇橄榄 (云南 )、圆橄榄 (四川 )、油甘 (福建、台湾 )、山柚甘、余甘果、山甘、庵摩勒 (古名 )、庵摩落迦及余甘等。…  相似文献   

11.
我国余甘子成片野生或半野生栽培,分布广,蕴藏量大,病虫害少,生态质量好,几乎不受工业污染,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的加工原料。而且余甘子果实中维生素C的高含量、高稳定性和对N-亚硝基化合物的高度阻断性,所含具类似SOD活性物质的耐热、耐贮藏和小分子透皮性以及具有抗氧化、抗衰老  相似文献   

12.
罗望子嫁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罗望子Tamarindus indica Linn.别名酸角、酸豆或罗晃子,为豆科Leguminosae,罗望子属Tamar-indus的一种常绿大型乔木,为单属单种植物,原产于非洲东部和亚洲的热带地区。我国南方各省(区)广为分布,如台湾、海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尤以海南为多[1]。其果实味酸或酸甜,香味浓,营养价值甚高,是上等的干果品,也是果品加工的重要原料。罗望子从品种资源上分为酸型(酸豆或酸角)、甜酸型、甜型(甜角)3个群体品种类型,国内资源以酸型为主,普遍处于零星的野生或半野生状态,规模化和规范化人工栽培较少[2]。以前多采用实生繁…  相似文献   

13.
<正>余甘属大戟科灌木落叶果树。我国南方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多处于野生,少有人工种植。近十年来余甘果实的营养价值和医药作用渐被人们所重视,成为新兴水果栽培。目前余甘除少量嫁接树外,多数实生苗栽植,甚至作水土保持  相似文献   

14.
长春花,又名日日有、雁来红、四时青、山矶花、五瓣莲、夹竹桃科长春花属。长春花原产亚洲、非洲东部及美洲热带地区,我国南方有部分野生,在广东、广西、福建及长江以南各地均有栽培。变种有白长春花,花冠白色,产地海南,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另有黄长春花,花冠黄色。  相似文献   

15.
新疆野生樱桃李果实部分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以中国新疆伊犁地区霍城县大西沟乡的新疆野生樱桃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47个实生株系的成熟果实为试材,从果实形态性状、可溶性固形物与矿质元素含量以及挥发性化合物组分等不同层面对野生樱桃李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新疆野生樱桃李的资源保护、合理利用和遗传改良提供基本资料。结果表明,①新疆野生樱桃李实生株系的果实形状主要为圆形,少数为椭圆形、卵圆形、卵形和宽卵形,果实颜色有黄色、红色、紫红色和黑色等4种类型,野生樱桃李果实纵径、横径、单果重、果形指数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其中以单果重的变异系数最大(9.13 %);②新疆野生樱桃李实生株系果肉组织的Zn、Ca、Mg、Mn、Fe及Cu等6种矿质元素含量变异丰富,其中以Fe元素的含量(平均值为2.12 mg·100g-1)和变异系数(26.99%)最高,进一步筛选高铁性状单株的潜力很大;③从新疆野生樱桃李12个实生株系中共鉴定出醇类、醛类、酯类、酮类、烃类及杂环类等6类83种挥发性化合物,各实生株系挥发性化合物总含量、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及其含量以及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分离比率与含量等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其中以甲酸己酯含量最高(平均值为4.33 μg·g-1),是野生樱桃李果实香气形成的重要特征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余甘芽接和腹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洪振元 《福建果树》1994,(1):7-8,18
余甘芽接和腹接技术研究南安市经作局洪振元余甘属大戟科灌木型落叶果树。我国南方各省、区均有分布,但多处于野生,少有。人工种植。近十年来余甘果实的营养价值和医药作用渐被人们所重视,形成新兴水果栽培。目前余甘除少量嫁接材外,多数实生苗上山,甚至当水土保持作...  相似文献   

17.
<正>辽东山梨王是辽宁省抚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在本地野生实生山梨资源中选育出的山梨实生变异新株系,2008年9月29日通过辽宁省种子管理局鉴定并正式命名。该品种较普通山梨品种表现果实硕大、品质优良、风味独特  相似文献   

18.
余甘又叫油甘子、牛甘子、余甘子,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原产于中国和东南亚热带、亚热带地区。株高1~3m,果实球形或扁球形,10~11月成熟,既可鲜食又可加工。余甘子全身是宝,果实富含维生素C,还含有维生素B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蛋白质、脂肪、果酸和多种氨基酸等,可加工成蜜饯、果脯、果酱;还具润肺化痰、治疗喉炎、健胃、消食、收敛止泻、清热解毒等药用价值;据研究,余甘子还具有治疗和预防胃癌和延缓衰老的保健作用。近年来余甘子是新开发的集营养和保健功能的野果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把余甘子列为待发展种植的果树之一。余甘耐旱耐  相似文献   

19.
为全面摸清滇西地区余甘子主要病虫害种类,于2017—2020年对滇西地区12个余甘子主要栽培种植区域开展了病虫害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在滇西为害余甘子植株的主要病虫害共有35种,其中真菌性病害13种,病毒病1种,虫害21种。发生较为严重的害虫有橘斑簇天牛、红铜吉丁、兴透翅蛾、咖啡豹蠹蛾、长盾蝽、堆蜡粉蚧、蛀斑螟、黄羽毒蛾等8种,发生较为严重的病害有黑粉病、炭疽病、褐腐病、煤污病、枝枯病、疮痂病、褐斑病等7种。研究结果为滇西地区余甘子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辽东山梨王是辽宁省抚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在本地野生实生山梨资源中选育出的变异新株系,2008年9月29日通过辽宁省种子管理局鉴定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