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大麦山黄花叶病毒抗性突破株系的出现克服了已有大麦抗性基因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大麦黄花叶病毒原株系和抗性突破株系RNA1中包含NIa蛋白酶基因的1Kb区段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比较两株系的序列差异。表明两者间核苷酸水平的同源性为97.2%,氨基酸水平的同源性为97.3%。根据存在的这些微小差异,人工合成具有株系特异性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引物,建立PCR检测系统,以期在大田黄花叶病毒株系鉴定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大麦黄矮病毒PAV株系由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传毒。本研究通过RT-PCR、克隆和序列测定后,确认所得到的我国小麦PAV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片段由600个核苷酸组成,编码199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与BYDV的其它株系典型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同源性最高为74.5%,而与国外发表的PAV 8个分离物的CP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81%左右,且同源性比较的分值也较其它株系高。氨基酸序列的比较中,仅在46到60位氨基酸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地黄病毒病初步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血清学、RT-PCR并结合核苷酸序列测定等方法,对河南省地黄病毒病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烟草花叶病毒(TMV)为侵染地黄的主要病毒;对TMV地黄分离物(TMV-RH) CP基因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TMV-RH与TMV-U1株系CP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6.5%,氨基酸同源性为94.3%;与已发表的TMV其它株系CP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在76.3%~88.5%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79.3%~95.0%之间,同源性较低。根据不同株系CP的氨基酸序列进化树分析,推测该分离物可能为TMV的一个新株系。  相似文献   

4.
南方菜豆花叶病毒(Southern bean mosaic virus,SBMV)是我国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以南方菜豆花叶病毒日本分离物(SBMV-J)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扩增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及其上游基因的cDNA片断并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BMV-J cp基因由801个核苷酸组成,编码266个氨基酸,SBMV-J与其它分离物及株系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3%~97%,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6%~97%。由于SBMV各分离物及株系cp基因的同源性较低,难于设计出较长的普通PCR引物。通过较短引物设计和TaqMan-MGB探针技术,建立了SBMV的实时荧光RT-PCR一步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检测低限是0.16 pg,最佳检测总RNA的量是0.16 ng。  相似文献   

5.
油菜花叶病毒Wh株系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病毒的寄主植物反应、血清学性质和RNA 3'末端含cp和mp基因1554 bp cDNA片段序列分析,明确一个侵染油菜的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病毒分离物是油菜花叶病毒(Oileed rape mosaic virus,ORMV)的一个株系,定名为Wh株系.ORMV-Wh侵染油菜、白菜和大白菜等十字花科的作物,初期产生典型明脉症状,对辣椒、番茄和烟草等茄科植物致病性弱;血清学与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有明显差异.ORMV-Wh mp、cp基因和3'UTR区段大小分别为798、474和235个核苷酸,mp和cp基因有77个核苷酸重叠;与TMV序列同源性在60%以下,与侵染十字花科Tobamovirus属病毒株系序列同源性在80%以上;其中与ORMV的不同株系RMV-CAB、RMV-Sh、YoMV、YoMV-Cg和CTMV-W的同源性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小麦黄花叶病病原的部分序列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湖北省真菌传小麦黄花叶病病毒分离物中抽提病毒总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合成病毒外壳蛋白(CP)基因cDNA。对所获得的cDNA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真菌传小麦黄花叶病病毒分离物与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大麦和性花叶病毒(BaMMV)等病毒CP基因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均低于70%,而与报道的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及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超过97%。表明湖北省真菌传小麦黄花叶病病原应为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  相似文献   

7.
白术矮化病毒病病原的分子鉴定和部分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在生物学接种的基础上,利用非序列依赖性PCR扩增(sequence-independent amplification,SIA)对白术矮化病毒病病原进行了分子鉴定,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发现,具有矮化症状的白术为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所侵染。为明确CMV白术分离物(CMV-Am)的分类地位,本研究进一步克隆了CMV-Am的外壳蛋白基因(CP)和移动蛋白基因(MP)全序列。序列比对分析表明,CMV-Am与CMV亚组ⅠB中株系XJ2序列同源性最高,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9%、99.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聚类分析表明,CMV-Am与中国大多数CMV分离物一样,属于CMV亚组ⅠB。  相似文献   

8.
南方菜豆花叶病毒(Southem bean mosaic virus,SBMV)是我国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以南方菜豆花叶病毒日本分离物(SBMV-J)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扩增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及其上游基因的cDNA片断并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BMV-J cp基因由801个核苷酸组成,编码266个氨基酸,SBMV.J与其它分离物及株系印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3%-97%,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6%-97%。由于SBMV各分离物及株系印基因的同源性较低,难于设计出较长的普通PCR引物。通过较短引物设计和TaqMan-MGB探针技术,建立了SBMV的实时荧光RT-PCR一步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检测低限是0.16pg,最佳检测总RNA的量是0.16ng。  相似文献   

9.
10.
应用基因枪法获得抗大麦黄矮病毒转基因小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我国特有的大麦黄矮病毒GPV株系的外壳蛋白(CP)基因为材料,设计合成了分别含有Act启动子或Emu启动子的植物表达载体pPPI2、pPPI3和pPPI5。采用基因枪法分别转化小麦幼胚和愈伤组织。诱导成苗后进行PCR检测,T0代阳性率为18%。对转基因苗的后代进行进一步检测,部分转基因苗阳性株至T3代PCR检测阳性率为100%,PCR结果CP探针杂交呈阳性反应,序列测定结果与GPV CP基因序列一致,表明GPV CP基因已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室内抗病性鉴定结果,虽然转基因植株全部发病,但对大麦黄矮病毒GPV株系具有一定的延迟发病作用。  相似文献   

11.
据39个日本大麦品种和48个西欧大麦品种对中国大麦黄花叶病毒(Ba YMV)分离物的抗病性反应得出,抗日本BaYMV的大麦品种,多数也抗中国的BaYMV,少数为感。感日本BaYMV的大麦品种,多数也感中国的BaYMV,仅少数为抗病,说明中、日两国BaYMV分离物的致病性差异较小。抗西欧BaYMV的大麦品种,对中国的BaYMV,多数品种为感,少数品种为抗。感西欧BaYMV的大麦品种,多数也感中国的BaYMV,少数品种抗。说明中国和西欧两地区BaYMV分离物的致病性差异较大。中国BaYMV分离物的致病力和日本的相似,都比西欧的BaYMV分离物要强。作者还讨论了造成BaYMV致病性差异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2.
 通过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 L.休眠孢子分离接种感病大麦品种,并进行砂培养,获得13个纯化了的禾谷多粘菌分离物,且其中3个带有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用分别带有BaYMV和大麦温和花叶病毒(BMMV)的英国禾谷多粘菌分离物的游动孢子接种13个中国大麦品种,以及用BaMMV摩擦接种36个中外大麦品种,抗性鉴定结果游动孢子接种与摩擦接种一样,均与田间鉴定结果一致,且大麦对BaYMV的抗性与对BaMMV的抗性一致,从而这2种接种方法可用于大麦品种(系)和育种中间体对BaYMV抗性的快速鉴定和筛选。游动孢子或休眠孢子接种方法还可有效地鉴定大麦对禾谷多粘菌的抗性。  相似文献   

13.
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的提纯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提出了一个改进了的大麦黄花叶病毒提纯方法。病大麦叶片在高浓度(0.5M)磷酸钾缓冲液pH7.0(内含0.1% ME,0.01M EDTA)中匀浆,经1/4体积四氯化碳澄清后,病汁液用6% PEG,3% NaCl和1% TritonX-100混合物沉淀,高浓度(0.5M)同种缓冲液(含0.5M尿素,0.1% ME和0.01M EDTA)悬浮,接着进行20%蔗糖垫(含0.3% Triton X-100)超迷离心去除寄主细胞成分,10-40%蔗糖密度梯度离心进一步纯化。所获得的BaYMv提纯制剂A260/A280,A260/A240比值分别为1.20和1.04,纯病毒产量约为5.5-8.0mg/kg病叶。提纯病毒制剂在电镜下看不到有寄主杂质存在。  相似文献   

14.
作者应用已建立的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的4F_(10)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经小白鼠腹水生产单克隆抗体,用过碘酸钠法制备了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酶标单克隆抗体。并由此建立了检测大麦黄花叶病毒的标准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ISA)。其检测提纯病毒的灵敏度为3.0μg/ml左右,感病大麦叶片汁液的最大稀释度为1:2560,病茎稀释度为1:160。对采自我国7个主要BaYMV发病区感病的样品进行了检测,绝大多数均显示强阳性,只有宝山样品例外。本项试验为BaYMV诊断的标准试剂盒的建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用A蛋白免疫电镜技术,检测大麦病汁液中的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其捕获抗血清的适宜工作浓度范围很宽,320-20,480倍均能达到满意的结果;抗原孵育条件以室温(约25℃)下30分钟或冰箱(约4℃)中3小时,捕获到的病毒粒子数量较多。应用这项技术,在稀释3,125倍的病汁液中还能检测到BaYMV粒子,比普通免疫电镜方法的灵敏度至少高5倍。BaYMV在病株中的分布以症状明显的花叶中含量最高,黄化叶中较少,茎和根中找不到病毒。利用该技术可以快速而灵敏地进行大麦品种抗病性的鉴定与筛选。本文最后还讨论了BaYMV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比较分析了“青华矮6号”等水稻抗病新品种对我省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vzae(Gshiyama 1923)Dye,1978〕Ⅰ—Ⅳ菌群的抵抗性,它们的抗感性按照品种×菌株的互作反应,可划分为6个类型,以中抗品种“华竹40”为亲本杂交育成的新品种均表现不同程度抗病。其中尤以“青华矮6号”的抗病性最好。“青华矮6号”是采用多系杂交育成的一个纯晚型中迟熟、丰产抗病、米质好的品种,测试证明对广东Ⅰ、Ⅱ、Ⅲ及Ⅳ菌群表现高抗,对优势菌群的抗病等级为1.3~1.4,CK_1(IR_(26)抗病)为0.84~1.2,CK_2(二白矮感病)为6.0,抗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L.S.D=0.77(P=0.05),主要抗性基因为Xa_4。该品种经3年多点大面积验证试验结果,它的丰产抗病性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17.
感染黄花叶病毒大麦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不同抗病性的大麦品种,在大田感染了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后,从叶片和根的超微结构观察表明:(1)除感病和耐病品种外,首次在抗病性品种中发现有病毒存在,但病毒含量很低:(2) BaYMV对叶绿体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外部病症严重的叶片其解体或发育不全的叶绿体比例显著高于无病症的叶片;(3)感病后期细胞中的部分线粒体出现肥大和自溶;(4)感病细胞的细胞膜松弛,在细胞壁和膜之间有代谢物沉积,并有细胞膜溶解现象;膜状结构内质网肥大,有病毒内含体附着其上;(5)感染细胞中除发现片层、单向风轮状和多向风轮状内含体之外,还见到带柄风轮状内含体和堆束状病毒纤维。最后,初步讨论了BaYMV感染大麦后的细胞学变化与外部症状的相互关系以及大麦抗病性品种的抗性机理。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麦条锈病菌的生理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大麦条锈病主要由条形柄锈菌大麦专化型引起,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对西藏大麦条锈菌鉴别寄主进行扩充改进,初步建立了一套在我国较为适用的大麦条锈菌鉴别寄主,由7个品种组成:喜马拉6号、矮秆齐、早熟3号、永1394、永802、科品2号、辉县红(小麦)。这套鉴别寄主可清楚地将大麦专化型和小麦专化型区分开;并将采自西藏、青海、甘肃、陕西和河南5省区的40个大麦专化型菌系区分为4个毒性类型。以毒性中等的大麦型1号和毒性较弱的大麦型2号分布较广,大麦型3号和大麦型4号则只见于西藏的标样中。  相似文献   

19.
我国真菌传大小麦病毒病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于1990~1995年调查我国大、小麦各生态区,共计20个省、市、区,116个县、市的大麦黄花叶病、小麦黄花叶病(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和小麦土传花叶病的分布区域。结果表明,3种真菌传病毒病其分布仅限于冬麦区。大麦黄花叶病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三角洲、钱塘江流域和东部沿海。小麦黄花叶病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大渡河、青衣江,黄河中、下游及其支流渭河流域、淮河流域。小麦土传花叶病仅局部冬麦区发生,与小麦黄花叶病混合并发。3种病害的分布范围为北纬28~37°50′东经102~122°40′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