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响春柞蚕生产的蚕病主要有脓病、软化病和微粒子病。病毒传染蚕病的途径有食下传染、创伤传染和母体传染几种,在生产实践中,下列几种情况易诱发和传染蚕病。  相似文献   

2.
野外昆虫与柞蚕微粒子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外昆虫与柞蚕微粒子病的关系张禹丁杰于广安宿桂梅(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柞蚕微粒子病是由柞蚕微粒子虫(Nosemapernyi)寄生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该病传染途径有母体传染和食下传染。长期以来,人们多重视母体传染而忽视食下传染,特别是柞蚕饲养...  相似文献   

3.
关于核型多角体病感染的潜伏期,早有研究报导,一般认为受接种的病毒浓度和饲育温度影响。但微量感染时发病的潜伏期也只有十天左右,不能跨过两个令期。而慢性不显性感染是植物、节足动物和冷血动物等生物的主要病毒感染形式。柞蚕脓病的传染经路,经我们研究主要是制种期卵面感染,而生产中主要是壮蚕期暴发脓病。卵面感染,什么条件能使潜伏期延长到壮蚕暴发脓病,过去很少有人研究。我们主要是将病毒的毒力致弱、卵面滴毒,单头饲育,观察潜伏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万飞 《湖南农业》2009,(7):21-21
1.血液型脓病各季节的各龄蚕和蛹都有发生.外观症状;小蚕发病,初期无病症表现,病重的在当龄不能就眠,皮肤张紧发亮,举动不安,继而死亡腐烂.壮蚕发病,举动狂躁,爬行于蚕座四周;无静止时间,最后皮破流出乳白色脓汁而死亡.传染途径:游离态病毒经口或创伤传染,主要是食下传染,脓病病毒附着在桑叶上,随蚕食桑进入体内而发病,或从蚕皮肤伤口侵入而致病.脓病的病原存在于病蚕的血液、脂肪和体皮等各种敏感组织细胞核内寄生增殖,故血液呈混浊的乳白色.由于皮肤真皮细胞被破坏,所以蚕的皮肤易破裂,流出白色脓汁.因此,若发现病蚕,在皮破流脓前拣出,可杜绝再次感染.  相似文献   

5.
柞蚕连年放养,蚕场内存在着大量脓病病毒和空洞病病菌。这些病毒病菌通过风雨、昆虫的传播和扩散,污染了大量柞叶,健康的蚕儿食下后4~5龄期发病死亡,一般年份发病30%左右,重时达60%以上。柞蚕发生脓病和空洞病一直是困扰柞蚕生产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6.
柞蚕脓病俗"黄烂病"或"老虎病"。它是由核型多角体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该病发生后,其病毒能够迅速扩散,传播,导致大面积蚕儿发病。严重影响柞蚕的质量和产量,而且挫伤蚕农养蚕积极性,制约柞蚕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探讨和研究柞蚕脓病发生机理,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使柞蚕脓病发生机率降低,提高柞蚕脓病防治效果,是柞蚕丰产丰收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们根据生产实践经验,结合柞蚕脓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提出如下防治方原则及措施。  相似文献   

7.
桑蚕血液型脓病是对桑蚕生产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疾病,此病的传染力、耐药性、致病力都特强。传染途径除食下传染和创伤传染之外,也可与很多种类昆虫交叉感染发病。对该病要以防为主,做到养前、养中、养后彻底消毒,杜绝病原。在幼虫期可采用蚕用脓病灵预防,取药10 mL兑水1 000 mL稀释后,均匀喷洒在10 kg桑叶上,叶表稍干无水迹后喂蚕。4龄起蚕1次,5龄起蚕后隔日1次;采用含有效氯0.3%~0.5%的漂白粉澄清液、1%的新鲜石灰澄清液、消特灵1代主剂125 g,加水5 kg,浸渍桑叶或喷洒桑叶进行消毒,叶表稍干无水迹后喂蚕,可有效的预防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陈凤林 《新农业》2013,(5):52-53
柞蚕脓病防治柞蚕脓病是大患,俗称老虎和油烂。毒自创伤和食下,重在消毒防感染。种忌伤热蚕重管,场怕窝风蚁怕灌。勿移"眠子"和"起子",树留主干叶留半。茧串蛾毛带病原,二次感染起祸端。蚕室蚕具保洁净,清除场中病死蚕。  相似文献   

9.
脓病、软化病是柞蚕生产的两大主要病害。在我省蚕区普遍发生,常年减产二、三成,重者达四、五成,严重威胁柞蚕生产的发展。我们在辽宁省蚕科所药剂卵而消毒研究和山东省蚕科所农吉利碱预防脓病研究成功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卵面消毒后,至出蚕前或稚蚕期再感染病菌、弱病毒,致使四、五龄蚕暴发脓病、软化病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卵面消毒后,将“保蚕宁一号”给柞蚕卵或各令期添食,防治脓病、软化病的试验。通过六年来小区和生产鉴定,收到了显著的防治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属二化性柞蚕生产地区,每年春秋两季养蚕。由于近20多年来,自然气候的异常变化,每隔二、三年即出现一次低温冷害。在无霜期短的冷凉地区若不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秋蚕生产就无保障。据统计,1969、1971、1974、1976、1979、1984年都是柞蚕生产的低温冷害年,全省柞蚕生产平均减产20~40%。可见,低温冷害是我省柞蚕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由于人们对柞蚕脓病的发生与传染规律不清楚,误认为凡是蚕期发生脓病,都是由于蚕期或卵期接触了高温“伤热”所致,因之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气候,秋蚕都不敢进行人工加温制种,甚至连门窗都不敢关闭,唯恐“伤热”  相似文献   

11.
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症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血液型脓病传染力强,一经感染,小蚕3~4d,大蚕4~6 d就可发病死亡,特别是在高温多湿的夏秋季,发病更加严重,死亡更快.该病通过食下和创伤传染,以食下传染为主.在云南省的部分重点蚕区,因该病危害造成的损失约占总蚕病损失的80%以上,很多蚕农近乎绝收,且多次重复受到该病的危害,严重地挫伤了广大蚕农的养蚕积极性.现将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症状,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夏焱 《吉林农业》2011,(8):54-54
柞蚕脓病和空酮病(软化病)是影响柞蚕产量与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脓病和空酮病在生产上发生非常普遍,在每年的开始见茧期均有发生,尤其是前一年发病较为严重的蚕场进行放蚕时,该病的发生率会更高,给柞蚕的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传统的防治方法效果不是特别明显,而且费时费力、且投入成本比较高。为了将脓病和软化病的大发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黑龙江省佳未斯市蚕业技术指导站引进了沈阳农业大学新药保蚕宁,在室内小区试验的基础上,在山上进行了蚕场试验示范,为进一步推广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柞蚕脓病感染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方  梅建顺 《新农业》2011,(12):52-52
柞蚕脓病是由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蚕体而引发的剧烈传染病,从蚕到蛹期都可以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0%左右,发病重时可高达80%以上,严重影响蚕茧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4.
1脓病及防治方法1.1症状柞蚕脓病俗称黄烂病、老虎病、嫩起子、水眠子、里倒山或油烂茧等。它是一种由病毒侵染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对柞蚕生产危害很大。柞蚕脓病主要发生在蚕期和蛹期,一般1龄期发生脓病的情况很少见,  相似文献   

15.
柞蚕微粒子病是由微粒子原虫寄生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它的传染规律过去研究的较少,柞蚕方面大都借助于家蚕方面的研究成果。这坐,作者从柞蚕的饲养特点出发,采用人工添食孢子,测定柞蚕微粒子孢子对柞蚕幼虫的感染力、感染量、感染时期与发病的关系及微粒子孢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对柞蚕幼虫感染力的变化;发现了秋蚕场中主要食叶昆虫栎粉舟蛾  相似文献   

16.
一、血液型脓病 血液型脓病是一种病毒病,俗称脓病。在养蚕季节都可能发生,此病从感染到发病只有三五天,以春蚕和中晚秋蚕发生较多,尤以蚁蚕和起蚕最易感染。  相似文献   

17.
刘爱华 《新农业》2013,(23):34-34
柞蚕脓病是危害柞蚕生产的三大病害之一,俗你“老虎病”“老虎斑”等,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其病毒在蚕体内能迅速繁殖,从而加重病情。在凤城市老蚕区,该病发生较为普遍,发病率低时约30%,严重时50%以上,严重影响柞蚕茧的产量、质量和蚕农收入,挫伤蚕民的养蚕积极性,制约着柞蚕生产发展。根据近年凤城老蚕区柞蚕脓病发生情况,该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正家蚕脓病主要是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引起的病毒病,是养蚕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分为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3种类型。1.血液型脓病发生原因及症状在整个养蚕过程中,如饲养处理不当,都容易发生血液型脓病。根据病毒寄生在家蚕的部位不同,血液型脓病传染途径分为病毒经口食入和从蚕体伤口侵入  相似文献   

19.
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原因分析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的传染途径和发病特征,从病原体的特异性等方面阐述了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防治对策和新的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20.
潘英  郭殿荣  孙福权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224-4224,4229
用“保蚕宁3号”喷洒不同龄期柞蚕,对柞蚕再感染的脓病、空胴病都有明显的防治效果;以在3龄期或4龄期喷洒,防治效果最佳,平均防治效果高达81.9%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