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第7师不断加大棉花杂交棉76厘米等行距稀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由棉花常规品种的"密、矮、早"种植技术转向杂交棉76厘米等行距稀植技术,由棉花高产理论"以密争温"、"以群体增产"向"向光要棉"、"光温互补",提高光能利用率转变,从而实现了机采杂交棉高效优质,但杂交棉保苗问题却日益突显。本文根据生产实践,探讨杂交棉浅播  相似文献   

2.
袁鹏 《现代农业》2013,(7):58-59
耐密玉米缩距增密高产栽培技术是指,在原有的垄大小不变的情况下,缩小株距增加密度的一种增密栽培,通过与当地常规稀植品种对比,研究出一套耐密玉米缩距增株增产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3.
正一、粮食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在国内粮食产量增加的同时,进口亦在增加,使人产生疑惑,不知道粮食是多还是少。二是在粮食库存量连年增加的情况下,需求外溢明显,粮食及其副产品境外代购风生水起。三是我国的哪种作物丰产,国际上哪种粮食价格就下滑;相反我国哪种作物总量不足,国际上哪种粮食价格就狂飙。二、粮食生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三量齐增"的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玉米通透栽培技术即改变原65cm等行距,实行不同行距、宽窄行种植的玉米栽培技术。宽窄行种植可改善玉米冠层内的光照、温度、湿度和CO2等微环境,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资源,提高玉米群体的光能利用率,从而增加子粒产量。当前"二比空"和不同行距配置栽培技术的推广面积逐年扩大,但在不同行距配置下,如何确定适宜的栽培密度鲜有研究。本试验研究了通透增密技术对玉米的影响,以期探明不同行距配置下的最佳栽培密度,对推广通透增密栽培技术,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粮食生产战胜多种困难和风险挑战,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九连增",粮食总产连续6年超过5000亿kg,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成绩来之不易,取得的经验十分宝贵。1粮食"九连增"特点突出,面积单产同步增加,主要作物全面增产,主产区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通过对棉花杂交棉76 cm等行距稀植技术的实验推广发现:由棉花常规品种的矮、密、早种植技术转向杂交棉76 cm等行距稀植技术,对解决新疆近年出现的棉花质量持续下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2016-2017年在我旗推广应用玉米一穴双株绿色增产技术,核心技术可概括为"一改、一增、一扩、一减、一控、两提高"。即改单株种植为一穴双株种植;选用耐密品种大幅度增加玉米种植密度,亩种植密度达到6000株以上,较玉米常规种植亩增加1500株左右;扩大玉米行距,改善玉米通风透光状况,实现群体密而不蔽;减少地膜使用量;控制化肥使用量;提高玉米产量和效益。一、玉米生产及科技推广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8.
正玉米通透栽培主要是通过大小垄、留空垄、不同作物间作等方式来改善种植地块的透光、通风条件,提高作物光合能力、产量和品质,同时通过耐密品种应用、科学施肥、精细管理、绿色防控等技术手段达到玉米生产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1通透技术模式1.1宽窄行模式把两条常规小垄合成130厘米或140厘米的大垄,垄上双行种植,大行距即宽行行距为90~100厘米,小行距即窄行行距为35~40厘米,形成宽窄行  相似文献   

9.
采用小区对比法,对玉米宽行增密、小麦精量匀播栽培模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行距70 cm、播种量为45 kg/hm~2及小麦播种量为195 kg/hm~2时,产量较高;随着播种季节推迟,行距增加,要相应增加播种量。  相似文献   

10.
<正>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是应用优质、高产、抗逆、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宽窄行、比空、间作等通透、密植等种植方式,良种、良法结合,改善和增加田间植株的通风、透光状况,实现扩源、强流、增库,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玉米质量,增加产量的技术体系。包括以下几种技术模式。(1)宽窄行技术模式:把原65厘米或70厘米的两条小垄合成130厘米或140厘米的一条大垄,在大垄上种植双行玉米,玉米大行距(宽行行距)为90~100厘米,窄行行距(即垄上小行  相似文献   

11.
我国粮食“十一连增”主要因素贡献分析及政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4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一连增",并实现了连续8年粮食产量稳定在500万t以上。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单产的提高以及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都是促进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将粮食"十一连增"的贡献因素分解为粮食单产的提升、播种面积的增加以及种植结构调整三部分,并对三者的贡献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十一连增"期间,播种面积、单产、种植结构三者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分别是36.65%、48.27%和15.08%;分品种来看,稻谷、玉米和杂粮的增产主要由种植面积扩大而带动,仅有小麦的增产是由于单产的拉动,种植结构调整对我国粮食生产"十一连增"的贡献也不容忽视。鉴于资源约束日益趋紧以及新时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的可持续增产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提升农业基础建设以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措施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  相似文献   

12.
耐密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在公主岭市种植推广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郑单958等耐密型玉米品种增密种植获高产,已逐渐被更多的农民所认可。玉米的种植密度每亩普遍提高了1000多株,有效地改变了农户传统种植习惯,实现了玉米由稀植向密植方向的转变,对于推进玉米生产技术变革,全面提升公主岭市玉米产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郑单958在快速推广中也存在着一些应值得重视的问题,如推广面积过大、种植密度不合理、苗期抗性较弱及施肥灌溉方面的问题。合理推广应用该品种对保障公主岭市粮食生产安全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提高夏玉米的单产水平,在玉米生产过程中,应采取以下五大关键措施。一、种子包衣种子包衣具有杀菌、杀虫、促进幼苗生长等多项功能,有利于全苗壮苗,增产作用明显。二、"一增四改""一增四改"是指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型品种、改套种为直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作业。  相似文献   

14.
正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是应用优质、高产、抗逆、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宽窄行、比空、间作等通透、密植等种植方式,良种、良法结合,改善和增加田间植株的通风、透光状况,实现扩源、强流、增库,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玉米质量,增加产量的技术体系。包括以下几种技术模式。(1)宽窄行技术模式:把原65cm或7cm的两条小垄合成130cm或140cm的一条大垄,在大垄上种植双行玉米,玉米大行距(宽行行距)为90~  相似文献   

15.
冀中南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夺取夏玉米高产对实现全年粮食增产,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冀中南在夏玉米生产中要紧紧围绕"一增五改"技术(即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种紧凑耐密型高产品种、改套种为直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作业、改早收为适时晚收),充分挖掘夏玉米群体增产潜力,实现夏玉米高产、丰收.  相似文献   

16.
1小麦连作夏短季棉双直播模式 1.1模式。小麦四密一稀,行距11cm,预留棉行17cm;夏棉等行距,行距50cm。夏直播棉亩密度8000~10000株。自2006年开始试种,3年来,一般亩产小麦450kg,籽棉200~300蚝。小麦6月5日前收获,夏直播棉10月15日前收获,吐絮率90%。  相似文献   

17.
<正>落实政策增粮和科技增粮措施,持之以恒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全省粮食生产克服连续干旱等自然灾害,粮食总产量和比较效益不断提高。2014年粮食产量突破三百六十亿斤,全省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由全国第14位上升为第13位。  相似文献   

18.
<正>玉米密植通透种植技术是应用优质、高产、抗逆、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宽窄行、比空、间作等通透、密植等种植方式,良种、良法结合,改善和增加田间植株的通风、透光状况,实现扩源、强流、增库,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玉米质量,增加产量的技术体系。包括以下几种技术模式。(1)宽窄行技术模式:把原65cm或7cm的两条小垄合成130cm或140cm的一条大垄,在大垄上种植双行玉米,玉米大行距(宽行行距)为90~100cm,窄  相似文献   

19.
<正>近几年,农业部通过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在全国玉米主产区进行大面积推广紧凑耐密品种,取得了可喜成果,从辽西的地理环境条件来看,种植耐密玉米品种势在必行,通过试验示范推广,玉米耐密品种适合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种植获得了高产,也得到了各级业务部门和当地农民的认可,基本实现了玉米生产由稀植品种、传统的种植模式向紧凑耐密型品种、现代化种植模式转变。辽西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全年降水450~500mm,无霜期140~150d。光照充足,四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玉米"一增四改"技术在玉米栽培中得到重点推广,已在玉米生产中广泛应用。推广以来,有效提高了玉米单产水平,对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当前生产实践中,全面科学理解"一增四改"技术的核心内容,根据天气、地力、作物品种特性等条件的具体情况,灵活合理运用该技术的各项促控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该技术的增产作用。夏玉米"一增四改"高产栽培技术,核心内容是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型品种、改套种为直播、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