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光照对柑橘凤蝶滞育蛹发育历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消除滞育对蝴蝶产业的不利影响,利用人工气候箱,对光周期与光脉冲对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滞育蛹发育历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LD12:12时,滞育蛹第14 d开始羽化,持续86 d,平均历期39.6 d;LD15:9时第18天开始羽化,持续7 d,平均历期40.7 d.25℃时,LD12:12和LD15∶9:00时开始羽化时间相同,均为第8 d;LD12∶12时羽化持续30 d,平均历期21.9 d,LD15∶9时持续27 d,平均历期为19.8 d.在25℃时,断光后间隔2 h进行2 h光脉冲处理,羽化提前1 d,在第10 d开始羽化,平均历期缩短1.4 d,为12.8 d;断光4 h后进行2 h光脉冲处理,羽化延迟7 d,第10 d开始羽化,平均历期延长1.3 d,为13.1 d.结果表明,光周期和光脉冲对滞育蛹发育历期均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显著.光照不是影响柑橘凤蝶滞育蛹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消除滞育对蝴蝶产业的不利影响。[方法]利用人工气候箱,研究了温度对美凤蝶滞育蛹发育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羽化温度在15、20、25和30℃时,滞育蛹最早羽化分别在第63、33、11和14天,发育历期分别为71.2、40.5、22.0和16.8d,羽化持续时间分别为16.0、16.0、14.0和6.0d。同时,低温处理(10℃)显示,25℃时,长光照下,低温处理0、20和40d后,滞育蛹分别在处理后第24、19和17天开始羽化,羽化时间持续分别为22.0、12.0和9.0d,发育历期分别为35.8、24.5和21.3d。[结论]随着羽化温度升高和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滞育蛹羽化时间提前,发育历期缩短,温度越高或低温处理时间越长,羽化越早,发育历期越短。25℃和低温处理20.0d滞育蛹的羽化率最高,是促进美风蝶滞育发育的较适合条件。  相似文献   

3.
葱蝇生物学特性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葱蝇(Delia antiqua(Mesen)]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葱蝇在沈阳地区1年发生3代,并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越冬代成虫于4月下旬开始出现,5月上旬是羽化高峰期;第1代成虫于6月上旬开始出现,6月下旬是羽化高峰期;第2代成虫于7月中旬开始出现,羽化高峰期在8月上旬。越冬代雌成虫出现后6天开始产卵,11天达产卵高峰期;第1代雌成虫出现后4天开始产卵,7天达高峰期;第2代雌成虫出现后4天开始产卵,8天达高峰期。第1代卵的历期3.5天,幼虫历期13.7天,蛹历期14.0天;第2代印的历期3.0天,幼虫历期13.0天,蛹的历期13.5天。各代蛹均有不同程度的滞育现象。各代成虫的寿命分别为:越冬代17.9天,第1代20.8天,第2代25天。各代雌成虫的平均产卵量分别为:越冬代20.5粒,第1代17.3粒,第2代12.6粒。圆葱定植后除前期约20天不受葱蝇为害外,其余生长期都受到葱蝇的为害。第1、2代幼虫皆能使圆葱造成很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荔枝蒂蛀虫羽化及交配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荔枝蒂蛀虫羽化规律及其交配行为。[方法]在室内观察荔枝蒂蛀虫的羽化规律、成虫交配行为。[结果]荔枝蒂蛀虫雌、雄茧蛹集中在进入暗期6h后的时间段内羽化,进入暗期2h为羽化高峰;荔枝蒂蛀虫茧蛹第6~9天为羽化高峰期,雌雄性比接近1:1。暗期8h后为荔枝蒂蛀虫的交配高峰期。荔枝蒂蛀虫雌蛾羽化当天不进行交配,2~8日龄雌蛾均可交配.2、3日龄雌蛾进入交配高峰期;1~15日龄雄蛾均可交配,2-5日龄雄蛾进入交配高峰期。[结论]该研究摸清了荔枝蒂蛀虫羽化规律及其交配行为。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杞柳瘿蚊年生活史,采用室内观察与室外定点标记观察法,对杞柳瘿蚊的年生活史进行了持续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杞柳瘿蚊在霍邱县沿淮区域于每年3月下旬开始发生为害,1年可发生2~4代,卵期4~6d,幼虫期20~25d,蛹期10~12d,完成1代的历期35~40d。杞柳瘿蚊的幼虫或蛹从第2代(5月下旬)开始滞育,存在越夏滞育、越夏至越冬滞育现象。  相似文献   

6.
橘小实蝇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在18℃、22℃、25℃、28℃、30℃下卵、幼虫、蛹的发育历期及室内条件下成虫羽化、取食、交配、产卵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橘小实蝇卵、幼虫、蛹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降低而延长,其发育最适温度为25~30℃。在25℃下,卵、幼虫、蛹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1.5d、19.5d和12.5d;在28℃下,卵、幼虫、蛹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1.3d、16d和9d。成虫具趋光性,羽化高峰为9:00~10:00,8:00~10:30和15:00~18:00为取食时间,多数成虫只交配1次,交尾高峰为19:30~22:30,产卵高峰为16:00~18:30,产卵开始后约20d达产卵高峰期,卵聚产。初孵幼虫具群聚性和负趋光性,幼虫成熟后具趋光性.跳跃能力极强。老熟幼虫经1~2d预蛹期后化蛹,湿度以60%-70%为宜。  相似文献   

7.
在温度(25±1)℃,光暗周期L:D=14:10(光期06:00开始,20:00结束),相对湿度RH=75%-80%的条件下,观察了麻楝蛀斑螟成虫的羽化与生殖行为.结果表明:成虫羽化率85.4%,羽化期25d左右;羽化行为主要出现在暗期,日羽化高峰在20:00-23:00,占总羽化量的80.7%;雌、雄比例0.83:1.羽化后第2天达到性成熟,当天羽化的成虫未发生交配;交配发生在进入暗期5-8h,交配持续时间50—200min;随着日龄的增大,交配率降低,交配持续时间增长;交配后第2天开始产卵;雌、雄虫均未发现2次交配现象.交配雌虫平均产卵104粒,卵期7d左右,孵化率84.3%;未交配雌虫平均产卵157粒,孵化率0.交配雌虫和雄虫的平均寿命为3.73和2.93d,未交配雌虫和雄虫的平均寿命为5.87和5.03d.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深入了解美凤蝶滞育机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比色法,测定非滞育蛹为、滞育蛹和滞育蛹羽化成虫不同发育阶段RNA和DNA含量。[结果]非滞育蛹RNA含量为4.614 0~7.946 3μg/mg,滞育蛹为4.326 0~5.885 3μg/mg,羽化成虫初期为20.7793μg/mg;非滞育蛹DNA含量为0.448 7~0.535 0μg/mg,滞育蛹为0.452 0~0.828 3μg/mg,羽化成虫初期为1.727 0μg/mg。[结论]核酸含量与变化与发育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深入了解美凤蝶滞育机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比色法,测定非滞育蛹为、滞育蛹和滞育蛹羽化成虫不同发育阶段RNA和DNA含量。[结果]非滞育蛹RNA含量为4.614 0~7.946 3μg/mg,滞育蛹为4.326 0~5.885 3μg/mg,羽化成虫初期为20.7793μg/mg;非滞育蛹DNA含量为0.448 7~0.535 0μg/mg,滞育蛹为0.452 0~0.828 3μg/mg,羽化成虫初期为1.727 0μg/mg。[结论]核酸含量与变化与发育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美凤蝶滞育机理。[方法]利用比色法,测定了非滞育蛹、滞育蛹和滞育蛹羽化成虫不同发育阶段蛋白质含量。[结果]非滞育蛹蛋白质含量在111.768-115.031mg/g之间,整个蛹期蛋白质含量变化不大;滞育蛹蛋白质在81.218-131.624mg/g之间,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含量变化不大,差异不显著,11月下旬后呈上升趋势。滞育解除后羽化成虫蛋白质含量为296.969 3 mg/g。[结论]蛋白质含量变化与美凤蝶不同发育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二纹蕈甲(Dacne picta Crotlh)蛹体的变化和羽化行为。[方法]对室内饲养的二纹蕈甲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二纹蕈甲羽化前,蛹的复眼、上颚、跗节和翅的颜色逐渐加深。化蛹后第14~16 d为羽化高峰期,雌雄性比接近1∶0.77。羽化时,蛹壳由前胸背板处裂开,后翅在收缩折叠前,有伸展的现象。[结论]该研究摸清了二纹蕈甲蛹体的变化和羽化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影响美凤蝶滞育蛹发育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培养温度、光周期与低温处理3个因素对美凤蝶滞育蛹发育的影响。[结果]结果显示,培养温度、光周期与低温处理3个因素对滞育蛹影响大小R^2值分别为1621.3、143.2和11.6。培养温度是影响自然发育至12月下旬美凤蝶滞育蛹发育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光周期;低温处理对滞育蛹发育历期影响较小。[结论]培养温度、光周期和低温处理对美凤蝶滞育蛹发育不同阶段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温度和光周期2种因素在蚜茧蜂滞育诱导中发挥的作用及影响程度,筛选最适温度与光周期组合。[方法]对陕西地区影响蚜茧蜂滞育的诱导因素和蚜茧蜂田间滞育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蚜茧蜂的滞育型为冬滞育型,低温并配合短光照(L∶D=8∶16)可明显诱导蚜茧蜂滞育,其中温度为8℃时滞育率可达47.6%。在温度25℃的条件下,所设置的光周期条件下均不能诱导蚜茧蜂滞育。自然条件下,陕西地区蚜茧蜂大多以老熟幼虫越冬,田间滞育率最高达82.2%,其余个体以蛹或预蛹越冬,田间滞育期持续4~5个月。[结论]试验结果为蚜茧蜂投入实际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桑蚕活蛹的冷藏技术问题,为利于桑蚕活蛹的食用化利用途径拓展。[方法]将刚化蛹的蚕蛹6 h收集1次,分别单独存放,在不同的蛹龄时放入冰箱(2℃)中冷藏60 d左右。[结果]蛹龄≤12 h的蚕蛹Ⅰ、Ⅱ区的蛹色均有不同程度的变深;蛹龄〈24 h的蚕蛹,其存活率很低;蛹龄=48 h的蚕蛹,其外观在冷藏前后几乎无变化;蛹龄≥192 h的蚕蛹冷藏后无蚕蛹存活,同时出现了蚕蛹蛋白腐败后特有的蛹臭味。[结论]桑蚕在化蛹48 h后用2℃冷藏可达60 d以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寻找影响玻璃瓶装巴氏杀菌乳货架期的重要因素.[方法]巴氏杀菌乳受冷链的影响,一般货架期较短.通过对玻璃瓶装巴氏杀菌乳在不同贮存温度8、10和12℃下的微生物指标、理化指标和感官品质进行评估,探讨不同温度下影响巴氏杀菌乳货架期品质的主要因素.[结果]研究表明,在1~5d时间内,不同贮存温度下,样品的蛋白质、脂肪、乳糖和非脂乳固体几乎不变;酸度在8和10℃下几乎不变,而12 ℃时有所增加;样品在8和10℃的感官品质不变,而l2℃的样品在第4天感官品质开始下降;微生物指标检测结果表明,在5d保质期内,样品菌落总数在8和10℃贮存均符合国家标准,而12℃贮存第5天其结果超过国家标准;样品大肠菌群,在5d保质期内,8℃贮存时未检出,10℃贮存第5天超出国家标准,l2℃贮存第2天开始检出大肠菌群,第3天超出国家标准.说明贮存温度的控制对样品品质的影响非常大,低的贮存温度及相对短的贮存时间有利于巴氏杀菌乳优良品质的保持;同时表明大肠菌群数量是影响玻璃瓶巴氏杀菌乳货架期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结论]研究可为玻璃瓶装巴氏杀菌乳流通过程包括贮存、配送、售卖期的冷链监控和安全售卖,以及消费者冷藏贮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美凤蝶非滞育蛹与滞育蛹及其羽化成虫蛋白质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美凤蝶为四川峨眉人工养殖同一批滞育蛹,化蛹时间相近(9月中旬左右)。  相似文献   

17.
利用考马斯亮蓝法和SDS - PAGE电泳法测定并分析了烟夜蛾滞育蛹和非滞育蛹血淋巴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其组成.结果表明,非滞育蛹在化蛹后至羽化前可溶性蛋白呈现出“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在5日龄时含量最高,而滞育蛹呈现出持续降低的变化趋势;除2日龄雌蛹外,其他日龄滞育与非滞育蛹的雌、雄个体间蛋白质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蛋白质SDS - PAGE电泳图谱表明,滞育蛹与非滞育蛹血淋巴的蛋白组成存在明显差异.推测滞育蛹血淋巴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组成的变化与其抗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