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油茶林养分管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施肥是提高油茶产量的关键,油茶林养分管理研究则是科学施肥的理论基础.围绕油茶养分需求特性、油茶林养分循环过程、油茶营养诊断和施肥效应等问题,综述我国科技工作者在油茶林养分管理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验证盆栽条件下获得的杉木苗期施氮研究的各项成果,在田间按0,4,8,12,16,20kg纯N/亩六个水平安排试验,结果表明:1)施氮对田间杉苗的影响在生长和生理指标等方面的反应以及田间杉苗叶片养分含量与生长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均与盆栽条件下相同;2)田间杉苗的叶全氮量大约只有盆栽苗的80%,经过修正,盆栽苗的诊断指标可以用于田间苗,并证明盆栽苗的DRIS图可以直接用于田间苗;3)南方(福建)红壤地区杉苗田间氮磷钾的施肥最佳比例以100N∶30~60P∶100~150K为宜,本试验最佳施氮量为12kg纯N/亩;4)适宜施氮可使合格苗率从12%增至86%,每亩增收利润1295元。  相似文献   

3.
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白由路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7):3477-3492
文中回顾了1840年以来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的重大成就和有影响的事件,并针对目前有歧义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在植物营养生理与生物学方面对植物营养必需元素、营养元素的吸收与转运、营养元素的转移与再利用、菌根在植物营养中的作用、植物营养与植物抗病性,化学诊断中的植物有效养分提取、养分测定和目前进行的光谱诊断等进行了回顾。论述了施肥模型、精准施肥技术和灌溉施肥技术的发展。分析了施肥模型中养分分级模型、肥料效应函数模型、养分平衡模型和DRIS方法。综述了施肥对温室气体排放、肥料对环境污染等。介绍了目前主流的肥料品种和国际肥料资源概况。论文还对未来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提高肥料利用率是解决肥料问题的关键;解决蔬菜施肥过量需要理论与技术的支撑;养分高效基因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在正常养分条件下进行;施肥新技术是提高肥效的重要措施;同时还需要立足当前可用肥料资源发展肥料产业。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的发展与人们所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息息相关,肥料的施用既是保证食物安全的需要,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用最少肥料,获得最多的食物是今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杉木苗期氮磷钾营养及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最优化设计安排了氮磷钾三因素五水平(分别为氮:0.0,0.5,1.0,1.5,2.0;磷:0.0,0.3,0.6,0.9,1.2;钾:0.0,0.4,0.8,1.2,1.6g/桶)的肥料试验,供试土壤有效氮、磷缺乏。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配合适宜的N_3P_3K_1,N_2P_4K_4及N_1P_3K_3氮磷钾肥利用率较高或最高,氮过多磷不足则氮肥利用率低,导致氮肥浪费并且抑制杉苗生长和生理活性;磷肥可明显促进杉苗对氮肥的吸收。多数生长、生理指标与杉苗针叶全氦、全磷、全钾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抛物线关系,据此进行营养诊断可得到较客观的结果。采用综合诊断施肥法(DRIS)可诊断杉木各苗期的营养平衡状况及定量地判断需肥程度和顺序,合理制订各苗期针叶养分的适宜比值。这两种方法相结合得到了一个较完整的杉苗营养诊断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杉木种子园的土壤养分状况及吸附特性,应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对杉木种子园进行了土壤养分吸附特性研究,并根据盆栽试验判断出限制杉木种子园产量的养分因子。结果表明,第3代杉木种子园中土壤有效P的含量为6.8 mg?L-1; Ca和Mg含量分别为99.9和14.9 mg?L-1,远低于美国国际农化服务中心( ASI)的临界值, B、 Cu、 Mn、Zn和S的含量丰富,分别为0.78、2.6、11.1、2.5和67.7 mg?L-1;吸附试验表明, P的吸附能力最强,吸附率为53.9%;根据盆栽试验结果来看,杉木种子园土壤养分亏缺程度为P>Ca>N>Mg,微量元素则处于盈余水平。因此,在杉木种子园的施肥管理中,施用N肥时应增施P、 Ca肥,同时通过改善经营措施提高N、 P肥的利用率,从而实现杉木种子园土壤的养分平衡和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6.
三倍体毛白杨人工林施肥与营养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述了我国三倍体毛白杨人工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养分需求规律与营养诊断以及施肥效应等现状,建议在我国加强三倍体毛白杨养分需求规律的研究,建立三倍体毛白杨营养诊断标准体系,加强对三倍体毛白杨人工林地肥料-水-生物量、林木-凋落物-土壤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重视其人工林的长期生态功效,保持林地的可持续利用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荔枝的主要矿质营养生理与施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荔枝的主要矿质营养生理,提出了不同物候期的施肥技术;在施肥管理过程中要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根据荔枝的需肥特性,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实施配方施肥与营养诊断追肥的施肥技术,促进荔枝生产持续发展,是荔枝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间与盆栽试验以及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不施肥和施肥条件下,研究了耐低NPK养分的高交效,中效和低效基因型小麦的硝还原酶活性吕绿素含量和光事速率的基因差异。  相似文献   

9.
木薯营养与施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木薯营养规律与施肥研究进展,总结出木薯的养分吸收规律、养分丰缺指标,各种养分的生理、产量、品质效应,施肥效应以及最佳施肥比例,并提出我国在木薯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方面应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林木营养诊断与林地施肥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木营养诊断和林地施肥是营造速生丰产林的重要技术措施,其中开展林木营养诊断是科学进行林地施肥的重要前提。综述主要林木营养诊断方法,即植物组织分析、土壤养分分析和田间试验;阐述林地施肥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和施肥效应;还展望了林地施肥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指数施肥技术在草坪培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指数施肥技术对草坪成坪前培育进行了大田施肥应用试验 ,并与传统的施肥试验进行比较 ,以期找出草坪在出坪前培育阶段最适宜的施肥技术 .结果表明 :指数施肥的草坪草生物量积累、草体内N的浓度及单株草的含N量分别比常规施肥量高出 32 %、35 %及 70 % ,均显著高于常规的施肥方法 .同时 ,指数施肥方式肥料用量较少 ,仅占常规施肥的 5 7% .指数施肥技术能够用较低的施肥量达到最高生长速率和最佳营养积累 ,是较理想的施肥技术 .  相似文献   

12.
按稳态矿质营养理论与技术原则,探索了1年生杉木、湿地松苗木的新型施肥技术。依“S”型曲线及有关计算公式,参照Ingestad确定的针叶树幼苗最适营养物重量比例配制液体肥料,随浇水多次施入。每种苗木均设高、中、低、对照4种处理,施肥量比例为1:1/2:1/4:0,整个生长季中,以N元素计高处理杉苗每株(盆)施11.9g,松苗施10.0g。结果表明,按稳态营养原则改进施肥,能明显促进两种针叶树苗木当年新梢、地径的生长及于物质生产,其中杉木为突出,分析苗体营养状况和盆土养分含量变化,总结两种苗木营养特性,初步得到,在本试验条件下,以N元素计杉木和湿地松施肥量分别约为6.0g和4.0g,元素间的比例分别约为:100N:45K:17p:8.5Ca:7.0Mg和100N:50K:18P:6Ca:6Mg。另外,还讨论了按营养原则改进施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稳态营养原则在杉木、湿地松苗木施肥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按稳态矿质营养理论与技术原则,探索了1年生杉木、湿地松苗木的新型施肥技术。依“S”型曲线及有关计算公式,参照Ingestad确定的针叶树幼苗最适营养物重量比例配制液体肥料,随浇水多次施入。每种苗木均设高、中、低、对照4种处理,施肥量比例为1:1/2:1/4:0,整个生长季中,以N元素计高处理杉苗每株(盆)施11.9g,松苗施10.0g。结果表明,按稳态营养原则改进施肥,能明显促进两种针叶树苗木当年新梢、地径的生长及于物质生产,其中杉木为突出,分析苗体营养状况和盆土养分含量变化,总结两种苗木营养特性,初步得到,在本试验条件下,以N元素计杉木和湿地松施肥量分别约为6.0g和4.0g,元素间的比例分别约为:100N:45K:17p:8.5Ca:7.0Mg和100N:50K:18P:6Ca:6Mg。另外,还讨论了按营养原则改进施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杉木人工林地力和养分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51,自引:17,他引:51  
概述了近十年来我国杉木人工林有关地力和生产力下降问题的报导;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的积累、分配和循环,以及林下植被对地力的影响,从人工林生态系统功能和栽培措施等角度讨论了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及克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烤烟湿润育苗不同营养供应模式和不同营养供应时期对烟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3种营养供应模式分别为“全浇式”(整个育苗过程中把专用营养液配成一定浓度的营养液浇施盘面并淋清水)、“全灌式”(整个育苗过程把专用营养液配成一定浓度的营养液灌施到营养池中)、“分段式”(在烟苗封盘前把专用营养液配成一定浓度的营养液灌施到营养池中,封盘后把专用营养液配成一定浓度的营养液浇施盘面并淋清水),3种营养供应时期分别为播种后出苗前、出苗后、小十字期,各处理N供应量分别为100 mg/kg.[结果]烤烟湿润育苗“分段式”营养供应模式和播种后出苗前开始供应营养出苗率更高,出叶速度更快,根系更发达,根系活力更高,束缚水含量更高,烟苗综合素质更高.[结论]播种后出苗前开始供应营养不会抑制种子萌发出苗,可为烟叶生产上应用湿润育苗培育出高素质的烟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国林业文摘”(1990~1999)有关杉木文献,选择有一定代表性、超前性的近350篇学术论文加以综述,包括杉木的生物学、生理、生态学、土壤、良种选育、造林、营林、经理计测、病虫害及材性加工利用等,指出90年代杉木研究文献量多、质量较高,研究深度、广度都有很大发展.特点是基础研究大大加强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内容不断向纵深发展,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和计测手段,研究出多种生长模型,经营系统及数表为优化设计科学营林提供科学手段,培育技术进一步组装配套形成优化栽培模式,为实现定向培育和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本篇概述90年代杉木研究特点和有关基础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综述 90年代杉木研究在造林和经营、经理方面的进展 ,包括种苗、造林地条件、整地、造林密度、混交、幼林抚育、栽培模式、密度管理、间伐、主伐年龄、生长模型、经营系统、施肥及农林复合经营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杉木90年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综述90年代杉木研究在造林和经营、经理方面的进展,包括种苗、造林地条件、整地、造林密度、混交、幼林抚育、栽培模式、密度管理、间伐、主伐年龄、生长模型、经营系统、施肥及农林复合经营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不同间伐保留密度及不同氮、磷肥施用量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成熟林生长和材种结构的影响,为高效培育大径材杉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27年生立地指数大于22的杉木人工林,采用正交试验设置9块标准地,间伐保留密度设为300、600和825株·hm?2,氮肥施用量设为0、100、200 g·株?1,磷肥施用量设为0、250、500 g·株?1。  结果  间伐保留密度过大会限制杉木成熟林胸径增加,间伐保留密度过小会降低林分蓄积量,间伐和施肥均能有效促进单株材积增长,较高氮肥施用量能够促进杉木胸径、树高和平均单株材积的生长,氮、磷肥混合施用能够更有效地增加林分蓄积量的积累。间伐保留密度及氮、磷肥施用量3个因素均显著影响杉木成熟林大径材出材量 (P<0.05),间伐保留密度和磷肥施用量对杉木成熟林大径材出材率具有显著影响 (P<0.05),而氮肥施用量的影响较小。在立地指数为22条件下,能够使杉木成熟林大径材出材量和出材率最高的处理为间伐保留密度825株·hm?2、氮肥施用量200 g·株?1、磷肥施用量250 g·株?1。  结论  高立地指数下,杉木成熟林大径材培育过程中,保留适宜的间伐密度,并增施氮肥和磷肥,能有效促进杉木大径材出材率和出材量。图6表4参27  相似文献   

20.
连栽地4年生杉木幼林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在连栽地4年生杉木幼林地,采用完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设计,安排N、P、K、NP、NK、PK、NPK、M(NPK+微肥)、C(对照)共9个不同施肥处理,重复3次,连续观测3a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①不同处理的肥效大小依次为:M(NPK+微肥)>NPK>NP>P>PK=N=NK>K>C.施肥后第2年起,施肥处理间或与对照的生长差异达显著水平;②不同施肥因子,N、P对杉木生长比K和微肥重要.施用K肥,应以施足N、P肥为基础;③微肥对生长促进作用明显,对连栽地杉木幼林生长的重要性与大量元素K肥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