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近代柞蚕业发展史探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6世纪前后,山东农民创造了一整套柞蚕放养方法。17世纪后期或18世纪初,这套柞蚕放养技术和柞蚕种茧传到辽东半岛和河南省。18世纪中叶前后,更传到陕、川、黔、皖等省。然各地柞蚕业的蓬勃发展则在19世纪后期,海禁大开以后,柞丝绸出口日增,刺激了柞蚕生产。进入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柞蚕业突趋衰落;抗战期间,山东、河南的柞蚕业更陷绝境,但贵卅的柞蚕业却有较大进步。30年代,我国蚕业科学工作者开始把近代科学运用到柞蚕放养上来,改进了我国柞蚕放养技术。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是一化性柞蚕主产区,放养方法与其它地区不尽相同.在春柞蚕放养过程中,除稚蚕期利用很少老梢柞叶外,四、五龄壮蚕期历来采用火芽饲养.而蚕坡的轮伐直接影响柞树的生长,且存在着柞树有效产叶量低,养蚕劳动强度大,生态效益差等缺点,是柞蚕生产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我们依照柞树、柞蚕的生长发育协调一致满足蚕儿生理需要的原则,就河南柞蚕全龄老梢育技术,在此与同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元洪  崔胜  王坤龙  李同宇 《北方蚕业》2022,43(1):42-44,47
放养柞蚕的柞树老梢每隔2—3年都需要轮流伐坡一次,伐坡收获的老梢枝条是柞蚕产业的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本文介绍了河南省柞蚕放养区利用利用伐坡收获的柞树老梢加工成木屑袋料栽培白肉灵芝的关键技术,以期缓解当地食用菌栽培原料短缺问题,增加柞蚕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正>柞蚕种茧是柞蚕生产的重要材料,种茧质量的优劣不仅影响蚕种场产卵量高低,更关系到蚕农养蚕过程中蚕茧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以及柞蚕产业的良性发展。现将优质柞蚕种茧培育技术介绍如下。1养蚕农户选择选择家庭劳动力充沛、养蚕技术好、责任心强、房屋多的农户作为原蚕放养对象。每户放养0.75~1.0kg为宜,以保证放养过程中,原蚕保苗率高,良叶饱食,体质强健,种茧保护科学。2蚕坡选择小蚕期(1~3龄)蚕坡选择背风向阳,坡势平  相似文献   

5.
正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拥有丰富的柞树资源,放养柞蚕历史久远。五大连池市积极引导农民走特色路、打绿色牌,使蚕业经济迅速发展,今年共放养柞蚕617把,总产达到62万kg,创造产值2 200余万元。为有效引导农民发展养蚕业,该市举办柞蚕养殖技术培训班85期,培训养殖户1 500余人,对养殖户开展生产指导260余  相似文献   

6.
鲁山县秋柞蚕放养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广 《北方蚕业》2011,32(1):50-52
针对河南鲁山柞蚕主产区一年放养一季春蚕的生产现状,进行了"一化二放"秋柞蚕放养技术试验,科学总结了秋柞蚕放养的主要技术和成功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饲养成绩。  相似文献   

7.
关于河南柞蚕稳产高产放养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在野外环境中生活,直接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河南放养柞蚕的4至6月份,正是春夏交替时期,气候多变,气象环境复杂,再加上养蚕技术等因素,易诱发柞蚕脓病,导致柞蚕生产低而不稳。这种局面既影响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又制约着河南柞蚕这一产业的发展。为此,我们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依照柞树、柞蚕的生长发育协调一致满足蚕儿生理需要的原则,就河南柞蚕放养稳产高产的主要技术与国内同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秋柞蚕放养前、中、后应开展的各项准备工作和应采取的技术措施,对河南秋柞蚕放养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是我国一化性柞蚕主产区,柞蚕生产历史悠久,近几年由于自然环境和不良气候条件的影响,柞蚕放养量急剧下降。本文针对河南一化性柞蚕生产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雷伍群  郑淑平  张德森 《北方蚕业》2010,31(1):34-34,36
河南柞蚕区一化二放生产中,柞蚕种质量难以保障,秋蚕放养不集中,饲料质量差,病虫害严重。提出了秋蚕放养技术及药物防治的生产措施。  相似文献   

11.
孙萍  董秀元 《北方蚕业》2004,25(4):28-29
阿荣旗地处内蒙古东部的大兴安岭南麓,有柞蚕场4万hm2,年放养柞蚕两千多把,全旗养蚕农民近3000户,蚕业收入已占农业收入的60%以上.  相似文献   

12.
<正>五龄柞蚕绢丝腺增长规律,苏联学者T.C.已有研究.而壮蚕期饲料对五龄柞蚕绢丝腺的增长也有一定关系.摸清柞树叶质对柞蚕绢丝腺增长的影响,以便改善饲养管理方法,这对一化性柞蚕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现将部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一、供试柞蚕品种地方品种“方12号”.二、材料蚕放养方法(一)大眠场二年生老柞育:一至三龄蚕按河南普通方法放养,饲料为二年生老柞(河南俗称老梢),四龄蚕继续使用二年生老柞饲料喂养.当大眠蚕(四龄眠蚕)起身时,挑选同时期眠起的五龄蚕为材料.于五龄第2天8时.再将柞蚕移人当年生芽柞(河南俗称火芽)上放养.  相似文献   

13.
发展陕南柞蚕生产技术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陕南柞蚕生产低而不稳的原因 (一)春柞蚕放养方法不切合本地实际情况 陕南在发展柞蚕生产初期,制种、放养技术等都仿学老区,因气候、土质、饲料等条件的不同,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效果。例如,辽宁、河南全龄只剪移二、三次;在陕南经过反复实践,全龄需经剪移五、六次才能获得较好的成绩。后来,我们才在学习老蚕区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总结了一整套春柞蚕稳产高产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呼伦贝尔市是我国最北部放养柞蚕的地区,有可利用放养柞蚕的柞林13.3万hm2,若全部开发利用,可养蚕2万把,现仅放养4000把,存在管理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依法管理,产、学、研相结合,农工商合作共赢的产业化发展意见。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人工放养柞蚕以山东省的鲁中南山区为最早.依据有三:“山蚕说”最早记载了这里人工放养柞蚕的情形;清初张纲孙的诗最早记述了这里农民驱赶敌害保护蚕苗的辛苦;从《盛世滋生图》看,这里的柞丝绸业的发展也最早,山东半岛的柞蚕业,是清康熙年间从鲁中南山区传去的.  相似文献   

16.
山西平顺县苤兰岩公社,在以粮为纲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今春组织了有柞坡和放蚕技术的苤兰岩、库峧、棒峧三个大队放了3万粒柞蚕,总产茧39.85万粒,每粒种茧平均产茧13.3粒,比该社最高年产量1958年每粒种茧平均产茧11粒提高20.7%,获得放养柞蚕有史以来第一个丰收年。  相似文献   

17.
<正> 柞蚕化性变化的规律是比较复杂的,有些问题还在探索中。柞蚕化性因地区而异,如贵州、河南等省的柞蚕种属于一化性,而辽宁的柞蚕种属于二化性,如将上述不同地区的柞蚕种易地放养,其化性又随着地区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根据柞蚕化性的地区变化,可以把北纬36度作为分界线,36度以南为一化性地区,以北为二化性地区。但是,这种划分并非绝对的,  相似文献   

18.
孙越赟  李五建 《中国蚕业》2007,28(3):64-65,67
陕西南部秦巴山区柞林资源丰富,柞蚕放养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秦巴山区就开始提倡经营柞蚕生产,指导农民放养柞蚕,乾隆九年(1744年)后,大部分宜蚕柞林山坡始得开发利用,全省产柞蚕茧1500t左右。以后数百年时盛时衰。建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鲁山县柞坡资源利用率和增加蚕农养蚕收入,对制约鲁山县柞蚕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从事柞蚕养殖的蚕农变动频繁、柞坡流转机制不健全、产业链条不完善、蚕场(柞坡)缺乏规划等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对此,鲁山县通过建设柞蚕示范园区,采取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合理规划蚕场、培育高效柞坡,加大技术培训、培育养蚕专业户,加强技术服务、提高蚕农的养蚕水平,创新经营模式、完善柞蚕产业链条,落实双保险政策、切实保障蚕农的利益等措施,取得了公斤卵结茧保苗率、公斤卵产茧量、小蚕期成活保苗率提高和公斤卵放养面积、蚕病发病率降低的良好成效,实现了柞蚕生产的高产稳产和鲁山县柞蚕产业向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了鲁山县柞蚕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切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增值。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三农”问题最重要、最突出的是农民增收问题,同时也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如何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快速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和业务部门的一项迫在眉捷的工作。为此我们最近对河南柞蚕产业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深深感到我省柞蚕生产历史悠久,效益显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特点,是我省的一大特殊性产业,多年来对我省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发挥柞蚕资源优势,扩张、完善、提高柞蚕产业,对于优化县域经济结构、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扩大出口创汇,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柞蚕生产的优势与前景1.1柞蚕生产是一个古老传统产业河南柞蚕生产始于汉朝,盛于明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出现过景气时代,1921~1931年间,全省利用柞坡667万hm2,产柞蚕13000多t。蚕区老百姓以“养蚕为业,植柞为本”,有“妇孺会络经,满城梭子声”之说,南召县的云阳镇(旧县城)、方城县的拐河镇有“日进斗金”之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