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前有些研究人员关于陆地棉遗传的研究揭示了决定雄性不育的许多基因,例如隐性基因ms_1,ms_2,ms_3,ms_5,ms_6,ms_8,ms_9;显性基因Ms_4,Ms_T。这篇论文的目的是报告决定雄性不育的一个新的显性基因Ms_(10)。1972年在陆地棉的鸡脚叶扭转苞叶无蜜腺品系的一株上,发现有一枝条生有雄性不育的花。用姐妹株作为花粉来源对不育花进行杂交。以后种了不育株×可育株的F_1代,种了雄性不育株的开放授粉的种子,还种了F_1代和F_4代的可育株的自交种子。不育株×可育株的F_1代出现不育株:可育株为1∶1的分离。这提示了一个显性  相似文献   

2.
矮败小麦具有Ta1显性核雄性不育基因与Rht10 显性矮秆基因紧密连锁遗传的特点 ,它与高秆品种杂交 ,后代高秆株表现可育 ,矮秆株表现不育 ,二者比例接近 1∶1,这种特性可以稳定遗传 ,故可利用植株高度作为育性的标记性状鉴别不育株和可育株 ,大大提高育种效率[1~ 3] 。福建农大作物学院于 1989年秋季引入该种质 ,连续多年进行了育性和株高的关系、不育株开花结实特性、苗期GA3处理预测植株育性及雄性败育过程的细胞形态学等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同时也开展了轮回选择育种 ,对其性状进行改良 ,提高了矮败群体的抗赤霉病性和白粉病性 ,…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大豆品种培育过程中轮回选择的效率,本研究以1个大豆雄性不育-雌性可育突变体M_4~M_8和M_(12)代育性分离群体为材料,分别5年在1个地点和1年在2个地点对其育性遗传方式进行分析。同时,以该突变体天然杂交F_1单株衍生的5个F_2群体和3个F_2衍生的F_3群体为材料对育性表型遗传方式和不育株结荚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M_4~M_8和M_(12)代群体中,突变性状均为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而在天然杂交组合后代群体中,育性表型的遗传因组合和播期不同而异。两个F_2群体的育性表现为受单基因控制,且其衍生的F_3群体育性在不同播期条件下也表现为受单基因控制;而其它3个F_2群体则表现为受2个基因控制,但其中1个群体衍生的F_3群体在早播条件下却表现为受单基因控制。基本农田环境下,F_2群体中不育株结荚数范围为0~28个,平均2.73个。在不同遗传背景下,不同播期和年际间,不育株结荚数均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能够为该突变体用于大豆轮回选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金早6号雄性不育材料杂交后代的遗传观察表明,金早6号雄性不育性属单基因隐性遗传。雄性不育性与褐色颖壳两个性状属独立遗传。用金早6号雄性不育株与可育株杂交F1植株为父本,10个早籼品种为母本,配制10个复交组合。F1代正常可育。F2代10个早籼胞质的组合都分离出雄性不育株。未发现与雄性不育基因互作导致可育的胞质类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籼稻光(温)敏核不育系5460s与南特号(高杆、籼)、培C_(311)(粳)两个杂交组合的正反交F_1、F_2和B_1F_1的育性分离,结果表明:各F_1均表现育性正常,5460s的光温敏雄性不育性为隐性遗传,与细胞质无关;各F_2和B_1F_1群体育性分离中可育与不育的比率分别为15:1和3:1,说明5460s的雄性不育为孢子体不育,受两对独立隐性主效基因控制;雄性不育独立于颖尖色遗传。初步认为育性与株高非独立遗传。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MI CMS的育性归类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利用鞯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MI CMS系统双低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和恢复系,研究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后代中不同育性级别植株的育性归属。结果表明不同育性级别植株的花粉数量、分生活力、自交结实率等左异,因而育性分级标准中的1级、2级和3级植株均应归入不育株类,仅4级植株为可育株。根据这一归类方法,MI CMS恢复基因条例一对显性基因的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油菜无花瓣品系雄蕊雌化不育系的发现和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8年在自选的甘蓝型无花瓣油菜株系中发现了一种突变不育株,进而育成无花瓣油菜突变不育系(简称AMS).经连续4年研究,结果表明:该雄性不育系不育性彻底,是一种雄性器官雌性化而引起的新的不育现象,其植株形态特征与无花瓣相同.用来自国内外不同品种(系)和胞质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恢复系及杂种F1共549份材料配制了779个杂交组合,全部恢复育性.2002和2003年收获的100个杂交组合有29份较对照(秦优7号杂交种)增产5.7%~23.5%,达显著水平.该突变不育株与可育株测交,后代不育和可育符合1:1的遗传分离模式,经对AMS测交、杂种自交,表明不育性很可能由4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8.
光温敏基因雄性不育水稻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的光温敏核不育性状是由核基因和环境条件共同控制的生态遗传性状。它既不同于典型质量性状的遗传规律也不同于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水稻光温敏基因雄性不育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是:(1)水稻光温敏基因雄性不育性状是由1对(温敏型)或2对(光温互作型)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2)基因型决定不育系的光温反应类型;(3)内环境(遗传背景)决定不育系的光温反应范围;(4)外环境(光长、温度)决定不育系的育性表达方向(不育或可育);(5)基因型和内外环境共同决定杂交后代的育性分离比例。  相似文献   

9.
光温敏基因雄性不育水稻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的光温敏核不育性状是由核基因和环境条件共同控制的生态遗传性状。它既不同于典型质量性状的遗传规律也不同于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水稻光温敏基因雄性不育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是:(1)水稻光温敏基因雄性不育性状是由1对(温敏型)或2对(光温互作型)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2)基因型决定不育系的光温反应类型;(3)内环境(遗传背景)决定不育系的光温反应范围;(4)外环境(光长、温度)决定不育系的育性表达方向(不育或可育);(5)基因型和内外环境共同决定杂交后代的育性分离比例。  相似文献   

10.
为给簇毛麦杂交后代群体中自然突变产生的矮秆突变体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合理有效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该矮秆突变体的生物学及遗传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该突变体在苗期与对照植株无明显差异,在成熟期突变体株高30 cm,约为对照株高的1/3。突变株茎的倒一、二节间(最上部的两个茎节)长度分别为对照植株长度的1/9和1/6。细胞学观察表明,突变体的茎节细胞纵向延长受到抑制。此外,该突变株还表现出部分雄性不育,自然结实率低。花粉活力检测发现,突变株可育花粉只有20%,在外施GA3后花粉育性可得到恢复,推测该突变体为赤霉素敏感型矮秆突变体。遗传分析表明,矮秆突变性状受一个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1.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湖北光敏感细胞核雄性不育水稻至今最高世代已在20代以上,虽经长期单株选择,群体的不育性仍在分离之中,本试验阐明造成这种分离的原因是这种雄性不育的遗传特性和小育基因所处的遗传背景密切相关。遗传背景不同,育性分离的模式也不相同,因而表现为同一杂交组合后代经连续多代单株选择的株系内仍有育性分离。因为由不育株后代不断分离出可育株,这种雄性不育特性不可能用来生产杂交种子。  相似文献   

12.
一个新的大豆细胞质黄化突变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海莉  孙志强 《大豆科学》1992,11(2):120-126
用一个大豆叶片黄化突变体与6个带有不同标记基因的基因型杂交配制了8个杂交组合(包括两组正反交组合)。根据杂交后代的表现对该突变体进行了遗传分析并测定了亲本和F_1植株的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该突变体的叶绿素缺失性状呈母体遗传。当以黄化突变体为母本时,杂交F_1和F_2单株都表现为黄化,当用正常的非黄化基因型作为母本时,所有的F_1和F_2植株都不黄化。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突变体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约是正常基因型的47.4、40.4和43.7%。突变体新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很低,随着叶片的发育成熟,叶绿素含量逐渐接近正常基因型。根据大豆遗传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和惯例,建议将该突变体定名为Cyt—Y_4。  相似文献   

13.
甘蓝型油菜胞质雄性不育系212A的选育与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Ledos字兴?号后代材料中发现5株雄性不育株,经与中双2号自交系212B保持,育成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12A和保持系212B.通过人工套袋自交、剥蕾授粉自交及镜检观察,认为不育系212A属稳定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产生的原因可能与低温时期的死蕾现象有关.恢保关系的研究表明,212A胞质雄性不育系与pol CMS、陕2A CMS恢保关系相同.遗传研究表明,测交F2育性为可育与不育3∶1分离;用恢复系回交(BC1)后代全可育,无育性分离;用保持系回交,后代育性为可育与不育1∶1分离.初步认为控制不育系的基因为S(rr),保持系基因为N(rr),恢复系基因为N(RR)或S(RR),属1对核基因控制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相似文献   

14.
芝麻隐性核不育保持系选育与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芝麻隐性核不育两用系杂交制种时,母本行需人工拔除分离出的50%可育株,为解决这一难题,为芝麻杂种优势利用提供新途径,采用不同遗传背景的种质与芝麻隐性核不育两用系0176AB中的不育株0176A广泛测交,在不育株率超过60%的分离世代中选取大量可育株与不育株0176A成对杂交,同时将可育株父本自交,筛选F1不育株率逐步提高的组合和父本,经过多代测交、自交、系选、异地鉴定和基因聚合,历时13年基本育成对0176A雄性不育性状具有完全(高度)保持效果的新材料WB51220、WB7-1D及高不育系W0176A和全不育系W71A。遗传测验表明,保持系WB7-1D的基因型为msms+rf_1rf_1rf_2rf_2…rf_ir_fi。两用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可以实现芝麻隐性核不育三系配套,利用这种方法首次选育出芝麻核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皖芝6号(W0176A×皖芝1号F_1)和皖芝11号(W71A×皖芝2181F_1),产量分别比全国对照品种豫芝4号增产8.27%和23.0%。  相似文献   

15.
大豆雄性不育突变体NJ89—1的发现与表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马国荣  刘佑斌 《大豆科学》1993,12(2):172-174
1986年在[(南农1138—2×南农 493—1)F_3-1-9-3-2×诱变30]杂交组合的F_6代植株行中,发现一个不育突变株,从不育株上得到一粒种子。其后代一株1987年表现可育。这一单株后代,1988年共有37株,其中26株表现可育,11株不育(3:1X_c~2值为0.1126,0.50相似文献   

16.
籼型两用不育系衡农S-1育性转换及育性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年至1991年,根据衡农S-1及其杂交后代的育性性质与育性分离比例,对衡农S-1的育性转换动态和育性遗传行为进行了研究.衡农S-1在一年中的育性转换动态是:可育→部分可育部分不育→不育→部分不育部分可育→可育。衡农S-1有两个育性转换期,其稳定不育期从7月中旬至8月底.衡农S-1的育性主要受—对隐性基因控制,但母本效应在不同组合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衡农S-1与W6154S的育性基因是两对非等位基因,并且这两对非等位基因间存在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因水稻培矮64S回交后代白叶枯病抗性与育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筛选到的转[WTBX][STBX]Xa21[WTBZ][STBZ]基因培矮64S后代纯合株系抗性与育性的研究表明,在第5代杂种中,该外源基因仍能稳定遗传表达;以其作父本、培矮64S为母本所配制的F1植株, Xa21基因PCR检测均呈阳性,且绝大多数表现抗白叶枯病,说明该外源基因能够通过常规杂交方式转移利用。这些杂交组合F2群体中抗病与感病株出现3∶1分离,表明转Xa21基因在杂交后代的传递属单基因显性遗传。长日高温下,(培矮64S/转Xa21基因培矮64S)F1雄性完全可育,F2群体可育与不育株出现27∶1分离。  相似文献   

18.
利用低芥酸油菜雄性不育材料117AB为母本与双低品种(系)杂交,通过F_2可育株自交测硫甙,F_3可育株与不育株成对测交或F_3可育株再测硫甙,F_4成对测交,能有效地选育出具有较优良性状的双低隐性胞核不育系。再以此双低不育系为母本与双低优良品种(系)杂交,在F_2或F_3成对测交,亦能选育出双低不育系。经过1988至1992年4年7代的选育,育成具有较优良性状的双低隐性胞核不育材料W—6AB、204AB、C—9AB、388AB、4470AB、4422AB等,1992年进入组合配制和产量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19.
芝麻雄性不育突变体的诱变及初步遗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60Co—γ射线300、500和700Gy处理芝麻良种豫芝4号干种子。从大约6万个M2植株中筛选出10个雄性不育株。对该10个雄性不育株M3、M4作进一步鉴定,获得了6个不育性状稳定、经济性状较好的雄性不育突变体。初步遗传研究表明,该6个雄性不育突变体为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核型雄性不育突变体。  相似文献   

20.
研究从农杆菌介导法所获得的转Bt基因再生植株后代中得到大量不育株。用受体自交系18(红)授粉保种后,获得稳定不育的株系。通过两年、两点的种植,并结合与18(红)的多代回交以及与多个自交系的测交鉴定,对其遗传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不育性状表现稳定,呈现出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遗传特点。PCR检测及田间鉴定表明,外源基因是否整合到受体基因组内与不育性状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出现可能是组织培养过程所形成的体细胞克隆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