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松嫩平原西部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改进CASA模型估算得到的草地NPP,分析了2000~2009年松嫩平原西部草地NPP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0~2009年松嫩平原西部草地NPP总量在8.46~11.22Tg C之间,平均值为9.92Tg C,呈波动上升趋势;受气温、降水及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影响,NPP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积累期主要集中在水热条件搭配较好的4~10月,占年度NPP总量的99.60%;2000~2009年,春、夏、秋、冬四季草地NPP平均值分别为6.82gC· m-2·a-1、79.68gC· m-2·a-1、13.57gC·m-2·a-1、0.09gC·m-2·a-1,即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空间上,松嫩平原西部草地NPP由南向北呈明显增加趋势,最低值分布在吉林省境内的中部地区;2000~2009年,黑龙江省各年草地NPP均高于吉林省,说明在松嫩平原西部黑龙江省草地长势优于吉林省;基于像元的NPP年际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占研究区总面积3/4的草地NPP表现为增加趋势,NPP显著增加的草地面积是显著降低面积的7.6倍,说明2000~2009年间松嫩平原西部草地长势呈明显好转趋势.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与人为活动对三江源草地生产力影响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数十年来在气候变化和生态工程实施的背景下,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的三江源地区的气候条件和人为干扰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研究借助CASA模型和气候生产力模型,结合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分析,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LUCC和草地管理措施对三江源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1-2012年间,三江源草地总面积增加了6749 km2,草地的平均NPP下降了5.47%,总NPP下降了5.00%。 2)由新增加的草地带来的NPP总量为1293.12 Gg C,由转出草地带来的NPP总量损失为215.42 Gg C。 3) 2012年气候总NPP比2001年下降了20.27%,而人为总NPP增加了41.51%。12年间气候变化的趋势不利于草地植被的生长,而人为活动对草地植被的负面影响力有明显减弱。4)由气候因素引起的草地总NPP变化量为-165.28 Tg C,而管理措施引起的总NPP变化量为140.03 Tg C; LUCC导致的草地总NPP变化量为2.22 Tg C。草地管理措施的改进对遏制草地退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2003年开始甘南藏族自治州推行了“退耕还草”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对区域植被状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针对甘南州不同植被类型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间响应机制的研究尚不明晰,且关于该区域植被NPP时空特征变化及重心迁移的探讨尚少。本研究基于MODIS遥感数据、气象数据、植被类型数据,利用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 (CASA)模型估算了甘南州2000-2019年植被NPP,分析了NPP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植被类型下植被NPP与NDVI、气温、降水以及太阳辐射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 2000-2019年植被NPP年均值为621.79 g·m-2,96.63%区域呈现为增长趋势。2) 2000-2019年植被NPP重心整体呈现西北向东南迁移,东南部植被NPP增速高于西北部。3)植被NPP与气温、降水、太阳辐射间整体上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北部边缘及东部中心地带呈负相关关系。4)林地、灌丛、草地的NPP均呈稳定增长,湿地类型下除NPP外气温亦呈明显增长。本研究可为评价...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基于遥感和气象数据,采用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作为草地指标,辅以模型模拟和野外观测等方法探究西藏草地N PP的格局演化特征,并探究其潜在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西藏草地NPP年均值为136.46 gC·m-2·a-1,并以1.57 gC·m-2·a-1的变化率...  相似文献   

5.
陇东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及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促进甘肃陇东耕地生态系统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该研究采用生产力和生态服务价值的估算方法,对研究区域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时空分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5年陇东黄土高原耕地的NPP和生态服务单位面积价值变化不明显,而总量略有上升。同时,耕地的NPP和生态服务单位面积价值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该区域可分成NPP和生态服务价值相对较低的西北区和相对较高的东南区。在西北区,耕地生态服务单位面积价值为7.7万元/(hm2·a),NPP只有3.54 t/(hm2·a);在东南区,生态服务单位面积价值为10.2万元/(hm2·a),NPP为5.94 t/(hm2·a)。因此,要通过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和作物布局,充分利用降水资源,以提高研究区耕地的NPP和生态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6.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反映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利用2000-2014年MODIS的MOD17A3、MOD12Q1产品,采用GWR(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建模法反演的近地气温数据以及TRMM降水量数据,通过逐像元的斜率、偏相关和复相关分析,分析新疆博斯腾湖流域净初级生产力和降水、近地气温等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趋势,探讨NPP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各月气温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GWR)的决定系数(R2)均高于0.85,估算得到的近地表气温与实测气温的验证结果R2均高于0.9,能满足本研究的精度需求.2)在研究时间内,博斯腾湖流域NPP的年均值在205.12~235.7g·(m2·a)-1波动,多年NPP平均值为221.52 9·(m2·a)-1,整体上NPP呈减少趋势.3)NPP变化斜率介于—18~26 g·(m2·a)-1,减少趋势主要分布在山区,占总面积的35.23%;增长趋势主要分布在平原绿洲区,占总面积的16.99%.4)博斯腾湖流域39.81%的植被NPP的变化受气候因素影响,山区和平原区都有分布;受非气候因素影响的区域占总面积的16.57%,主要分布在人类居住的平原绿洲区域,说明研究区NPP的时空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结果,但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采用MODIS数据和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模型)对2006-2016年塔里木河流域植被生长季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进行估算,通过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变异系数、Hurst指数等方法,分别从时间特征、空间特征、空间稳定性和未来变化趋势4个方面对其时空变化过程进行分析,阐述了2006-2016年塔里木河流域草地NPP的时空格局与变化特征。结论如下:1)时间特征上,2006-2016年塔里木河流域草地NPP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增长区域占64.1%,负增长区域占35.9%,NPP总量平均增长速度为1.31×10~(11) g C·m~(-2)·yr~(-1);6-8月为流域内草地的主要生长期,NPP总量占生长季总量的47.3%。2)空间特征上,2006-2016年塔里木河流域草地NPP分布呈现明显空间分异特征,总体分布特征为西北向东南呈递减趋势,草地NPP多年平均值为13.62 g C·m~(-2)·yr~(-1)。在垂直变化(海拔)上,呈现出随海拔升高NPP呈"降低-升高-降低"的特点;在水平变化上(经、纬度),草地NPP变化没有明显特征。3)空间稳定性上,塔里木河流域草地NPP变异系数介于0.19~3.17。草地NPP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草地NPP变异系数大部分地区均属于低值区,其中变异系数在0.5以下的占总面积的94.6%。高波动区域主要集中在"四源一干"和车尔臣诸小河流域。4)未来变化趋势上,塔里木河流域草地NPP Hurst指数介于0.10~0.97,均值为0.57。未来变化趋势呈持续性特征面积占71.6%,反持续性特征面积占28.4%,除开孔河流域北部及车尔臣诸小河西南大部呈反持续性特征,其余草地均呈现出持续性特征,预示着流域草地NPP未来处于持续增加趋势。草地NPP时空分布特征显示,塔里木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好转,局部恶化。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内蒙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的时空格局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本文利用MODIS NPP数据分析内蒙古2001—2020年植被NPP的时空变化,利用Thornthwaite纪念模型和差值比较法分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于该地区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1—2020年研究区NPP呈显著的增加趋势(3.29 gC·m-2·a-1),NPP总体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99.1%的区域NPP呈升高趋势。(2)在植被改善的地区中,大兴安岭地区、研究区西南部主要是由人为主导,研究区中部包括通辽赤峰和锡林郭勒等地区主要由气候主导,其他地区由两者共同作用。在土地退化的区域,多为人为主导。其中,森林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3)人类活动影响的NPP (Huma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HNPP)总体呈正值,即人类活动抑制了植被生长,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南部,这些地区人为活动对植被的生长抑制更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定量评估呼伦贝尔草原的生产能力,明确气候因子对草原生物量累积过程的影响,利用近18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净初级生产力(NPP)产品(MOD17A2H),结合同时期气象数据,基于像元定量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NPP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7年呼伦贝尔草原净初级生产力(NPP)均值为306.97 g C·m~(-2), 18年来NPP变化呈波动中增加的趋势,最低值为2001年的241.60 g C·m~(-2),最高值为2014年的372.10 g C·m~(-2)。NPP高值区(400 g C·m~(-2))分布于低地草甸;中值区(250~400 g C·m~(-2))分布于山地草甸和温性草甸草原;低值区(250 g C·m~(-2))出现在呼伦贝尔西部的温性草原,不同草地类型NPP值整体变化趋势表现为:低地草甸山地草甸温性草甸草原沼泽类温性草原。呼伦贝尔草原NPP与降水的相关性高于与温度的相关性,降水是NPP积累的主要影响因子,温性草甸草原和温性草原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总体比低地草甸和山地草甸敏感。  相似文献   

10.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碳收支平衡和气候变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本研究基于NPP、气象(气温和降水)和植被类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和回归分析法对2000-2010年科尔沁地区NPP时空格局演变及其气象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科尔沁地区植被NPP年均值为121.32 g·(m~2·a)~(-1),增加速率为0.53g·(m~2·a)~(-1),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总区域的48.77%,其中NPP增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科尔沁区[7.46g·(m~2·a)~(-1)]、库伦旗[5.09g·(m~2·a)~(-1)]等地,减少区域主要集中在巴林左旗[-4.64g·(m~2·a)~(-1)]、巴林右旗[-3.53g·(m~2·a)~(-1)]等县域。不同植被的固碳能力存在差异,其中阔叶林最强,栽培植被次之,灌丛最弱。植被NPP受降水量的影响高于气温,降水和气温协同作用的解释率高于单一因子,分别可解释草甸、阔叶林、草原、栽培植被和灌丛的94.70%、87.50%、85.80%、85.30%和76.30%。因此,降水和气温的协同作用对NPP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调查2015年山东省肉鸡饲料原料中砷、铅、镉、铬和汞元素的污染情况,评估饲料原料的污染风险。试验收集烟台市莱阳、威海市文登、青岛市莱西、潍坊市诸城、日照市莒县、临沂市沂水、德州市夏津等地不同饲料生产厂家使用的8种饲料原料,包括玉米、豆粕、麸皮、花生粕、棉籽粕、玉米蛋白粉、干酒糟及其可溶物( DDGS)和微量元素预混料,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ICP-AES)检测镉、铅和铬元素的含量,应用原子荧光光谱法( AFS)检测砷和汞元素的含量,计算检出率、平均含量、超标率、最高含量与平均含量比值( HC/AC)和离散系数。结果表明:饲料原料中砷、铅、镉、铬和汞元素的检出率分别为32.29%、7.29%、12.50%、100.00%和100.00%;阳性样品中平均含量分别为0.21、1.27、2.12、3.48和0.02 mg/kg,超标率分别为0.00、1.04%、1.19%、54.76%和9.52%;微量元素预混料中砷、铅和镉元素,棉籽粕中铬元素及花生粕中汞元素的HC/AC最大,微量元素预混料中镉元素、花生粕中汞元素、豆粕中砷元素及棉籽粕中铅和铬元素离散系数最大。综上所述,肉鸡饲料原料中铬和汞元素污染严重;微量元素预混料中砷、镉、铬和铅元素、棉籽粕中铬和铅元素、花生粕和豆粕中汞元素易出现严重污染,因此建议制定预混料和饼粕类饲料中多种重金属元素的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促卵泡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对儋州鸡体内其他生殖激素的调控规律,本试验通过改变FSH和LH在儋州鸡血液中的浓度,并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处理前后儋州鸡血液中FSH、LH、催乳素(PRL)、孕酮(P)、雌二醇(E2)的浓度进行测定。结果发现,注射外源性FSH和LH分别能提高儋州鸡血液中FSH和LH浓度;当儋州鸡血液中FSH或LH浓度显著升高时则均能引起PRL浓度显著降低(P < 0.05),但当FSH和LH浓度同时显著升高时,PRL浓度显著升高(P < 0.05);当儋州鸡血液中FSH浓度显著升高时,E2及P浓度显著提升(P < 0.05),且在高浓度LH的协同下提升幅度更大;当儋州鸡血液中LH浓度显著升高时E2及P浓度升高但不显著(P > 0.05)。本研究结果表明,儋州鸡血液中FSH或LH浓度的提高均能降低PRL的浓度,并能不同程度的提升E2及P的浓度,但FSH与LH浓度同时提高则能通过协同作用刺激E2及P浓度的大幅提升,当E2及P浓度过高时能通过刺激PRL的释放,负反馈调节血液中FSH与LH,并恢复血液中E2及P浓度。  相似文献   

13.
To investigate the regulation of reproductive hormones in Danzhou chicken by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 and luteotropic hormone (LH),the concentration of FSH and LH in Danzhou chicken blood were changed by different treatments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FSH,LH, prolactin (PRL), progesterone (P), and estradiol (E2) in the blood were determined using th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xogenous FSH and LH could improve the concentrations of FSH and LH,respectively. When one of FSH and LH increased alone,the concentration of PRL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 < 0.05),while it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hen FSH and LH were both increased (P < 0.05).The high level of the FSH could result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E2 and P (P < 0.05),and it would expand the increasing effect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LH. While the high level of the LH could elevate the concentration of E2 and P,but effect was not significant (P > 0.05).In conclusion,the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increase level of FSH or LH could reduce the concentration of PRL in Danzhou chicken,meanwhile,it could increase the concentration of E2 and P in varying degrees. However,both of the FSH and LH increase in the blood could result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E2 and P as the synergy.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E2 and P were too high,it could stimulate the release of PRL which could adjust the concentration of FSH and LH,and rebalance the concentrations of E2 and P in the blood.  相似文献   

14.
牛、羊、人叠朊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我国哺乳动物叠朊基因Prnd的生物信息,本实验采用PCR方法克隆了秦川黄牛、甘肃土种绵羊和汉族人的Prnd,运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这些序列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获得的三种哺乳动物的Prnd均位于1个单一的外显子内,与GenBank登录的相应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秦川黄牛与甘肃土种绵羊Prnd的同源性为96.8%,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3.3%。汉族人Prnd与秦川黄牛和甘肃土种绵羊Prod的同源性均为80%,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为76.3%。氨基酸一级结构分析显示3种Prod编码的叠朊均由氨基端的信号肽、中间的成熟蛋白和羧基端的GPI锚结合区组成。二级结构预测表明,3种Prod编码的叠朊均由3个α-螺旋和2个β-片层组成。本研究获得的这3种主要哺乳动物的Prnd信息为一进步研究叠朊的结构与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研究醋酸甲羟孕酮(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MPA)与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和来曲唑(letrozole,LE)的不同配伍对母羊血浆繁殖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选取3岁经产萨福克母羊39只,平均体重(75.51±11.55) kg,随机均分为3组,试验Ⅰ组饲喂基础日粮+34 mg/(d·只) MPA+1 mL/只PG,试验Ⅱ组饲喂基础日粮+34 mg/(d·只) MPA+600 mg/(d·只) NMDA,试验Ⅲ组饲喂基础日粮+34 mg/(d·只) MPA+14 mg/(d·只) LE,试验期18 d。结果发现,补饲MPA基础上进行PG处理,母羊血浆中FSH水平呈极显著升高(P<0.01);补饲MPA基础上进行NMDA处理,母羊血浆中E2、MLT、FSH和LH水平均呈极显著升高(P<0.01);补饲MPA基础上进行LE处理,母羊血浆中MLT、LH和T水平均呈极显著升高(P<0.01)。综合比较各生殖激素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在本试验条件下,建议MPA与NMDA和LE分别结合使用,可作为调控母羊繁殖性能的药品;且通过比较激素水平得出,MPA与NMDA组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different compatibility of 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 (MPA) with prostaglandin(PG), N-methyl-D-aspartate (NMDA) and letrozole (LE) on plasma related hormones levels of reproductive ewes. Thirty-nine and 3-year-old multiparity Suffolk ewes with average weight (75.51+11.55)kg were selected,and assigned into 3 groups,test group Ⅰ:Basis diet+34 mg/d MPA+1 mL/ewe PG, test group Ⅱ:Basis diet+34 mg/d MPA+600 mg/d NMDA, test group Ⅲ:Basis diet+34 mg/d MPA+ 14 mg/d LE, respectively, the trial period lasted for 18 days. The results showed as follows:On the basis of supplemental feeding MPA with PG treated,the levels of FSH in plasma of ewes were extremel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1); Treated with NMDA, the levels of E2, MLT,FSH and LH in plasma of ewes were extremel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1), respectively;Treated with LE, the levels of MLT,LH and T in plasma of ewes were extremel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1), respectively.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MPA+NMDA and MPA+LE could be used as medicines for regulate and control oestrus of ewes, and the effect of MPA+NMDA was the best.  相似文献   

17.
鬼臼多糖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自由基产生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50mg/kg)小鼠建立免疫抑制模型,观察鬼臼多糖(PEP)不同剂量(50,100,200mg/kg和400mg/kg)配合环磷酰胺应用后,对小鼠脾脏中黄嘌呤氧化酶(XOD)、髓过氧化物酶(MPO)及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PEP能显著降低免疫抑制小鼠脾脏XOD、MPO的活性;对脾脏总NOS活性无显著影响,但400mg/kg多糖可降低小鼠脾脏诱导型NOS活性,提示PEP可通过降低免疫抑制小鼠体内自由基产生酶水平而起到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磺胺甲噁唑抗原合成及其抗体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重氮化法将磺胺甲噁唑(SMZ)与人血清白蛋白偶联形成免疫原,免疫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紫外扫描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偶联物,免疫抗原的偶联率为19∶1,改良辛酸-饱和硫酸铵纯化抗体,多克隆抗体效价达1∶105,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建立的SMZ检测的线性范围在0.1ng/mL~10μg/mL之间,50%抑制率检测限为22.53ng/mL,抗体与磺胺甲噁唑交叉反应率为100%,与其他7种磺胺药交叉反应率很低。表明制备的磺胺甲噁唑多克隆抗体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可用于SMZ在动物性产品中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温度胁迫对亚热带常用草坪草活性氧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研究了在高温和低温胁迫下,亚热带建坪常用草坪草叶片的活性氧代谢相关酶与细胞膜透性的变化,并依据"自由基"假说,探讨了温度胁迫条件下自由基对草坪草细胞(主要是细胞膜体系)的伤害机理,初步揭示了不同温度胁迫下草坪草受害的致成原因以及不同品种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以活性氧代谢指标与细胞膜透性为评判抗性大小的依据,各类品种的抗寒性大小顺序是匍匐剪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e>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抗热性大小顺序是狗牙根 > 高羊茅 > 草地早熟禾 > 多年生黑麦草 > 匍匐剪股颖.研究运用了亚热型草坪草活性氧代谢相关酶测定的方法进行了草坪草品种鉴定和抗性比较,为亚热带地区草坪草品种选择、建植和维护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雏鸡马立克病(M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了雏鸡在人工攻毒后血浆MDA含量与SOD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攻毒组接种马立克病病毒(MDV)后第14天,血浆中MDA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7天和第28天高于对照组,第56天时基本接近;血浆中SOD活性在第7天时对照组显著高于攻毒组(P<0.05),第14天和第28天高于攻毒组,但差异不显著.表明雏鸡在感染MDV后血浆中MDA含量显著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对雏鸡MD的发病诊断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