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表明,棉铃虫在甘肃敦煌棉区年发生3~4代,第4代为不完全代。明确了各世代的盛发期和主要寄主作物。阐明了棉铃虫在本棉区可以安全越冬。越冬蛹主要分布在0~5cm的土层内,且四周地埂是棉铃虫越冬的主要场所,冬灌可显著降低越冬蛹的存活率。结合多方面调查资料分析,初步认为本市棉铃虫虫源以本地虫源为主。同时,还在变温条件下,饲养观察了本地区棉铃虫各代、各虫态的发育历期。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草地贪夜蛾在灵川县越冬情况,本文开展调查与试验,旨在为灵川县草地贪夜蛾冬季发生规律与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越冬模拟试验中,当平均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草地贪夜蛾蛹大幅度死亡,平均气温下降到达5℃以下,虫蛹在灵川县无法生存。性引诱剂监测显示,灵川县自12月1日后均未诱捕到草地贪夜蛾成虫。田间调查表明,灵川县草地贪夜蛾幼虫自11月以来随气温下降逐日减少,于11月21日后各调查点幼虫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棉铃虫在甘肃省河西地区重度发生,严重阻碍了玉米生产。为有效防治棉铃虫,保障玉米生产安全,本研究调查了玉米田棉铃虫发生规律,介绍了两种高效施药器械的应用,并测定了两种生物农药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棉铃虫在河西地区1年可发生3代。越冬蛹主要分布在0~5cm土层中,占总越冬蛹量的55.56%,2016年玉米连作田平均蛹量200.10头/667m2。越冬蛹于4月下旬开始羽化,羽化高峰为5月中下旬,1代棉铃虫羽化高峰为7月下旬,2代棉铃虫羽化高峰为8月中旬。棉铃虫成虫在玉米不同生育期的产卵习性不同,玉米雌穗吐丝后87.86%的卵着落在花丝上。29℃下,棉铃虫卵期4.53d,幼虫平均历期24.60d,蛹期9.93d,成虫寿命为10.07d,完成一个世代需49.13d。田间防治效果显示,高架喷雾防治效果优于无人机喷雾。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效果较Bt高,且速效性好。综上所述,河西地区棉铃虫越冬基数大,以2代棉铃虫为害最重,玉米吐丝期为防治的关键时期,喷雾防治时可优先选用高架喷雾方式。  相似文献   

4.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是全球预警的一种重大迁飞性农业害虫。2019年1月入侵我国,目前已扩散蔓延至我国24个省份。田间调查发现,在玉米灌浆期,草地贪夜蛾与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劳氏黏虫Leucania loreyi(Duponchel)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等夜蛾科害虫常常混合发生,且形态相近,容易混淆,给调查和测报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本文详细描述了草地贪夜蛾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外部形态特征,比较了其与黏虫、劳氏黏虫和棉铃虫4个虫态在形态特征上的差别,以期为玉米灌浆期草地贪夜蛾的准确鉴别和田间调查提供依据,并为其精准测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甜菜夜蛾的抗寒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抗寒力的强弱决定了甜菜夜蛾的分布范围及越冬存活情况,并直接影响下一代的种群数量.通过测定甜菜夜蛾三个地理种群(河北隆尧、湖南衡阳和江苏南京)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及田间埋蛹越冬试验,以明确甜菜夜蛾的抗寒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各虫态中甜菜夜蛾蛹的过冷却点最低(-16.61~-15.18 ℃),其次为成虫、卵和幼虫.蛹的过冷却现象也最明显,因而蛹是其最适宜越冬的虫态.三个地理种群中,以湖南衡阳的抗寒能力最强,其次为河北隆尧和江苏南京.在2001和2002连续两年的田间埋蛹越冬试验表明,甜菜夜蛾的越冬死亡率均为100%.分析南京多年的冬季气温,表明某些年份甜菜夜蛾不大可能在南京越冬.因此甜菜夜蛾的常年越冬区范围应在南京以南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承接南北,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草地贪夜蛾在湖北省广大区域能否越冬直接影响翌年当地甚至华北草地贪夜蛾发生的早期预测、预警及防治策略的制定。为探明草地贪夜蛾在湖北的越冬规律,本研究采用室内低温试验,冬季室外越冬模拟试验及冬季田间调查等方法,初步明确了草地贪夜蛾在湖北的越冬情况。结果表明:经35 d的7℃低温胁迫,草地贪夜蛾幼虫、蛹、成虫均死亡;2019年12月15日-2020年3月1日在湖北省襄阳、武汉两地室外越冬模拟试验表明,2020年2月1日,即放虫后第47天两地均未发现存活虫体;2019年12月中旬-2020年4月中旬,湖北襄阳、武汉、通山田间生境调查表明,只有2019年12月15日在襄阳发现1头草地贪夜蛾5龄活体幼虫,其他各地均未发现存活虫体或诱捕到成虫。经过室内低温试验、室外越冬模拟试验及田间越冬调查,初步认为2019年-2020年冬季草地贪夜蛾在湖北大部分地区不能越冬。  相似文献   

7.
冬耕可灭棉铃虫王玉堂(山东省东平县农委271500)冬季耕翻既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棉铃虫的有效方法。根据研究,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6cm处(深的可达9cm)化蛹越冬。冬耕对越冬棉铃虫具有多种杀灭作用:1.破坏蛹室,改变蛹体的自然状...  相似文献   

8.
棉铃虫一年发生4~5代,第一代和第五代发生在棉田外寄主植物上。各发育阶段的发育始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卵10.6℃和46.2日度,幼虫9.0℃和245.9日度,蛹12.8℃和144.7日度,全世代11.7℃和454.1日度。雌蛾交配率50%左右,多数交配1次,交配了的雌蛾平均产卵千粒以上。幼虫食料种类对幼虫的发育速度,脱皮次数,幼虫体色,蛹的素质和雌蛾生殖力都有很大的影响。幼虫在自然日长12小时左右和温度20℃左右发育,化蛹后处在19℃以下的温度下,出现50%左右的滞育蛹。田间越冬的蛹4月中旬至5月羽化,越冬蛹期平均202~210天。田间种群消长属第三代多发型。7~8月降雨适量,分布均匀,对棉铃虫发生有利。近年来由于棉区耕作制度和作物品种的变化,棉铃虫的发生趋向减轻。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棉铃虫越冬蛹滞育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以蛹滞育越冬。由于越冬蛹春季发育至眼点开始移动后,抗寒力明显下降,易受低温影响而死亡,故掌握其眼点移动进度和温度的关系,不仅可以提前越冬代蛾发生期的预测,还有助于分析春季低温对越冬蛹存活的影响程度,为该虫冬后有效虫源分析提供依据。李锦华等(1988)曾报道四川棉铃虫越冬蛹滞育解除与3  相似文献   

10.
鲁西南地区二点委夜蛾发生代数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分析近两年黑光灯诱蛾量和田间调查幼虫发生动态,并结合越冬试验,明确了二点委夜蛾在鲁西南地区发生世代情况。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在鲁西南地区可以越冬,一年发生4代。  相似文献   

11.
2017年棉铃虫在宁夏垦区大面积发生,成为为害农业生产安全的重大害虫。为了摸清棉铃虫在垦区的发生动态及分布规律,在农垦暖泉农场、平吉堡农场主要农作物种植区设置10个监测点,通过冬前/冬后越冬蛹调查和连续2年性诱监测,对棉铃虫的越冬习性和成虫发生世代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垦区棉铃虫越冬场所主要集中在玉米田,冬前深耕和冬灌可有效破坏棉铃虫越冬、降低其存活率;越冬代、1代、2代成虫的发生盛期分别为5月上中旬、6月中旬至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以1、2代幼虫为害灌浆期小麦、吐丝灌浆期的玉米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草地贪夜蛾测报调查技术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9年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害虫草地贪夜蛾侵入我国云南并为害冬玉米。本文基于我国云南草地贪夜蛾发生分布现状和田间为害特征,提出了草地贪夜蛾成虫、卵、幼虫、蛹等不同虫态的种群监测方法,系统介绍了田间调查技术。同时,建议深入研究草地贪夜蛾区域性发生规律、推广自动化和智能化种群监测技术、制定草地贪夜蛾测报技术规范,旨在提高对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昆虫分布及越冬地域也在发生变化。稻蛀茎夜蛾Sesamia inferens(Walker)的越冬北限在20世纪80年代被认为不过北纬34°线,近年发现该虫在更北的黄淮海夏玉米-小麦轮作种植区新乡市(北纬35°)发生为害,为该种植模式下发生的新害虫。为了准确监测,科学、有效地制定该害虫的防治对策,本研究对河南北部地区稻蛀茎夜蛾的发生为害规律及生活史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稻蛀茎夜蛾可以在小麦-玉米轮作的条件下顺利完成生活史,其中在河南新乡该虫为害穗期玉米并顺利越冬的事实是首次报道。应用灯光监测并结合田间幼虫调查发现,当地稻蛀茎夜蛾一年发生3代。越冬代幼虫化蛹后在4月中下旬开始羽化,羽化的成虫在小麦或早春玉米上产卵,第1代幼虫主要为害春玉米和小麦,6月中旬第1代成虫开始羽化飞往夏玉米田内产卵,幼虫主要为害夏玉米幼苗。第2代幼虫化蛹后于8月初开始羽化形成第2代成虫,产卵孵化后的幼虫主要钻蛀夏玉米穗和茎秆,9月下旬幼虫陆续沿茎秆钻入玉米残桩基部越冬。综合调查结果,绘制了河南北部地区稻蛀茎夜蛾的年生活史表。  相似文献   

14.
根据河北省2011年二点委夜蛾冬前越冬虫量调查的有越冬虫源田,选择正定县南楼村的大豆茬、花生茬地各1块作为越冬老熟幼虫春季化蛹系统监测田。依据本省常年春季气温情况(本省常年3月上、中、下旬日均气温分别为3.83、9.96、9.96℃)及二点委夜蛾蛹的发育起点温度(13℃)确定于  相似文献   

15.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害虫,目前已经侵入我国云南省。田间调查发现,草地贪夜蛾与甜菜夜蛾S.exigua、斜纹夜蛾S.litura和黏虫Mythimna separata在玉米上往往混合发生,且形态相近,容易混淆。本文详细描述了草地贪夜蛾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并比较了其与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黏虫的幼虫和成虫的形态差异。本文为草地贪夜蛾的准确鉴别和田间调查提供依据,并为草地贪夜蛾的精准测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与环境温度密切相关,为探明该虫在安徽地区的越冬能力,本研究利用人工接虫的方式模拟草地贪夜蛾冬季的田间存活状态,调查幼虫存活率、龄期、植株被害率,并利用线性模型预测草地贪夜蛾田间发育历期。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田间平均气温低于10℃并持续8~10 d时死亡率达到100%;10月15日接入的草地贪夜蛾幼虫无法完成完整世代周期,但仍能为害玉米幼苗,接虫后30 d玉米植株的被害率均达100%;根据模型公式,采用10月15日至11月18日期间的温度预测发育历期,得到卵、幼虫、蛹以及整个世代的发育历期分别为9.23、46.86、40.70、69.38 d。本研究初步探明了草地贪夜蛾在安徽地区的越冬规律,研究结果为虫情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2017年棉铃虫在内蒙古巴彦淖尔首次发生,并在玉米、向日葵等作物上暴发为害的情况,对当地主要作物上棉铃虫发生动态及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田间幼虫为害盛期在7月下旬,灯诱棉铃虫成虫发生盛期在5月中旬和8月中、下旬。玉米果穗产量平均损失率为1.0%;向日葵盘平均产量损失率2.4%。越冬调查表明,该害虫可在巴彦淖尔市越冬。据此,提出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等防控措施,以加强对当地及周边地区棉铃虫的监测及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8.
抗虫棉对棉花主要害虫的抗性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抗虫棉中棉29、中棉40和非抗虫棉湘杂棉2号田间棉铃虫、斜纹夜蛾、棉叶螨、棉蚜等棉花主要害虫发生量及为害情况调查,证明中棉29、中棉40对第2~5代棉铃虫、第1~3代红铃虫有良好的抗性,对斜纹夜蛾、棉叶螨、棉蚜抗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冬季耕翻既是棉花增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消灭越冬棉铃虫的有效方法。根据研究,棉铃虫一般在距地面2.5~6cm(深的可达9cm)处化蛹越冬,冬耕对越冬棉铃虫具有多种杀灭作用:①破坏蛹室,改变蛹体的自然状态,降低到春羽化率;②将部分虫蛹翻至地表而被于死、冻死或被天敌啄食;③将部分虫蛹翻人土壤深层,使其不能正常羽化出土而被闷死,从而减少越冬虫源。其技术要求是:1备耕时间冬耕时间越早越好,一般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就要抓紧进行,在大地封冻前(冻土层超过5cm)耕完,以延长风化时间,提高灭虫效果,并有利于多接纳雨雪…  相似文献   

20.
武汉地区甜菜夜蛾发生动态与气象因子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性诱法、灯诱法及田间调查法对2009-2010年武汉地区甜菜夜蛾成虫、幼虫开展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武汉地区甜菜夜蛾成虫、幼虫主高峰出现在8-10月。根据同时期逐日的气象数据,探讨了武汉地区甜菜夜蛾越冬及成虫高峰日前期气象条件。甜菜夜蛾在武汉越冬虫源存活率低,高温少雨日照多有利于甜菜夜蛾成虫暴发。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甜菜夜蛾在全国范围内迁飞和种群消长提供支撑,为实现基于气象预报的甜菜夜蛾发生测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