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了研究棘轮齿轮式水稻钵苗移栽纵向送秧机构的可行性,分析了水稻钵苗移栽纵向送秧机构的工作原理和棘轮齿轮式机构的传动特性,针对高速回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送秧机构需满足传动平稳、传动比精确、工作可靠性好、作业中没有积累误差、振动和噪声小的特点,设计棘轮齿轮式水稻钵苗移栽纵向送秧机构,对其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几何参数建立了数学模型,进行了优化,采用CAD/CAE软件建立虚拟模型。对该机构进行了台架试验,结果表明,该种传动形式的纵向送秧机构能够满足高速回转式钵苗移栽机的工作要求,为研发高速回转式钵苗移栽机纵向送秧机构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南方双季稻区因稻田土壤肥力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对种植密度要求不同、单位面积总穴数也要求不同。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种适合南方双季稻区地方化种植方式的水稻钵苗变行距栽植机。该机由送秧机构、取秧机构、输秧机构和栽植机构四部分组成。本文对取秧机构取秧后,钵苗下落时与输秧筒壁曲面碰撞的运动规律、受力状态和碰撞后的运动情况进行详细的理论分析,建立秧苗钵体的运动学分析模型,得出要避免钵苗下落时出现钵上苗下的伤苗现象,则需满足钵体下落时的角度θ与输秧筒壁面角度β之间存在θ+β≥130°的关系,并通过试验验证该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水稻钵苗有序抛秧对送秧装置提出的精准、稳定、可靠的送秧要求,设计一种新型的送秧装置。该装置基于可降解钵苗盘整排送秧,在取苗过程中秧盘无需横向移动,采用鼠笼式平送机构、凸轮摇杆机构、四杆机构以及单向离合器机构相组合,提高了纵向送秧的精度和稳定性。针对可降解钵苗盘对纵向送秧提出的要求,完成关键部件的设计;对纵向送秧装置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建立纵向送秧机构运动学模型,并进行虚拟仿真分析,验证设计的可行性;试制加工纵向送秧装置,并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纵向送秧装置单次送秧出现一定的误差,但误差在2 mm以内,且未出现累计误差和漏送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高速水稻钵苗移栽机送秧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满足高速水稻钵苗移栽机对送秧装置提出的稳定、精准、快速的送秧要求,设计了一种新型送秧装置。此装置减小了移栽机构在取秧过程中秧箱横向移动的距离,提高了高速工作时纵向送秧的精度和稳定性。对新型横向移箱装置和纵向送秧驱动机构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纵向送秧驱动机构的运动学模型,并通过Matlab软件求得一组可行的设计参数。加工了试验台,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显示,其横向移箱装置较传统移箱方式,在移栽机构取苗过程中秧箱横向移动距离减少了37%;其纵向送秧单次误差控制在±2 mm以内,且未出现累积误差。研究提出的送秧装置及其设计方法可应用于移栽速度在200~250次/min的高速水稻钵苗移栽机上。  相似文献   

5.
步进式水稻钵苗摆植机送秧机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步进式水稻钵苗摆植机总体设计方案,分析了送秧机构的工作原理,对送秧机构的齿距、齿高、转速、曲柄、摇杆等结构参数进行了确定。理论分析和台架实验表明,步进式水稻钵苗摆植机送秧机构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排序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水稻插秧机移箱机构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箱机构是水稻插秧机的重要部件,它担负着纵、横向送秧的工作,对插秧机的取秧量和工作可靠性有直接影响。随着机械插秧向高速化方向发展,对移箱机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研究了国内外移箱机构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提出了移箱机构设计和制造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水稻钵苗移栽机送秧装置精准稳定的送秧要求,设计一种新型纵向送秧装置。此装置采用链轮驱动,通过弹簧钢丝拨动钵盘实现纵向送秧,提高纵向送秧的精度和稳定性。分析新型纵向送秧驱动机构的工作原理,建立秧箱链轮机构的运动学模型,并通过Matlab软件优化出一组设计参数。设计并研制纵向送秧装置试验台,进行纵向送秧精度测试试验以及取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纵向送秧的偏差量在±2 mm范围内,且多次试验没有产生累积偏差,符合设计要求;试验台的最低取苗成功率为91.37%,新型纵向送秧装置送秧效果良好,结构设计可行。  相似文献   

8.
为了降低番茄钵苗移栽过程取钵机构对秧苗钵土根系的损伤,同时避免机械式钵苗移栽机构设计特殊取苗轨迹与姿态的优化难题,提出了一种可与系列移栽机构配合使用的番茄钵苗探出式取钵机构,实现取苗各关键位置机构秧针以固定角度完成探出入钵、移动送苗及收回推秧工序。根据钵苗移栽取钵过程分析与设计要求,建立了探出式取钵机构力学分析模型,并获得影响秧针扎入钵土时驱动杆受最小驱动力的因素。基于Matlab App Designer平台开发了取钵机构计算机辅助分析设计软件,获得满足番茄钵苗移栽要求的取钵机构设计参数集。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中心组合试验方法,以驱动杆斜杆夹角、钵体含水率、入钵深度为试验因素,以钵体完整率和取苗成功率为评价指标,试制样机并搭建台架实施参数组合优化及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探出式取钵机构可有效地配合取苗机构完成各项性能工作要求,在参数组合为驱动斜杆间夹角112°、钵体含水率57.5%、入钵深度28.4mm时作业效果最佳,钵体完整率为96.44%,取苗成功率为97.06%,满足钵苗移栽作业性能。  相似文献   

9.
夹钵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夹苗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取苗易失败,以及推秧爪推秧不充分影响钵苗直立度等问题,根据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的工作要求,提出了一种夹钵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基于Visual Basic 6. 0开发了移栽机构辅助分析优化软件,分析了主要参数对移栽轨迹的影响,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得到了一组满足移栽工作要求的机构参数。根据得到的机构参数,完成移栽机构的结构设计,进行了移栽机构的虚拟仿真分析,验证了移栽机构理论设计的正确性。设计了水稻钵苗移栽试验台并进行了移栽机构取苗试验,移栽机构回转速度设定为50 r/min时,平均取苗成功率为93. 06%,当转速为80 r/min时,平均取苗成功率为88. 89%,取苗成功率随着转速的提高而降低。研究表明,该机构具有较高的取苗效率和取苗成功率,可应用于水稻钵苗移栽机。  相似文献   

10.
第四讲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续2) 第四节水稻机械化摆秧技术一、机械化摆秧技术的产生和特点在推广机插秧、机抛秧技术之后,人工摆秧苗技术和摆秧机应运而生。所谓摆秧技术就是将水稻带土规格化育秧秧苗,按规定行距和株距抛摆在水田表面的一种浅裁技术。它兼有插秧和抛秧的优点,并克服了其缺点。摆秧机与插秧机工作机构不同,插秧机的栽插机构需模仿人手取秧插入土中,机构复杂,造价高,钩秧、伤秧率高,返青迟,难以达到水稻生育前期的农艺要求:摆秧机又区别于抛秧机的无规则抛撒秧苗,影响水稻生育后期的农艺要求。摆秧机吸取抛秧机抛落秧苗的优点,达到浅植早扎根,立苗快,分蘖早,适应水稻生  相似文献   

11.
正插秧机是将水稻植入稻田中的一种农业机械。插秧机的工作原理因结构不同而各有差异,但基本流程大致相同。其原理为:秧苗以秧块的状态放入秧箱,随秧箱作横向移动,横向移动距离为移距。使栽植臂纵向逐次分格纵向取走一定数量的秧苗,纵向取秧距离为取秧深度。在插秧机推秧机构、传送机构行程作用下,按农艺要求将秧苗插入水田中。根据水稻插秧机标准GB/T6243-2003《水稻插秧机试验方  相似文献   

12.
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移栽臂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移栽臂是移栽作业的执行部件,控制取秧和推秧动作,直接影响移栽机构取秧和推秧的成功率。针对原水稻钵苗移栽机构存在取秧时间长、成功率偏低,无推秧装置、推秧效果差等主要问题,对其移栽臂结构进行改进设计,优化凸轮机构,减小凸轮推程运动角,增加推秧装置。建立机构虚拟样机,研制机构物理样机,开展机构虚拟运动仿真和高速摄像运动试验。比较虚拟仿真和高速摄像试验移栽机构夹取秧苗时间的缩短情况,结果基本一致,表明移栽臂的改进设计是正确和合理的。开展安装不同凸轮机构和有无推秧装置的移栽机构的取秧试验,改进后的机构取秧成功率和推秧成功率分别为94.3%和98.6%,远高于改进前的82.9%和88.6%,表明改进后的机构能够更好地满足水稻钵苗移栽工作要求,且具有很好的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13.
当前,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水稻插秧机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分插机构作为水稻插秧机的主要工作部件之一,通常由栽植臂和驱动机构两个部分组成,它们分别负责分秧、取秧和机械运转的任务,在水稻插秧机的运行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笔者主要探讨了两类主要的分插机构,即传统型分插机构和创新型分插机构。  相似文献   

14.
钵苗有序移栽机构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被水稻专家视为高增产比率的钵盘育水稻秧苗移栽种植工艺,论述了钵苗有序移栽机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几种典型钵苗有序移栽机构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成果.将钵苗有序移栽机构分为"钵盘取出式"和"钵体苗排序式"两类工作模式,指出了两类机构存在的一些问题:前者易伤秧、损坏钵盘、结构复杂且生产效率偏低;后者易碎钵且株距均匀性不易保证."钵盘取出式"为两种形式,即夹苗式和顶出式.顶出式是一种比较好的移栽模式,在现有顶出形式的基础上,简化结构、提高机构的工作可靠性和作业效率,是钵苗有序移栽机构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农机部门多年的努力,水稻插秧机推广数量及机插秧实施面积逐年扩大.而机插秧在使用过程中受到秧田(秧苗运输)、秧苗质量和水稻品种等条件的影响,目前市场上插秧机种类繁多,不同机型对使用条件要求有所不同.用户在选购插秧机时,既要关注插秧机性能质量(生产效率、漏插率、漂秧率和伤秧率)、配套动力(汽油机、柴油机)、技术参数(行距、株距和单株取秧量)、结构形式(两轮手扶步进式、三轮拖板乘坐式和四轮高速乘坐式)等,更应注重所选机型适合当地使用条件,在此前提下再考虑性价比优势.如何根据自己的使用条件选购插秧机?可从6个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江西水稻种植及栽插设备发展现状,针对秧针式水稻插秧机和水稻钵苗移栽机的技术特性,分别从育苗和栽植环节进行对比,重点分析了当前秧针式水稻插秧机和水稻钵苗移栽机的各自优势与不足,总结江西省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速水稻插秧机在取秧工作时容易造成伤秧的现象,提出了采用新型双偏心卵形齿轮行星系分插机构的设计方案;建立了该机构的虚拟样机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设计方案相比,新的设计方案秧针运动轨迹与秧门的位置关系得到优化;取秧时,秧针运动轨迹与秧盘几乎垂直,保证了秧苗的质量;当秧箱导轨夹角变为80°、推秧角为78°、推秧角与秧苗和秧针夹角的和接近90°时,优化了插植后秧苗直立性,满足了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8.
基于ADAMS的高速插秧机三插臂分插机构运动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现有分插机构提高转速后,增加作业效率而导致取秧针针尖速度过快,取苗时触碰秧苗后造成伤秧率较高,影响水稻的成活、生长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高速分插机构——椭圆齿轮行星系三插臂。增加一个栽插臂后可以在不降低插秧机插秧效率的情况下减小转速,降低秧针尖的速度,减小伤苗率,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了秧针运动数学模型,通过SolidWorks进行了三插臂的三维建模,利用ADAMS对其运动学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表明,相同作业效率下,秧针尖速度降低  相似文献   

19.
高速水稻插秧机四轴移箱机构原理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箱机构是水稻插秧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何种插秧机都必须有与其功能相配的移箱机构。本文设计了一种能与旋转式分插机构高速水稻插秧机相配套的移箱装置。该移箱装置能为高速水稻插秧机定时、定量的进行横向和纵向送秧.并给分插机构提供可靠的动力。利用虚拟样机技术,本文还构造了四轴移箱机构的虚拟样机。  相似文献   

20.
一、Pe-40DXDSG机动水稻插秧机本机为乘座式四轮驱动插秧机。动力为2.94kW,最大动力为4.263kW,汽油机,手拉绳起动,方向盘操向,整机自重298kg。插秧规格:四行,行距30cm,株距22、18、16、14cm四档可调,最大栽插密度每公顷24万株。每株棵数可通过机器上的横向及纵向送秧量进行调节。横向送秧有11、14mm两级可调,纵向送秧有8~17mm,10段可调,最大取秧面积2.38cm2,插秧深度1.4~4.4cm,6段可调。插秧机构为曲柄连杆机构。二、AP400-60机动水稻插秧机本机为步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