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外源有机酸对盐胁迫下荞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盐敏感荞麦品种TQ-0808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外源苹果酸和柠檬酸对盐胁迫下荞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效应。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外源苹果酸和柠檬酸对盐胁迫下荞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明显的促进效应,特别是种子发芽率、活力指数及幼苗鲜重表现得较为明显,说明适当浓度的外源苹果酸和柠檬酸对盐胁迫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0.4 mmol/L苹果酸及0.8 mmol/L柠檬酸对盐胁迫下荞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外源物质SNP、 SA对Na Cl胁迫下金莲花种子萌发的缓解效果,以金莲花种子为试验材料,在1.0 mg/L Na Cl胁迫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0.05 mmol/L、 0.10 mmol/L、 0.20 mmol/L和0.30mmol/L)外源SNP、 SA浸种下金莲花种子萌发情况,以发芽进程、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胁迫指数为测定指标。结果表明,外源SNP、 SA均可以缓解Na Cl胁迫对金莲花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施加外源SNP、 SA后,其发芽进程、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胁迫指数均与无添加外源的胁迫对照(CK2)有显著性差异,其中0.20 mmol/L的外源SNP和SA的缓解效果最佳,且0.20 mmol/L的外源SNP又优于0.20 mmol/L的SA对金莲花种子在Na Cl胁迫下的缓解效果。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柠檬酸和苹果酸溶液浸种对小白菜种子萌发、幼芽生长及种胚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研究方法】将有机酸浸泡后的小白菜种子,摆放在培养皿中恒温培养,测定发芽率等指标;用电导率仪测定小白菜种子细胞膜透性。【研究结果】(1)柠檬酸浓度达64mmol/L,苹果酸浓度达32mmol/L时,有机酸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显著低于对照;(2)有机酸浓度为128mmol/L时,柠檬酸处理的小白菜胚根重、胚根长和茎长分别是对照的50%、60.5%和47.4%;苹果酸处理对应的值分别为26.8%、44.1%和30.0%;(3)有机酸对小白菜种子细胞膜透性影响显著,且随处理浓度增加细胞膜透性逐渐增加。【研究结论】两种有机酸对小白菜种子萌发和幼芽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浓度相同时,苹果酸的抑制作用比柠檬酸强。  相似文献   

4.
外源ABA和GA_3对NaCl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NaCl胁迫下,黄瓜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以及胚根长和鲜重均显著下降,且随NaCl浓度的增加下降的幅度增大.外源ABA和GA3浸种处理均能显著缓解不同浓度NaCl对黄瓜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1×10-6mol/L ABA和25 mg/L GA3处理可使75 mmol/L NaCl胁迫下黄瓜种子发芽指数比对照分别提高81.67%和77.78%;同时外源ABA和GA3浸种处理还可不同程度地缓解NaCl胁迫对黄瓜种子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提高黄瓜幼苗子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5.
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红砂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外源NO对干旱胁迫下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种子萌发的影响,选用1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环境,以NO供体硝普钠(Sudium Nitro Prusside,SNP)在人工气候箱中采用培养皿进行种子萌发试验,研究外源NO供体SNP对干旱胁迫下红砂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0%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红砂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等指标均随PEG浓度升高而逐渐下降。不同浓度NO供体SNP处理后对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等各项发芽指标呈促进作用,其中0.2 mmol/L SNP效果最好。这表明外施适当浓度外源NO可缓解10%PEG对种子萌发造成的胁迫效应。  相似文献   

6.
以盐敏感小麦品种鲁麦15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外源硫化氢(H2S)对NaCl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外源H2S能够缓解NaCl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0.01~0.13 mmol/L NaHS浸种预处理12 h均能不同程度地缓解100 mmol/L NaCl对小麦种子萌发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其中以0.05 mmol/L NaHS浸种预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CaCl2和甜菜碱对NaCl胁迫下烟草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以及两种外源物质对该抑制的缓解作用,并对其生理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盐胁迫下烟草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显著下降,萌发种子的细胞膜透性增大,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增加.经外源CaCl2和甜菜碱溶液浸种,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萌发种子的细胞膜透性下降,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降低,外源CaCl2和甜菜碱能有效缓解盐胁迫对烟草种子的萌发,缓解作用与其浓度有一定的关系,其中以2.5 mmol/L CaCl2和5mmol/L的甜菜碱总体效果较好,而10mmol/L的CaCl2对种子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3种外源物质浸种对NaCl胁迫下马齿苋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独测定不同浓度氯化钙(CaCl_2)、水杨酸(SA)、甜菜碱(GB)浸种对马齿苋种子萌发指标的影响,探究外源物质对盐胁迫抑制马齿苋种子萌发的缓解作用,并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混配上述试剂,研究提高马齿苋种子耐盐性的3种浸种剂的最佳浓度配比。结果表明,200.0 mmol/L NaCl胁迫下,马齿苋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显著下降,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效应;20.0 mmol/L CaCl_2、1.0 mmol/L水杨酸、10.0 mmol/L甜菜碱分别浸种处理对盐胁迫下马齿苋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各项发芽指标均有一定程度升高;用10.0 mmol/L CaCl_2、0.5 mmol/L水杨酸、5.0 mmol/L甜菜碱混合浸种时,提高马齿苋种子萌发效果最佳,且显著优于单剂处理。本研究表明,适宜浓度范围的外源物质复配浸种处理可显著提高马齿苋种子的发芽率,缓解盐胁迫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NaC1溶液(140、210 mmol/L NaC1,盐对照)和添加0.1~0.3 mmol/L外源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的NaC1溶液处理菊苣(Cichorium intybus L.)种子,以蒸馏水作空白对照,了解外源NO对菊苣种子萌发和芽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显著抑制了菊苣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以及芽苗鲜重(P<0.05);但外源NO可以明显缓解盐胁迫对种子萌发的抑制,其中0.2 mmol/L SNP的缓解作用最好,分别使2个盐胁迫浓度下的种子发芽率提高7.67百分点、21.03百分点,芽苗的生物量也略有提高.这说明外源NO对盐胁迫抑制菊苣种子的萌发和芽苗生长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NaCl胁迫黄瓜、番茄种子萌发的影响及在170 mmol/L NaCl胁迫下,不同浓度外源Cd 2+ 对黄瓜、番茄种子发芽的影响进行实验.其结果是,NaCl浓度在30~170 mmol/L时,对番茄和黄瓜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影响不明显.在NaCl浓度170 mmol/L时,黄瓜的4项发芽指标均达到最高.在240 mmol/L NaCl胁迫下,黄瓜、番茄种子4项发芽指标值均显著下降.170 mmol/L NaCl胁迫下,当Cd 2+ 浓度在10 mmol/L时,能够提高黄瓜发芽率,促进黄瓜芽与幼苗的生长;当Cd 2+ 浓度达到50 mmol/L时,抑制幼根生长;外源Cd 2+ 对番茄的影响较大,当Cd 2+ 浓度为10 mmol/L时,活力指数为0;当Cd2+浓度为20 mmol/L时,发芽率为20;,侧根数全部为0.  相似文献   

11.
柠檬酸和琥珀酸提取牡蛎匀浆液中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琥珀酸和柠檬酸提取牡蛎匀浆液中的镉,并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提取条件。结果表明,有机酸的pH对牡蛎匀浆液中镉的提取率影响最大,其次是料液比和时间。浓度和温度的影响因有机酸类型不同而有差异。琥珀酸提取镉的最佳条件如下:时间为2 h,温度为35 ℃,酸浓度为0.02 mol/L,料液比为1∶15,pH为2.0;柠檬酸提取镉的最佳条件如下:时间为2 h,温度为35 ℃,酸浓度为0.04 mol/L,料液比为1∶15,pH为2.5。在最佳条件下两种有机酸对牡蛎匀浆液中镉的提取率达到90.2%~91.8%。  相似文献   

12.
3个地理群体大银鱼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3个野生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 群体样本于2010年12月采集于江苏太湖、黑龙江连环湖和吉林石头口门水库,分别对其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从营养学的角度分析和评价不同地理群体大银鱼的品质。结果表明:3个地理群体之间大银鱼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 >0.05);粗脂肪含量在3个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氨基酸及非必需氨基酸总量以江苏太湖群体中含量最高,分别占干重的76.14%和45.57%,黑龙江连环湖最低为71.54%和42.64%,黑龙江连环湖群体氨基酸总量与其它地理群体差异显著(P<0.05)。在脂肪酸总量上,3个地理群体差异不显著(P >0.05)。不饱和脂肪酸在总脂肪酸中的比例大小排列次序为黑龙江地理群体、太湖地理群体、吉林地理群体。吉林地理群体大银鱼的必需氨基酸指数、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均高于另外2 群体。黑龙江地理群体大银鱼饱和脂肪酸及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其它群体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 。综合比较,江苏太湖及吉林群体大银鱼的营养价值要优于黑龙江群体。  相似文献   

13.
人工繁殖条件下日本鳗鲡鱼卵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初孵仔鳗的开口饵料一直是实现全人工繁殖的难点,鱼卵的营养成分分析能够为开口饵料的设计提供帮助,因此,本实验对人工繁殖条件下获得的日本鳗鲡鱼卵进行了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日本鳗鲡卵中水分含量为82. 28%、粗蛋白质含量为10. 54%、粗脂肪含量为7. 24%、粗灰分含量为0. 78%。此外,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EAA)和10种非必需氨基酸(NEAA),总氨基酸(TAA)含量为8. 07%,EAA含量为3. 19%,NEAA含量为4. 88%;依据FAO/WHO建议的氨基酸评分模式,分别对氨基酸进行氨基酸评分(AAAS)和化学评分(CCS),其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异亮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EAAI)为7. 79%。在日本鳗鲡卵中检测出27种脂肪酸,包括9种饱和脂肪酸(SFA)、8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10种多不饱和脂肪(PUF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41. 14%、18. 19%、40. 69%,其中C20:5n-3(EPA)+C22:6n-3(DHA)占脂肪酸总量的30. 25%。日本鳗鲡鱼卵中钾、钙的含量丰富,分别为1 698. 676 mg/kg和121. 268 mg/kg。高含量的DHA符合海水鱼类鱼卵的特点,低含量的氨基酸可能是限制初孵仔鳗生存的原因。研究中所获得的各营养素需求量为初孵仔鳗的开口饵料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油用型元宝枫果实形态特征及油脂积累的动态规律,为元宝枫果实的适时采收及油用良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2019和2020年7-11月,以陕西杨凌地区优良元宝枫单株的翅果为试材,通过物候期观测,记录果实颜色和形态变化;采用索氏提取法及GC MS分析法分别进行油脂提取及种仁油脂肪酸组分与含量测定,分析含油率及各脂肪酸含量的变化规律,并对各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元宝枫种子成熟期为开花后的205~220 d,此时种子形态肥厚而饱满,呈亮黄色;在此期间,种仁含油率呈先增加后略微下降至稳定的变化趋势,在花后175 d时含油率较高,达50%以上。花后145~160 d,脂肪酸总量达到最大值;神经酸相对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稳定不变的趋势,在花后190 d神经酸相对含量可达最高值,为6.24%,因此确定元宝枫果实高神经酸含量的适时采收期在花后190~205 d。在元宝枫果实各脂肪酸的积累过程中,彼此间表现出一定相关性,其中神经酸含量与种仁含油率以及芥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元宝枫果实于花后205 d左右采收,其含油率和神经酸含量均较高,品质最优;可通过选育高含油量的元宝枫种质来获取高神经酸含量的元宝枫油,以提高元宝枫果实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野生及人工养殖七彩神仙鱼肌肉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野生七彩神仙鱼、牛心汉堡养殖七彩神仙鱼和配合饲料养殖七彩神仙鱼的肌肉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野生七彩神仙鱼肌肉中粗蛋白最高,配合饲料养殖的七彩神仙鱼次之,牛心汉堡养殖的七彩神仙鱼最低(P0.05);野生七彩神仙鱼粗脂肪含量低于2种养殖七彩神仙鱼(P0.05),2种养殖七彩神仙鱼的粗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3种不同摄食模式的七彩神仙鱼肌肉水分含量和灰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3种不同摄食模式七彩神仙鱼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7种氨基酸,含量最高的为谷氨酸(Glu),9种必需氨基酸中含量最高的为赖氨酸(Lys)。3种不同摄食模式的七彩神仙鱼肌肉中主要含有19种脂肪酸,6种饱和脂肪酸(SFA)、5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8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中主要的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C16∶0)、油酸(C18∶1)和花生四烯酸(C20∶4);19种脂肪酸中EPA(0.93%~1.86%)和DHA(1.57%~2.35%)的含量较低。为推断七彩神仙鱼的营养需求量及科学配制七彩神仙鱼配合饲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中华蛇根草不同组织器官中绿原酸的含量。方法 选用Inertsil C18色谱柱,以甲醇-0.02%磷酸溶液(20:80)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25 nm,柱温40℃。结果 绿原酸在0.027~1.700 μg(r=0.999 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2月花期采收的中华蛇根草茎、叶、花中绿原酸的含量分别为3.39、0.77、22.79 mg/g。结论 中华蛇根草不同组织器官绿原酸含量差异较大,其中花含量最高。该方法能准确、快速地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可用于中华蛇根草中绿原酸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暗纹东方鲀、凡纳滨对虾和空心菜立体混养模式以及凡纳滨对虾单养模式对凡纳滨对虾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两种模式下养成的凡纳滨对虾肌肉进行营养成分测定,并对营养品质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立体混养模式下凡纳滨对虾肌肉中的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与单养模式下的无显著差异,而粗脂肪含量(0.80%)则显著低于单养组的(1.02%)。在检测出的18种氨基酸中,立体混养模式下极显著高于单养模式的有3种,显著高于单养模式的有3种,显著低于单养模式的有2种,无差异的有10种。立体混养模式下的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分别为86.08%、31.19%、44.17%)高于单养模式(分别为82.76%、30.11%、43.00%),鲜味氨基酸(DAA)含量(33.51%)显著高于单养模式(31.44%),半必需氨基酸(HEAA)含量(10.71%)极显著高于单养模式(9.65%);立体混养模式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和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F值,分别为72.65和2.13)与单养模式(分别为72.46和2.14)差异不大。立...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源大红袍花椒种实特性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地理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我国不同种源大红袍花椒的种实特性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异规律,为花椒优良种质资源的选取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野外实际调查和测定,对我国青海循化、甘肃秦安、山西平顺、陕西韩城、山东泰安、河南淅川、陕西凤县、河北涉县等8个不同种源大红袍花椒的种实特征和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8个不同种源大红袍花椒种子的横径为3.54~4.35mm,纵径为2.96~3.35mm,种形指数为1.24~1.31。陕西韩城和甘肃秦安花椒具有较高的出皮率,分别为52.3%和50.3%;8个种源花椒种子的含油率均在23%以上,且各种源间差异较大;大红袍花椒种子含有6种脂肪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油酸(25.92%~45.95%),其次是亚油酸(13.96%~31.32%)。果皮中含有17种氨基酸(4.77%~6.64%),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其占氨基酸总量的26.33%;果皮中铁元素的含量最高,为96.34~126.38mg/kg。从各种源的分布区域来看,花椒种子千粒质量与地理经度呈正相关,即东部的种子千粒质量较大,而西部的较小;西部地区的大红袍花椒出皮率高于东部地区;种子含油率与海拔、4-6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6-8月降水量呈负相关。【结论】陕西韩城大红袍花椒产量高,种子含油率高,果皮富含氨基酸及微量元素,表现出优良的表型性状及较高的经济性状,可以作为优良花椒种源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新疆传统发面面肥中分离筛选出能够抑制黄曲霉菌生长的乳酸菌,为改善和提高青贮饲料品质提供优良菌种。【方法】采用实验室纯培养方法对新疆传统发面面肥样品进行乳酸菌的分离,采用双层平板法筛选对发霉花生、玉米和变质青贮饲料中黄曲霉菌具有抑制作用的乳酸菌,并对其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及同源性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明确各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从新疆传统发面面肥中分离出12株乳酸菌,通过抑菌试验筛选出F3、F11和F12 3株对黄曲霉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生理生化试验发现,3株菌株均能在5,10,40和45℃温度条件下生长,在NaCl为3%和6.5%,pH 4~7条件下能良好生长,并且这3株菌均能利用多种碳源。经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菌株F3与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MD9B2的同源性为100%,菌株F11与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V9-156的同源性为100%,菌株F12与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25F1的同源性为100%。【结论】从新疆传统发面面肥中筛选出能够抑制黄曲霉菌的3株乳酸菌,经鉴定分别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和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福赛斯坦纳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比较N-乙酰胞壁酸及不同营养因子对其生长繁殖的影响,筛选该菌体外培养的最佳营养条件,建立其体外培养的技术方法。方法 (1)培养基制备:在血平板中加0.005% N-乙酰胞壁酸形成改良培养基;制备血平板与不同浓度(0.5、3、10、50、100 mg/L)的N-乙酰胞壁酸形成的培养基;制备10 mg/L N-乙酰胞壁酸与氯化血红素、酵母提取物、维生素K3、脱纤维羊血组合形成不同组别的培养基。(2)接种培养后,用磷酸盐缓冲液将细菌洗脱,并用酶标仪(OD600)测定其吸光度。结果 福赛斯坦纳菌在含N-乙酰胞壁酸的培养基中生长更好,浓度为10 mg/L时促进作用最明显且细菌形态更为典型。在组3培养基中生长最快。结论 N-乙酰胞壁酸能促进福赛斯坦纳菌的生长繁殖,浓度为10 mg/L时促进作用最明显;N-乙酰胞壁酸及氯化血红素、维生素K3、酵母提取物和脱纤维羊血组合能使其生长周期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