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常谈论中日文化交流,时间大多集中于汉朝之后,特别是唐朝以后;内容集中在文字、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然而,中日文化交流从农学角度,特别是稻作文化的传播,应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日本考古学家原先坚持认为日本的稻作始于弥生时期,距今约2200—2300年。1978年在九州板筑遗址第十层发现了稻作文化成分与余苏型陶器,这些稻作文化成分包括有水闸的灌溉水稻田、石镰、木锄等。按中村(1979)的研究,这个遗址的稻粉出现在深达地表以下290厘米处,地表以下200厘米处水稻花粉占禾本科花粉60%。葛原等利用植物蛋白石分析法,…  相似文献   

2.
安徽史前稻作农业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史前农业作为史前考古的一个重要领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而关于史前稻作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成为目前考古界、农史界的一大热门话题。中国古代农业文化,主要是由北方的旱作农业和南方的稻作农业两大体系构成。安徽地处华东腹地,东邻江苏,北依山东,西接河南、湖北,南连江西、浙江,是连接中原与东南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南北方文化交流、传播、碰撞的重要地区。安徽地区的古代文化有其自身特点,也有其兼容性。对安徽史前稻作农业的研究将会丰富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研究的内容,对中国的史前文化和古代文明发展进程的研究也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日本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将从1989年起用三年的时间对中国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的稻作农业历史与东南亚三角洲的农业史进行比较研究。此项研究已申请了日本文部省海外科学研究经费,由该中心副教授樱井由躬雄为团长,组织各大学共17位专家教授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和东盟国家都有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灿烂的历史文化,用‘风景正好’形容中国与东盟的风景和合作都恰如其分。"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中国-东盟中心是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2017年是东盟成立50周年、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年,也是"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的关键之年。第14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在即,中国-东盟中心和东博会可以在哪些方面开展合作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关系?杨秀萍就此做了解答。  相似文献   

5.
东盟文化素养是影响东盟小语种专业学生发展的软件,东盟小语种专业的学生不仅仅要掌握好专业语言,更应对所学语言的国家文化有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从而提高其自身的东盟文化素养和综合文化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东盟文化交流的实践和体验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促进。  相似文献   

6.
稻作文化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稻作文化相关文献的研究基础上,归纳分析了稻作文化的起源、传播及演变形式,对稻作文化的现代发展实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稻作文化的现代化传承模式,为稻作文化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我国著名农史学家、中国农学会农业历史学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主任游修龄教授应日本“东亚文化交流史研究会”邀请,于今年5月中旬前往日本佐贺县参加第二届中日文化交流史讨论会,在会上作了《中国的稻作对日本稻作的影响》学术报  相似文献   

8.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裴安平自1989年笔者在《农业考古》上以《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为题,就洞庭湖地区彭头山文化的稻作新发现以及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表述自己的观点与认识以来,洞庭湖地区的...  相似文献   

9.
在云南农村仅售每千克0.6元的马铃薯,到了泰国市场上能卖到每千克5元人民币。一些实地考察过东南亚市场的专家认为,中国马铃薯出口东盟市场前景看好。虽然马铃薯在东南亚不少国家受到欢迎,但由于马铃薯是冷凉作物,受气候制约,东盟大部分国家无法种植。东盟国家对新鲜马铃薯的年需求量在30万吨以上,以前他们主要从美国和欧洲进口,近年来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薯和种薯每年约7.5万吨,其中云南所占份额最大。目前东南亚市场的马铃薯进口额仍有较大的增长潜力。除鲜薯外,东南亚市场对马铃薯淀粉、薯片、薯条以及冷冻薯制品的需求量也很大。据昆明海关…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提出,中国与东盟十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合作及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愈发得到重视。以中国与东盟十国在"一带一路"倡议前后的双边贸易数据为实证,以贸易引力模型为基础模型,望以小见大,研究"一带一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流量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国民生产总值(GDP)、国家间距离、人均GDP、是否属于APEC成员国,四个影响因素均对中国与东盟十国间双边贸易流量有着重要影响;②经济体量,即国民生产总值,对中国与东盟十国间双边贸易的规模大小起举足轻重的作用;③国家间距离会影响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双边贸易活动,距离越大,贸易流量越小,呈负相关;④APEC作为经济组织对于中国与东盟十国间双边贸易活动影响深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日本同属东亚地区,农业生产都以水稻种植为主。日本在其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发展出了其独特的稻作文化,并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集团意识以及民族性格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考察日本稻作文化的内涵入手,继而研究现代日本稻作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启示我国现代稻作文化的发展应确定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立法辅助、保持文化本真性和促进城乡交流。  相似文献   

12.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988年秋,湖南省的考古工作者在澧县彭头山遗址发掘中见到了水稻遗存。它不仅是中国稻作农业的最早证据,也是现阶段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资料之一。毫无疑问,这里的发现对于稻作农业发生与发展的研究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在简要介绍彭头山文化稻作遗存与经济生活的基础上,探讨中国稻作农业的若干问题。一、彭头山文化的稻作农业与经济生活彭头山文化是近年新发现的一支新石器早期文化。已正式发掘过的遗址有湖南澧县彭头山、湖北宜都城背溪、枝城北等。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是中国稻作文化的发祥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长江中游是中国稻作文化的发祥地华南农业大学向安强长江中游在中国稻作起源与传播中的位置至关重要,此已毫无疑义。长江中游成为研究中国稻作起源问题的热点地区,始自本世纪80年代末期湘鄂两省彭头山、城背溪稻作文化的发现。当时,笔者首倡中国稻作最先起源于长江中...  相似文献   

14.
理解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成因是稻作品种多样性保护的前提和基础。利用云南地区稻作品种的地理分布数据库,自然环境背景信息和不同民族的人口分布,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和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该地区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素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稻作品种的多样性中心主要集中在云南南部地区;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和布朗族的人口比重与稻作品种的丰富度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稻作品种多样性的保存和维持可能与不同民族的饮食习俗、耕作方式和宗教文化有关;不同民族的稻作文化在稻作品种多样性保护方面可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有稻作品种保存传统的稻作文化的保护是稻作品种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与稻作作物的区系起源比较一致,稻作品种的多样性与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在云南南部地区,表征生境异质性的海拔高差显著影响稻作品种的多样性(P0.05)。云南地区稻作品种的多样性格局受到自然和文化因素的双重影响。从稻作品种的留存和栽培历史来看,文化因素可能起着较为直接的影响,但从其区系起源和生态适应性来看,环境因素则可能起着间接或根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稻作文化东传日本的方式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作、米的历史是与日本的历史共同开始的。稻作与米可以看作日本历史的象征,至少是 日本历史形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日本民族固有的生死观 、世界观乃至宇宙观,都可在这成为日本人生存根基的稻作文化中得到解释(2)。这 种使日本列岛的社会历史发生了最深刻变化的稻作文化,一般都承认是中国稻作文化的东传 。然而,中国的稻作文化到底在什么时候从哪条路线传入日本?对此则众说纷纭。有的主张 “陆路说”,有的主张“海路说”,有的主张“北路说”,有的主张“南路说”,也有的干 脆提出“多路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云南是世界稻种和人类的起源中心之一。[方法]复杂的而独特的云南生态环境造就了云南成为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中心及其人类童年的摇篮。[结果]云南稻种和人类遗传多样性及其文化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息息相关;云南稻作文化可划分为滇西南稻作文化多样性中心区、滇南哈尼壮族稻作文化扩散区、滇中水旱轮作稻作文化区和滇北稻作文化贫乏区四大类型。滇西南既是云南稻种的遗传生态多样中心和稻作文化多样性中心,又是云南作物种质资源起源及其多样化中心;既是东亚大陆、南亚次大陆和中南半岛之间的过渡中心,又是中原、印度和中南半岛三大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核心区。[结论]云南是人类的起源进化与稻种起源演化密切相关的共同圈。  相似文献   

17.
卫斯 《农业考古》2000,(1):114-121
1994年10月在中国湖北召开的“中国·枝江关庙山稻作文化研讨会”上,笔者提交了《关于中国稻作起源地问题的再探讨──兼论中国稻作起源于长江中游说》的论文,文中提出了确定中国稻作起源地的三条标准:1、这一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在全新世中期,必须适合稻谷的栽培,且这一地区有野生稻的广泛分布。2、这一地区考古发现,无论从年代序列上看,还是从文化谱系发展上看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尤其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和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在这一地区都有较为普遍的发现。3、这一地区发现的史前稻作遗存,在年代上不仅有属国内…  相似文献   

18.
“吴越争霸”与稻作东传(摘要)南京博物院谷建祥中国稻作农耕文化的东传,使日本迅速地由绳文文化步入弥生文化,社会生活类型从渔猎型向农耕型过渡;它不仅使日本的经济和社会制度急剧地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在生活模式、风俗习惯、农耕礼仪等各方面始终保持着与中...  相似文献   

19.
马来型稻作及其扩展(续)日本京都大学田中耕司彭世奖林广信译Ⅲ.马来型稻作的扩展前面已经把马来型稻作的技术要素,从耕作到收获、加工方法都进行了叙述。但是具有这种技术要素的整套稻作体系,在东南亚岛屿部以外的地区能否看到呢?同时,那些个别独立的技术在岛屿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宏观透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宏观透视(谨以本文稿费献给国际农业考古学会筹委会)山西省平陆县博物馆卫斯关于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研究,目前是考古界、农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在一个月前召开的“中国·枝江关庙山稻作文化研讨会”上,对中国稻作的起源地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